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墜百花洲的百花洲是在哪里呀,廣州百花洲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粉墜百花洲的百花洲是在哪里呀,以及廣州百花洲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粉墜百花洲,香殘燕子樓.”這句詩出自哪兒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唐多令·柳絮》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收藏下載復制完善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百花洲上柳絮像粉末隨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芬香仍然殘留。一團團的潔白柳絮互相追趕著結隊成球。飄泊不定就像人那樣命苦,難合難分也沒有用處,再不要說過去的風流!
草木好像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么就白了頭。可嘆這一生、誰舍棄了你誰又把你來收!跟著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憑你到處漂泊,怎忍心使你長久地逗留!
注釋
唐多令:唐多令,詞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樓令”“箜篌曲”,雙調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韻。
粉:指柳絮的花粉。
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滟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借以自況。也有說,“粉墮百花洲”典出晉代石崇愛妾綠珠。石崇在金谷園百花洲建高樓藏納綠珠,因趙王司馬倫垂涎綠珠美貌,恃權強奪,綠珠在百花洲跳樓自殺,誓死不從。
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摟懷念舊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說女子孤獨悲愁。
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逑”;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
繾綣(qiǎn quǎn):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誰舍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
“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
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用典的詩句
1. 關于用典詩句
關于用典詩句 1. 關于用典的詩句
1.李白《行路難》(其一)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 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 從政仍有所期待.
-----------------------------
2.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用了向秀《思舊賦》及王質爛柯這兩個典故.意思是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 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向秀的《思舊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 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這樣既表達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 友的不滿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 分豐富.
-------------------------------
3.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孫郎,孫權,這里作者自喻.《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 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 以孫權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孫權一樣年少有膽識
2. 用典的詩句有哪些
原發布者:張瑜
用典(1)用事——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個人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寄奴——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歸納全詩。 佛貍祠——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廉頗——自發感慨,不忘為國效(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景,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1、[中呂]賣花聲懷古張可久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①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燒赤壁山”的主帥是,讀書人指的是。②曲中揭示主旨的
3. 用典的詩句
【唐多令·柳絮】
林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這里有兩個典故。
【粉墮百花洲】說的是晉代石崇,他有一位十分漂亮的愛姬,名叫綠珠,石崇在金谷園中、百花洲畔、建了一座高樓作藏嬌之所、將綠珠養在內。可是、由于綠珠太漂亮、被趙王司馬倫看中,對石崇橫加罪名,恃權強奪,并要抄斬石崇全家。綠珠見此情景、對石崇說:“禍是因我而起,我就以此身報君吧。”說完便跳樓自殺了。
【香殘燕子樓】說的是唐代歌妓關盼盼。燕子樓是彭城名樓,其間藏著一段千古傷心的故事。那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張建封管轄徐州,極寵聲、色、藝俱佳的歌伎關盼盼,特地在彭城老家建了一座燕子樓給她居住。這座小樓白墻黑瓦,翹著典型的南方飛檐,樓前臨水,遠望如雨燕飛翔,故而名為燕子樓。
可惜好景不長,張建封身故,家人扶著靈柩歸葬北邙山,盼盼從此便把自己封閉在燕子樓里,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一轉眼就是十年。這十年間,慕盼盼之才名、艷名而來的人著實不少,但盼盼始終惦著張建封的情義,再不肯與人一見,偶有作答,也只是以詩明志而已,十年間積下三百多首寂寞的詩作。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她雖然萬念倶灰,心如止水,但卻有人偏偏以她作題材。一個名叫張仲素的詩人寫了《燕子樓》三首,
其一: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
其二: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其三: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瑤瑟玉箏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他自覺寫得不錯、后來還特地送去給大詩人白居易看。白居易看了,也引起興趣,隨即按韻和了三首。白的三首是這樣寫的:
其一;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細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潛然。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這六首詩都是以關盼盼為素材、其內容卻是詩人憑空惴猜、虛構而成。其實、詩人盡可憑自己的構思去寫你的詩,關盼盼盡可按自己的習慣去過你自己的生活,這是各不相關的事。可是、由于白詩第三首的后二句內含的封建道德觀點刺傷了關盼盼的心。
對于這兩句、如果理解為:據說(尚書墓前的)白楊樹已經長得很高大,可以作柱子使用了,而關盼盼還依然健在。那就可能什么不愉快的事都不會發生。可是、這僅是第一種理解,另還可以有;
二:張尚書死了那么久、關盼盼還沒有死呢。
三:(既然關盼盼獨守空樓那么有情義、)張尚書都死了(那么久)關盼盼為甚么還不去死?
當把這三首詩看完之后,盼盼卻發現后邊還附著一首七絕: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盼盼看得容顏大變!這首詩是說:當年張建封不惜重金買得絕色女子,盡心盡力地教她們歌舞技藝,但身死之后,那些受張公大恩的歌舞伎卻沒有一人追隨張公而去。人情世態,可為一嘆。
這首詩,盼盼邊看邊哭,邊哭邊看,最后說道:“我并不是不肯追隨張公,只是生怕在我以死殉情之后,世人會因此而批評張公重色。張公若有從死之妾,恐怕清譽受損。”繼而步韻一首,作答白居易:
自守空房斂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泛稱皇帝的近臣、這里是稱白居易)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
詩中說十年來自己獨守空房,愁眉緊鎖,當年白居易寫詩形容自己如容風中牡丹,而今春去也,牡丹早已凋零,只是心中深意無人會得,不免嘆息。又寫一聯:“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污雪毫”,笑白居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此悲哀不食,十多天后便當真追隨張建封而去了。
綠珠殉于情。關盼盼也是殉于情。林黛玉很理解,在她們生活著的那個時代和那個環境,她們都只能像柳絮般地一任“東君”擺布,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如黛玉自己,雖然和賈寶玉傾心相愛,但她已感知終究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她見到柳絮就想到自己的未來。她也由此聯想到兩位殉于情的古人。她知道,她和她們得到的必然都是悲劇結局的命運。
劉禹錫有兩句詩:“自古紅顏多薄命,從來尤物不長生。”
4. 用典詩句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張瑜 用典(1)用事——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個人愿望等,屬于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孫仲謀——懷念英雄,表達收復失地的理想。 寄奴——懷念古人,表現北伐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諷今,批歸納全詩。 佛貍祠——今昔對照,不堪回首。
廉頗——自發感慨,不忘為國效(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繁華景象,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景,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1、[中呂]賣花聲懷古張可久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①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燒赤壁山”的主帥是,讀書人指的是。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
5. 運用典故的古詩詞名句有哪些
李白《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用了向秀《思舊賦》及王質爛柯這兩個典故.意思是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向秀的《思舊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這樣既表達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拓展】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作者自喻.《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以孫權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孫權一樣年少有膽識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這里引指西夏.《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敵人(即遼國與西夏),表達了作者愛國,想要為國殺敵,報答國家的胸懷.-----------------------備注:由于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有三個用典故地地方,所以都列出來了.。
6. 求一些帶有典故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
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
于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
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王明君辭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國皇后莊姜的典故。《詩經。
燕燕》 4、“將軍百戰----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
《史記》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
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
7. 有哪些用典故的詩句
用典故的詩句: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李賀《雁門太守行》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其主要特點是借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
能顯得既典雅風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語言更加精練、言簡意賅、辭近旨遠。具體說來有如下作用: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1.古代詩人在一些以慨嘆歷史為主題的詩歌中.往往通過引用關于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的典故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赤壁杜牧折戴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人借在赤壁偶然發現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斷戟而聯想起三國時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從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帶有某種機遇”的政治見解,深刻而精辟。2.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境的限制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引用典故來影射時事.達到借古諷今的表達效果。
泊秦準杜牧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個典故,此曲為亡國之音。我們分析時可聯系社會背景,晚唐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于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
詩人這里是借題發揮,表面上是諷刺歌女,實際上是把矛頭指向高層。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詩歌的本質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詩人的情感有時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
從抒發情感類型的角度,我們通常可以分為這樣幾種情況:1.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謳歌和贊美。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詩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聯想到戰國時刺客荊軻的《易水歌》,“黃金臺”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筑,置千金于臺上,宴請天下奇才。
引用這兩個典故,是對天子信任重用將士和對將士浴血奮戰精神的稱頌。2.表達對積極樂觀人生態度的進取和追求。
行路難李白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水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未垂釣碧溪上,忽復秉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關系到兩個典故:姜太公曾經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
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位古人開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
但最終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詩人引用此典故,暗示自己也會有施展抱負的機會,表現出了對未來、對前途的美好希望。
3.表達對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慨嘆。書憤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或誰堪伯仲間。這兒連用了檀道濟自比長城和諸葛亮鞠躬盡瘁兩個歷史故事,抒寫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要干一番偉業的理想。
再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
后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這里詩人是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下以魏尚自喻,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詩詞中,在對現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
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能創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鷓鴣鄭谷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睜相應湘江闊,普竹叢深日向西。面對“雨昏”“花落”這眼前之景,游子本已感到凄迷與傷感;但詩人又用了“青草湖”“黃陵廟”這兩個典故,不由讓人勾起了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想。
這樣。在時空的穿梭交錯中,聞鷓鴣之啼,不覺更感哀怨凄惻。
又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醉。
8. 用典的詩句1~6年級例
1、我家洗硯池頭樹 用的是什么典故?它屬于哪一種用典方法
2、你還知道那些用典詩句
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個典故和哪個故事有關
1這里化用了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個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屬于正面用典.
2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
3講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9. 用典的詩句1~6年級例
1、我家洗硯池頭樹 用的是什么典故?它屬于哪一種用典方法2、你還知道那些用典詩句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個典故和哪個故事有關1這里化用了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個典故.引用古籍中的故事屬于正面用典.2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3講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10. 蘊含典故的詩句
古詩詞很講究用典,因為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詩詞的容量增大,表達更生動、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簡意豐的效果.古詩詞中的典故和所要表達的思想常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記典故是我們理解古詩詞的重要途徑之一.現將七――九年級含典故的詩句歸納如下: (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典故: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經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了. 在詩中的意思和作用: 詩人是借這兩個典故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 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詞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鄉與憂國、報國之情交織在一起. (3)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 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即孫權,《三國志》記載孫權在一次出行中,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 詞人的意思是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挽弓馬前射虎,這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年紀已經不小,但是仍有著少年狂氣. (4)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 遣馮唐——據《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后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 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達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5)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據《晉書·天文志》說是“主侵掠”的.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 這里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詞人在這句中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馬作的盧飛快(《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據《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后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盧——良馬名.據《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載,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一踴三丈”馱他脫險. 在詞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寫了軍旅的生活和表現了抗金將士的英雄氣概.。
紅樓夢詩詞賞析——210.唐多令詩
目錄五
唐多令(林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
一團團、逐對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嘆今生、誰拾誰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注釋]
1.“粉墮”二句——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滟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借以自況。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樓懷念舊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說女子孤獨悲愁。又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故也用以說女子亡去。
2.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速”;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戚序、程高本“對”作“隊”,則只就景物說。從己卯、庚辰本。
3.繾綣——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4.誰拾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誤。以柳絮說,“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況看,寶玉亦未曾“舍”棄黛玉。今從己卯、庚辰本。
5.“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鑒賞]
在黛玉這首纏綿凄惻的詞中,不但寄寓著她對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著那種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將破滅而發自內心的悲憤呼聲。全詞語多雙關,作者借柳絮隱說人事的用意十分明顯。如“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與她曾自稱“草木之人”巧妙照應。從這一點上去看這首詞,它對我們研究作者寫寶黛悲劇的原來構思也是有啟發的。
紅樓夢詞《唐多令.柳絮》英漢雙語賞析
唐多令.柳絮
Tangduo Make
Willow Catkins
By Cao Xueqin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
Willow catkins? flutter? and fall onto the Flowers Islet,
Some fragrance? remains in the Swallow House.
一團團、逐對成毬。
Clumps of catkins chase one another and come together in pairs.
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They drift helplessly in the air just like somebody’s miserable life,
Loathing to part from each other is in vain ,
And the past romance must not? be mentioned any longer.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Vegetation also knows of worries,
Your hair turns white when so young!
嘆今生、誰舍誰收?
Sighing who will abandon you? this life and who will accept you.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You are married to the east wind and spring doesn’t care about you.
They have the heart to let you wander here and there,
And let you stay out forever.
【注釋】
1. 唐多令:詞牌名,
2. “粉墮”二句: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零;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百花洲在姑蘇山上,林黛玉是姑蘇人,借以自況。
3. 燕子樓: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故也用以說女子亡去。
4. 逐對成毬: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毬”諧音“逑”;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
5. 繾綣(qiǎn quǎn):纏綿,感情好而難舍難分。風流:雙關語,愛情與才華。
6. 韶華:青年時期。
7. 誰舍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
8. “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
9. 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長久不歸。
10. willow ['w?l??]柳樹
11. catkin ['k?tk?n] 柳絮,楊花
12. flutter ['fl?t?]? v.飄動,飄揚
13. islet ['a?l?t] 小島
14. fragrance ['fre?ɡr?ns] 芬芳,香氣
15. swallow ['sw?l??] 燕子
16. romance [r??'m?ns] 愛情,風流韻事
17. vegetation [ved??'te???n] 草木,植物
18. loath [l??θ] 不情愿的
19. abandon [??b?nd?n] 遺棄
20. have the heart to:忍心做某事
【作品背景】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七十回代林黛玉擬的這首詞《柳絮》,纏綿凄惻,催人淚下。全詞語多雙關,借柳絮隱說人事。其中不但寄寓著黛玉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悲嘆,也蘊含著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將破滅的悲憤呼聲。
【白話譯文】
百花洲上柳絮隨風飄落,
燕子樓中花兒的芬芳仍然殘留。
一團團的白絨互相追逐著結隊成球。
飄泊不定就象人那樣命苦,
難舍難分又有何用,
再不要說過去的風流。
草木也知道憂愁,
這樣年輕就白了頭。
嘆今生誰舍棄了你,
誰又把你來收?
跟著東風走,
春光也不管,
任憑你到處飄泊,
忍心讓你在外久留。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