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梁州在哪里,古梁國是現在的哪里
大家好,關于古梁州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梁國是現在的哪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唐朝的上中下州分別指的是哪里?
唐代上、中、下州的劃分主要依據人口多少而定,武德年間3萬戶者為上州;開元十八年規定4萬戶以上為上州,2.5萬戶為中州,不滿2萬戶為下州。人口的多少,成為當時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極重要指標。
唐朝前期,州有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當時全國共有327州,其中有上州(包括輔、雄、望、緊州)109個;中州有29個;下州有189個。
量戶口定州縣等第例
武德令。三萬戶已上為上州。永徽令。二萬戶已上為上州。至顯慶元年九月十二日敕。戶滿三萬已上為上州。二萬已上為中州。先已定為上州中州者。仍舊。至開元十八年三月十七日敕。太平時久。戶口日殷。宜以四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五千戶為中州。不滿二萬戶為下州。其六雄十望州三輔等。及別敕同上州都督。及畿內州并同上州。緣邊州三萬戶已上為上州。二萬戶已上為中州。其親王任中州下州刺史者。亦為上州。王去任后。仍舊。武德令。戶五千已上為上縣。二千戶已上為中縣。一千戶已上為中下縣。至開元十八年三月七日。以六千戶已上為上縣。三千戶已上為中縣。不滿三千戶為中下縣。其赤畿望緊等縣。不限戶數。并為上縣。去京五百里內。并緣邊州縣。戶五千已上亦為上縣。二千已上為中縣。一千已上為中下縣。
州縣分望道
貞觀元年三月十日。并省州縣。始因關河近便。分為十道。
一曰關內道。古雍州之地。
二曰河南道。古兗豫青徐四州之地。
三曰河東道。古冀州之地。
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地。
五曰山南道。古荊梁二州之地。
六曰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地。
七曰淮南道。古揚州之地。
八曰江南道。古揚州之地。
九曰劍南道。古梁州之地。
十曰嶺南道。古荊州之地。
凡天下三百六十州。自后并省。迄于天寶。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而羈縻之州八百。京兆府尹有三。京兆。河南。太原。大都督有五。潞。揚。益。荊。幽。都護府有六。單于。安西。安北。安南。安東。北庭。為大都護。又有上中下都督府。凡天下軍有四十。府有六百三十四。鎮有四百五十。戍五百九十。守捉有三十五。
景云二年五月。出使者以山南控帶江山。疆界闊遠。于是分為山南東西兩道。又自黃河已西。分為河西道。
關內道
新升都督府。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
新升雄州。寧州。至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升。原州。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寧州。元州。并會昌四年四月升。
新升上州。會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丹州。大歷六年五月升。宥州。元和九年五月復置。隸夏州。
新升赤縣。京兆府云陽縣。元和二年十月升。以崇陵故也。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愿為縣令。醴泉縣。廣德元年五月一日升。以崔演為縣令。富平縣。貞元四年正月十六日升。以薛詵為縣令。三原縣。同上年月升。以王鄫為縣令。咸陽縣。天授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管武氏陵升。以宇文意為縣令。神龍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復為畿。奉天縣。興元元年正月一日升。以杜元為縣令。
新升次赤縣。華州鄭縣。光化元年六月升。至天佑四年閏十一月。復為鄭縣。華州鄭縣。華陰。下邽三縣。
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同州馮翊。朝邑。蒲城。澄城。白水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歧州雍縣。扶風。陳倉三縣。同上年月日升。靈州回樂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升。寧州安定縣。至德元年十二月九日升。邠州新平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靈州懷遠縣。至德元年十月三日升。寧州彭原縣。至德元年二月九日升。鄜州洛交縣。貞元六年三月三日升。
新升上縣。靈州靈武。保靜。溫池。鳴沙等縣。至德元年七月十三日升。原州平高縣。干元三年正月十一日升。夏州朔方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州五原。白池縣。永泰二年十月升。丹州汾川縣。大歷六年五月升。延州膚施。門山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南道
新升都督府。登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雄州。汝州。會昌四年四月升。虢州。同上年月日升。
新升望州。青州。大歷九年五月升。
新升緊州。鄆州。徐州。并會昌四年五月升。蔡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復位淮西州縣及官吏祿俸。以蔡州為緊。其刺史俸錢一百八十千。長史以下有差。
新升上州縣。海州密州。貞元五年八月六日升。泗州。貞元廿年正月內升。宿州。元和四年正月。以徐泗。符離。蘄虹三縣置亳州。元和三年九月升。潁州。會昌二年十一月升。唐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
新升赤縣。河南府緱氏縣。天佑二年四月四日升。以奉昭宗和陵故也。
新升望縣。虢州閿鄉。汴州浚儀。尉氏。開封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雍邱縣。開元十二年九月八日升。滑州酸棗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定。白馬縣。大歷五年三月升。許州扶溝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定。鄭州管城。陽武。新鄭。滎澤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宋州宋城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襄邑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陜州陜縣。桃林。河北。芮城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袞州金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汝州梁縣。開元十二年七月八日升。仙州襄城縣。同上年月日升。蔡州汝陽縣。貞元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升。徐州彭城縣。貞元六年十月升。鄆州須昌。巨野等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青州益都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緊縣。虢州宏農縣。干元三年二月一日升。鄆州鄆城。東阿。壽張。盧縣。貞元二年二月一日升。袞州曲阜縣。會昌二年二月升。宿州符離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宋州柘城縣。同上年月日升。隸州汝陰縣。同上年月日升。青州臨淄。壽光縣。大歷五年正月升。
新升上縣。虢州盧氏。朱陽。玉城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汝州臨汝縣。貞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蔡州遂平縣。元和十二年四月內置。潁州潁上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唐州方城縣。貞元十五年四月升。陜州垣縣。貞元三年十一月升。
河東道
新升次赤縣。河中府河東。河西縣。干元三年三月改。
新升望縣。蒲州河東。安邑。桑泉。汾陰。虞鄉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猗氏。解縣。開元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絳州正平。翼城。龍門。聞喜縣。開元同上年月日升。汾水。孝義。隰城。介休。平遙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洪洞縣等。同上年月日升。并州太原。晉陽。祁縣等縣。同上年月日升。潞州上黨縣。同上年月日升。
河北道
新升望州。貝州。大歷七年正月升。
新升上州。媯州。貞元七年五月七日升。定州。元和四年六月改。涿州。大歷五年十一月升。
新升望縣。瀛州河間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博野縣。大歷七年正月升。冀州南宮縣。信都縣。深州饒陽縣。貝州宗城縣。俱同上年月日升。臨清縣。大歷七年正月升。相州滏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魏州貴鄉。昌樂縣。魏縣。頓邱縣等。同上年月日升。館陶。冠氏縣。大歷七年正月升。洺州永年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懷州河內。武德。武陟。獲嘉縣。同上年月日升。德州安陵縣。天寶八載五月一日升。恒州真定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幽州昌平縣。貞元十九年九月升。薊縣。開元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升。
新升緊縣。魏州臨黃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貝州清陽縣。同上年月日升。恒州石邑。城縣。興元元年十一月十九日升。滄州清池縣。大歷七年正月升。莫州鄚縣。貞元十九年八月升。
新升上縣。媯州懷戎縣。貞元十七年六月七日升。幽州潞縣。貞元十五年九月升。
山南道
新升都督府。利州。大歷十四年十一月七日升。龍州。長慶四年十月升。
新升雄州。洋州。興元元年十一月七日升。
新升望州。襄州。商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梁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州。隨州。貞元十五年四月升。復州。郢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金州。會昌四年五月升。洋州。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中州。硤州。建中二年四月三十日升。
新升次赤縣。江陵府江陵縣。貞元元年九月升為畿縣。興元府南鄭縣。興元元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荊州江陵縣。襄州襄陽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商州上洛縣。梁州南鄭縣。并永泰元年二月升置。鄧州穰縣。大歷四年十一月升。
新升緊縣。商州上洛縣。干元三年四月十四日升。梁州城固縣。洋州興道縣。閬中縣。并永泰元年二月升。
新升上縣。硤州夷陵縣。上元二年六月十五日升。復州竟陵縣。沔陽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隨州光化縣。同上年月日升。商州雒南縣。貞元四年三月二十日升。郢州富水縣。京山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隴右道
新升都督府。沙州。永徽二年五月升。
新升中州。威州。大中三年七月收復安樂州。改為威州。
淮南道
新升緊州。壽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滁州。和州。舒州。濠州。蘄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光州。大中四年六月升。
新升中州。申州。元和十四年四月升。
新升望縣。揚州江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海陵天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揚子縣。大歷八年五月升。
新升緊縣。揚州六合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楚州盱眙縣。廬州合肥。廬江。慎縣。壽州安豐。盛唐。霍邱等縣。舒州桐城縣。濠州定遠。鍾離縣。滁州全椒縣。已上并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楚州山陽。盱眙縣。貞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升。鹽城縣。元和六年九月升。壽州霍邱縣。蘄州蘄水縣。舒州太湖。宿松縣。同上年月日升。
江南道
新升都督府。辰州。大歷四年六月升為中都督。
新升雄州。蘇州。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一日升。
新升望州。潤州。宣州。越州。常州。并會昌五年四月升。
新升緊州。鄂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上州。虔州。袁州。撫州。饒州。并元和六年九月升。池州。會昌四年五月升。信州。同上年月升。
新升中州。岳州。大歷五年六月升。
新升望縣。潤州曲阿。江寧等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丹徒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句容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常州晉陵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武進。無錫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日升。江陰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蘇州吳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長洲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升。嘉興縣。大歷六年二月升。昆山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宣州宣城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南陵縣。大歷五年三月升。杭州余杭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錢塘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越州會稽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諸暨。剡縣。并大歷十二年二月九日升。婺州金華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東陽縣。永康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一日升。湖州烏程縣。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長城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衢州信安縣。大歷十二年正月七日升。臺州臨海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鄂州江夏縣。貞元十一年九月升。洪州高安縣。會昌四年十一月升。潭州長沙縣。同上年月升。
新升緊縣。越州蕭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升。湖州安吉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信州上饒縣。杭州鹽官縣。并同上年月升。衢州龍邱縣。大歷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升。婺州蘭溪縣。同上年月升。海鹽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宣州南陵。溧陽。當涂縣。天寶十載二月二十五日升。寧國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歙州歙縣。池州秋浦縣。俱同上年月升。鄂州武昌。永興等縣。貞元二年九月升。洪州建昌。大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升。潭州長沙縣。湘鄉。湘潭。衡陽等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吉州廬陵縣。會昌四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鄂州唐年。蒲圻等縣。并元和六年九月升。岳州巴陵縣。同上年月升。華容縣。大歷六年九月升。澧州石門縣。元和六年九月升。潭州益陽縣。貞元十二年二月升。衡州衡山。耒陽縣。大歷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洪州武寧。新吳縣。元和六年九月升。辰州沅陵。溆浦。大鄉等縣。大歷四年六月升。江州彭澤縣。元和六年九月升。郴州平陽縣。虔州信豐。南康縣。袁州萍鄉縣。杭州新城縣。撫州南豐縣。已上俱同年月升。睦州分水縣。大歷六年六月升。歙州婺源縣。黟縣。并元和六年九月升。
新升中縣。洪州分寧縣。貞元十五年二月。改分寧為武寧縣。
劍南道
新升都督府。遂州。大歷二年二月升為中都督。昌州。大歷十三年六月升。
新升緊州。梓州。會昌四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益州成都。蜀縣。郫縣。新繁等縣。并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蜀州晉原。青城縣。同上年月日升。唐興。新津縣。貞元十年十一月升。彭州九龍。道江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升。唐昌縣貞元十年十二月升。漢州雒縣。開元四年二月二十六日升。什邡縣。貞元二年十二月升。
新升緊縣。彭州蒙陽縣。漢州德陽。綿竹縣。眉州通義。彭山縣。嘉州龍游縣。邛州臨邛縣。已上并貞元五年十二月升。
新升上縣。嘉州夾江。峨嵋縣。邛州依政縣。陵州籍縣。并貞元十年十二月升。閬州南部縣。奉國縣。永泰元年十月升。綿州羅江縣。元和六年九月升。
嶺南道
新升都督府。峰州。驩州。并貞元七年四月二十日升。
新升上州。建州。泉州。元和六年五月升。
新升望縣。福州閩縣。貞元元年四月升。廣州南海縣。會昌四年十月升。
新升緊縣。泉州南安縣。貞元七年四月升。黔州彭水縣。貞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升。容州晉寧縣。同上年月日升。福州福唐。長樂縣。連江。侯官縣。貞元二年四月升。泉州晉江。莆田縣。建州建陽縣。并元和六年六月升。巫州龍標縣。大歷六年五月升。
新升中縣。容州北流縣。貞元七年四月升。梧州蒼梧縣。大歷九年七月升。
重名的地名
(江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
(山南道) 湖州:武德四年,于湖陽縣置湖州,領湖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
(江南道) 嚴州:桐廬 武德四年,于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德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
(淮南道) 嚴州:宿松 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
(江南道) 姚州:余姚,隋廢。武德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
(劍南道) 姚州:武德四年置,在姚府舊城北百余步。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內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江南道) 臺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為臺州。
(劍南道) 臺州:貞觀六年,處黨項置西滄州。八年,改為臺州,后復故名。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1.關內道(鳳翔府,今 陜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2.河南道(洛陽,汴州、今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陜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3.河東道(河中府 ,今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云州、單于都護府
4。河北道(魏 州 ,今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5。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6。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7。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8。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
9。劍南道(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隋朝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隋朝地圖集
隋朝地圖集(18張)
隋朝行政區劃有兩次重大變化。隋代地方上分為州、郡、縣三級,隋文帝基本統一天下后,鑒于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制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直接統縣,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隋煬帝繼位后,不久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全國190個郡,1255個縣。
隋朝州的長官每年年底都要進京述職,稱為朝集使。朝廷則派司隸臺官員或別使巡查省地方。 [85-86]
江都(揚州)、余杭(杭州)、巴陵(岳陽)、新安(歙縣)、彭城(徐州)大致位置,并不完全重合,僅作參考。
古雍州地:京兆、馮翊、扶風、安定、北地、上郡、雕陰、延安、弘化、平涼、朔方、鹽川、靈武、榆林、五原、天水、隴西、金城、抱罕、澆河、西平、武威、張掖、敦煌、鄯善、且末、西海、河源
古豫州地:河南(洛陽)、滎陽、梁郡(商丘)、譙郡、濟陰、襄城、潁川、汝南、淮陽、汝陰、上洛、弘農、浙陽、南陽、清陽、淮安
古梁州地:漢川、西城、房陵、清化、通川、宕渠、漢陽、臨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順政、義城、平武、汶山、普安、金山、新城、巴西、遂寧、涪陵、巴郡、巴東、蜀郡、臨邛、眉山、降山、資陽、牂牁、黔安
古兗州地:東郡、東平、濟北、武陽、渤海
古冀州地:信都、清河、魏郡、汲郡、河內、長平、上黨、河東、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太原、襄國、武安、趙郡、恒山、博陵、河間、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
古徐州地:彭城、魯郡、瑯邪、東海、下邳
古青州地:齊郡、北海、東萊、高密、文登
古荊州地: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沅陵、武陵、清江、襄陽、春陵、漢東、安陸、永安、義陽、九江、江夏、澧陽、巴陵、長沙、衡山、桂陽、零陵、熙平
古揚州地:江都、鐘離、淮南、弋陽、蘄春、廬江、同安、歷陽、丹陽、宣城、毗陵、吳郡,會稽、余杭、新安、東陽,永嘉、建安、遂安、鄱陽、臨川、廬陵、南康、宜春、豫章、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郁林、合浦、珠崖、寧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林邑
古代九州一般是現在的哪里
相傳四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洪水為患,大禹受命治水,通過“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讓洪水懷素流入大海,江河從此暢通,夏王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了大禹九鼎,象征九州的同時也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利,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后來九州也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那么古代所稱的九州是哪九州呢?
古代九州指的是: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豫州涉及河南、山東,為肥沃而硬的黑土;徐州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粘土;冀州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兗州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青州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揚州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泥土。荊州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梁州涉及陜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土。雍州涉及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黃壤。
關于古梁州在哪里和古梁國是現在的哪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