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十在哪里隱居,范成大隱居在哪里
大家好,關于范十在哪里隱居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范成大隱居在哪里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范蠡和西施最后隱居到哪里?
嘉興市南部的范蠡湖。
在《吳越春秋》中,文種向越王獻破吳九術,其四為“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hú),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越絕書》的記載大致相同,不過西施的結局卻迥異。前者說,亡吳后,越人認為這尤物是禍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對被吳王殺害的鴟(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這是一個殘酷的悲劇。后者則讓她與范蠡結為伴侶,泛五湖而去,以喜劇而告終。后世關于西施的種種故事和傳說,率多由此生發開來的。?
范蠡湖位于嘉興市城南部,今嘉興第一中學校園西側。范蠡湖原與南湖相連,唐代筑城,將湖之一角圍入城中。相傳湖畔有范蠡故宅,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后,偕西施在此隱居,并由此發棹泛五湖,因名范蠡湖。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翻譯
1.“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喝酒喝的酩町大醉,睡覺時深秋的夜晚很冷,和李白蓋同一張被子,我們倆結伴同游一個月了。
出處: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譯文:李白有美妙的詩文,經常像陳晉陵太守子堅的風格。我也算是一名隱士,喜愛他(李白)就像自己的親兄弟。晚上喝醉了,在這深秋的夜晚,和李白同被而寢,我們倆結伴同游一個月了。來的途中一直期待這次隱逸的約會,來尋找像北郭先生一樣的范十。
剛進門就感受到高雅的興致,旁邊站著年幼且清秀俊美的的男仆。夕陽西下,聽見寒秋時的杵聲,積聚的云氣漂浮在古城的上方。一向是喜歡吟誦《橘頌》,只想討一杯羹喝。不愿意入朝為官,而是喜歡這安閑的狀態,寄情于江海。
擴展資料: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賞析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杜甫在齊州、臨邑訪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兗州拜訪李白,并結伴同游。兩人去拜望一位隱士范十。所謂范十,應該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間一種親熱的稱呼,就如同稱呼杜甫為杜二,稱呼李白為李十二一樣,只是簡略的喊出對方在族中同輩排行里的位置。
杜甫在酒桌上和李白、范十豪飲的時候,創作了這首詩,讓人感覺到這次訪友的輕松和愜意。李白的蒼耳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與杜甫的這首詩相互呼應,可互為參照。
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結伴同游,共被同寢,親如兄弟。次段敘述兩人一起尋找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述途中之事。“入門”“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屯云”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贊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云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2.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大醉后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游玩。
出自:李白[唐代]《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釋義: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晚上大醉后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游玩。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范先生。
進門后就產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仆也讓人感到清雅。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云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閑沐浴于純真的友情之中。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當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游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范十居士。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
李白詩為《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
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最后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3.姚和李開頭的古詩詞
姚開頭的古詩詞
發丈亭(陸游)
姚江乘潮潮始生,長亭卻趁落潮行。
姚將軍靖康初以戰敗亡命建炎中下詔求之不可(陸游)
姚公勇冠軍,百戰起西陲.
宋·放宮人(孫元晏)
姚興侍女方承寵,放出宮闈若等閑。
滿江紅(文天祥)
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
盆中樹(王冕)
姚黃魏紫夸艷美,看到子孫能有幾?
虞美人(王灼)
姚黃真是花中主,個個尋芳去。
柳梢青(辛棄疾)
姚魏名流,年年攬斷,雨恨風愁。
連昌宮詞(元稹)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李開頭的古詩詞
1、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2、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3、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4、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锜妾。
5、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6、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7、相去都無百里,李郭可同船。
8、李杜文章,良平事業,且束之高閣。
9、郭中書,廣成子,李長庚。
10、李陵從此去,荊卿不復還。
11、李牧為趙將。疆場得清謐。
12、李白宮詞多好句,側書紅壁兩三行。
13、李君別來久,褊吝從中生。
14、李娟張態君莫嫌,亦擬隨宜且教取。
15、李君墓上松應拱,元相池頭竹盡枯。
16、傅說版筑臣,李斯鷹犬人。
17、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
18、李陵初詩,田橫感歌。
19、二月江南山水路。李花零落春無主。
20、謝甥有逸興,李髯非不嘉。
21、柿被鳥殘分亦好,李為螬食咽何妨。
22、李下不得整冠,瓜田豈可納履。
23、李將軍,射石虎。雖然過那邊,枉發千鈞之弩。
24、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25、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門。
26、鄒衍銜悲系燕獄,李斯抱怨拘秦桎。
27、王也論道阻江湖,李也丞疑曠前后。
28、李也芳菲。若教風打雨淋漓。
29、自有祥煙罩。李四高人如悟曉。
30、李四張三王大。低頭無語思量我。
31、李家娘,坐軍中,夜深起望,不見故夫子,
32、李苦少人摘,酒醇無巷深。
33、張公屋畔盡桑麻,李老園中只種花。
34、我貌不自識,李放寫我真。
35、崔昭生崔蕓,李兼生窟郎。
36、李鼎死岐陽,實以驕貴盈。
37、李陵不愛死,心存歸漢闕。
38、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
39、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
4.李白戲贈杜甫的詩句是什么意思,要告訴杜甫什么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有感于此詩,杜甫以《贈李白》作答: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訪范詩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開頭。將南朝詩人陰鏗比擬李白。李白便譏杜甫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因此,杜甫放言謂李白飄泊無定、愧對葛洪、空度時光、“飛揚跋扈”,似嫌過分之語,也正是兩人交情篤厚的見證。其間夜同眠,日同行,長時相聚,親如兄弟,這兩首兼帶戲謔的詩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寫李白,以“作詩苦”寫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極真切。此二絕,真情畢現之外,可窺得人物個性、形象、語言。
5.北宋?陳正敏《遁齋閑覽》出自哪里
一、華清宮詩失實 杜牧華清宮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尤膾炙人口。
據《唐紀》,明皇以十月幸驪山,至春即還宮,是未嘗六月在驪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詞意雖美,而失事實。
(《說郛》本、《叢話》前二十三、《竹莊》十一、《玉屑》七、《詩林》前六) 二、荊公評李杜 或問王荊公云:“公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耶?”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
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
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之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元稹以謂兼人人所獨專,斯言信矣。”(《說郛》本、《叢話》前三、《草堂》一、《玉屑》十四)或者又曰:“評詩者謂甫期白太過,反為白所誚。”
公曰:“不然。甫贈白詩則云‘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但比之庾信、鮑照而已。
又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鏗之詩又在庾、鮑下矣。
飯顆之嘲,雖一時戲劇之談,然二人者名既相逼,亦不能無相忌也。”(《說郛本》《叢話》前三、《玉屑》十四、《詩林》前二) 三、淵明趣向不群 六一居士推重陶淵明《歸去來》,以為江左高文,當世莫及。
涪翁云:“顏、謝之詩,可謂不遺爐錘之功矣;然淵明之墻數仞,而不能窺也。”東坡晚年,尤喜淵明詩,在儋耳遂盡和其詩。
荊公在金陵,作詩多用淵明詩中事,至有四韻詩全使淵明詩者。又嘗言其詩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由詩人以來,無此句也。
然則淵明趣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人而已。(《叢話》前三、《玉屑》十三、《詩林》前一) 四、黛色參天二千尺竹影金鎖碎 沈內翰譏“黛色參天二千尺”之句,以謂四十圍配二千尺為太細長。
不知子美之意但言其色而已,猶言其翠色蒼然,仰視高遠,有至于二千尺而幾于參天也。若如此求疵,則二千尺固未足以參天,而詩人謂“峻極于天”者,更為妄語。
又退之城南聯句“竹影金鎖碎”,云金鎖碎者乃日光,題中無日字,不當言竹影。凡物因日而有影,茍無日,影從何生?言竹影即日光在其中矣。
如荊公《金山寺》詩云“江月入松金破碎”,亦須借松影方見月光之破碎,卻怪題中無影字,可乎?善論詩者,正不應爾。(《叢話》前八) 五、詠物以隨意造語為主 凡詠梅,多詠白,而荊公詩獨云:“須捻黃金危欲墮,帶圍紅臘巧能妝。”
不惟造語巧麗,可謂能道人不到處矣。又東坡詠梅一句云:“竹錢一枝斜更好。”
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閑靜之趣。凡詩之詠物,雖平淡、巧麗不同,要能以隨意造語為主。
公后復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蓋取蘇子卿云“只言花似雪,不悟暗香來”之意。
公在金陵又有和徐仲顰文字韻詩二首,東坡在嶺南有暾字韻梅詩三首,皆韻險而語工,非大手筆不能到也。(《叢話》前二十七、《總龜》后二十八) 六、動人春色不須多 唐人詩:“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不記作者名氏。鄧元孚曾見介甫親書此兩句于所持扇上,或以為介甫自作,非也。
(《叢話》前三十四) 七、荊公金山寺詩 唐人題西山寺云:“終古礙新月,半江無夕陽。”人謂冠絕古今,以其盡得西山之景趣也。
金山寺留題者亦多,而絕少佳句。惟“寺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又“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最為人傳誦。
要亦未為至工,若用之于落星寺,有何不可乎?熙寧中,荊公有句云:“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尤為中的。(《叢話》前三十四、《玉屑》十七、《詩林》后二) 八、詩中俗語亦當有自 俗語有之曰:“槐花黃,舉子忙。”
謂槐之方花,乃進士赴舉之時。而唐詩人翁承贊有詩云:“雨中妝點望中黃,勾引蟬聲送夕陽。
憶得當年隨計吏,馬蹄終日為君忙。”乃知俗語亦有所自也。
(《叢話》前三十五) 九、荊公集句詩 荊公集句詩,雖累數十韻,皆頃刻而就,詞意相屬,如出諸己,他人極力效之,終不及也。如《老人行》云:“翻手為云覆手雨,當面輸心背面笑。”
前句老杜《貧交行》,后句老杜《莫相疑行》,合兩句為一聯,而對偶親切如此。又《送吳顯道》云:“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應識。”
《胡笳十八拍》云:“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步回頭五步坐。”此皆集老杜句也。
按杜詩《哀江頭》云:“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南北。”荊公兩用,皆以“忘南北”為“望城北”。
始疑杜詩誤,其后數善本皆作“忘南北”。或云:“荊公故易此兩字,以舍己一篇之意。”
然荊公平生集句詩,未嘗改古人字,觀者更宜詳考。(《叢話》前三十五) 一○、荊公百家詩選 荊公《百家詩選序》云:“予與宋次道同為三司判官,次道出其家所藏唐百家詩,請予擇其善者。
廢日力于此,良可悔也。雖然,欲觀唐人詩,觀此足矣。”
今世所傳《百家詩選》印本,已不載此序矣。然。
6.“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晚上喝酒喝的酩町大醉,睡覺時深秋的夜晚很冷,和李白蓋同一張被子,我們倆結伴同游一個月了。
出處: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原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譯文:李白有美妙的詩文,經常像陳晉陵太守子堅的風格。
我也算是一名隱士,喜愛他(李白)就像自己的親兄弟。晚上喝醉了,在這深秋的夜晚,和李白同被而寢,我們倆結伴同游一個月了。
來的途中一直期待這次隱逸的約會,來尋找像北郭先生一樣的范十。 剛進門就感受到高雅的興致,旁邊站著年幼且清秀俊美的的男仆。
夕陽西下,聽見寒秋時的杵聲,積聚的云氣漂浮在古城的上方。一向是喜歡吟誦《橘頌》,只想討一杯羹喝。
不愿意入朝為官,而是喜歡這安閑的狀態,寄情于江海。 擴展資料: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賞析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杜甫在齊州、臨邑訪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兗州拜訪李白,并結伴同游。
兩人去拜望一位隱士范十。所謂范十,應該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間一種親熱的稱呼,就如同稱呼杜甫為杜二,稱呼李白為李十二一樣,只是簡略的喊出對方在族中同輩排行里的位置。
杜甫在酒桌上和李白、范十豪飲的時候,創作了這首詩,讓人感覺到這次訪友的輕松和愜意。李白的蒼耳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與杜甫的這首詩相互呼應,可互為參照。
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結伴同游,共被同寢,親如兄弟。
次段敘述兩人一起尋找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述途中之事。
“入門”“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屯云”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
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贊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
“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云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7.杜甫的《贈李白》的第二句是什么
杜甫《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的《贈李白》詩的翻譯——
秋天到了互相看看,
還是像飄蓬一樣漂泊流蕩,
丹砂沒有煉成仙藥,
不禁感到愧對郭洪。
痛快地喝酒狂放地歌唱,
白白地虛擲時光。
為人驕橫而放肆,
到底是為誰這般逞強?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與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在洛陽相識,遂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省開封市、商丘市一帶),天寶四載(745),二人又同游齊趙,他們一同馳馬射獵,賦詩論文,相愛如弟兄。這年秋天,杜甫與李白在魯郡(今山東兗州)相別,杜甫寫了這首贈詩。詩中慨嘆二人漂泊不定,學道無成。"痛欽"二句,既是對好友的規勸,也含有自警之意,語重心長,可見二人友誼之誠摯。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絕句。《杜詩鏡銓》引蔣弱六語:"是白一生小像。公贈白詩最多,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
中心表達彼此間深刻情誼
《戲贈杜甫》一詩,因未編入唐人選本曾遭到洪邁、陳僅等人的誤解,以為是“好事者所撰”,“定是偽作”。郭沫若、安旗、郁賢皓等先生力作辨誤。細審此詩,絕非偽作,且是唱和之作,作于訪范之后走出范十的村莊行經甑山(飯顆山)時。兩首七絕正引伸出一段李杜交誼的掌故。兗州的甑山,即李杜相逢作詩的飯顆山。對此,樊英民先生與余都曾據《滋陽縣鄉土志》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多方考證,撰述為文。 弄清作詩的時間,便不難解讀這首詩。兩人從范氏莊返歸魯城,談話仍兼戲謔,李白口占一詩: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有感于此詩,杜甫以《贈李白》作答: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訪范詩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開頭。將南朝詩人陰鏗比擬李白。李白便譏杜甫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因此,杜甫放言謂李白飄泊無定、愧對葛洪、空度時光、“飛揚跋扈”,似嫌過分之語,也正是兩人交情篤厚的見證。其間夜同眠,日同行,長時相聚,親如兄弟,這兩首兼帶戲謔的詩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寫李白,以“作詩苦”寫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極真切。此二絕,真情畢現之外,可窺得人物個性、形象、語言。確是重要的作品。唐人未選入集,大概因詩句率意之故。
范成大晚年隱居在哪里?
范成大晚年隱居在石湖。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南宋名臣、文學家。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為泛使出使金國,索求北宋諸帝陵寢之地,并爭求改定受書之儀,不辱使命而還。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書舍人出知靜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調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參知政事,此后相繼知明州、建康府,頗著政績。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后世遂稱其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退隱閑逸
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過了長達十年較為閑適而優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寫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并于紹熙三年(1192年)左右為家鄉撰寫了《吳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孝宗起用范成大知福州。范成大多次請辭,均未獲允,只得入朝召對,獲趙昚慰勞,并賜丹砂及手書的蘇軾詩兩首,太子趙惇(即后來的宋光宗)也賜“壽櫟堂”三大字。其后又于延和殿論事。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華),稱病堅請奉祠,獲朝廷允準。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陳“當世要務”。同年,封吳郡開國侯。
紹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為資政殿大學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請辭未獲準,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因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辭官回鄉。
紹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編的詩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楊萬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請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歲。朝命特贈五官。十二月十三日,歸葬吳縣至德鄉上沙的赤山旁。后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
西施跟范蠡隱居的地方是在現在的哪里?另外,西施的故里是在浙江諸暨嗎?
西施和范蠡在一起泛五湖(一般說他們從太湖出發)而去,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屬于云游天下,沒有固定居所。
西施故里是在浙江諸暨,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句無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
擴展資料:
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后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稱為“商圣”,"南陽五圣"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
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后定居于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之為財神。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孫,并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西施死法傳說:
1、愧疚自縊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后自縊于館娃宮內。
2、被范蠡帶走說
這種說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
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臺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后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后,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
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后,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
5、被勾踐沉江說
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6、被越后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后,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后宮。越后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西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范蠡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的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唐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與李白的《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同時,可互相參照。仇兆鰲《杜詩詳注》:天寶三載三月,白自翰林放歸。四載,白在齊州,公與同游歷下,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是也。
《一個人的史詩》一書中這樣記載了李白和杜甫同游的情形:天寶四載(公元745年),杜甫在齊州、臨邑訪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兗州(這個時候已改稱魯郡,李白家居于此)拜訪李白,并結伴同游。這一年,李白四十五歲,杜甫三十四歲。……在某個秋日無風的日子,迎著南歸的雁鳴,兩人騎馬往魯城的城北郭外,去拜望一位隱士范十。所謂范十,應該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間一種親熱的稱呼,就如同稱呼杜甫為杜二,稱呼李白為李十二一樣,只是簡略的喊出對方在族中同輩排行里的位置。出了城北,秋草豐茂,路徑迷離,走不多遠,縱馬急馳在前面的李白就迷了路,一頭鉆到了蒼耳叢中去,粘了一身的蒼耳,結果到了范十家門口時,狼狽的情形竟然讓主人都不敢認了。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飲的時候,隨口吟出的蒼耳詩里,滿是得意和自嘲,能夠讓人感覺到這次訪友的輕松和愜意。
范十在哪里隱居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范成大隱居在哪里、范十在哪里隱居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