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思其居什么意思,身居其職什么意思
大家好,關于職思其居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身居其職什么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什么思居,請問圖片右邊第一個字是什么字?
職思居,即職思其居,不可太過享受安逸,應當承擔自己的本職
請教古詩中的讀音
游西池有這句,回阡被陵闕,高臺眺飛霞。
被的兩個音貌似都可以解釋通,究竟是哪個音?
答:應念bèi,四聲,遮蓋的意思。
詩經 唐風 蟋蟀 中有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樂是什么讀音?后面無已大康的已,職思其居的職,都不是一般情況下的意思,什么讀音?
答:樂在古時多通讀為悅yuè 。無己大康,己,解做“甚”。讀音和自己的“己”相同。職思其居,職,記微也。——《說文》。有的地方解做“得”,是延伸出來的意思。至于讀音也和現代一樣。
已后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 已 是什么意思
字義
〈動〉
1. (象形。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35306266《詩·鄭風·風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猶決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國語·齊語》。注:“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風、攣踠、瘺癘治愈大風、攣踠、瘺、癘(等重病)。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瘺,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
1.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如:已裝不卸(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從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罷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唐風》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 [also]——表示行為的頻率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 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世說新語》
7. 最終,終歸 [finally]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同學你好
有幫助請點好評或者采納
祝你新的一學期學習進步!
2. 文言文中的‘已’是什么意思
已,矣,也這三個詞都常用于文言文句尾,表語各種語氣。
這時,“已”“矣”在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作為語氣詞,“矣”較為常用。
也 ⑴同現代漢語“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 (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
例:是鞭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
例: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例: 唯求則非邦也與? (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 (也已矣)罷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鞏固練習] 1那老兒也都相見了。
2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里安插。 3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4河南樂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5曹公,豺虎也。
6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7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9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13余聞之也久。 1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15是說也,人常疑之。 16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17縛者曷為者也? 1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19茍政猛于虎也! 20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1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2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23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24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25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26豈獨伶人也哉! 矣 ⑴用于陳述句末,相當于“了”。
⑵用于感嘆句末。 ⑶用于疑問句末,相當于“了”、“呢”。
⑷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⑸用于祈使句末,相當于“吧”。
(矣哉)表示驚嘆的語氣詞,相當于“了啊”。 [鞏固練習] 1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2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吾計決矣。
4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5甚至,汝之不惠。
6吾村亡無日矣! 7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8公子勉之矣! 9蓋亦反其本矣。
10嘻,技亦靈怪矣哉。 哉 ⑴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⑵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⑶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呢”、“啊”。
⑷表示祈使,相當于“吧”、“啊”。 [鞏固練習] 1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3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5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6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 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8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9嗚呼哀哉 10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3. “已”的古文中有哪幾種解釋
1. 止,罷了:學不可以~。死而后~。
2. 表示過去:~經。事~至此。~往。業~。
3. 后來,過了一些時間,不多時:~忽不見。
4. 太,過:不為~甚。
5. 古同“以”。
諸候國
已,周代姒姓伯爵諸候國,是夏禹王之后。封地位于現河南省開封市雍丘縣。
〈動〉
1. (象形。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注:'猶決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國語·齊語》。注:“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風、攣踠、瘺癘治愈大風、攣踠、瘺、癘(等重病)。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瘺,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副〉
1. 已經 [already]——表示動作變化達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2. 如:已裝不卸(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
3. 以前 [before]。如:已先(從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罷了,算了 [well]。如:已乎(算了)
5. 太 [too]——表示程度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詩·唐風》
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6. 又 [also]——表示行為的頻率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 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世說新語》
7. 最終,終歸 [finally]
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荀子》
8. 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4. 以后的以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
以 1、因為,由于: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御之者。
(以: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于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
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坤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求解釋
【原文】是故⑴居⑵上位⑶而⑷不驕⑸,在下位⑹而不憂⑺。故乾⑻乾。因其時⑼而⑽惕⑾,雖⑿危⒀無咎矣。”
【譯文】因此身處顯達職位他不傲慢,處在卑賤地位他不發愁,所以能夠努力向上進取,自強不息。因為他時時能夠謹慎小心,即使遇到危險也不會遭災了。”
注釋:⑴“是故”連詞。因此;所以。《論語·先進》:“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⑵“居”所處的地位。《詩經·唐風·蟋蟀》:“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⑶“上位”高官;顯達的職位。《戰國策·齊策四》:“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 。”
??????⑷“而”代詞。他;他的《韓非子?內儲說下》:“僖侯曰:‘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左右對曰:‘有。’僖侯曰:‘召而來。’”
??????⑸“驕”傲慢,驕矜《史記·魏公子列傳》:“不敢以其富貴驕士。”
??????⑹“下位”低下的地位;卑賤的地位。《左傳·襄公九年》:“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謂元。”?
??????⑺“憂”擔憂,發愁。《詩經·召南·草蟲》:“憂心忡忡。”
??????⑻“乾”本義:上出。《說文》:“乾,上出也。”
??????⑼“時”時常,時時。《史記·呂太后本紀》:“時與出游獵。”
??????⑽“而”能夠。《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⑾?“惕”警惕,謹慎小心。《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無日不惕,豈敢忘職。”
?????⑿?“雖”即使…也,縱使。《呂氏春秋·察今》:“先王之法,經手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⒀?“危”危險,危難。《韓非子·有度》:“法不信,則君行危矣。”
無己大康,職思其居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應該是:“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外、憂)”——《蟋蟀》。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和這首詩的主體有關。前一句:“今我不樂,日月其除(邁、慆)”。前文感嘆:不及時行樂,時間會很快逝去;后文警醒:不要過于貪圖安樂,應該主思自己身所處、身外、自己的憂患。
無:勿,不要;已,過度、過分;大康,甚樂;思,慮;居,所處;外,身外;憂,憂患。
職,有人解作:相當于口語“得”,但未知出處。說文解字注:記 也。舊作“微”,今正。記猶識也。纖微必識,是曰職。《周禮》太宰之職、大司徒之職,皆謂其所司。凡言司者,謂其善伺也。凡言職者,謂其善聽也。《釋詁》曰:職、主也。毛傳同。見《詩·悉蟀》《十月之交》。這里訓作“主”,應該是擔當、承擔的意思,如司職。口語“得(dei3)”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前文的:除、邁、慆,都是逝去、過去的意思。
但是,這首詩的主體,有說是:【此篇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思”字是全詩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長。】——《論語·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還有《左傳正義注疏》襄公二十九年:【[疏]“為之歌唐”。○正義曰:......燮父后六世,至僖侯,甚嗇愛物,儉不中禮,國人閔之,作《蟋蟀》之詩以刺之。】
關于職思其居什么意思和身居其職什么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