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言秣其駒開多少(言秣其駒怎么讀)

一廂情愿2022-11-15 09:55歷史39

很多朋友對于言秣其駒開多少和言秣其駒怎么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詞南有喬木

1.南有喬木是什么意思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意思是南方有高大的樹木,可它卻不能讓我休息,漢江有漫游的女神,可他卻不能讓我追求。

這首詩是 詩人追求漢水游女,終于失望的戀歌。一首戀情詩吧。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帳的

注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南邊有高大的樹木,可是它卻不能讓我休息。喬木一般都樹干高大,枝葉茂盛,松柏是也,即使枝葉稀疏,還有樹干可倚身,樹下可把盞,為何不能休息?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游女何許人也?傳說遠古人鄭交甫在漢水遇見兩位游女,出于愛悅,上前索要她們的飾物。游女們送他玉佩,他放在了懷中,但是走了十幾步發現懷中空空如也,再回頭看那兩位女子也悠然不見。原來他們是漢水上的神女。

2.南有喬木的詩經篇幅

詩經《漢廣》中篇幅風.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是樵夫深情的山歌,這是詩人失戀的情歌。“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南邊有高大的樹木,可是它卻不能讓我休息。

喬木一般都樹干高大,枝葉茂盛,松柏是也,即使枝葉稀疏,還有樹干可倚身,樹下可把盞,為何不能休息?因為“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何許人也?傳說遠古人鄭交甫在漢水遇見兩位游女,出于愛悅,上前索要她們的飾物。

游女們送他玉佩,他放在了懷中,但是走了十幾步發現懷中空空如也,再回頭看那兩位女子也悠然不見。原來他們是漢水上的神女。

漢水神女是南方純潔美麗而多情的化身。既然是神女,當然只能遠觀而不能近玩焉!人神之間的人距離,可謂天上人間豈能尺度?僅僅休思二字哪能說的清楚!難怪詩人在喬木之下,依然感覺烈日炎炎,無以休憩。

神女在他的眼前,在他的心里,在他的夢想之中。或許這位游女就是他愛戀著的活生生的女孩兒。

可能曾經有那么一天,樵夫正向往常一樣,在美麗寬廣的漢水邊砍柴,無意間就看見了在漢水邊嬉戲游玩的美麗的女孩,他對女孩一見鐘情,迫不及待地向她吐露了愛慕之心,但是卻遭到拒絕。還可能他深深暗戀的女孩,早已被父母指腹為婚,許配了人家;更有可能樵夫本人已有家室。

總之,憔夫無法實現愛情理想的原因,一定有無法訴說的隱衷。其障礙不是漢水,勝似漢水。

3.南有喬木出自哪里

該句出自《國風·周南·漢廣》。

《國風·周南·漢廣》是先秦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國風·周南》中的一篇, 是先秦時代的民歌。這首詩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創作背景

西漢時研究詩經的三家認為,江漢之間的廣大地域被周文王文明化,那里的女性有貞守之德,于是詩人便作此詩,以喬木、神女、江漢為比,贊美那里的美麗女子。

名家點評

1、[明]凌檬初《言詩翼》:望女而知不可求,猶望江漢而自然不可方、泳,非待試而后知,要識得立言之意。

2、[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月慕說益至。”

3、[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漢廣》是中國山水文學的發軔,《詩經》中僅有的幾篇“刻畫山水”的詩章之一。

4.有關喬木的詩句有哪些

1.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里哭泣?

2.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宋代: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自從金兵侵犯長江流域以后,連荒廢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樹,都厭惡再提起那場可惡的戰爭。臨近黃昏凄清的號角已吹響,回蕩在這座凄涼殘破的空城。

3.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先秦:佚名《漢廣》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4. 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宋代:歐陽修《豐樂亭記》

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刮風落霜結冰飛雪之時,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肅秀美,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

5.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先秦:佚名《伐木》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

6. 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宋代:辛棄疾《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夕陽斜照在迷茫的柳樹上 ;在水邊覓食的鳥兒,急促地飛回窩巢;垅上的喬木,被狂風吹打,飄落下片片黃葉。

7.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唐代:馬戴《落日悵望》

斜陽余輝灑落高大樹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燒。

8.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元代: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

孔子家族墓地中長滿喬木,吳國的宮殿如今荒革萋萋,楚廟中。烏鴉飛來飛去。

9.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唐代:陳子昂《燕昭王》

丘陵上已滿是喬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10.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宋代: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崖高險絕,猿鳥不度,喬木破空。

5.一些很經典的詞句,像“南有喬木,不可休思”這樣的

001 關關雎鳩,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00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周南·桃夭》003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詩經·周南·兔罝》004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經·周南·漢廣》005 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詩經·召南·草蟲》006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詩經·邶風·柏舟》007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008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經·邶風·綠衣》009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010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詩經·邶風·凱風》011 胡為乎泥中!《詩經·邶風·式微》012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詩經·邶風·北門》013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014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015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016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017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018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019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詩經。

衛風。氓》020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詩經·衛風·木瓜021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022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023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詩經·鄭風·將仲子》024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02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026 河水清且漣猗。《詩經·魏風·伐檀》027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028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029 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030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詩經·陳風·月出》03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032 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豳風·七月》033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034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詩經·小雅·天保》03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036 樂只君子,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南山有臺》037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詩經·小雅·鶴鳴》03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03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詩經·小雅·斯干》040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041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04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043 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詩經·小雅·白華》 -------------------------------------------《詩經》中的經典名句0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語出《詩經·周南 ·桃夭》。 譯:桃樹繁茂,桃花燦爛。

此以桃花的鮮艷茂盛比喻新嫁娘美麗成熟的風韻,語言質樸,但不乏流麗之態。 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語出《詩經· 衛風 ·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這兩句詩從動態的角度描述了衛莊公的夫人莊姜令人消魂的風采.微笑時酒窩中貯滿了愛意,雙目流動時,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語出《詩經· 王風 ·黍離》。

譯: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東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鎬京,見到宗廟破敗,黍稷離離的荒涼景象,不由得感慨萬千,詩人說,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懷憂郁,不了解他的人會以為他在尋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局面?后一句尤為發人深省,其中既有對周幽王無道的譴責,也有對犬戎入侵的不滿。

0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語出《詩經 小雅 采薇》。 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飄落。 這幾句詩反映了守邊戰士在返回故鄉的途中所表現的凄涼之感,詩中的“楊柳”和“雨雪”已經完全人格化了,它們和作者一道擔負著人生的重壓,成了人生聚散離合的直接參與者,此中語言的清新圓潤,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晉以后詩歌的風調。

05、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語出《詩經 鄭風 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

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么不高興呢? 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雞亂叫,這個時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當意中人到來時,不由得欣喜若狂.詩句風格直率,無忸怩之態,十分快人心意。 06、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語出《詩經 秦風 蒹葭》。

譯:蘆荻青青,白露成霜,在這寂寞的秋日,親愛的人兒卻在水的那一邊. 詩人以秋景作為發端,可謂道盡了人生的憂患.因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節,天人相對,不能不激起滿懷的悲緒,這是中國古代文人普遍的悲涼感,而這幾句詩可謂其濫觴。 0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

出自《詩經·衛風·淇奧》。 譯: ①[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為學問上的商討研究。

②[琢、磨]本義指制玉器時精細加工,比喻對德行或文章修飾使其精美。 08.投①我以木。

6.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求全文

南有喬木 詩經 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①; 漢有游女②,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③,不可方思④。 翹翹錯薪⑤,言刈其楚⑥;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⑦。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⑧;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①休:休息,在樹下休息。

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②漢:指漢水。

游女:在漢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長江。

永:水流很長。 ④方:渡河的木排。

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翹翹:樹。

7.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解讀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釋

詩人追求漢水游女,終于失望的戀歌。這是一首戀情詩。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帳的愁緒。

休:息也。指高木無蔭,不能休息。思:語助。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游女:漢水之神。

江:江水,即長江。永:水流長也。方:桴,筏。

翹翹(音橋):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錯薪: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詩經》嫁娶多以折薪、刈楚為興。刈(音義):割。楚:灌木名,即牡荊。歸:嫁也。秣(音莫):喂馬。

蔞(音樓):蔞蒿,嫩時可食,老則為薪。駒:小馬。

翻譯

漢水之南有喬木,我卻不愿探林幽。隔水美人在悠游,我心渴慕卻難求。

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茂密荊棘岸邊碼,原是本人親手伐。如若美人要出嫁,我愿親自去牽馬。

茂密蔞蒿岸邊砌,原是本人親手鋸。如若美人要出嫁,我愿親自去牽駒。

8.有南喬兩字有名的古詩詞

經典愛情古詩詞我愿與君相知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得成比目何辭死

愿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唐;元稹〈離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春心莫共花爭發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隱〈無題〉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頡,此物最相思。 王維〈相思〉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縷衣〉

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之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桐》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釵》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天不老,情難絕

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生〈千秋歲〉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多情自古傷離別。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

詩經中關于馬的詩句

1. 詩經里的馬什么詩

妖uRz :你好。

《詩經》里的馬:

《周南 卷耳》: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周南 漢廣》: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邶風 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鄘風 定之方中》:。。。。。。秉心塞淵,騋(lái )牝三千。

《鄘風 干旄》:

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素絲祝之,良馬六之。

《鄘風 載馳》:驅馬悠悠,言至于漕。

《鄭風 叔于田》: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鄭風 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 (sǒu),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 掤 (bīng)忌,抑鬯 (chàng) 弓忌。

《鄭風 清人》: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齊風 還》: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并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齊風 載驅》:四驪濟濟,垂轡沵沵。

《唐風 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楡,子有衣裳,弗曳 (yè)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 驅。。。。。。。

《秦風 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秦風 駟驖 (tiě) 》: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于狩。

游于北園,四馬既閑。輶(yóu) 車鸞鑣(biāo ),載獫(xiǎn )歇驕。

《秦風 渭陽》:送我舅氏,日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小雅 鹿鳴之什 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四牡騑騑,啴啴駱馬。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駕彼四駱,載驟骎骎。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小雅 鹿鳴之什 皇皇者華》:

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咨諏。

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

我馬維骃,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咨詢。

《小雅 鹿鳴之什 出車》:

我出我車,于彼牧矣。

我出我車,于彼郊矣。

2. 關于馬的詩句

古詩的有:

1.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9.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干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3. 古詩中有關馬的千古名句

1.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9.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干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4. 關于馬的詩詞

霓為衣兮風為馬(唐·李白)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唐·李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唐·王 翰)

……

車轔轔,馬簫簫,行人弓箭各在腰 (唐·杜甫)

車如流水馬如龍 (五代·李煜)

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 (清·王九齡)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唐·王梵志)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周邦彥)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唐·岑參)

馬因識路真疲路,蟬到吞聲尚有聲 (清·黃景仁)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唐·白居易)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 (清·屈復)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 (民國·郁達夫)

人生自古誰無死,馬革裹尸是英雄 (清·沙天香)

舟人那識傷心地,遙指前程是馬關 (民國·佚名)

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唐·韋莊)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宋·陸游)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唐·岑參)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

狂歌走馬遍天涯 (民國·蘇曼殊)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白居易)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唐·李白)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宋·辛棄疾)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佚名)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元·馬致遠)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晉·陶淵明)

欲作家書意萬重 (唐·張籍)

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明·馮夢龍)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唐·白居易)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唐·杜甫)

逢人怕問前程驛,一水東航是馬關 (民國·郁達夫)

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

韓生畫馬真是馬,蘇子作詩如見畫 (宋·蘇軾)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唐·杜甫)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明·馮夢龍)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唐·秦韜玉)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唐·王維)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李白)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唐·韓愈)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宋·蘇軾)

5. 關于馬的古詩

1.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4.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5.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6.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7.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8.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9.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0.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6. 關于馬的詩句 3句

《房兵曹胡馬》杜甫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

香車寶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詩經·小雅·車攻》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楚辭·離騷》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白馬飾金羈,邊翩西北鄧。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蹀足絆中憤,搖頭櫪上嘶。 南朝梁·蕭綱《系馬詩》 懔懔邊風激,蕭蕭征馬煩。

隋·虞世基《出塞》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詩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詩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 宋·柳詠《少年游》詞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十五月四日風雨大作》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曲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元·劉因《山家》詩 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風白草新。 明·王越《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飲》詩 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

清·徐《大獵》詩 馬詩 共有23首――李賀 [又名:詩鬼] 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

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自目曰《高軒過》。

二人大驚,自是有名。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

及暮歸,足成之,率為常。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

詩尚奇詭,絕去畦徑,當時無能效者。樂府數十篇,云韶諸工皆合之弦管。

仕為協律郎。卒年二十七。

詩四卷,外集一卷。今編詩五卷。

《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而此詩在比興手法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詩文】 (其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其二) 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 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

(其三) 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 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

(其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饑臥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發斷鋸長麻。

(其七) 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 君王若燕去,誰為曳車轅? (其八) 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

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其九) 催榜渡烏江[1],神騅泣向風。

君王[2]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其十) 內馬賜宮人,銀韉刺麒麟。 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塵。

(其十一)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其十二)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其十三) 香幞赭羅新,盤龍蹙蹬鱗。 回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其十四) 不從桓公獵,何能伏虎威? 一朝溝隴出,看取拂云飛。

(其十五) 唐劍斬隋公,□[3]毛屬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

(其十六)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 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其十七)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 只今掊白草,何日驀青山? (其十八) 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臺。 (其十九) 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

欲求千里腳,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 暫系騰黃馬,仙人上彩樓。

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 (其二一) 漢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 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其二二)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 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

你隨便選三句就好。

7. 有關馬的詩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金秋。”《馬詩》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

“香車寶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詩經·小雅·車攻》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楚辭·離騷》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白馬飾金羈,邊翩西北鄧。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蹀足絆中憤,搖頭櫪上嘶。 南朝梁·蕭綱《系馬詩》 懔懔邊風激,蕭蕭征馬煩。

隋·虞世基《出塞》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詩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詩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 宋·柳詠《少年游》詞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游《十五月四日風雨大作》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曲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元·劉因《山家》詩 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風白草新。 明·王越《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飲》詩 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

清·徐《大獵》詩 漢血馬經典故事 漢血馬以前脖子流出的漢有紅色物質,像流血一般,故稱之。中國古代稱為 「大宛馬」、「兩極天馬」,現稱為「阿哈馬」。

二千年前,世界馬種處于原始土種狀態,中亞土庫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綠 洲中,已曾有十分優秀的快馬——漢血馬。張騫出塞發現了漢血馬。

當張騫向漢 武帝匯報大宛馬后,武帝便命張騫帶百余人的使團去了大宛國(今土庫曼斯坦) 求馬,帶一尊黃金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換回大宛馬。結果大宛國不允,歸途 中漢使被殺,金馬遇劫,大宛國是一封閉小國,并不知中國的強大,此種行為使 漢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馬的決定,從此爆發了兩次大宛馬戰爭。

李廣利將軍 率兵數萬人首次懲罰失利,第二次大獲全勝,大宛國獻出三千匹馬給漢朝,二次 戰爭始得大宛馬,可見漢朝重視馬匹到何種程度。 當今純血種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漢血馬血統,而今漢血馬是最長壽馬,可 活到二十三歲。

有關馬的成語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之馬 脫韁之馬 鐵馬金戈 天馬行空 童牛角馬 土牛木馬 天粟馬角 銅圍鐵馬 烏白馬角 舞刀躍馬 五花殺馬 文君司馬 萬馬奔騰 五馬分尸 萬馬齊喑 問牛知馬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白,馬生角 烏頭馬角 烏焉成馬 問羊知馬 洗兵牧馬 選兵秣馬 懸兵束馬 香車寶馬 鮮車健馬 鮮車怒馬 懸車束馬 下馬馮婦 下馬看花 系馬埋輪 下馬威 信馬由韁 休牛歸馬 休牛散馬 效犬馬力 朽索馭馬 懸崖勒馬 關于馬的俗語 馬后炮 一馬當先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人在衣裳馬在鞍;風馬牛不相及 一馬不跨雙鞍。 人有錯手,馬有失蹄 人奔家鄉馬奔草。

人怕理,馬怕鞭,蚊早怕火煙。 人要煉,馬要騎。

人是衣裳馬是鞍。 小馬兒乍行嫌路窄。

千里騾馬一處牛。 馬上不知馬下苦,飽漢不知餓漢饑。

馬上摔死英雄漢,河中淹死會水人。 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發。

馬至灘,不加鞭。 馬行十步九回頭。

馬屁拍在馬腿上。 馬看牙板,樹看年輪。

馬群奔馳靠頭馬。 見鞍思馬,睹物思人。

牛頭不對馬嘴。(驢唇不對馬嘴) 心急馬行遲。

關于馬的歇后語 馬鞍套在驢背上——對不上號。 馬背上打電話——奇聞。

馬背上釘掌——離題太遠。 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一張嘴。

。 馬兒護虎兒——沒那回事。

馬兒伸腿——出題。 馬過竹橋——難拐彎。

馬韁繩栓羊頭——路子不對。 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來。

馬駒子拉車——上了套。 馬籠頭給牛戴——生搬硬套。

馬屁股上的蒼蠅——瞎嗡嗡。 馬散寵頭——自由自在。

馬上耍雜技——藝高。 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來。

馬尾巴繃琵琶——不值不談。 馬戲團的猴子——隨人耍。

馬戲團的小丑——走過場。 馬長犄角騾下駒——怪事一樁。

車馬炮臨門——硬將軍。 好馬遭鞭打——忍辱負重。

駿馬馱銀鞍——兩相配。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吃豆包——撒了餡兒。 偷馬賊掛佛珠——假正經。

轅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馬——走投無路。 火燒紙馬店——遲早要歸天。

舍得買馬舍不得置鞍——大處不算小處算。 矮子騎大馬——上下為難。

冰凌上跑馬——站不住腳。 木排上跑馬——蹩腳。

瘸腳驢跟馬跑——趕不上。 小娃騎木馬——愿上不愿下。

半天云中跑馬——露了馬腳。 到了懸崖不勒馬——死路一條。

扛著口袋牽牽著馬——有福不會享。

8. 詩經里的馬什么詩

妖uRz :你好。

《詩經》里的馬:《周南 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

《周南 漢廣》: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邶風 擊鼓》: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鄘風 定之方中》:。

秉心塞淵,騋(lái )牝三千。《鄘風 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素絲祝之,良馬六之。

《鄘風 載馳》:驅馬悠悠,言至于漕。

《鄭風 叔于田》: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鄭風 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 (sǒu),火烈具揚。

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 掤 (bīng)忌,抑鬯 (chàng) 弓忌。《鄭風 清人》:清人在彭,駟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駟介麃麃。

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清人在軸,駟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軍作好。《齊風 還》: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

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并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齊風 載驅》:四驪濟濟,垂轡沵沵。

《唐風 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楡,子有衣裳,弗曳 (yè)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 驅。

《秦風 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秦風 駟驖 (tiě) 》: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公之媚子,從公于狩。

游于北園,四馬既閑。輶(yóu) 車鸞鑣(biāo ),載獫(xiǎn )歇驕。

《秦風 渭陽》:送我舅氏,日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小雅 鹿鳴之什 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四牡騑騑,啴啴駱馬。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駕彼四駱,載驟骎骎。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小雅 鹿鳴之什 皇皇者華》: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我馬維駒,六轡如濡。載馳載驅,周爰咨諏。

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周爰咨度。

我馬維骃,六轡既均。載馳載驅,周爰咨詢。

《小雅 鹿鳴之什 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

我出我車,于彼郊矣。

9. 關于馬的詩詞

來吾道夫先路。

《楚辭·離騷》 胡馬依北風,綠楊陰里白沙堤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 唐·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劉禹錫《始聞秋風》詩 長安古道馬遲遲.]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欲飲琵琶馬上催。

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詩經·小雅·車攻》 乘騏驥以馳騁兮,一日看盡長安花,萬馬蹄如驟雨來。

唐·孟郊《登科后》詩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白馬飾金羈,邊翩西北鄧。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蹀足絆中憤,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曲 馬蹄踏水亂明霞。

宋·柳詠《少年游》詞 夜闌臥聽風吹雨。 南朝梁·蕭綱《系馬詩》 懔懔邊風激,蕭蕭征馬煩。

隋·虞世基《出塞》詩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詩 竹批雙耳峻,越鳥巢南枝:“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金秋。”《馬詩》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葡萄美酒夜光杯。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元·劉因《山家》詩 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風白草新,馬蹄催趁月明歸,醉袖迎風受落花。 宋·陸游《十五月四日風雨大作》詩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鐵馬冰河入夢來,高柳亂蟬棲,風入四蹄輕,搖頭櫪上嘶。 明·王越《與李布政彥碩馮僉憲景陽對飲》詩 四山旗似晴霞卷。”

“香車寶馬照九陌,家家花下扶醉人。” “好山好水看不夠,一夜看盡長安花。”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春風得意馬蹄疾,誰家新燕啄春泥。

求 詩經 賞析 翻譯

《詩經·衛風·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翻譯】

你將木瓜投贈我,

我拿瓊琚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桃投贈我,

我拿瓊瑤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將木李投贈我,

我拿瓊玖作回報。

不是為了答謝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賞析】

《詩經·大雅·抑》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報李”便成了,成語,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詩話》就有“投木報瓊,義將安在”的記載),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卻根本沒法與“投桃報李”相提并論。可是倘若據此便認為《抑》的傳誦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錯而特錯了,稍微作一下調查,便會知道這首《木瓜》是現今傳誦最廣的《詩經》名篇之一。

對于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語句并不復雜的先秦古詩,古往今來解析其主旨的說法居然也有七種之多(據張樹波《國風集說》統計),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漢代的《毛詩序》云:“《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于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這一說法在宋代有嚴粲(《詩緝》)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詩古微》)等人支持。與毛說大致同時的三家詩,據陳喬樅《魯詩遺說考》考證,魯詩“以此篇為臣下思報禮而作”,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意見與之相同。從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贈答說”開始流行,《詩集傳》云:“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為報也,但欲其長以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如《靜女》之類。”這體現了宋代《詩》學廢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這一說法受到清代《詩》學獨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際恒的批駁,《詩經通論》云:“以(之)為朋友相贈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現代學者一般從朱熹之說,而且更明確指出此詩是愛情詩。平心而論,由于詩的文本語義很簡單,就使得對其主題的探尋反而可以有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個概念的內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輕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說是不甚可取的。有鑒于此,筆者傾向于在較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本詩,將其視為一首通過贈答表達深厚情意的詩作。

《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這不是沒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變成“投我木瓜(桃,李),報以瓊琚(瑤、玖);匪以為報,永以為好”,一樣可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于取得聲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不要說每章的后兩句一模一樣,就是前兩句也僅一字之差,并且“瓊琚”、“瓊瑤”、“瓊玖”語雖略異義實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考證也是同一屬的植物.其間的差異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間的差異那樣并不大。這樣,我們不妨說三章基本重復,而如此高的重復程度在整部《詩經》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來就像唐代據王維詩譜寫的《陽關三疊》樂歌似的,——自然這是《詩經》的音樂與文學雙重性決定的。

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清牛運震《詩志》評此數語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卻以木瓜為言,是降一格襯托法;瓊瑤足以報矣,卻說匪報,是進一層翻剝法。”他的話并非沒有道理,但顯然將木瓜、瓊瑤之類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實,其他解此詩者似也有此病。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經·國風·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

之子于歸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⑥。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樹含苞滿枝頭,

花開燦爛如紅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

果實累累墜樹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樹含苞滿枝頭,

桃葉茂密色蔥綠。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讀解】

一首簡單樸實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時對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樹的枝葉茂盛、果實累累來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滿。歌中沒有濃墨重彩,沒有夸張鋪墊,平平淡淡,就像我們現在熟悉的、誰都能唱的《一封家書》、《同桌的你》、《小芳》一類的歌。 魅力恰恰就在這里。

它符合天地間一個基本的道理:簡單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妝,粉黛輕施的淡妝總有無窮的神韻,沒有的地方總覺得有,有的地方總覺得沒有。濃妝艷抹,厚粉濃膏,不僅艷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讓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實的貨色,或許卸下妝來是半老徐娘一個或滿臉雀斑。

簡單是質樸,是真實,是實在,是親切,是縈繞心間不能忘卻的情思。刻意修飾是媚俗,是虛偽,是浮泛,是淺薄,是令人生厭,是古人常說的惡俗。

簡單質樸既是人生的一種境界,也是藝術的一種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詩經·國風·唐風·蟋蟀》

蟋蟀在堂,

歲聿其莫。①

今我不樂,

日月其除。②

無已大康,③

職思其居。④

好樂無荒,⑤

良士瞿瞿。⑥

蟋蟀在堂,

歲聿其逝。⑦

今我不樂,

日月其邁。⑦

無已大康,

職思其外。

好樂無荒,

良士蹶蹶。⑧

蟋蟀在堂,

役車其休。⑨

今我不樂,

日月其慆。⑩

無已大康,

職思其憂。

好樂無荒,

良士休休。⑾

【譯文】

蟋蟀在堂屋,

一年快要完。

今我不尋樂,

時光去不返。

不可太享福,

本職得承擔。

好樂事不誤,

賢士當防范。

蟋蟀在堂屋,

一年將到頭。

今我不尋樂,

時光去不留。

不可太享福,

其他得兼求。

好樂事不誤,

賢士該奮斗。

蟋蟀在堂屋,

役車將收藏。

今我不尋樂,

時光追不上。

不可太享福,

多將憂患想。

好樂事不誤,

賢士應善良。

【賞析一】

就詩論詩,本篇勸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顯,可是《毛詩序》偏說是“刺晉僖公也。儉不中禮,故作是詩以閔(憫)之,欲其及時以禮自虞(娛)樂也”。清方玉潤駁得好:“今觀詩意,無所謂‘刺’,亦無所謂‘儉不中禮’,安見其必為僖公發哉?《序》好附會,而又無理,往往如是,斷不可從。”(《詩經原始》)對《詩序》說糾正較早的當是宋王質,其《詩總聞》指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而“警戒”的內容則是“為樂無害,而不已則過甚。勿至太康,常思其職所主;勿至于荒,常有良士之態,然后為善也”。釋語達理通情,符合原詩。較他說為勝。拙著《詩經選注》定本篇為“勸人勤勉的詩”,即是受王質說啟發。

本篇三章意思相同,頭兩句感物傷時。詩人從蟋蟀由野外遷至屋內,天氣漸漸寒涼,想到“時節忽復易”,今年已到了歲暮。古人常用候蟲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來表示時序更易,《詩經·豳風·七月》寫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九月在戶”與本詩“蟋蟀在堂”說的當是同一時間。《七月》用夏歷,本詩則是用周歷,夏歷的九月為周歷十一月。本篇詩人正有感于十一月蟋蟀入室而嘆惋“歲聿其莫”。首句豐坊《詩說》以為“興”,朱熹《詩集傳》定為“賦”,理解角度不同,實際各有道理。作為“興”看,與《詩經》中一些含有“比”的“興”不同,它與下文沒有直接的意義聯系,但在深層情感上卻是密不可分的,即起情作用。所以從“直陳其事”說則是“賦”。從觸發情感說則是“興”。這一感物惜時引出述懷的寫法,對漢魏六朝詩影響很大,《古詩十九首》中用得特多,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亦常見,如其第十四首(依《阮籍集校注》次第):

開秋肇涼氣,蟋蟀鳴床帷。感物懷殷憂,悄悄令心悲。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準……

開頭與下文若即若離,與《蟋蟀》起句寫法一脈相承,只是這里點明了“感物”的意思,而《蟋蟀》三、四句則是直接導入述懷:詩人由“歲莫”引起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他宣稱要抓緊時機好好行樂,不然便是浪費了光陰。其實這不過是欲進故退,著一虛筆罷了,后四句即針對三、四句而發。三章詩五、六句合起來意思是說:不要過分地追求享樂,應當好好想想自己承當的工作,對分外事務也不能漠不關心,尤其是不可只顧眼前,還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現的憂患。可見“思”字是全詩的主眼,“三戒”意味深長。這反覆的叮囑,包含著詩人寶貴的人生經驗,是自儆也是儆人。最后兩句三章聯系起來是說:喜歡玩樂,可不要荒廢事業,要像賢士那樣,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勤奮向上。后四句雖是說教,卻很有分寸,詩人肯定“好樂”,但要求節制在限度內,即“好樂無荒”。這一告誡,至今仍有意義。

本詩作者,有人根據“役車其休”一句遂斷為農民,其實是誤解,詩人并非說自己“役車其休”,只是借所見物起情而已,因“役車休息,是農工畢無事也”(孔穎達《毛詩正義》),故借以表示時序移易,同“歲聿其莫”意思一樣。本詩作者身份難具體確定,姚際恒說:“觀詩中‘良士’二字,既非君上,亦不必盡是細民,乃士大夫之詩也。”(《詩經通論》)可備一說。

全詩是有感脫口而出,直吐心曲,坦率真摯,以重章反覆抒發,語言自然中節,不加修飾。押韻與《詩經》多數篇目不同,采用一章中兩韻交錯,各章一、五、七句同韻;二、四、六、八句同韻,后者是規則的間句韻。譯詩保留原押韻格式。 (蔣立甫)

【賞析二】

人生苦短,轉眼就是百年。“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瓦位如雪。”歲月的無情,人生的短促,早被詩人們領悟透了,寫絕了。怎么個活法,在古人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享樂和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兩端。要么是及時行樂,荒淫無度,醉生夢死,要么是立功立名立德。

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另一種活法:既要及時行樂,又要有所節制;既要充分享受人生,又要保持忠于職守的精神和憂患意識。在荒淫和苦行之間選擇一條中間道路,似乎是一種符合現代意識的活法。日本人信奉拼命地工作,拼命地享受(實際上是工作多于享受),如今被我們拿來當作一種活法的標本。其實,這樣的標本早已有我們自己的祖先作了示范,何須從東洋人那里去學。

充滿世俗精神和氣息的既享樂又干活的“中間”活法是非常現實,也非常有吸引力的,大概可以算得上一種比較理想的活法。它不要求我們像浮士德那么不斷地去進取、開拓、發現,用不著去冒險尋求刺激。不要求我們像西西弗斯那樣不斷徒勞地推巨石上山,也不要求我們像教徒那樣去修道院禁欲苦修,不食人間煙火。

不過,要真的實行起來,中間活法怕是有相當難度的。人是一種不大經得起誘惑的軟弱的動物,具有自制力和理性精神的人畢竟很少,不知不覺或有意識放縱自己的人卻很多。我們實行起來多半不會偏于苦行和工作狂的一面,而會偏向縱情于聲色犬馬鳳花雪月而不能自拔的一方,時常樂而忘返,樂不思蜀。

尼采曾用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來代表人類的狂歡和理性兩種精神。或許這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把這兩個對立面放進我們體內,讓我們自己去作選擇:或者縱情享受,或者拼命干活,只有不同尋常的人才會把二者結合得很好。選擇就是考驗,答卷要由我們自己來填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葛

【詩經·國風·王風】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題解:情人相思之詞。一說朋友相念。

譯文:

那個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整月長啊。

那個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秋季長啊。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見她,

好像三個周年長啊。

【賞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現一種急切的相思情緒而沒有具體內容,所以舊說隨意性很大,如《毛詩序》以為是“懼讒”,所謂“一日不見于君,憂懼于讒矣”;朱熹《詩集傳》則斥為“淫奔”之詩,說“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吳懋清《毛詩復古錄》則以為采葛(蕭、艾)比喻平時蓄養人才,“臨時方獲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則如三月之久”;牟庭《詩切》又說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見,則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際恒、方玉潤、吳闿生卻一致認為是懷友憶遠之詩,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親如夫婦,一朝遠別,不勝相思,此正交情深厚處,故有三月、三秋、三歲之感也!”(《詩經原始》)近人則多主戀歌說。就詩論詩,視為懷念情人之作為妥。聞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懷者女,則懷之者男”(《風詩類鈔》)。譯文取聞說作男詞。

熱戀中情人無不希望朝夕廝守,耳鬢相磨,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所謂“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在他或她的感覺中也似乎時光很漫長,以至于難以忍耐。本詩三章正是抓住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誦,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就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了,仿佛能觸摸到詩人激烈跳動的脈搏,聽到他那發自心底的呼喚。全詩既沒有卿卿我我一類愛的囈語,更無具體的愛的內容敘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緒,然而卻能撥動千古之下讀者的心弦,并將這一情感濃縮為“一日三秋”的成語,審美價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其藝術感染力的奧妙在哪里?拙作《風詩含蓄美論析》曾剖析本詩“妙在語言悖理”,意思說:從科學時間概念衡量,三個月、三個季節、三個年頭怎能與“一日”等同呢?當是悖理的,然而從詩抒情看卻是合理的藝術夸張,合理在熱戀中情人對時間的心理體驗,一日之別,逐漸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長為三月、三秋、三歲,這種對自然時間的心理錯覺,真實地映照出他們如膠似漆、難分難舍的戀情。這一悖理的“心理時間”由于融進了他們無以復加的戀情,所以看似癡語、瘋話,卻能妙達離人心曲,喚起不同時代讀者的情感共鳴。

———————————————————————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

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

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

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

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

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

乘筏渡過不可能。

【賞析】

這是一首戀情詩。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帳的愁緒。

關于本篇的主旨,《毛詩序》所說贊文王“德廣所及也”,并不足據,《文選》注引《韓詩序》云: “《漢廣》,說(悅)人也。”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進而發揮曰:“夫說(悅)之必求之,然唯可見面不可求,月慕說益至。”對詩旨的闡釋和詩境的把握,簡明而精當。“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是體現詩旨的中心詩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疊三唱,反覆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在水一方的 “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難求的感傷之情。魯齊韓三家詩解“游女”為漢水女神,后頗有從者,這給本詩抹上了一層人神戀愛的色彩。不過一部《詩經》,總體落實在現實人生,“十五國風”,皆為歌唱世俗情感的民間歌謠,因此似乎沒有必要將此詩與神話傳說聯系起來。

從外部結構看,《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獨立,后二章疊詠,同《詩經》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自有其詩意的內在邏輯。可析而為二。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方玉潤曾寫道:“首章先言喬木起興,為采樵地;次即言刈楚,為題正面;三兼言刈蔞,乃采薪余事”(《詩經原始》)。方氏由此把《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干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也是符合勞動經驗的。

其次,從結構形式看,首章似獨立于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復雜的情感歷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于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一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一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一種讀法,把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成一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得更為強烈。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于是由現實境界轉入幻想境界。三、三兩章一再地描繪了癡情的幻境:有朝“游女”來嫁我,先把馬兒喂喂飽;“游女”有朝來嫁我,喂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一旦睜開現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他依然癡情而執著,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唱,已是幻境破滅后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總之,詩章前后相對獨立,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義所謂的 “企慕情境”,即表現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秦風·蒹葭》也是刻劃 “企慕情境”的佳作,與《漢廣》比較,則顯得一空靈象征,一具體寫實。《蒹葭》全篇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著意渲染一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漢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游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于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王士禛認為,《漢廣》是中國山水文學的發軔。《詩經》中僅有的幾篇“刻畫山水”的詩章之一(《帶經堂詩話》),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征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具體寫實卻不易作審美的超越。錢鐘書《管錐編》論“企慕情境”這一原型意境,在《詩經》中以《秦風·蒹葭》為主,而以《周南·漢廣》為輔,其原因或許就在于此。

——————————————————————————————————

《詩經·國風·豳風·破斧》

【題解】贊頌周公。或曰東征戰士,經破斧缺斨的苦戰,慶幸自己能得生還。

【原文】

既破我斧,

又缺我斨1。

周公東征,

四國是皇2。

哀我人斯3,

亦孔之將4。

既破我斧,

又缺我锜5。

周公東征,

四國是吪6。

哀我人斯,

亦孔之嘉7。

既破我斧,

又缺我銶8。

周公東征,

四國是遒9。

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10。

【譯文】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

又使我斨缺殘。

周公率軍東征,

四國君主無不心驚膽戰。

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

這是多么的仁賢。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

又使我錡缺殘。

周公率軍東征,

四國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

這是多么的良善。

那些老爺既使我斧破折,

又使我銶缺殘。

周公率軍東征,

四國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周公哀憐我們這些平民,

這是莫大的恩典。

言秣其駒怎能讀

yan二聲 mo四聲 qi二聲 ju一聲

出處:詩經·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廣原文及翻譯 漢廣原文內容及譯文

1、《漢廣》原文內容:

佚名〔先秦〕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2、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喬木:高大的樹木。休:指高木無蔭,不能休息。“思”,語助詞,漢:漢水,長江支流之一。游女:漢水之神,或謂游玩的女子。

高大樹木還沒有陰涼,那一定是一種很高,筆直生長沒多少分枝的樹木。那在漢水的游女怎么又不能追求呢?后面回答。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江:江水,即長江。永:水流長也。方:桴,筏,意謂坐木筏渡江。

因為江水又寬,水流又急,游泳游不過去,乘木筏也沒法渡過去。

翹(qiáo)翹錯薪,言刈(yì)其楚;之子于歸,言秣(mò)其馬。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翹翹:本指鳥尾上的長羽,比喻雜草叢生。

錯薪:叢雜的柴草。古代嫁娶必以燎炬為燭,故《詩經》嫁娶多以折薪、刈楚為興。

刈:割。楚:灌木名,即牡荊。

歸:嫁也。秣:喂馬。

這首詩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作為一個樵夫,愛而不得,只能多割些草喂飽心上人出嫁所用的馬匹,雖愛不得,已經是最好的愛。遠遠觀看她出嫁,這更像是真正的愛,盡我所能祝福你,唯此而已。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lóu);之子于歸,言秣其駒(jū)。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蔞:蔞蒿,也叫白蒿,嫩時可食,老則為薪。駒:小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疊唱三遍,挺感動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277.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