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猶顯現(xiàn)蹤跡出自哪里,青山猶顯現(xiàn)蹤跡出自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青山猶顯現(xiàn)蹤跡出自哪里,以及青山猶顯現(xiàn)蹤跡出自哪里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青山猶什么
青山猶哭聲
出自唐代杜甫《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dāng)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
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講王法已經(jīng)不能發(fā)生作用了,于是杜甫進(jìn)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fā)問:“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衛(wèi)東都洛陽呢?”
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官吏被問得張口結(jié)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這就把官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zhí)的性格都表現(xiàn)出來了。
補全唐代詩人杜甫新安史詩句白水暮東流青山猶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yǎng)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譯文
作者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新安吏在按戶籍冊點兵。
作者問新安吏:“難道因新安縣小,壯丁已抽完,才抓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達(dá),并下令說沒有壯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問“抽來的未成年男子實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壯的中男還有母親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戰(zhàn)亂中去世,就變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東流,青山還留著哭聲呢!
“不要讓眼淚哭干,收住你們縱橫的淚水。
眼淚哭干了會露出頭骨,但天地終歸是無情的,不能改變這悲痛的安排。
我們官軍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復(fù)其地。
可是賊心難料,致使官軍潰敗。
我們就去原先營壘就食,練兵也依憑著洛陽。
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何況朝廷官軍是符合正義的,一切必然順利,愛護(hù)戰(zhàn)士一目了然。
送行戰(zhàn)士不要哭得那么悲傷,長官會像父兄一樣關(guān)愛你們。
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慶緒退保相州,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jié)度使,率步騎二十萬人圍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幸而郭子儀率領(lǐng)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征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yuǎn)。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猶銜邊日》是什么意思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的意思是:飲宴上的吳歌楚舞一曲未畢,太陽就已經(jīng)落山了。
出處: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詩《烏棲曲》,此詩通過日暮烏棲、落日銜山、秋月墜江等富于象征色彩的物象,暗示荒淫的君王不可避免的樂極生悲的下場。
賞析:
這首詩在構(gòu)思上有顯著的特點,即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寫出吳宮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達(dá)旦的過程。詩人對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場景,并不作具體描繪渲染,而是緊扣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變換,來暗示吳宮荒淫的晝夜相繼,來揭示吳王的醉生夢死。
并通過寒林棲鴉、落日銜山、秋月墜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隱寓荒淫縱欲者的悲劇結(jié)局。通篇純用客觀敘寫,不下一句貶辭,而諷刺的筆鋒卻尖銳、冷峻,深深刺入對象的精神與靈魂。
李白的七言古詩和歌行,一般都寫得雄奇奔放,恣肆淋漓,這首《烏棲曲》卻偏于收斂含蓄,深婉隱微,成為他七古中的別調(diào)。前人或以為它是借吳宮荒淫來托諷唐玄宗的沉湎聲色,迷戀楊妃,這是可能的。
玄宗早期勵精圖治,后期荒淫廢政,和夫差先發(fā)憤圖強,振吳敗越,后沉湎聲色,反致覆亡有相似之處。賀知章的“泣鬼神”之評,也不單純是從藝術(shù)角度著眼的。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