攤破浣溪沙如何攤破,攤破浣溪沙攤破碗溪沙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攤破浣溪沙如何攤破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攤破浣溪沙攤破碗溪沙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攤破浣溪沙"中攤破是什么意思。
攤破指因樂曲節拍的變動引起句法、協韻的變化,突破原來詞調譜式,故稱攤破。“攤”即攤開,表示字數有所增加;“破”即破裂,表示一句破成兩句。
“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后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前后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后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后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擴展資料:
攤破浣溪沙的格律,以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菡萏香銷翠葉殘,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西風愁起綠波間。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中仄中平平仄仄,細雨夢回雞塞遠,
中平平仄仄平平(韻)。小樓吹徹玉笙寒。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譯文如下: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這滿眼蕭瑟的景象)。
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蕩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攤破浣溪沙
攤破浣溪沙
李璟 攤破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
【譯文及注釋】
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這滿眼蕭瑟的景象)。細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物緲遠。(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蕩在小樓中。(想起故人舊事),(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賞析】
李璟流傳下來的詞作不多,所傳幾首詞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這首《攤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菡萏,荷花的別稱。文字的語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來就說:菡萏香銷翠葉殘。說香,點其味;說翠,重其色。此時味去葉枯確然使人惆悵。西風,秋風之謂也。綠波,寫的是瑩瑩秋水。如果說上句是重在寫秋色,那么這一句則重在寫秋容。一個愁字,把秋風和秋水都擬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時同作家的內在感情溶為一體了,詞作也因之而籠罩了一層濃重的蕭瑟氣氛。三、四兩句,由景生情,更進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觀感受。韶光,指春光。在這里,作家以其獨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訴人們:在這秋色滿天的時節,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濃重的蕭瑟氣氛中又平添了一種悲涼凄清的氣氛。不堪看三字,質樸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脫脫地抒發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劉禹錫詩句)。李璟雖然位高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當時內外矛盾重重,境遇相當危苦,此時此刻,觸景傷情,從而產生無窮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詞的下片著重抒情。首句,托夢境訴哀情。一夢醒來,雨聲細細,夢境即便美好,但所夢之人畢竟遠在邊塞(雞塞,雞麓塞,在今陜西省。這里泛指邊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確是雨亦綿綿,思亦綿綿。小樓句,以吹笙襯凄清。風雨高樓,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徹,遍,段。吹徹,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聲咽,映襯了作家的寂寞孤清。這兩句亦遠亦近,亦虛亦實,亦聲亦情,而且對仗工巧,是千古傳唱的名句。最后兩句,直抒胸臆。環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涼,不能不使人潸然淚下,滿懷怨恨。多少,何限,數不清,說不盡。流不完的淚,訴不盡的恨;淚因恨灑,恨依淚傾。語雖平淡,但很能打動人心。結語倚欄干一句,寫物寫人更寫情,脈脈深長,語已盡而意無窮。
這首詞有些版本題名秋思,看來是切合的。李廷機評論過這首詞是字字佳,含秋思極妙(《全唐五代詞》四四一頁)。確實,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p 李璟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釋:
1、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雙調四十八字,前闋三平韻,后闋兩平韻,一韻到底。前后闋基本相同,只是前闋首句平腳押韻,后闋首句仄腳不押韻。后闋開始兩句一般要求對仗。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闋末句擴展成兩句,所以叫攤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編織之簾。或為簾之美稱。《西京雜記》:昭陽殿織珠為簾,風至則鳴,如珩佩之聲。玉鉤:簾鉤之美稱。
3、依前:依然,依舊。春恨:猶春愁,春怨。鎖:這里形容春恨籠罩。
4、悠悠:形容憂思不盡。
5、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漢武帝。這里指帶信的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幸有三足鳥為之使。注:三足鳥,青鳥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遙遠的地方。
6、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處詩人用以象征愁心。
7、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說法不一。這里用《漢書高帝紀》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一帶)為東楚。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一帶)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峽暮。
翻譯:
卷起珍珠做的簾子,掛上簾鉤,
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
愁緒依然深鎖。
風里的落花那么憔悴,
誰是它的主人呢?
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
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
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
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詞、春恨詞。詞人賦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慣用暗筆,像這首在詞中點明春恨還是罕見的。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著筆,寫春恨所以產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詞家慣用的對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卻用得很不一般。
詞的開頭頭先來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鉤,即非景語,也非情語,而是客觀平直的敘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喚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說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謂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卷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后,依舊春愁浩蕩。可見,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欲銷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風里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凋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無處歸宿。在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
上片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從人事著筆,是對春恨的進一步申說,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結果。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與漢武帝典故。據說三足的青鳥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漢武帝忽見青鳥飛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遠在云外,青鳥也不為之傳信,思念難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結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結難解之意,詩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結不散,如李商隱《代贈》詩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璟的獨創就在于將丁香結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體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動人,更加令人憐憫,青鳥、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聯工穩的對仗,一人事,一時景,這律詩般的俊語將思念難解之情寫得既空靈透脫而又真摯實在。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當手卷真珠上玉鉤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里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向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
最后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著愁思的深廣。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脈相承的。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一腔愁懷置于一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滿春恨的人事內容究竟具體何指。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五載:李璟即位,歌舞玩樂不輟,歌師王感化嘗為之連唱南朝天子愛風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闋并手書以賜感化,其中就包括這一首。這樣看來,詞中的春恨就不是這位風流天子對景抒情的一般閑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脅時的危苦感慨,而青鳥句就是憂國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攤破浣溪沙·風絮飄殘已化萍
納蘭性德 攤破浣溪沙風絮飄殘已化萍
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不多情。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譯文及注釋】
風中的柳絮殘飛刀水面化作浮萍,
河泥中的蓮花雖然剛勁果斷,但是它的莖卻依然會絲絲縈繞不斷;
別離時拈一花瓣贈與對方,記念以前的事情。
人們常說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會很深,
現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回到以前傷心離別的地方,淚水禁不住悄悄流下來。
李清照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注釋:
1、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在唐五代時即將《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個字的結句,成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攤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詞菡萏香銷之下片細雨夢回兩句頗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稱。雙調四十八字,平韻。
2、蕭蕭:這里形容鬢發華白稀疏的樣子。
3、豆蔻:藥物名,其性能行氣、化濕、溫中、和胃豆蔻連梢:語見于張良臣《西江月》:蠻江豆蔻影連梢。熟水:當時的一種藥用飲料。陳元靚《事林廣記》別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傾百盞滾湯在瓶器內,然后將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則香倍矣白豆蔻殼揀凈,投入沸湯瓶中,密封片時用
之,極妙。每次用七個足矣。不可多用,多則香濁。《百草正義》則說:白豆蔻氣味皆極濃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種清澈冷洌之氣,隱隱然沁入心脾。則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氣。
4、分茶: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見,分茶是一種巧妙高雅的茶戲。其方法大致是用重茶匙取茶湯注盞中,技巧高超的分茶者能使盞中之茶水呈現出圖案花紋,甚至文字詩句等。
5、醞藉:寬和有涵容。《漢書薛廣德傳》:廣德為人,溫雅有醞藉。
6、木犀花:桂花屬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學名。
賞析:
這首詞創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詞,主要寫她病后的生活情狀,委婉動人。詞中所述多為尋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卻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說明曾經長期臥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動了。蕭蕭是頭發花白稀疏的樣子。詞中系相對病前而言,因為大病,頭發白了許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這個處理極妙,意思似乎是說,頭發已經那樣,何必再去管它,還是料理今后罷。這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態度,行文也更簡潔。
下面接寫了看月與煎藥。因為還沒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臥著看月。臥看,是因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時也說明作者心情閑散,漫不經心,兩字極為傳神。上字說明此乃初升之月,則此殘月當為下弦月,此時入夜還淺。病中的人當然不能睡得太晚,寫得極為逼真。上句寫的是衰象,此句卻是樂事,表明作者確實不太以發白為念了。豆蔻為植物名,種子有香氣,可入藥,性辛溫,能去寒濕。熟水是宋人常用飲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沖茶而飲的一種方法,頗為講究。莫分茶即不飲茶,茶性涼,與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為飲,即含有以藥代茶之意。這又與首句呼應。人兒斜臥,缺月初上,室中飄散縷縷清香,一派閑靜氣氛。
下片寫白日消閑情事。觀書、散詩、賞景,確實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時光的最好辦法。閑處好一是說這樣看書只能閑暇無事才能如此;一是說閑時也只能看點閑書,看時也很隨便,消遣而已。對一個成天閑散家的人說來,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卻也較平時別有一種情趣。俞平伯說這兩句寫病后光景恰好。說月又說雨,總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詞選釋》)所見極是。末句將木犀擬人化,結得雋永有致。木犀即桂花,點出時間。本來是自己終日看花,卻說花終日向人,把木犀寫得非常多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的喜愛,見出她終日都把它觀賞。醞藉,寫桂花溫雅清淡的風度。醞藉一詞,常用來形容學問淵深、胸懷寬博、待人寬厚的人中表率,如《歸唐書權德輿傳》稱他風流醞藉,為縉紳羽儀。木犀花小淡黃,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樣只以濃艷媚人,用醞藉形容,亦極得神。醞藉又可指含蓄香氣而言。
此詞格調輕快,心境怡然自得,與同時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語言樸素自然,情味深長。
李璟的攤破浣溪沙什么意思
五代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意思:
卷起珍珠編織的簾,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隨風飄蕩的落花誰才是它的主人呢?這使我憂思不盡。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擴展資料:
此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托其彷徨無措的心情。全詞語言雅潔,感慨深沉。
詞的上片從落花無主著筆,寫春恨所以產生的觸媒;下片從思念難解立意,將春恨產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詞家慣用的對景抒情的手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