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被稱為詩什么,孟浩然被稱為什么詩人?
很多朋友對于孟浩然被稱為詩什么和孟浩然被稱為什么詩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解析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被稱為什么
孟浩然--詩隱
古代詩人的稱號:
1、詩骨--陳子昂
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
2、詩杰--王勃
其詩流利婉暢,宏放渾厚,獨具一格,人稱“詩杰”
3、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4、詩家天子
七絕圣手--王昌齡
其七絕寫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舉為“詩家天子”.
5、詩仙--李白
詩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6、詩圣--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圣”.
7、詩囚--孟郊
作詩苦心孤詣,慘淡經營,無好問,曾稱之為“詩囚”.
8、詩奴--賈島
一生以作詩為命,好刻意苦吟,人稱其為“詩奴”.
9、詩豪--劉禹錫
其詩沉穩凝重,格調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贈他“詩豪”的美譽.
10、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后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12、五言長城--劉長卿
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作是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稱其為“五言長城”.
13、詩鬼--李賀
其詩善于熔鑄詞采,
馳騁想象,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寫過《紫薇花》詠物抒情,借花自譽,人稱其為“杜紫薇”.
15、溫八叉--溫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他為“溫八叉”.
16、鄭鷓鴣--鄭谷
以《鷓鴣詩》而聞名,故有“鄭鷓鴣”之稱.
17、崔鴛鴦--崔玨
賦《鴛鴦詩》,別具一格,人稱“崔鴛鴦”.
18、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人稱詩神.
孟浩然被稱為詩什么
“孟浩然”沒有被稱為詩什么,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后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唐代詩人孟浩然被稱為什么
孟浩然是唐朝非常有名的詩人,特別擅長山水田園詩,那么詩人孟浩然被稱為什么?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詩人孟浩然被稱為什么,希望對你有幫助!
詩人孟浩然被稱為什么
孟浩然,字浩然,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山水田園詩寫得特別好,他還有好幾個稱號,孟襄陽、孟山人、以及和另一位在山水詩上造詣匪淺的詩人王維并稱“王孟”。人在江湖漂,誰沒幾個稱號呢,那么這幾個稱號是怎么來的,聽我給你細細道來。
最普通的名字—孟浩然,這不用說了,每個人都有名字,便于別人稱呼你,沒什么好說的,不過孟浩然有點特別,他的姓和字組成了他的名字孟浩然,其實他的號是一個“浩”,所以按理說他應該叫孟浩才對,怎么就叫了孟浩然,我猜可能三個字比較好聽,或者比較親切,這無從考證。
第二個孟襄陽,據史料記載,孟浩然是襄州襄陽人,且早年的時候在襄陽隱居過一段時間,所以當地的人也叫他孟襄陽,這個名字也就流傳開來。當年也是在襄陽這個地方,李白聽聞孟浩然在襄陽隱居,急急趕去 拜訪 ,兩人一見如故,成為很好的朋友,襄陽是兩人友情的見證地。
第三個孟山人,為什么叫孟山人,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孟浩然的詩歌了。孟浩然以山水田園詩著稱,他的詩大部分都是描寫山水田園風格,以及隱居時的悠然自得,還有一些旅途中的所見所感,且他又經常隱居山林,鑒于這些人們也叫他“孟山人”是不是很貼切呢!
至于“王孟”則是肯定了他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給予的稱號。
孟浩然的詩主要特點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陽,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維被稱為“王孟”。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沒什么官職,但是孟浩然的詩卻永遠的被人們傳誦、學習。那么他都創作了哪些令人稱絕的詩歌,聽我一一道來。
孟浩然的詩大多是五言絕句,多是描寫山水田園和隱居于田園的閑適安逸,以及旅途時投住的一些不羈的心情,當然也有一些未能入仕的憤世嫉俗的詞句,但是還是在田園詩的成就最好,雖然不及王維的田園詩的意境廣闊,但在藝術上有非常獨特的造詣,單這點也足以和王維媲美,受后人敬仰。
孟浩然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詩,最有名的當屬《春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唐詩三百首里的名篇,還被收錄進 語文 課本,很小的時候變 朗誦 、學習。還有《過故人莊》便是上面提到的旅途投住時的心情,也是一首有名的田園詩,樸實的田園生活,誠摯真切的友情,在孟浩然的詩句下栩栩如生。再有《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一首贈友人的著名山水詩,山水和表意相結合,借盛唐的繁華,抒發自己想入仕卻不得,閑居的無聊,以及對友人的羨慕和不甘的心情。還有很多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就不一一例舉了,不過通過這幾首都能發現,孟浩然的詩,無論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總是和田園風景離不開,也是他獨有的特色。
孟浩然田園詩的特點
孟浩然,字浩然,與王維并稱“王孟”,在 歷史 上成就主要是他的詩歌,他最擅長山水田園詩的創作,他創作的田園詩,描繪了一幅幅真實的純樸的田園場景,真實 自然 ,自給人一種悠然閑適的情懷,下面我給大家具體介紹一首他寫下的著名田園詩。
最著名的要數《過故人莊》,描繪了許多農家午后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路過老朋友圣活的地方,兩人許久未見的思念情誼。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路寫下去,自然流暢,沒有華麗的辭藻,意境清新雋永,讀起來朗朗上口,不舍得丟棄。
《田園作①》也是典型的描寫田園的詩,鄰近的小徑、圈養的雞鴨、碩果累累的果樹等都是田園的常見景物,孟浩然作詩特別喜歡田園景物描繪的同時借以抒發感情,這首詩想必他在隱居的時候寫下的,表達了隱居的安逸閑適,同時也有一點點閑居無聊的感慨。
孟浩然還有許多令人拍手稱快的田園詩,我就不一一例舉了,自行百度。我想說的是,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孟浩然田園詩的一個特點,那就是經常借助現實的田園生活場景,借以抒發感情,無論是友情,思鄉還是其他的什么感情,而孟浩然的田園詩之所以能這么的引人入勝,那也是因為他真真實實的感受過,所以寫出來的詩是最自然真實的。
猜你感 興趣 :
1. 唐代詩人歷史故事介紹
2. 唐朝詩人李白生平簡介
3. 唐代詩人王維是什么派的
4. 唐朝詩人李白被后世稱為什么
5. 唐代詩人李白有什么稱號
6. 唐朝詩人張九齡
孟浩然稱為詩什么,急!!!
詩隱
他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詩仙,詩圣,詩佛,詩鬼,詩魔,詩豪,詩囚分別如下:
詩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也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詩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李白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多次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博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長安三年失意而歸,使他激昂的政治熱情,再受到現實的沖撞時,便轉化為懷才不遇的悲憤狂歌,從胸中噴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 赤雞白狗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李白還以痛快淋漓的飲酒詩,來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愁。《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與這種豪放奔涌,無所掩抑的感情氣勢相適應,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而當大夢初醒來,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對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種想落天外的特點,大大發展了莊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現手法,也融匯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驚嘆不已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一代「詩仙」的贊譽。
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詩(《古風》59首); 有句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的《長干行》,《子夜吳歌》等,七言絕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白帝城》等)都成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詩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圣”。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1962年,杜甫誕生1250周年時,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詩魔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鄴(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還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里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于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做左贊善大夫陪太子讀書,應驅逐出京。于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諭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后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并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親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終成詩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臺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宇航局、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過。
詩佛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濟),遂為蒲人。他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 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后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著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終南山,后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游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服藥佯為□疾,仍被送洛陽,署以偽官。兩京收復后,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的《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詩現存不滿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描繪自然風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開創的寫作山水詩的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的成就達到了一個高峰,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舊唐書·王維傳》說代宗時王縉編次王維詩 400余篇。又王縉《進王右丞集表》云編次王維詩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歸陸心源□宋樓。北京圖書館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據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劉須溪評點《王右丞集》(詩集) 6卷,《四部叢刊》據以影印,其中已雜有錢起、盧象、崔興宗等人作品。明人顧起經有《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附文集4卷,這是現存最早的王維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為止較好的注本。除箋釋全部詩文外,并附評語,對于作者可疑的詩歌加以說明,間有考訂;又收輯有關王維生平和詩畫評論的資料,作為附錄。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于1961年將趙注本重加校訂,排印出版。又鄭振鐸曾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用趙殿成注本等四種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庫》中。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顧起經注本和趙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維年譜。今人陳貽□有《王維生平事跡初探》一文,后附《王維簡要年表》(載《唐詩論叢》)。
詩鬼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祖籍隴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后世稱李昌谷。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李賀一生以詩為業,其詩可分為4類。①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象。此類詩有的直陳時事,有的借古諷今。名作有《雁門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這類詩中,五古、七古較少,多為樂府詩。或借舊題,或創新題 ,大都凝練絢麗 。也有的含義隱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②個人發憤抒情。這類詩有個人失意困頓、疾病纏身的消沉和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悲嘆,也有“天荒地老無人識”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無主”,“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壯志。③神仙鬼魅題材。這類詩曲折表現他對現實的厭惡和否定。后人因此稱他為鬼才。④詠物等其他題材。這類詩總的表現了李賀詩題材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賀詩想象豐富奇特,幽深奇譎,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富有浪漫氣息 。但也有少數明白易懂的詩 ,他擅長短篇,《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稱為長吉體。他多寫古詩與樂府,近體很少,無七律。他的詩借鑒了齊梁宮體詩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詩往往詞意晦澀,堆砌詞藻。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
詩豪——劉禹錫
補充以下 還有詩豪,詩囚
詩豪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生于嘉興(今屬浙江)。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登博學宏詞科。翌年舉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永貞元年(805),因輔助王叔文進行政治革新,先貶連州刺史,加貶朗州司馬。后回京,又貶連州刺史。歷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
洛陽任職。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蘇州、汝州、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臨終前撰《子劉子自傳》。
詩現存800余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歌頌平叛戰爭的詩,以《平蔡州》三首、《平濟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劉詩中有重要地位。劉詩中寄托身世和詠懷古跡一類,歷來為人稱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懷古》、《烏衣巷》則精警超邁,韻味深長。他與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應酬分別編為《劉白唱和集》、《彭陽唱和集》。本集中還有送僧詩一卷。劉詩取境優美,精練含蓄,韻律自然富于音樂美。其律詩、絕句、古詩俱佳。七言樂府小詩吸取民歌曲調優點,音調瀏亮,節奏鮮明,適于入樂。就連《平蔡州》一類古體,也具民歌的音樂美。一些六言詩和新體詩句式、節奏、用韻都與律詩不同,逐漸向長短句演變,適于配樂歌唱。此外,劉禹錫還按《憶江南》曲調填詞二首。
劉禹錫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劉文以論說文成就最大。一是專題性的,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方面。二是雜文。劉禹錫的散文與其詩歌一樣,辭藻瑰麗,題旨隱微。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文集》、《劉禹錫集》。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和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今人卞孝萱有《劉禹錫年譜》。
詩囚
孟郊和賈島長年生活在窮苦潦倒之中,雖然都曾得到過當時韓愈的獎掖與資助,但并沒使他們擺脫現實生活的困頓。所以在他們的詩中象"淚"、"恨"、"死"、"愁"、"苦"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所以有詩囚之稱
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隱居河南嵩山,四十多歲才中進士,只做過縣尉一類的小官。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臺》、《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于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于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后來論者把孟、賈二人并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后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