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木真為什么要嫁妹(鐵木真女婿)
很多朋友對于鐵木真為什么要嫁妹和鐵木真女婿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為何非要娶奴隸合答安?
成吉思汗的身邊不缺美人,可是他一直對一個出身不高貴的奴隸之女念念不忘,這個女人叫作合答安。知道成吉思汗和合答安的故事的人,一定會明白成吉思汗為什么愿意娶一個奴隸,因為合答安的一家對成吉思汗有救命之恩。
成吉思汗本名鐵木真,他11歲那年,家里發生了很大變故,自己的父親被人殺死。不僅如此赤烏部和主兒乞部又派人奪走了他們的牛羊和牧民,鐵木真一家陷入了困境。好在鐵木真和他的弟弟、妹妹慢慢長大了。在伯父的幫助下,鐵木真一家也有自己的馬,可是泰赤烏部落的人卻來把這些馬匹都給奪走了。鐵木真去搶回自己家的馬匹,可是他卻被泰赤烏部的塔里忽臺抓住了。他讓人給鐵木真戴上木枷,然后再太陽底下暴曬。這時候,沒人敢去幫助鐵木真,除了還是小姑娘的合答安,她給鐵木真送了一些肉感和一點馬奶。
然后,合答安的父親和哥哥都幫助鐵木真逃跑,鐵木真就成功逃了出來。鐵木真躲在羊毛垛里,他在里面熱得快要暈過去,這時,合答安鉆了進來,托起羊毛,讓鐵木真涼爽了一些。成功逃脫后,鐵木真許諾要報答他們一家,還要娶合答安做妻子。
后來,鐵木真成為了大汗,可是造化弄人,他怎么也找不到合答安。在一次偶然的戰斗中,鐵木真終于找到了合答安,那時候合答安已經是個寡婦,也不再年輕。鐵木真要求合答安嫁給自己,可是合答安始終不愿意,她只愿意做鐵木真的奴婢。
雖然,合答安生前是奴婢身份,可是死后,鐵木真追封她為皇后。在畫像中,她也作為皇后站在鐵木真的身邊。
射雕英雄傳里喜歡郭靖的蒙古公主華箏,歷史上她嫁給了誰?
射雕英雄傳里喜歡郭靖的蒙古公主華箏,歷史上她嫁給了孛禿這個人。其實華箏的真名叫做火真別姬,雖然她是蒙古的公主,但是她其實也是男人在爭奪政權的時候的犧牲品,也是鐵木真的一個棋子而已。她嫁給的這個人并不是她的心愛之人,完全父命難違。
孛禿在鐵木真失勢和陷入困境的時候曾經支持過自己,因此鐵木真就把孛禿當成了自己人,為了能夠讓孛禿死心塌地的幫助自己,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孛禿。但是好景不長,鐵木真的妹妹沒多久就去世了。
這個時候鐵木真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華箏,于是在自己的妹妹死了以后就把自己的女兒又嫁給了孛禿。孛禿從妹夫搖身一變變成了鐵木真的女婿,這樣的關系讓鐵木真和孛禿的聯盟更加穩固了,而華箏就犧牲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
華箏的婚姻其實就是一場政治犧牲品,鐵木真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女兒的幸福,當時所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權勢。但是在蒙古跟中原一樣,女人的地位還是非常低的,華箏也沒有辦法反抗,只能聽從自己父親鐵木真的安排。
雖然作為蒙古的公主,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但是她的人生也不能自己做主,只能夠聽從別人的安排。所以說華箏的一生跟古代的時候宮里面的女子是一樣的,雖然受到很多人的羨慕,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可悲的,根本沒有小說中那樣勇敢和自由。
在小說里面會把古代的女性都塑造成勇敢追愛的形象,其實這也有反諷的意味,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女人都是非常被動的,很少會有魄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金庸才會把小說里面的女生都寫得非常勇敢,這可能也是金庸的希望吧。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的女兒是什么樣子的人?
成吉思汗有記載的女兒共六位,分別是阿剌海別吉、阿兒答魯黑、闊闊干、禿滿倫、火真別姬、也立可頓。其中,阿剌海別吉是政治地位最高的公主,曾是汗國的“監國公主“,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而火真別姬則被金庸寫入小說,即《射雕》里面華箏的原型。
01.肩負監國任務的阿剌海別吉
阿剌海別吉也有說是華箏原型的,不過比起只存活于書中的華箏,阿剌海別吉則是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關于阿剌海別吉,在《元史》中僅有寥寥數語,但是卻也足以一窺她在政治舞臺上的真容。
阿剌海別吉是鐵木真的三女,初嫁阿刺兀思,阿刺兀思死后再嫁其長子不顏昔班。鐵木真出征西域之后,他的幾個嫡子也忙于征服,于是鐵木真將國內政務委托于自己嫁出去的女兒,他的心腹,吞下大半金國的木華黎也要聽從她的命令。對于這件事,《元史》記載說:
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
這句話很簡單,但信息豐富,當時鐵木真率領蒙古鐵騎遠征,距離蒙古國千里萬里,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參與內政,他必須將其交付給一個絕對不會背叛他,又能處理得井井有條,還可以讓國內諸部落甘愿聽命的子女。他有8個兒子,卻選擇了自己的剛喪夫的女兒,將這至關重要的任務交給她。而阿剌海別吉也敢于接下這個重擔,將汗國事務處理的干干凈凈,保證了蒙古西征的后部安全。
而后來出土的“監國公主印“更是向我們展示了阿剌海別吉的地位,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稱號,而阿剌海別吉的監國生涯,并不因鐵木真的戰死而終止,在此后一年依舊行駛監國權力,穩固因為父親戰死而動蕩的蒙古汗國。
02.華箏原型的火真別姬
火真別姬的記載就更少了,但是她是鐵木真的長女,母親孛兒帖是鐵木真的正宮,雖然鐵木真有四個妻子,但是孛兒帖始終是他最愛的女人,也是地位最高的女人,鐵木真在18歲的時候,懷有身孕的孛兒帖被他的仇人搶去,為了搶回她,鐵木真發動了人生中的第一戰,不久孛兒帖就生下了長子術赤。
而作為第一個女兒的火真別姬地位也是尊貴無比,鐵木真把她嫁給了自己的恩人及大將孛禿,鐵木真的政治之途十分坎坷,而孛禿正是在他處于困境之時施以援手,所以鐵木真十分感激孛禿的幫助,先是把自己親愛的妹妹嫁給他,等妹妹病逝,又把自己的長女火真別姬嫁給他,以示對他的恩寵,而他的次子也像他一樣娶了兩位公主。
但是縱使高貴如公主,甚至掌有實權,依舊決定不了自己的婚姻,她們年幼之時即被婚配,要與無數女人一起侍奉自己的丈夫,而丈夫甚至是自己的姑父、姐夫甚至繼子。所以,她們其實是草原上美麗卻悲涼的風景。
元代皇后合答安生平簡介
合答安皇后,蒙古帝國人物。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第四斡兒朵可敦(皇后)。蒙古泰赤烏部速勒遜都氏鎖兒罕失剌之女,赤老溫之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元代皇后合答安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合答安生平簡介
合答安皇后是鐵木真的妻子,為人心地善良,鐵木真逃到她家時,合答安將鐵木真藏起來,并且巧妙的阻止了追趕的人的搜查。這種冒著危險搭救的行為讓鐵木真心存感激,且當地有遇客婚的習俗,鐵木真對合答安發誓,如果能活下去就娶她為妻。合答安知道鐵木真當時已經有了婚約,她只有一個心愿就是鐵木真能夠活下去,自己可以伺候他一輩子,這樣自己就已經滿足。在合答安成年后,鐵木真和她再一次見面的時候,鐵木真已經成為蒙古帝國的可汗,而合答安卻已入中年,鐵木真的手下還殺死了她的丈夫。
雖然分離多年,但兩人都沒有忘記彼此,鐵木真的心中充滿對合答安的愧疚,提出娶合答安為妻的想法,合答安雖然深愛他,卻拒絕。她是為愛不求回報的人,她知道鐵木真需要年輕貌美的妻子來緩解壓力,而自己已經人老珠黃。合答安想為他做奴仆,伺候他,于是她以這種身份成為成吉思汗的家庭成員。
作為一個帝王,成吉思汗的后宮是充實的。雖然合答安皇后不算漂亮,但她的善良和救人時不顧一切的品格,讓鐵木真念念不忘。雖然合答安想要做奴婢,但成吉思汗最后還是納她為側妃,沒有把她當做奴仆。她成為妃子后依舊保持著善良的本性,深得人們的喜愛,死后被后人尊為皇后,以上就是合答安皇后的介紹。
合答安怎么死的
合答安是成吉思汗的恩人和情人,在成吉思汗尚未崛起之前,合答安曾經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救過成吉思汗一命,因此成吉思汗從始至終,都對合答安抱有感激之情。那么合答安是怎么死的呢?
曾經成吉思汗被塔里忽臺追殺,他逃到了合答安的家里,被合答安藏在干草堆里藏了起來。當塔里忽臺的人趕來時,合答安騙過了他們,救下了成吉思汗。兩人也因此產生了情愫,成為了情人。后來當成吉思汗再見合答安的時候,合答安已經年近四十,而且也已嫁為人婦。巧的是,合答安的丈夫被成吉思汗的部下殺害了,成吉思汗便提出要納合答安為妾。但被合答安拒絕了,她甘愿成為成吉思汗的一個侍女。但是成吉思汗對她依然十分尊重,從來也沒有把她當作侍女看待過,給她的待遇也超過了一半的妃子。
后來,在成吉思汗的皇后去世后,合答安成為了皇后。她已經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個皇后了。合答安有個哥哥名叫赤老溫,是蒙古的名將,合答安和哥哥一起,幫助了成吉思汗建立霸業。
此后史料中對合答安的記載很少,但是可以很容易地推斷出,合答安最終是壽終正寢的。支持這個觀點的理由有幾點。首先,在合答安當皇后期間,蒙古帝國正是逐漸壯大的時期,對外征戰幾乎很少有打敗仗的時候,因此合答安皇后不可能死于顛沛流離之后。其次,成吉思汗對合答安可謂是感恩戴德,或者說他對合答安的感情,報恩甚于愛情,甚至還賜了合答安家族一張九罪不罰的免死鐵券,因此合答安也不可能死于蒙古后宮的斗爭之中。
在合答安之后,成吉思汗還有幾個皇后,因此合答安死于成吉思汗之前。這對于合答安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我們無法想象,深愛成吉思汗一生的女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丈夫死在自己之前呢?
成吉思汗與合答安
成吉思汗合答安淵源頗深,少年時的合答安為人寬廣、心地善良。一次成吉思汗鐵木真被泰赤烏人所擒獲,后來逃到合答安的屋子里,急中生智的合答安讓成吉思汗鉆入羊毛堆中,追趕的人想要搜查羊毛車,合答安卻說:太陽這么大,天氣這么熱,羊毛堆中能藏人么?
這時追趕的人才離開。二人在羊毛堆中度過了一夜。之后成吉思汗離開了合答安,便開始南征北戰。成吉思汗合答安的 故事 并沒有結束。后來合答安來到了成吉思汗的身邊,她心中忘不了鐵木真,無數次為了鐵木真的平安而作禱告,祈禱上天保佑成吉思汗,也為成吉思汗的 成功 感到高興。
成吉思汗也沒有忘記合答安,但是部族的人卻殺死了合答安的丈夫,成吉思汗心中愧疚,便想納合答安為妃,實現自己年少許下的諾言,而合答安深愛著成吉思汗,但是正因為如此,合答安回絕了鐵木真,合答安知道鐵木真需要年輕的女子來緩解殺戮帶來的壓力,而自己也配不上如今的成吉思汗。但自己還是實現最初的心愿,侍奉成吉思汗一輩子,做了一輩子的奴婢。并與成吉思汗的正室相處融洽,敬愛有加,成吉思汗的家人也沒有因為合答安的介入而對她產生排擠,相反對她彬彬有禮。成吉思汗合答安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這便是成吉思汗與合答安之間的故事。
猜你喜歡:
1. 周文王皇后太姒生平介紹
2. 元代皇后也遂的生平簡介
3. 東漢鄧綏皇后的生平故事
4. 陳宣帝皇后柳敬言生平簡介
5. 宋朝劉娥皇后生平簡介
蒙古族--婚 俗
蒙古民族的婚禮別具一格,充滿了詩情畫意,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我們可以透過熱鬧有趣、異彩紛呈的一幕幕情節儀式,感知一個富于游戲精神的民族靈魂。
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在原始社會,兩性的概念不是個體的概念而是集體的概念,原始群體由族內婚制過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產生人類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由婚姻的兩合組織構成民族。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之間的媾合逐漸形成某種規范,并在此基礎上,逐步產生了相應的婚姻制度和某種特定的習俗。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宣布男女的結合,而且表明男女雙方維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別看重婚禮。蒙古民族的婚禮始終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獨具風韻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傳統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幾十年的事,但在禮節上多少還保留有傳統的痕跡。
豐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禮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于歷史的演變,社會階級、階層的變化,其規模之大小、繁簡之程度以及具體方式等都曾經歷過多次的發展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具有濃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齡時,父母就注意給兒子物色對象,得知誰家的姑娘在年齡、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兒子相當,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婚要帶哈達、美酒、糕點等禮品。民間還有許多求婚的歌謠。求婚歌的詞曲各地不大一樣,但內容大致是相同的,詞句真摯動人,曲調優美抒情,有濃烈的民族風味。
方數次登門求親,若女方同意就請喇嘛選定良辰吉日,舉行訂婚儀式。定親的禮品叫茶禮,也叫茶的術斯、干術斯。術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結婚那天才用的,茶的術斯向姑娘討價錢用的,規格比前者要低,為了面子上好聽,所以也叫全羊。實際上就是一塊磚茶作為全羊的代用品,禮輕而情意重。定親禮送到姑娘家,要設定親宴。去者以媒人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單數前往,這是通例。訂親宴也叫喝姑娘酒。從此以后,女方見了喝過姑娘酒的人一律稱為"親家"。席間要商定嫁妝、彩禮和娶親的具體事宜。
訂婚后,若男女未到結婚年齡,男家逢年過節派兒子赴女家請安問候。
聘禮通常是以綢緞、首飾、箱子、柜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馬、羊等牧畜為主。
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禮品一"九"為起點,如三匹白馬,三只白羊,三峰白駱駝,合起來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馬,九峰駱駝,均可。從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過九九,即九九八十一頭。"九"是蒙古民族認為最吉祥的數字。蒙俗取其"九",象征著廣闊、幸福、長壽。家貧人家,無力具備九數,也興奇數,即一頭,三頭,五頭,七頭均可。講究奇數,尋其根源,多來自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在婚禮問題上,女方從來不向男方索取"彩禮",而且還常常陪送很多嫁妝,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這種習俗至今還保留著。
結婚日期,由喇嘛選擇,通過媒人和證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親友將聘禮送到女家。結婚前幾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殺羊準備,打掃或新搭蒙古包,備下美酒、煙、制作或購買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學、馬靴,通知親友。結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緊靠長者(父母)的蒙古包,親友的蒙古包由此往東排在一旁,作廚房用的蒙古包則扎在東北角最靠邊的位置上。
結婚那天,男家喜氣洋洋,熱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興的氣氛中換上嶄新的裝束。一般是紅鍛結冠,或帶"布里亞特"式的圓錐紅纓帽,身著長袍,腰扎金黃寬帶,腳登長靴,負弓帶箭,腰間揣著哈達,顯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裝。一切具備,新郎和伴郎在歡呼聲中舉起酒杯,唱起了娶親歌。
新郎進屋后,先拜佛爺、火神,后向新娘父母獻哈達、美酒等禮品,再向女家親友呈鼻煙壺,并一一請安問好。岳父母以矯客來臨,安為上座,以豐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時,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后敬新郎、新娘。賓主高興地為新人的幸福舉杯祝酒、高歌。禮畢,姑娘、小伙子們耍笑新郎就開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別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斷煮熟的羊脖子,為的是考驗新郎的力氣和智慧。為增加難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紅柳棍或筷子。科爾沁爭奪"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詩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親。起程時刻快到時,新娘罩上鮮紅的面紗,穿上桃紅色的蒙古袍,腰扎寬闊的綠綢帶,足蹬長統馬靴,顯得分外健美。在送親的祝酒聲中,新娘乘馬繞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姐妹們痛哭流涕,互相訴說慈愛、感恩、友誼之情依依不舍地告別。
這時,母親常常邊哭邊唱,父親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們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親隊一起,登程出發。新娘總是姍姍而行,故意落在后面,走快了會被人笑話。娶親隊和送親隊都想搶先到男方家,雙方在路上都盡情馳騁,互相追逐戲逗。
娶親到家新郎新娘下馬前,先繞蒙古包走三圈。下馬后,拿著馬鞭,雙雙通過兩堆旺火,表示愛情的純潔、忠貞不渝,象征著婚后生活的興旺、幸福、純潔。新郎新娘先拜佛爺、灶神。拜灶時,先在灶里燃起紅彤彤的旺火,新人并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還要壓著新娘的袍子邊,以示男貴女賢;同時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處,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處,手攜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離。再拜父母、拜親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見互獻潔白的哈達,互呈鼻煙壺,新郎也向新娘的親友禮拜。
禮成后,舉行宴會,招待親友。一般是擺整羊席,新郎手提銀壺,新娘手捧酒盤,逐一上前敬酒。大家無拘無束地暢飲,一面跟著悠揚的馬頭琴聲,翩翩起舞、歌唱。
歡樂往往延續兩三天,之后,大家給廚師敬獻哈達等禮品。賓客陸續告辭,主人決不讓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贈送大人的禮品是襯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餅、糖果。女家送親的人起程時,男家要隆重設宴款待,表示餞行。臨上馬或上車前,男家還給送親者一一敬酒、致謝。
婚后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親(回門),住一、二宿后,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幾日。婚禮后一個月頭上,有的講究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叫"住對月"。"住對月"期間新娘親手做許多新鞋,回來后一一送給公婆、長輩、近親、以示媳婦的心靈手巧和孝順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縫衣做飯外,還要擠牛奶,照顧老弱幼畜,揀柴拾糞;男子處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并取得其同意。《馬可波羅游記》中寫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婦女們非常珍視貞潔,舉止端莊,講禮貌,世界上很少有超過它們的。就是在對待丈夫的愛情和義務上也是如此。男人對妻子的忠誠也很令人欽佩。------,家庭里大家相處也很和睦和寧靜,實在值得人贊美。從來聽不到一切粗魯無禮的話語。"蒙古民族不重男輕女,幼兒無論是男是女,都一樣喜愛一樣看待。
家庭財產,過去的貴族多半是長子繼承,貧民通常是幼子繼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禮歡樂而有趣,各地變化多姿,各呈異彩。古老傳統的婚俗習慣也在逐漸改變著,那些名目繁多叩頭跪拜,宗教色彩已漸消失,但是定親、成親以及一些歡樂有趣的婚禮儀式仍然保留著。
婚姻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因而不能不帶有不同社會制度影響的痕跡。蒙古民族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從雜婚過渡到個體婚制以后,經歷了一系列婚制變化。但婚姻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因而不能不帶有不同社會制度影響的痕跡。
在歷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搶婚(掠奪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紀到十二世紀期間,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關于聘婚、許婚有許多記載。元代前后,聘婚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實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紀,掠奪婚并不少見。《蒙古秘史》中也速該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訶額倫夫人的結合,就是正在打獵的也速該遇見另一部落娶女歸來,見其顏容無比,便搶來為妻。在戰爭中掠奪婚則更不勝數。1202年擊滅塔塔兒后,成吉思汗下令:"為父祖報其仇,雪其恨,比轄而屠之,殺之,屠而絕盡之,奴氣所余者。"塔塔兒的成年女子多被掠來成婚。
隨著歷史的發展,掠奪婚逐漸減少了,消失了,為聘婚所代替。但人們仍不忘其舊,把象征性的搶婚形式,作為一種結婚習俗接收過來。男女雙方同意,并交換過聘禮以后,新郎在親屬及年輕朋友的陪同下,騎馬來到新娘的氈包,這時新娘被她的女友們團團圍著。照例新娘不是被領走,而是從她的女友手中被搶走,她喊著、掙扎著;那些強壯的小伙子們卻靈巧地把他駕走,馳向新郎的氈包。這些實質已不是搶婚,只是一種婚俗形式。
表親婚
蒙古民族實行族外婚制,禁止血親結婚,但不限制姻親結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鐵木真九歲時,也速該巴特就打算從鐵木真舅族訶額侖母家,斡勒忽訥兀惕百姓處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禪,聘了其女布兒帖才沒有去成。到了現在這種表親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贅婚",有的是"服役婚"。《舊唐書 室韋傳》載:"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親迎其婦,役日已滿,女家分其財物,夫婦同車而載,鼓舞共歸。"不過,正如《蒙古秘史》所載:"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門。"可見人們當時并不十分贊同。
轉房婚
加賓尼的《蒙古史》和《三國志東夷傳》都有記載。這種"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權制氏族社會族外群婚制的遺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結合(民間稱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錢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為全家所贊佩,不忍相離。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遺子受繼母氣,而姐夫與小姨結合成妻姐妹婚。
買賣婚
元明清,隨著封建制的發展,聘婚制也就成了買賣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禮給女家,女家無任何禮品答謝。對彩禮多少,女方總是討價還價,爭來爭去,其婚約應說是買賣式的。這種婚姻是以男方相當數量的財物為代價取妻成親的。這種財物實際是賣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數都是用牛、馬、羊為聘禮的,也有的用金銀首飾、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講究陪送嫁妝。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們專門查數,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妝。
抱斧婚
這是奴隸制社會遺留下的一種婚制。它始于何時不詳,沒有文獻記載,但直到清末還存在這種婚姻。它規定,府內女奴如違犯府規,就強行叫她抱斧成親。成婚儀式是,她懷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著豬槽子、塔頭墩子,意為愿她終身成為王宮的奴隸。實際上,這是封建王公對女奴的一種示威性懲處。據說哲里姆一帶也有與碾子成親、抱雞成親的,形式雖異,實質相同。
除上述諸種婚制外,也存在與漢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體相同的婚制(如童養婚、指腹婚----),不一一贅述。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長女,究竟是不是《射雕英雄傳》里面的華箏公主?
《射雕英雄傳》中的華箏公主,歷史原型確實是成吉思法的長女,不過電視劇中的故事情節和真實的公主所經歷有所不同。
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大女兒,是他和自己的正妻所生,鐵木真給她取名叫“豁真別乞”,簡稱“豁真”。史料中并沒有記載過多關于豁真的文字,只知道她嫁給了一個名叫孛禿的人,在她去世后被追封為昌國大長公主。
說起來孛禿這個人,他可算是鐵木真的“恩人”呢!他在事業上一直非常支持鐵木真,可以說鐵木真能成為草原霸主,多少和孛禿的支持有直接的關系。所以鐵木真一直非常感激孛禿的幫助,草原人向來都非常豪爽的,而且性格還特別直接。
鐵木真為了感激孛禿,鐵木真先是把自己的親妹妹嫁給了孛禿。不過我覺得鐵木真這一舉動還挺貼心的。孛禿經常南征北戰的,身邊連個知冷知熱的老婆都沒有,那“可憐”啊!不過好景總是不長,不久后鐵木真的妹妹就去世了。不知道是病死了,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史料中沒有具體寫明,接著鐵木真就再次把自己的大女兒豁真嫁給了孛禿。
這個豁真就是《射雕英雄傳》中的華箏人物原型,雖然與電視劇中的經歷不同,但是電視劇中的故事情節往往都是在故事原型基礎上改編而來的,大部分都是虛構的。我覺得電視劇本身就是為了大家娛樂而產生的,所以不用過度的較真真假。
關于鐵木真為什么要嫁妹和鐵木真女婿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