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以及如何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賞析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望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意思是: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出處:出自元代著名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翻譯: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里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擴展資料:
《山坡羊·潼關懷古》創作背景: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象,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山坡羊·潼關懷古》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怎樣理解?
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寫出了作者當時的一種憂民的思想。感慨天下不論是興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作者借古諷今,諷刺元朝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一句詩,出自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釋義:如果天下安定,統治階級定要大興建設,勞民傷財,百姓不好過,如果國家滅亡,災難四起。戰禍不斷,百姓也會受苦。
原文: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山峰從西面聚集到潼關來,黃河的波濤如同發怒一般吼叫著。內接著華山,外連著黃河的,就是這潼關古道。遠望著西邊的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里那些走過的地方,昔日的千萬間宮闕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黃土。國家興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難;國家滅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難。
擴展資料:
《潼關懷古》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
他隱居后,決意不再涉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他死后,“關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張養浩傳》)。《潼關懷古》便寫于應召養關中的途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是什么?
理解如下:
“興,百姓苦”兩句,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從對歷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無比憤慨。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曲的一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作品簡介與賞析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在寫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是什么?
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寫出了作者當時的一種憂民的思想。感慨天下不論是興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作者借古諷今,諷刺元朝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創作背景
元明宗天歷二年(1329),因關中旱災,張養浩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
幾年前他辭官隱居,決意不再涉足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陜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
《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山坡羊·潼關懷古》當作于此次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