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節有多少古詩,邵康節的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邵康節有多少古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邵康節的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一去二三里古詩原文是什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古詩原文是什么,歡迎大家分享!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詩人邵康節所作詩詞之一。
原文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詠懷
(宋)邵康節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去:距離。
②煙村:被煙霧籠罩的村莊。
③亭臺:泛指供人們游賞、休息的建筑物。
白話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創作背景
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 (今河南輝縣) 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金波《金波論兒童詩》:聲、義、畫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現代語言學家楊春霖《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生動而含蓄,自然而貼切。
現代作家協會會員郭彥全《履痕鄉夢共詩情》:頓覺跌君多姿,妙趣橫生。
作者簡介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北宋易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陽( 今河北涿州 )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處的邵村,幼隨父徙居共城( 今河南輝縣 )。30歲后游河南,隱居蘇門山,人稱百源先生,死后謚康節,又稱康節先生。著作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他的先天學學說被后人發展為預測學。
卲康節的古詩,一去二三里的量詞和名詞的詞語都是哪些?
邵康節原詩句是: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其中量詞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名詞分別是:里、煙村、家、亭臺、花。
《一去二三里》(邵康節)詩句譯文賞析
一去二三里 邵康節 系列:關于描寫花的古詩詞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譯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求詩名: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宋 邵康節
《冬至吟》
宋 · 邵雍
何者謂之幾,天根理極微。
今年初盡處,明日未來時。
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辭。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翻譯:冬至雖然是地氣開始回暖的節點,但它恰恰又是全年最冷的時候。雖然開始回暖了,但距離能明顯感受到的程度有一個滯后效應。比如我們冬天燒水,剛開始可能感覺不到熱,要燒一會兒之后才能明顯感覺到冷水變暖。
數九寒天的時候,如果能感受到陽氣開始往上浮動的征兆,這就是一種很高超的智慧。真正能夠感受天地萬物變換之機的人,他不是用頭腦,是用智慧,用心靈感受微弱變換的“氣機”,這個智慧的內核很難用言語傳達,需要自己去體會。
“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辭”的原因就是有的人只感受到了寒冷,卻沒有感受到那種陽氣浮動,有的人感受到了陽氣浮動卻未能總結其規律,不“知此意”。
一年要過去了,明年還沒有到來之際,在這個轉換的時刻最容易得到某種天諭的意味,要把它寫下來,說出來讓人明白,這個就很難。“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當你足夠敏感和聰慧,能感知到那種最微妙的苗頭萌發的時候,你就開啟了宇宙人生的大智慧,掌握了這個格物致知的理論,什么事情都能夠早早知道。
擴展資料:
縱觀歷朝歷代,華夏高人輩出,漢許負觀察氣色五官,相學第一;唐袁天罡推算盛衰興廢,無有不中;北宋易學大師邵雍預言則是靠起心動念,天人相應。相傳邵雍大名鼎鼎的《梅花易數》,運用之時,每卦必中,屢試不爽,驚為天人。這首韻味雋永的五律就是邵雍所作,邵雍謚號康節,一生未仕,以易學傳世,因梅花詩馳名,后世尊稱其康節先生。大名鼎鼎的“北宋五子”中,程顥、程頤都是邵雍的鄰居兼粉絲,他們三人在同一條巷子里居住了30余年。
程頤兄弟深深敬服邵雍為人,評價其人為”振古之豪杰“,”內圣外王之道“。而邵雍自己則把居住的宅子起名”安樂窩“,自稱”安樂先生“。邵康節的詩哲學意味濃厚,遣詞用句淺白易懂,其中寓意卻很深邃。此詩寥寥數行,歲之冬至,月之晦朔,往復循環,皆在其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因為天地在冬至那天陽氣是潛藏最深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秋收冬藏,人體內的能量要盡可能地收藏起來;陰極陽生,過了冬至,地氣就要逐漸上升,天氣慢慢回暖。冬至是一年中一個很特別的轉換樞紐,向冬至致敬,也是向春天致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