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對于詞的貢獻有哪些,柳宗元的詩被稱為什么
很多朋友對于柳宗元對于詞的貢獻有哪些和柳宗元的詩被稱為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人柳宗元的成就
柳宗元的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下面是由語文迷的我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詩人柳宗元的成就,歡迎閱讀與借鑒。
人物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出身河東柳氏。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于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游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郁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文的成就大于詩。其駢文有近百篇,不脫唐駢文習氣,但也有像《南霽云睢陽廟碑》那樣的佳作。
柳宗元的集子,為劉禹錫所編,題《河東先生集》,宋初穆修始為刊行。《四庫全書》所收宋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45卷、外集 2卷、新編外集 1卷,為現存柳集最早的本子。宋童宗說音注、張敦頤音辨、潘緯音義的《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別集 2卷、外集2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為現行影印本之最早者。宋童宗說注《新刊增廣百家詳補注唐柳先生文集》45卷,宋建州刻本,現藏北京圖書館。宋魏懷忠編注《五百家注音辨柳先生文集》21卷、外集2卷、新編外集1卷、《龍城錄》2卷、附錄8卷,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影印文淵閣本。宋廖瑩中編注《河東先生集》45卷、外集 2卷、補遺、附錄等,為宋人注本中最后的一種,有□隱廬影印宋刻世□堂本,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以排印,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重印本。明蔣之翹輯注《柳河東集》45卷、外集 5卷、遺文、附錄等,雖采輯舊注,中多蔣氏自注的部分;有明三徑藏書刻本、《四部備要》排印本。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與白居易《與元九書》中關于諷喻詩的主張一致。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詩歌]
柳宗元的詩,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輩出、百花爭艷的唐代詩壇上,是存詩較少的一個,但卻多有傳世之作。他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受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代表當時一個流派的杰出詩才。蘇軾評價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淵明并列。現存柳宗元詩,絕大部分是貶官永州以后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描寫生動,寓言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抒情詩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筆,委婉深曲地抒寫自己的心情。不論何種體裁,都寫得精工密致,韻味深長,在簡淡的格調中表現極其沉厚的感情,呈現一種獨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么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詩篇。
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后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于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于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另外,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絕句《江雪》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古文]
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韓柳二人與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等并稱為“唐宋八大家”,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葉,柳宗元和韓愈在文壇上發起和領導了一場古文運動。他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論和文學主張。在文章內容上,針對駢文不重內容、空洞無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現實,“不平則鳴”,富于革除時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體,突破駢文束縛,句式長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語言“務去陳言”、“辭必己出”。此外,還指出先“立行”再“立言”。這是一種進步的文學主張。韓柳二人在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技巧純熟、語言精練生動的優秀散文。韓柳的古文運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游記、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樣為后世留下了極其優秀的作品。《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優美的山水游記,生動表達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豐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領域,從而確立了山水記作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因其藝術上的成就,被人們千古傳誦、推崇備至。除寓言詩外,柳宗元還寫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驢技窮”,已成成語,幾乎盡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雖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記一樣,被千古傳誦。
[辭賦]
宋人嚴羽說:“唐人惟子厚深得騷學。”此論相當中肯。柳宗元的辭賦繼承和發揚了屈原辭賦的傳統。他的辭賦,不僅利用了傳統的形式,而且繼承了屈原的精神。這或者是因為兩人雖隔千載,但無論是思想、遭遇,還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處。《舊唐書》本傳云柳宗元“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嶇堙厄。蘊騷人之郁悼,寫情敘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凄惻。”與屈原之作辭賦,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賦”和“十騷”,確為唐代賦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無論側重于陳情,還是側重于詠物,都感情真摯,內容充實。
柳宗元在詩文方面有哪些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其詩多抒寫抑郁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于國于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兩漢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經典及《莊子》、《老子》、《離騷》、《史記》等學習借鑒,博觀約取,以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詩歌理論方面,他繼承了劉勰標舉“比興”和陳子昂提倡“興寄”的傳統。他的詩文理論,代表著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
柳宗元的主要貢獻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詩。其駢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為六類。
(一)論說:包括哲學、政論等文及以議論為主的雜文。筆鋒犀利,論證精確。《天說》為哲學論文代表作。(《封建論》、《斷刑論》為長篇和中篇政論代表作。《晉文公問守原議》、《桐葉封弟辯》、《伊尹五就桀贊》等為短篇政論代表。)其哲學思想中具有樸素的唯物論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現為重“勢”的進步社會歷史觀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響,尤是政治失意時,往往向佛教尋找精神上的解脫。
(二)寓言:繼承并發展了《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傳統,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寄寓哲理或表達政見。(代表作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傳》、《羆說》等篇。)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三)傳記:繼承了《史記》、《漢書》傳統,又有所創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狀》、《梓人傳》、《河間傳》、《捕蛇者說》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礎上有夸張虛構,似寓言又似小說(如《宋清傳》、《種樹郭橐駝傳》)。
(四)山水游記:最為膾炙人口,均寫于被貶后,以永州之作更勝。(典范之作為《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幽靜心境的描寫,表現在極度苦悶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自然美。
(五)詩詞騷賦:獨具特色(代表作《懲咎賦》、《閔生賦》、《夢歸賦》、《囚山賦》等,均用《離騷》、《九章》體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傷,或寓言寄諷,幽思苦語,深得屈騷精髓。《天對》、《晉問》兩巨篇,則為另一種類型,形式仿照《天問》、《七發》,造語奇特深奧。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關佛教的碑、銘、記、序、詩歌等作品,對禪宗、天臺宗、律宗等學說有所涉及。)柳詩現存140多首,均為貶謫后所作。前人把他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內容近于陶淵明詩,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另外一些五古則受謝靈運影響,造語精妙,間雜玄理,連制題也學謝詩。但柳詩能于清麗中蘊藏幽怨,同中有異。柳詩還有以慷慨悲健見長的律詩。(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漁翁》《溪居》在唐人絕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劉禹錫始編柳集《河東先生集》。宋代注本較多,韓醇《詁訓柳先生文集》為現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蔣之翹輯注有《柳河東集》。事跡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文安禮《柳先生年譜》。 哲學思想
柳宗元是一個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運動。柳宗元的哲學論著中,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他反對天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柳宗元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學論著有《非國語》、《貞符》、《時令論》、《斷刑論》、《天說》、《天對》等。在這些論著中,柳宗元對漢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說持否定態度,并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砷”。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系。
柳宗元所寫的一些關于社會政治的論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體反映,是他參與政治斗爭的一種手段。柳宗元認為整個社會歷史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他的言論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
佛學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為幼時的盲目、為政時期的附會時尚和貶官后的自覺三個階段。 他在長安應舉和為政時期,曾與文暢等出入官場文壇的僧侶結交,很欣賞晉宋以來名家人與和尚支道林、釋道安、慧遠、慧休的關系,并極力稱贊那些與自己同時代人的那種“服勤圣人之教,尊禮浮圖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 柳宗元認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恥制于世者,則思入焉。” 這正是他改革失敗后被貶永州的真實心理狀態。于是,“自肆于山水間”,更有意識地從自然山水中尋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結。
柳宗元絕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是積極執著的。他雖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還是儒家的。 他一生有兩項重大活動:一是參與永貞革新,一是領導古文運動。這二者都與他復興儒學、佐世致用的思想有關。 他既身體力行了“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滅之聲”的政治理想, 又明確提出“文者以明道” “輔時及物” 的主張和以儒家經典為“取道之源”的原則。
盡管柳宗元自稱“自幼好佛”,天臺宗也把他列為重巽的俗家弟子。 但他卻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博采眾家,蘇軾贊許他“儒釋兼通、道學純備。” 他對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領會佛教義理,以圖“統合儒釋”,把佛教思想納入儒家思想體系。
唐朝詩人柳宗元擅長于寫什么 代表作有哪些
唐朝詩人柳宗元擅長于寫什么
柳宗元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最擅長寫的還是散文體裁。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游記散文《永州八記》和敘事散文《捕蛇者說》。以《永州八記》為例,這是柳宗元最負盛名的山水游記散文,因此柳宗元也被稱為“游記之祖”。
《永州八記》不只是單純的描寫景色,柳宗元借以美景,抒發了內心深遠的感情。他給山水景色賦予了生機,讀他的游記作品,仿佛置身于其中。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最負盛名的山水游記,也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在《小石潭記》中,柳宗元以描繪小石潭周邊的景色為主,突出了小石潭清澈、幽靜的環境。柳宗元用了大量生動的語句來描繪小石潭,反襯出作者閑適的心情,抒發了柳宗元熱愛山水,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散文中,也有借美景抒發苦悶之情,他將志向寄托于山水,從側面體現大自然之美。
《捕蛇者說》是柳宗元敘事散文中一篇代表作品。柳宗元講述了柳州一帶捕蛇者的悲慘命運,他們祖祖輩輩以捕蛇為生,捕蛇者的祖父和父親被蛇咬死,深知捕蛇危險的捕蛇者們依然依靠捕蛇來維持生計。在文中,柳宗元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展現了捕蛇者的悲慘命運,揭露了國家苛捐雜稅的殘酷嚴苛。
柳宗元的散文語言精練簡短,多用短句使文章節奏明快;除此之外,柳宗元擅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讓文章生動有趣。
大文豪柳宗元墓在哪里
自“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迎來了坎坷的仕途。公元805年,柳宗元遭到貶謫,到永州但熱司馬一職,柳宗元在永州擔任司馬一職已有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被朝廷召回為長安任職,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長安。
但是,受到武元衡等同僚的仇視,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隨后,柳宗元又被貶謫至柳州,擔任柳州刺史一職。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享年四十七歲。
柳宗元去世后,埋葬于柳州。一年之后,柳宗元的靈柩從柳州運回至長安,但是柳宗元墓位于西安何處,還沒有具體考證。柳州百姓感念柳宗元在柳州所做的貢獻,修建了柳宗元紀念館。柳宗元紀念館位于廣西柳州市柳侯公園內。根據《柳州縣志》記載,人們用柳宗元的衣物修建了衣冠冢。現在,柳宗元紀念館有柳侯祠、柳宗元衣冠冢、柑香亭三個部門組成,是為后人緬懷柳宗元而修建。柳侯祠于公元822年開始動工修建,建成后原名叫羅池廟。后來,“柳侯祠”三個大字由著名詩人郭沫若所題寫,位于柳侯祠正門門額上方。門柱之上有一副對聯,對聯的內容為:“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春秋報事,福我壽民”。
清代年間,柳宗元墓用石頭重新堆砌修葺,碑上題字為“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到了文革年間,柳宗元墓碑全被毀損,文革結束后,相關單位再次重修了柳宗元墓,碑文之上也由郭沫若題詞為:“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主張有哪些
在文學上,柳宗元發動了古文運動,以倡導自己在文學上的主張。當時,唐代科舉考試的內容為多為駢體文。學子們為了追求華麗的語言,常常咬文嚼字賣弄文采,常常忽略了文章最本質的內容。隨后,倆人在文學上發起了一場古文運動,柳宗元和韓愈都是古文運動倡導者。
這次古文運動和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十分相似,都是一次文學史上的進步。在“復古”的口號下,文學革命爆發,主要內容就是對儒學的復興。
先秦時代和漢朝的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質樸真實。作者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文采,不受句式和體裁限制。在文章中,可以讀出先秦時代和漢朝的文化風俗和社會背景。通過散文,可以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現實生活。散文發展至六朝時,人們漸漸從文章內容轉移到了對詞藻的要求。而后,駢體文應運而生,駢文講究對仗、對偶、文章要有音律和典故。作者們常常為了文采的華美而絞盡腦汁,忽略了文章的內容。學子們深受駢體文的影響,內容千篇一律,形式十分僵硬而單一。除此之外,散文常常華而不實,沒有內容填充,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經不起仔細推敲。柳宗元和韓愈認識到駢體文的弊端,倆人在文學上一拍即合,準備發起一場古文運動,提倡形式和內容的多樣性。
柳宗元高舉復古大旗,在社會廣泛提倡儒學復興,得到了大批擁護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