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古詩作者是誰,古詩畫的作者到底是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畫古詩作者是誰,以及古詩畫的作者到底是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畫》是一首五言絕句,據說作者是唐朝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詩的字面上容易理解,又隱藏謎語,充滿情趣;寫法也很獨特,運用“一正一反”的對比寫法,如遠近、有無、取來;且對仗工整,如山水、花鳥,加上三對反義詞,結構嚴謹。
有山有水,有花有鳥,但一切卻那么違反自然規律,有悖常理;山雖遠,但色彩明麗;水流動,卻聽不到聲音;花兒盛開,卻從沒凋謝;鳥兒機敏,卻不怕人。這一系列不得不引發讀者強烈的好奇心,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里描述的其實就是一幅畫,這幅畫上畫的有山水、有花草、有鳥兒,因為是一幅畫,所以畫上的山看得見顏色,畫里的水聽不到流動的聲音,春天過去了畫上的花還是很艷麗,人走近了畫上的鳥也不會受到驚嚇。這表現出了作者匠心的獨具,圖文對應,妙趣橫生。作者的奇思妙想不得不令人折嘆。
全詩讀起來,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人又來,鳥不驚,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王維寄托情懷于物,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對現實的憂傷,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無窮,歷來為人傳誦。
但也有人說這首詩并不是王維所作,而是南宋僧人道川禪師所作,道川注釋《金剛經》時,作了一首寫佛學道理的詩。
還有人說這是明代唐伯虎所寫,有一次他去杭州西湖游玩,發現西湖斷橋的橋頭欄桿上有一道填空題:X看XX色,X聽XX聲。X去XX在,X來XX驚。唐伯虎一看,起了寫詩的興致,于是把這道題填補全了。
寫古詩《畫》的作者是誰?
《畫》為初唐詩人王維所做的一首五言絕句。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祖籍山西祁縣。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接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原文: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在遠處可以看見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了,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畫作欣賞詩,從詩中的描述來看,畫中有山、水、花、鳥都是典型的中國畫題材,而且肯定是一幅畫得相當逼真、傳神的作品。
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展現出來: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把讀者引入了無限的遐想之中。當讀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的時候,才發現,畫中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個無生命的靜物。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
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畫 (唐代王維詩作)
古詩《畫》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
古詩《畫》的作者是王維,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原詩:
《畫》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注釋:
1、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2、驚:吃驚,害怕。
釋義: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
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作者簡介: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
擴展資料:
王維不但有卓越的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的藝術修養,對于自然的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的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銳獨特而細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筆下的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響變化。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于后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其中,寫鄉村景物和農家生活的田園詩充滿著牧歌情調,表現他閑逸蕭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適的心境。
王維具有多種才藝,不同藝術相互滲透對其詩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以畫入詩,使其山水詩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征。
王詩語言含蓄,清新明快,句式、節奏富于變化,音韻響亮、和諧,具有音樂美。總之,王維的山水詩無論從詩的題材內容,還是詩歌的藝術豐采上都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王維(唐朝詩人、畫家)
古詩畫的作者是誰
1、畫作者: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2、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3、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2]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存詩約400首。
更多關于古詩畫的作者是誰,進入:查看更多內容
《畫》這首詩是誰寫的?
《畫》這首詩是王維寫的。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
王維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篤誠奉佛,有“詩佛”之稱。
《畫》的后世影響:
此詩短短四句二十字,但有“聲”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鳥”,還有“人”。特別是用了幾組反義詞:遠——近,有——無,去——來,以增加詩歌內容的張力和立體感、節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畫》后被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滬教版《語文一年級第一學期》等多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選為課文。
古詩《畫》作者是誰?
《畫 》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是一首描寫畫中風景的五言絕句。
從詩中可以看出,畫中有山,有水,有花,有鳥,是一幅美麗的山水花鳥圖。
美在何處?
一是遠山有色。詩中之山,雖在眼前畫中,卻層次井然,山色分明,給人空間感,讓人從畫中感受到靜靜遠山清秀俊朗的色彩。
二是流水無聲。畫中之水,自然無聲。然觀賞者卻欲近聽,為何?一定是畫中之水,潺潺流動,栩栩如生,令人從無聲的畫中感受流動之美,似乎聽到了流水之聲,不由自主地湊上前去,仔細聆聽。
前兩句,寫畫中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美在有山有水,美在山水相依。而山之美,美在靜穆峭拔;水之美,美在輕靈流動。畫家以無聲之畫,展現動靜結合之美;詩人以優美的詩句,展現動靜結合的美。
后兩句,描述畫中花鳥:花開四季,鳥不避人。畫中鮮花盛開,給人帶來無限春光,即使春天過去,也花開不敗;鳥兒悠然,活靈活現,即使觀者靠近,也不驚不避。畫中花鳥,形象逼真,令人嘆服。
四句詩,既描繪出畫中之景,更突出畫者技藝之高。描寫的是自然風景,卻緊扣詩題,句句突出畫中之景的特色:是遠山,但畫家賦予了層次分明的山色;是流水,但只有流動之美卻靜然無聲;是春花,卻四季不敗;是小鳥,卻人來不驚。最美的風景,卻正是畫中之景。
王維詩的最大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此詩則真正的以詩摹畫,畫到詩中。畫家以無聲之線條色彩,把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自然風光變成了靜態的畫,卻能讓人感受到聲色,感受到動靜;詩人又以無聲的文字,把畫中的風景變成了詩,同樣讓人感受到色彩斑斕,感受到動靜和諧。
畫古詩作者是誰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古詩畫的作者到底是誰、畫古詩作者是誰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