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遺弓的典故出自哪里,楚人遺弓出自哪里啊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楚人遺弓的典故出自哪里,以及楚人遺弓出自哪里啊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楚人亡弓,楚人得之。人亡弓,人得之
楚弓楚得
〖解釋〗楚國人丟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國人。比喻自己的東西雖然丟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金石錄后序注譯(〔宋〕李清照)【原文】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紹興二年、玄黓歲壯月朔甲寅,易安室題。
【譯文】……唉!陸機二十作《文賦》,我在比他小兩歲的時候嫁到趙家;蘧瑗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歲之非,現在我已比他大兩歲:在這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這是人間的常理。有人丟了弓,總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計較。因此我以區區之心記述這本書的始末,也想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點鑒戒。紹興二年,太歲在壬,八月初一甲寅,易安室題。
說辭:“楚人遺弓,楚人得之”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 ,是一個從古時便流傳至今的故事。
在漢時《說苑·至公》一書中記載,昔日春秋之時,楚共王與臣下一同去云夢澤狩獵,期間共王不慎遺失了自己的寶弓,于是臣下們紛紛想要替他尋回。然而,這一理所當然的舉動,卻被楚王給制止了。
楚王說:“楚人遺失了他的寶弓,撿到它的,必定也是楚人,又復何求呢?”
這便是“ 楚人遺弓,楚人得之 ”的典故。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得以窺見楚共王豁達的胸襟,不以自身利益為牽掛,進而對集體利益作考量。
恰是此種寬闊的心態,能使人舍棄暫時的眼前利益,進而作出更有益于長遠的抉擇。
就好比人們平日里做買賣,如果能舍棄掉一時宰客的暴利,進而懷抱著一種 “我失利益,顧客得之” 的豁達想法,那么這個人的生意,必然能做的長遠、安隱,口碑與回頭客與日俱增。
如此行為,從長遠去看,反而是更輕松的、更雙贏的。
p.s.?
孔夫子在聽聞到楚弓的故事后,一方面是贊嘆其的心胸豁達,而另一方面又可惜豁達的還不足夠,于是他老人家便將“楚”字去掉,改成 “人遺弓,人得之” 。
這是夫子的境界,令人仰慕。
學人化濁
2020-02-07
楚人失弓的故事
楚人失弓
? ? ? 據說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弓,下屬十分著急,到處尋找,楚王阻止下屬去尋找,他說:“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 ? 第一層境界:楚王胸襟開闊。
? ? 儒家:《孔子家語·好生》中說,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 ? 第二層境界:孔子認為,楚王的度量還不夠大,愛人,不應只愛自己國人,而應愛世人。因此,他覺得,應該把楚字去掉,“何必楚也。”改成“人遺弓,人得之”。在孔子眼中,沒有所謂的楚人,齊人,秦人,趙人,天底下只有一種人而已。
? ? 道家:《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里老子說: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 ? 第三層境界:老子認為,“人”字也可以去掉,變為“得之,失之”。孔子看重的是為人之道應如何如何,而老子覺得,天人合一,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如果孔子眼中只是偌大的地球村,那老子眼中便是浩瀚蒼穹。人在其中,只會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知,從而更加懂得“得”與“失”。
? ? 佛家:明末高僧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楚失弓》中評論說:“求其所謂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謂弓也、人也、楚也。”
? ? 第四層境界:蓮池大師認為,在修行者眼中萬物皆空,弓也好,楚也好,人也好,我也好,萬般都是幻象,諸項皆空,無所謂得失。
“楚王遺弓”出自哪里?
出自劉向《說苑·至公》: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