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韓是什么朝代的詩人
大家好,關于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韓是什么朝代的詩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韓翃是一個才子,也不能夠說他是生不逢時,只是可恨的是,韓翃沒有早生那么幾年。也許,早生了那么幾年,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磨難,有那么大的情傷,有那么痛的回憶了。以下是我整理的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歡迎閱讀。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韓翃是唐朝的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著有《韓君平詩集》。
韓翃簡介
韓翃是大家公認的一個才子,他是進士出身,而且在那個時候,娶了一個特別美麗特別有才能的一個妻子,生活看起來已經很美滿了。但是就是這個時候,出現了讓人震驚的一場戰亂——安史之亂。
從韓翃簡介可以看出來,韓翃明明是應該仕途一帆風順的人,卻在這個時候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挫折。韓翃再怎么在詩句里面抱怨也是沒有用的,自此和自己心愛的妻子分別。韓翃簡介里面說,韓翃離開,給別人擋了幕僚。明明在一片荒涼之中重新聯系上了劫后余生的妻子,也以為他們未來會很好,哪知后來再見,妻子已經成了別人的妾室。這樣的心痛,又是怎么說的出來。
韓翃簡介里面,既有時局的原因,也有韓翃自己的原因。韓翃后來做官做的也不是特別的出色。韓翃自己的仕途不順,曾經因為站錯了隊,被罷官了很多年。但是慶幸也因為自己的詩詞在晚年的時候得到了皇帝的親口提名,讓韓翃升官。但是韓翃簡介也有提到,韓翃對于詩詞的貢獻是非常大,給當世、給后人也留下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也正是因為韓翃自己有真本事,所以才會入皇帝的.法眼。
韓翃怎么讀
韓姓起源之一為上古黃帝的后裔,黃帝的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為韓流。韓流也是他氏族的名稱,韓流的兒子取名韓經。韓經后代都以韓為姓氏。西周王族姬姓也是皇帝的后裔分支,韓是西周王室的一個封地,在山西一帶。西周王室的后人以這個封地為姓氏。韓,戰國七國之一,韓國被滅亡后,遺存的宗室以韓為姓氏,主要在河南一代,后代逐漸繁衍成望族。鮮卑族出大汗,因為汗和韓同音,就漢化改成了韓姓氏。臨夏土司改為韓姓,元人實哈塔為韓姓,清朝的滿族中有罕與韓同音,因此也出現韓姓。韓姓,少數民族轉化過來較多,是一個大姓。韓讀音一種,為寒。
翃,字義從羽,從厷。厷同公義,公共公用,翃中的厷是指開闊的山谷,所以翃的字義就是在開闊的山中飛舞。翃的字義三種,名字人名,動詞蟲飛,本義蟲子在山中飛。翃作為名字的用途,代表就是韓翃。翃發音根據厷,因此后綴為ong,翃發音紅,屬于生冷字,平時不常見。翃的讀音很容易被誤讀為羽或者翊等。
韓翃代表作
寒食
作者: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后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翻譯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于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并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寒翃是哪個朝代的人
被忽悠了。
1、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
2、原詩如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4、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于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人
唐代。
韓翃,唐代詩人。 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大歷十才子之一。
韓翃在大歷十才子中,與錢起、盧綸一樣,存詩較多。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對他評價很高,他的詩工整清麗,多流連光景和唱酬贈別之作,流傳名句甚多。
今存《韓君平集》 3卷。事跡見《本事詩》、《新唐書·文藝傳》、《唐才子傳》。
擴展資料:
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韓翃詩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贈別或者唱和吟詠的詩歌。這類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詩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沒有像他的詩集里那么大。韓翃善于輕巧而具體地預祝旅途順利,說得古代舟車仿佛具有現代交通工具的速度。
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賞識,被授予駕部郎中、知制誥等官爵,最后官至中書舍人。韓翃與錢起、盧綸等人號稱大歷十才子。他作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下面隨我一起看看相關資料,僅供參考~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
人物簡介
韓(hán)翃( hóng)(生卒年不詳)登天寶十三載進士第,官至駕部郎中、中書舍人。
在大歷十才子里,韓翃和李益也許是最著名的兩個。這并非是由于他們的文學造詣,而因為他倆都是傳奇里的有名角色。見《太平廣記》卷肆捌伍許堯佐《柳氏傳》。
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韓翃詩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贈別或者唱和吟詠的詩歌。這類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詩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沒有像他的詩集里那么大。韓翃善于輕巧而具體地預祝旅途順利,說得古代舟車仿佛具有現代交通工具的速度。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賞識,被授予駕部郎中、知制誥等官爵,最后官至中書舍人。韓翃與錢起、盧綸等人號稱大歷十才子。他作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
唐朝天寶年間,詩人韓翃(一作翊)羈滯長安,與李生相友善。李之愛姬柳氏,"艷絕一時,喜談謔,善謳詠",慕翃之才,甚屬意焉。李生遂慷慨將柳氏贈翃,并解囊資助三十萬玉成二人婚事。翌年,翃得登第,遂歸昌黎省親,暫將柳留長安。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韓翃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柳氏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適逢安史之亂,兩京淪陷。為避兵禍,柳剪發毀形,寄居法靈寺。時翃已被淄州節度使侯希逸辟為書記。及肅宗收復長安,翃便遣使密訪柳,攜去一囊碎金并寫了這首《章臺柳》贈之。柳捧金嗚咽,答贈了這首《楊柳枝》。但不久柳又遭番將沙咤利劫以歸第,寵之專房。及翃隨希逸入覲京師乃知其事,肅宗乃下詔斷柳歸翃 ,夫妻終得破鏡重圓。(事載孟棨《本事詩· 情感一》及《太平廣記·柳氏傳》)
這一段,仍是天寶年間舊事了,韓翃羈滯長安,與李王孫交好。歌宴之間李王孫的愛姬柳氏看中的韓翃,韓翃大概也看中了她,因為這個柳氏也不是一般的女子,雖無張紅拂的眼力可以看中身在風塵中的李靖,慷慨與之私奔,倒也不差,首先要容貌不差,據孟棨《本事詩· 情感一》及《太平廣記·柳氏傳》) 稱:“艷絕一時。”這個“一時”贊得就很重了,起碼是幾年間,可見柳氏容色甚是可觀。其次是才情趣味不差,“喜談謔,善謳詠”,可見是個能說會道,還能來幾句詩的解語花。
柳氏為人歌姬卻不是妾室。“姬”和“妓”就像“倡”和“娼”一樣有根本的區別。基本上可以看做兩種職業,兩種社會人員。古代達觀貴人多養家姬,并以姬容色美好,舉止有禮為喜,交往之時,這就是顯示自己門第修養的方法之一。簡單來說,姬好比家里名貴的器物擺設,可以與客人拿來品評觀賞。妓就不同,白居易蓄姬,卻不是蓄妓,沒有人會在家里養女,而女一旦被人收納,就叫做“從良”了,不能說是“妓”。
或許柳氏也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認識了韓翃,他和他推杯換盞,她出來歌舞助興。酒宴是催情的重要場合,三杯兩盞下肚,無情的也能逢場作戲一把,有情的.就更是錦上添花。柳氏縱然比不得紅拂膽大,卻也是個膽子不小的,眼見得才子當前,情難自禁。眉目之間,公然對別的男人動情,顯然動靜還不小,被李王孫看出來。
李王孫也是個豪俠似的男子,寬宏大量,不以柳氏“移情”為忤。反而對兩人都很負責,回頭問清韓翃對柳氏也有意思,開元盛世的尾聲,似春光返照之時。人行事性情還是有著盛世的開朗疏豪,李生不但將柳氏贈于韓翃,更慷慨解囊拿出三十萬玉成二人婚事。由此可更以斷定柳氏絕非李生的妾室,甚至跟他沒有一點實質關系。如果柳氏為人小星,即便柳氏眼波欲橫,韓翃為了名聲也要退避三舍,彼時他正是要入闈的士子,不會傻到因一時愛戀壞了名聲。
兩人成婚后的第二年,韓翃新科及第,按禮要回老家省親,他就回昌黎省親,將柳氏留在長安,一開始看上去,柳氏是屬于那種好命的,遇到個開明大方的男主人,又得了個一個風流俊逸少年有成的才子做老公。不料安史之亂起,兩京淪陷。這一番兵連禍劫,身歷其中的詩人們無不痛苦不堪,老杜的《三吏》、《三別》只是擷取了戰亂當中小小事件就足以讓人哀嘆不止,可見黎民受苦之深。
被留在長安的柳氏呢,雖然她在后來的詩文中絲毫沒有提及到自己的辛苦憂懼,但一個柔弱的女子碰上戰亂,說怎樣擔驚受怕都是不為過的,可以依靠的人不在身邊,身邊又兵荒馬亂時時有人死去……說實在的,我很佩服這個女子,在危難時刻,她不像她的外貌那樣嬌嫩柔弱,而更像空谷幽蘭,如何寂寞艱難抓住生機堅持不放棄。她很冷靜地剪去長發,穿上緇衣,寄居法靈寺。那種開放,已不是當年在席宴之間的灼然盛開。而是靜靜地,積聚養分,如曇花那般連根莖里都汁液飽滿的等待。
誠然。但她的幸免于難,確有天意的成分在,如果當時突然來一伙賊兵洗劫了寺院,一陣切菜瓜似的砍翻在地,她就是再謹言慎行也沒用。
戰亂中,韓翃流落青州成為節度使侯希逸的幕府書記,與柳氏天各一方。我在想上蒼是有旨意降臨的。冥冥中,它讓很多人失散了。冥冥中它又在牽引著很多人的相聚。人與人之間的相見,就像山和山,水和水之間。很可能蜿蜒就至,也可能終生不至。
等到唐肅宗收復長安,韓翃便遣人到長安四處密訪柳氏,并給她送去一囊碎金和一首《章臺柳》: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章臺柳”三字后人用濫,仿佛只要提筆眼角眉梢就會浮現心領神會曖昧不清的笑容。其實它自韓翃筆下萌生之初還是一身純凈,只是一個男人對妻子的思念而已,只是用來暗喻身在長安的柳氏。而“章臺”亦不是娼家聚居之所,它本是戰國時所建宮殿,以宮內有章臺而得名。秦王曾在此宮接見藺相如,相如獻和氏璧,壯烈之態,千秋仍鮮亮,與淫穢放蕩沒有一點關系。章臺下有街名章臺街,舊時常常用來代指長安。而后來,漸漸竟演變成了花街柳巷的代名詞。
柳氏捧詩嗚咽,深明男人對自己的愛意和懷疑試探。他既擔心她的生死安危,又擔心她紅顏凋零不堪相看,更恐值此兵荒馬亂之秋,她己為他人所劫奪占有。他的心腸九曲她都看的明白。愛,是不斷懷疑,不斷肯定的過程。肯定了韓翃對自己仍有愛意牽念的柳氏心潮起伏,再難像以前那樣心如止水地待在寺廟里渡過余生。她開始蓄發等待和韓翃的團聚,但不久即遭番將沙咤利劫持。這次他是真真實實為人小星寵之專房。
如果不遇見。如果韓翃不隨侯希逸入覲京師,那么,長安的街市上就不會有那么凄涼的重逢和再見。
他在長安的街市上心意闌珊地行走,這曾經繁盛的城市如受傷過重的動物,奄奄一息,靜默的舔著自己的傷口。到處離亂蕭條,劫后余生的氣息過于強烈讓人絕望窒息。他的柳氏就在這樣的失落里坐著馬車輕輕過來。
清風吹動了她車上的簾幔,他們互相得以望見。一別經年,恍若兩生。那一瞬韓翃張口結舌失落到無語,如果柳氏流離市井落魄不堪,也許他只有心疼而不會失落。但是他看見華衣美服的柳氏消瘦失意的樣子,見她離了自己活的也不差。他會想到我的女人落在了別人的手里,這個人他的權勢地位不下于我,可是,我的女人她不快樂。我看出她的不快樂了。——他要證明這個女人仍是需要自己的。
柳氏也看見了他,她于是狠狠地落淚,心里怨恨著造化弄人。擦身而過的瞬間,她給他丟下一個裝了口脂的小金盒,包著金盒的錦帕上寫有給他的答贈詩《楊柳枝》:楊柳枝,芳菲節.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在觀望同一件事的角度和用心上,男人和女人迥然不同。韓翃的《章臺柳》表現出來的情感是,他對她相思不忘又疑竇叢生。而柳氏答詞自比為“楊柳枝”詞意凄涼,她對他一樣情深意濃念念不忘,卻無半點懷疑拷問韓翃的意思,她只是在痛悔,還深深自棄。自己失身藩將,哭泣著告白。此身已適他人。芳華已謝,縱使君來已不堪折了,仿佛,這一切是她的過錯。
《楊柳枝》本漢樂府中橫吹曲辭,作《折楊柳》.至隋始為宮詞.后因白居易之妓樊素善唱《楊柳枝》,時人遂以曲名之,皆為七言四句,與柳氏的《楊柳枝》并非同調.此二首詞純以起句為題,因句法,格律基本相同,故清人萬樹編《詞律》將兩詞歸入同一調《章臺柳》之下。韓翃得詩后心意彷徨,手捧香脂痛苦不堪又一籌莫展。他那時還不是皇帝身邊的機要秘書,不是紅人。未敢輕易得罪藩將,后來得到有俠義心腸的人幫助,對肅宗稟明此事。這一場官司打到皇帝駕前才有個了結,肅宗下詔斷柳氏歸韓翃,離散多年的兩人終于破鏡重圓。
古詩寒食的作者是那個朝代
《寒食》作者韓翃是唐代詩人。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
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晉升不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泛。著有《韓君平詩集》。
韓翃詩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贈別或者唱和吟詠的詩歌。這類作品在唐代其他名家詩集里所占的比例似乎都沒有像他的詩集里那么大。韓翃善于輕巧而具體地預祝旅途順利,說得古代舟車仿佛具有現代交通工具的速度。
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繼辟幕府。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賞識,被授予駕部郎中、知制誥等官爵,最后官至中書舍人。韓翃與錢起、盧綸等人號稱大歷十才子。他作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
個人作品:
《送齊山人歸長白山》
《寄裴鄆州》
《梁城贈一二同幕》
《河上寄故人》
《寄柳氏》
《同題仙游觀》
《酬程延秋夜即事見贈》
《寒食》
《宿石邑山中》
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韓是什么朝代的詩人、韓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