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殷微子是契的多少代孫(以微子開代殷后意思)

一廂情愿2022-11-15 07:35歷史99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殷微子是契的多少代孫,以及以微子開代殷后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哪些姓氏是殷商的后裔

1殷 氏:商族始祖的姓氏居于古殷水,盤庚王帝之后有殷氏,還有商朝亡后子孫分散,以殷為氏。還有北殷氏(邶殷國)。

2商 氏:商湯之孫,以國為姓。

3湯 氏:商湯之后。

4乙 氏:商湯字天乙,子孫以王父為氏

5來 氏:湯之子孫,食采于郲,因以為來氏 6鄧 氏:武丁封叔父曼季為鄧侯,其子孫以為氏。沃 氏:商沃丁之后。

7相 氏: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都于相,宗族留居于相里,因氏

8武 氏:以祖字或以謚號為氏:一,出自商王帝武丁之后,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為氏。如漢代武班即是。二,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后,以謚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謚號為氏,亦稱武氏。 是為河南武姓。

9權 氏:商武丁有個兒子封在權國后以權為氏。

10祖 氏:祖甲之后。

11仲 氏:出自子姓,以祖字為姓。春秋時宋國君主宋莊公之后。宋莊公的兒子字子仲,子仲的子孫字“仲”為姓,成為仲氏的一

12郝 氏:帝乙封子期于郝,期后以郝為氏。

13箕 氏:箕子之后。

14梅 氏:出自子姓,帝辛時有梅伯。支。

15鮮于氏:出自子姓,商王帝辛的叔父被封在箕(在山西太谷縣東),稱為箕子。后有去朝鮮半島立國史稱箕子朝鮮其后有姓鮮于的。

16林 氏:比干子堅,之后。

17王 氏:商帝王族后,比干之后,居汲縣,世稱汲城王。

18施 氏:出自子姓,施氏為商七族之一。

19陶 氏:出自子姓,陶氏為商七族之。

20邦 氏:出自商時期的上大夫邦伯,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21邽 氏:出自子姓,邽氏為商七族之一。

22饑 氏:出自子姓,饑(饑)氏為商七族之一。

23樊 氏:出自子姓,樊氏為商七族之一。

24奇 氏:(锜氏)出自子姓,锜氏為商七族之一,即公族后人去金為奇氏。

25索 氏:出自子姓,商七公族之一,是商湯的后代。據《元和姓纂》載,商朝的王公貴族有七支,形成公族。

26繁 氏:出自子姓,繁氏為商七族之一。

27鐘 葵氏:出自子姓。商公族,一說鐘葵氏也為商七族之一。

28宋 氏:微子封于宋,其后以為氏。

29花 氏:微子之后。

30樂 氏:樂氏之先,與宋同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

31微 氏:微氏系微子之后。

32黑 氏:微子之后。

33牛 氏:微子之后名牛父,子孫以王父為氏。

34戎 氏:戎氏系微子之后。

35衍 氏:源于子姓。宋國微仲衍之后人。

36鄒 氏:宋正考父之后。

37華 氏:宋戴公孫督,字華文,自立為華氏。

38督 氏:宋國華督之后。

39蕭 氏:微子十二世孫大心封于蕭,因為蕭氏。

40孔 氏:孔父嘉遭華督之難,其子奔魯,以子加乙為氏,孔子為其六代孫

41皇甫氏:宋戴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后,以王父字為氏,漢代改為皇甫。

42穆 氏:系出子姓,宋穆公子孫,以謚為氏。

43鐘 氏:宋國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和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是宋國開國始祖微子啟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孫。遨之后州梨,封于鐘離,數傳至接,居潁川長社,以鐘為氏。

44空 氏:源于空桐氏,出自商朝始祖后裔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空同,也稱空桐、崆峒,是河南汝州西部崆峒山的簡稱。

45莊 氏:(莊)源于子姓。宋戴公名武莊,其后人以祖名為氏。

46邊 氏:源于子姓。宋平公之子子邊之后裔以字為氏。

47桓 氏:出自子姓,宋桓公之后。

48向 氏:宋桓公之后,食采于向,遂為向氏。

49魚 氏 :宋桓公之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為氏。

50墨 氏:宋成公子墨臺,子孫以王父為氏。

51褚 氏:宋共公子段食采于褚,子孫因以為氏。

52匡 氏:系出子姓,宋大夫封于匡,后以邑為氏。

53朱 氏:1) 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后。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2 )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王帝辛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后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54談 氏:商朝后裔宋國傳至談君,子孫因為氏。

55干 氏:宋國有一大夫干犨,他的后代子孫以他的名字中"干"字為姓,亦稱干氏,成為干姓的一支。

56池 氏:池氏得姓來源有三種:一是池姓出自嬴秦司馬公子池,其裔孫以祖父池字為姓,其后有池子華,官授秦丞相,食祿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開封市轄范圍)公。望出西平、西河二郡,配行屬火,池氏屬徵音,堂號有安樂堂、西平堂等;二是出自殷姓諱民,因扶助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澠池(今河南三門峽市轄范圍),遂以地為姓,其后轉居西河,繁衍昌盛;三是改為池姓,一如蒙、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中有池姓氏族。

57那 氏:商武丁之后有那氏。

58衣 氏:出自殷氏“齊人言殷,聲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見禮記注疏。”換言之,現在的衣姓,是由于讀音相近而從殷姓分出來的,姓衣姓殷的人,本來是一家人。

59苑 氏: 商帝武丁封其子文為苑侯其后以苑為氏。

60目夷氏:宋公子目夷之后。目夷字子魚,是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襄公即位,目夷為相。宋、楚大戰于泓水時的“子魚論戰”,可窺見其超人的戰略思想。死后葬于微山。

或許還有其他的,但至今已不可考。

求采納(づ ̄ 3 ̄)づ~

殷氏的起源

殷(Yī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為帝嚳子殷契之后,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商代的第十代君王盤庚自奄(故城在今山東省曲阜)遷到殷(故城在今河南省安陽西北),建立殷國,故稱殷商。共傳國二十二代,四十四王,六百十九年。周武王滅紂,封紂王庶兄微子啟于宋,其子孫不得封者,以故國名為氏,王室后裔稱為殷姓。

2、出自以居地所臨殷水者,以水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載,河南省禹州有殷水潁川,居者以水名為氏,形成殷姓。這一支殷姓最初發源于北方的河南、河北一帶。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東南。

3、出自他族改姓或小數民族中有殷姓:

清代滿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為單姓殷。

今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遷徙分布:

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

殷姓發祥于今河南省境,自從西周得姓之后,至秦統一六國,他們大多繁衍于這一帶。秦末時,殷姓大多居于河內野王(今河南省武陟、沁陽一帶),漢初遷汝南(今屬河南省),至漢北地太守殷續,又移居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并以此為中心,不斷繁衍,發展成為一個較大家族。除此之外,在秦漢之際殷姓見諸史冊的人物還有:會稽假守殷通,瑯琊博士殷崇,雁門人殷謨,弘農功曹殷肅、東海人殷嘉,左馮翊殷周,可見此際今浙江、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均有殷姓人活動的身影。

三國時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參,吳人殷政,可見已有殷姓人南遷于今江蘇、四川一帶。兩晉南北朝時,陳郡尤以長平之殷姓人發展迅速,族大人眾,名人輩出,并發展成為殷姓陳郡郡望。此際,由于戰爭、自然災害、官職調升等原因,殷姓又有南遷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歙州(今安徽省休寧)、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等江南之地者。如陳郡長平人殷羨、殷浩父子均仕宦于晉,后貶為庶人,徙于東陽之信安縣(今浙江省衢州)。

隋唐時期,殷姓除繼續昌盛于陳郡長平外,分布更為廣泛,并有殷盈孫在唐僖宗年間仕宦成都諸曹參軍且落籍當地。

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和蒙古騎兵南下,中原、華東等地戰火連天,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不惜顛沛流離四處逃難,于是殷姓分布更廣,南方的廣東、福建,北方的山西、陜西、甘肅等均成為殷姓難民避難所。

明初,殷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明末,殷姓幾乎遍布全國各地。

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臺,揚帆南洋者,并有山東、河北之殷姓闖關東謀生入居東三省。

如今,殷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云南、四川、河北、陜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約占全國漢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商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原夏之諸侯國商部落首領商湯率諸侯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帝國后建立。商朝有幾任君主呢?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商朝皇帝列表及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商朝皇帝列表

商朝較出名的皇帝簡介

商朝皇帝:湯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以及夏朝的方國韋、顧、昆吾等,十一征而無敵于 天下 ,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后作《湯誓》,與桀大戰于鳴條,最終滅夏。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南亳,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 經驗 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建立商朝后稱王在位12年。

湯見伊尹

商湯去見伊尹,叫彭氏的兒子給自己駕車。彭氏之子半路上問商湯說:“您要到哪兒去呢?”商湯答道:“我將去見伊尹。”彭氏之子說:“伊尹,只不過是天下的一個曾做過奴隸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見他,只要下令召見而問他,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湯說:“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現在這里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更加靈敏,眼睛會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會喜歡而努力吃藥。現在伊尹對于我國,就好像良醫好藥,而你卻不想讓我見伊尹,這是你不想讓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兒子下去,不讓他駕車了。

網開三面

商湯有一次外出,看見在一處茂盛的林子里,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東南西北四面掛的都有。待網掛好后,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后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愿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我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后,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話的,就向網里鉆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我們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聽天命的。諸侯聽說這件事以后,都稱頌說:湯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

商朝皇帝:太甲

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共在位23年。

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后》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后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還政于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商朝皇帝:盤庚

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

盤庚遷殷

盤庚即位之初,商朝國都位于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 決定 渡河南下,遷到商湯的故地定居。當時商朝已經五次遷都,朝廷居無定所。因此民眾相互慨嘆,都發怨言,不想搬遷。 盤庚于是曉諭諸侯和大臣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則都能遵循。舍棄這些好的法則,而不努力實行,憑什么成就德政呢?”,于是渡河南下,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史稱“盤庚遷殷”。盤庚遷殷后,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 ,故后世稱商朝為“殷”或“殷商”。

商朝皇帝:紂

帝辛,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后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后的一個君主,都于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約前1075年—約前1046年在位。

帝辛繼位后,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酒池肉林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他整日胡作非為,不盡心朝政,是中國有名的暴君。為了懲罰那些反對他的人,他采取了很多的酷刑。他還輕信寵妃妲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

不僅如此,紂王還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室。為了供自己玩樂,紂王還建造了宏偉的鹿臺。鹿臺高千尺,寬三里。按照姜子牙的預計,這個工程要完工需要三十五年,足見其工程之浩大。紂王命北伯崇侯虎監造鹿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時兩年四個月。三十五年的工程,僅用兩年四個月便完工,紂王的搜刮民財之重,可見一斑。

紂王的生活越來越糜爛了,他還下令在沙丘平臺用酒裝滿池子,把各種 動物 的肉割成一大塊一大塊掛在樹林里,這就是所謂的“酒池肉林”,以便一邊游玩,一邊隨意吃喝。同時又叫祼體男女互相追逐嬉戲,生活靡爛荒淫至極。

炮烙之刑

商紂王發明了炮烙之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滿潤滑油的銅柱上,一滑倒就會倒在火坑里,頓時皮焦肉爛。但是商紂的寵妃妲己看見此慘狀笑個不停,所以商紂就一直讓犯人這樣做,以博得妲己一笑。

商朝的簡介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 歷史 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并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 傳說 ,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后,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 清明 氣象。

太甲死后,傳位于其子沃丁,其后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后最好的 政治 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中期的幾百年間,歷代統治者由于朝廷內部的分爭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遷都:仲丁自毫遷于囂;河檀甲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奄;盤庚自奄遷殷。自盤庚遷都到殷起,商朝的國勢又開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的各方國,大大的擴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為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 文化 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之后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繼即位后,在政治上沒有才能,又荒淫無道,致使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個國王(廩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則比祖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于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愛美女妲己,將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廢除貶斥,將政務完全交給費仲等弄臣。為此,不僅朝中大臣、貴族反對紂王,而且諸侯和各方國也于商王朝離心離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治。

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及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 物品 。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說明商朝的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被普通認為是商時代的文字,這是我們今天可以識別的最早的中國象形文字,為我們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約四百九十六年。

武王伐紂的背景和經過?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叫紂,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興建寵麗的瓊樓瑤臺,整日“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和愛妃妲己以及貴族們宴飲酒池,為了滿足自己的享受,紂王就加重賦稅,使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百姓起來反抗,他就用重型鎮壓。他設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對他的人綁在燒得通紅的銅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規勸他,他竟兇狠地挖出了比干的心。紂王的殘暴統治激起了人們的反抗,動蕩不安的社會像燒開了的水那樣的沸騰。

這個時候,活動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首領周武王姬發正在積極策劃滅商。他繼承父親文王遺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國力增強。當商的軍隊主力遠在東方作戰,國內軍事力量空虛之時,周武王聯合各個部落,率領兵車300輛,虎賁(衛軍)3000人,士卒4.5萬人,進軍到距離商紂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了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罪狀,鼓勵軍隊同紂王決戰。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業前夕逝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即位后,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在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諸侯結盟,向朝歌派遣間諜,準備伺機興師。

當時,商紂王已感覺到周人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決定對周用兵。然而這一擬定中的軍事行動,卻因東夷族的反叛而化為泡影。為平息東夷的反叛,紂王調動部隊傾全力進攻東夷,結果造成西線兵力的極大空虛。與此同時,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商紂飾過拒諫,肆意胡為,殘殺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姜尚(姜子牙)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決定乘虛蹈隙,大舉伐紂,經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開始了百姓安居樂業,統治穩定的周王朝。

孔氏子孫承襲“衍圣公”已傳了多少代?

77代 孔子世系卌八世祖 少典氏 卌七世祖 黃帝軒轅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囂) 卌五世祖 蟜極 卌四世祖 帝嚳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報乙 卅四世祖 報丙 卅三世祖 報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湯(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陽甲 商王盤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廩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紂)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閔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勝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紇 孔子 子 孔鯉 孫 孔伋 曾孫 孔白 玄孫 孔求 六代孫 孔箕 七代孫 孔穿 八代孫 孔謙 九代孫 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十代孫 孔忠 十一代孫 孔武 十二代孫 孔延年 十三代孫 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十四代孫 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十五代孫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孫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孫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孫 孔損,褒亭侯 十九代孫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孫 孔完、孔贊,褒成侯 二十一代孫 孔羨,宗圣侯 二十二代孫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孫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孫 孔撫,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孫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孫 孔鮮,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孫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孫 孔靈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孫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孫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孫 孔長孫,恭圣侯 三十二代孫 孔嗣悊,紹圣侯 三十三代孫 孔德倫,褒圣侯 三十四代孫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孫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三十六代孫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孫 孔齊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孫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孫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孫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孫 孔昭儉,文宣公 四十二代孫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孫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四十四代孫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四十五代孫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歷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搢、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堅、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學、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訥、孔議(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鑒、孔公誠(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彥縉、孔彥繩(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慶、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聞韶、孔聞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貞干、孔貞寧)、孔貞運(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賢、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楨(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興燮、孔興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傳鐸、孔傳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繼濩、孔繼濤(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廣棨、孔廣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煥、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憲培、孔憲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慶镕、孔慶儀(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字玉汝),1920年(民國九年)襲封為衍圣公,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1949年4月,應國民黨當局之請遷往臺灣。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臺北慈濟醫院臺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 此后不再設有“衍圣公”這一封爵名。 第78代 孔維益、孔維寧 第79代 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 孔垂長 2009年9月25日,馬英九發布聘書,聘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2009年9月28日,孔垂長擔任孔子誕辰紀念日(傳統教師節)在臺北市孔廟舉行祭孔大典的主祭官。 第80代 孔佑仁 80代之后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孔子一家都叫啥

由于歷史上沒有探究過孔子他的老爸老媽,不過他只有以一個老婆 !!!!!!!從孔子的生平及年譜中我們可以得知他一生只娶了一個妻子: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 ■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于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于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于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后。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于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云”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于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于老聘,問樂于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于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云:“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于已“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云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于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于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云:“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于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于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于夾谷有所警惕和準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后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后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后,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 (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于孔子,并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 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于歸魯。 孔于周游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于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恒弒齊簡公,孔于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 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于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吊, 不潎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關于殷微子是契的多少代孫和以微子開代殷后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250.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