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如何成為詩人(白居易是詩人還是詞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居易如何成為詩人,以及白居易是詩人還是詞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詩人白居易的生平故事
白居易是我們國家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稱為什么“詩魔”。那么關于白居易的 故事 有哪些?下面是我為你搜集白居易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是著名的唐朝詩人,他的身上有很多故事,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老家在太原。白居易小時候就很聰慧,當別的小孩還是在母親跟前撒嬌的時候,白居易就已經熟讀四書五經了。而且白居易的父親過世的早,一直跟隨祖父生活。祖父一直很喜歡白居易,時常將他帶在身邊學習教導。白居易也沒辜負他祖父的希望,還是在十歲的時候就已經頗具才名。
真正算起來,白居易的故事要追溯到他四處游學的時候。白居易十三歲的時候,太原發生了戰亂。白居易的祖父托人連夜將白居易送出了太原。這一走,就是二十年。家鄉發生巨變,白居易年幼,并不能做些什么。收到祖父來信,說家中一切安好,讓他安心學習。之后的白居易才開始了他的游學之旅。
在經過四處漂泊之后,白居易進入了唐都京城。京城里,處處都有才子。白居易起初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落魄詩人。在參加了一個很有名的京都之宴后,白居易這個名字漸漸地被人們所知曉。而在后來,白居易又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為世人所流傳。自此,白居易真正的進入了上層貴族的圈子里面。白居易才華漸漸地顯露之后,經過一系列的坎坷經歷,他終于被皇帝重用。晚年曾擔任太子的太傅,負責教導太子學習。所以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憑著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做的更好。而現在,白居易的故事仍在繼續!
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比較有名的一個詩人。他一生著作無數,著名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白居易作品包括《 琵琶 行》、《長恨歌》等等,這些作品都非常有名,被后世之人世世代代延傳下來。而對于白居易的作品,很多人小時候就有一些接觸。
白居易作品大多以民間題材為主線,反映當時時代一些主流現象。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用較為樸實的手法,來描寫這個社會的風情。他的作品大多數人都能看懂,而這個正是白居易本人要的效果。他希望通過他的作品,來喚醒民眾內心善良友好的一面。同時白居易還希望執政者們能夠通過他的作品,來了解人民心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由此才會使社會更加進步,使時代更加開放開明。
在唐朝那個時代,白居易的作品可以說是非常不錯的。因為當時雖然人們比較開放,可是腐敗制度處處皆有。白居易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會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體現出這些。而對于當時的民眾而言,他們也需要這樣的人來向執政者反映他們真實的需求。這樣的道路無疑是受到阻礙的,這條路并不好走,而且注定是孤獨的。可貴的是,白居易并沒有放棄。像《秦中吟》、《賣炭翁》這些,這些都是白居易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在當年迫于很大的壓力才寫出來的。所以,白居易的作品多是反映民眾的生活,體現人民最真實的需求。
李白和白居易的關系
李白白居易都是中國古代 歷史 上的偉大詩人,李白以浪漫主義詩歌為主,白居易的詩詞則讓人通俗易懂。兩人同處唐朝這個中國古代最繁華的朝代,創作了三千多首優秀佳作,成為后人眼中的大文豪,帶來了寶貴的歷史 文化 。
李白白居易的詩歌各有特點,前者是浪漫主義詩歌代表詩集,流傳的佳作往往表達了對山川等 自然 景色的熱愛,后者是現實主義詩人,善于運用通俗的語言揭發社會的黑暗,諷刺當權者的腐敗無能。看似不同的二位詩人其實也有共同點。李白雖然以浪漫為主,但同樣仕途不順的他也有現實主義的一面,在遭到貶職后,也有不少詩作是表達了對底層窮苦人民的同情。在不少圖文資料中,可以看到詩仙總是佩劍出現的,這代表他的游俠特質,受屈原楚辭的影響,李白在浪漫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經歷創作出獨特的詩作風格,放蕩不羈處也有著非凡的 政治 抱負。
作為盛唐時期的巔峰詩人,李白和白居易以及大部分詩人一樣,仕途不順是他們的共同點,離開官場借由大自然的美麗山川抒發內心的感慨,只有美酒與美景才能慰藉詩人們的苦悶內心,在政治道路的坎坷的經歷成就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在繁華的唐代,除了經濟和 軍事 強大之外,民風開放,詩詞歌賦的傳唱不受限制,使得許多詩作能夠流傳下來,令后人受益至今。
猜你喜歡:
1. 古代名人的經典勵志故事
2. 白居易的勵志故事
3. 古代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
4. 感人落淚的勵志故事
5. 白居易有哪些故事
6. 唐朝有趣的歷史小故事
白居易能夠成為大詩人靠的是什么?
北宋人惠洪所撰《冷齋夜話》中記載著一則白居易的軼事——“老嫗解詩”,說白居易每作得一首新詩就把它念給一位老婆婆聽,如果她能輕松理解,即把詩錄進詩集;如果詩中還有老人不明白的地方,他就繼續修改,直到她能夠理解為止。像白居易這樣力求普通民眾能讀懂自己詩歌的詩人在當時是相當少見的,因為在中唐之前,詩歌所代表的是一種高尚、超逸的趣味,凌駕于世俗生活之上,詩歌中所展示出的詩人形象也往往迥異于普通人。但中唐詩人白居易的想法卻與眾不同,他更愿意做一個閑適的普通人,歌頌人間煙火。
我覺得白居易平易近人,對詩歌精益求精,將詩歌大眾化,貼近生活
白居易的生平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河南新鄭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六世祖北齊五兵尚書白建遷居韓城,曾祖又遷下邽(今陜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
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擴展資料:
文學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
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軼事典故
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余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白居易
在官場沉浮的白居易,是怎樣成為一代詩魔的?
《新唐書》中這樣評價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嗚呼!居易其賢哉!
白居易,唐朝中期著名的詩人,在文學方面成就頗高,他的文學創作偏向于現實主義為主,被后人稱為唐朝三大詩人之一。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對唐朝的詩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簡練,通俗易懂,因此被后人譽為“詩魔”,除了是一位文學家外,他還是一位政治家。
只是他出生在亂世之中,正好遇到了國家處于危機之中。再加上他生性正直,就經常被皇帝貶官,
但無論怎樣,他都始終堅守自己內心的追求,毫不動搖。處理政事十分認真,替百姓著想,因此頗受百姓們歡迎。
出生亂世,讀書刻苦白居易出現在唐代宗統治年間,出生在河南一個“世敦儒業”
的中下階級官員家中。在白居易出生不久,戰火的硝煙便彌漫到了他的家鄉,百姓生活民不聊生,時刻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白居易兩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在擔任縣令期間不幸去世,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祖母也因為傷心過度死亡。這個時候白居易的父親擔任徐州彭城縣的縣令一職,面對割據勢力,他率領軍隊奮起反抗,最終因為守城有功而被升遷。
為了保護家人,白居易的父親就將他們送到了宿州居住。在這期間,白居易在此地度過了較為刻苦的童年。他本來就十分聰明,再加上受到父親的影響,便立志入朝為官,報效祖國,他便努力學習甚至將手都磨出了繭來,頭發都白了。
好在上天不負苦心人,小小年紀的白居易擁有一身學問。
因生性正直,仕途不順
成年之后,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被朝廷錄用,多次遭到皇帝的提拔。
在擔任左拾遺的時候,白居易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被屢次提職,都是來源于皇帝喜愛文學,因此他想要成為一名言官來報導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自己認為朝堂發展還存在不足的地方,并且還寫了許多關于反映社會現實方面的詩歌,甚至當著皇帝的面指出皇帝的錯誤。他的一些建議也被皇帝所積極采納,但是由于他過于直接被唐憲宗所厭惡。
所有的一切都在慢慢的積累著,直到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
不幸遇刺身亡之后矛盾便正式爆發。事情來源于白居易請求皇帝嚴格處理這件事,一定要緝拿兇手歸案。卻被奸人認為是多管閑事,因此被污蔑誹謗,被皇帝罷官。
在唐憲宗駕崩之后,唐穆宗繼位,他便被皇帝重新召回京城。當時朝廷混亂,大臣之間黨派林立,大臣們相互爭權奪利。而唐穆宗沉溺于犬馬聲色之中,不理朝政大事,聽不進去其他人的勸阻,白居易就極力請求外放到其他地方做官。皇帝也讓他如愿,任命他為杭州刺史。
在此期間,他兢兢業業地為百姓解決困難,例如他知道杭州一帶的田土經常受到旱災的影響,但是官員卻不愿意引西湖水來灌溉,就排除萬難,號召百姓們一起修筑堤壩,從而增加了湖水的容量,解決了灌溉問題。還有其他方面,白居易都為百姓付出了許多,因此他也頗受百姓們的尊重。借景抒情,文學成就突出
白居易是唐朝非常著名的詩人,而通過他的文章也影響了一大批人。他的詩歌中往往灌輸著他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因此頗有意義。他的詩歌主要分為四個類型,分別是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會將自己的詩歌呈現給皇帝,并將社會現實通過詩歌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勸誡皇帝的目的。
唐宣宗甚至親自為白居易寫了一首詩來贊揚他:“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偉大詩人白居易的生平介紹
導語: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用詩殺人的事件發生,最為出名的文字“殺人案件”發生在唐朝中葉,而“兇手”正是有著“詩王”“詩魔”之稱的白居易!故事到底是如何演變成“殺人案件”的呢?讓我先從被“殺”的女人關盼盼說起吧!
關盼盼生于唐德宗貞元三年,出身于書香門第,因受家庭的熏陶,她詩書琴畫無一不精,更兼有美艷絕倫的容貌,和阿娜多姿的體態,而引得無數世家公子哥兒們望眼欲穿。然而,她福緣淺薄,正在長成之時,家道突然中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嫁給了當時鎮守徐州,時任武寧節度使,后來官至尚書的張愔(字建封)做妾室。
張愔雖是行武出身,卻頗通文墨,好附風雅,所以,才華的出眾,更兼舞姿絕美的盼盼,深得張愔的寵愛。這對老夫少妻,因為對文字的同樣喜好,對風雅的癡迷沉醉,而情投意合,恩愛有加。
一天,當時官居校書郎的白居易游玩到了徐州,因為敬慕白居易的才華,張愔熱情地把白居易邀到了府上,并殷勤地設宴款待他。同樣對白居易極其仰慕的盼盼,在席上頻頻為白居易斟酒,伺候左右。酒至酣處,張愔命盼盼舞上一曲以佐宴歡,盼盼大方地隨著音樂吟唱婉轉,拋袖扭肢。她那如鸝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把酒宴推到了高潮。看著如此絕色的美人,如此絕美的舞蹈,白居易不由得吟出了:“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的詩句,夸贊盼盼的人及舞姿就似風中裊娜的牡丹那樣美。
可惜,好景不長,盼盼與張愔的恩愛只延續了兩年,張愔就病逝了。樹倒猴猻散,張府中人很快散盡,各奔前程去了,唯有盼盼舊情難忘,隨著張愔的棺槨來到了他的故里彭城,把他埋葬后,因不忍遠離,于是,在彭城郊外一個叫“燕子樓”的居所里住了下來,孑然一身,誓不再嫁,這一住就是10年有余。每每回想起與張愔從前的恩愛,就不勝悲凄,常以詩文悼之。她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情操,為她贏得了人們的尊重與贊嘆,而她的悼情詩也因此傳播開去。
這樣的典范自然會深入民心,一次,白居易和他的好友張仲素談及詩詞時,張仲素出示了關盼盼的三首詩詞,白居易接過看時,深深地被詞中凄婉悲涼的'意境所打動。追憶往昔在張府時的歡樂情景,他唏噓不已,憐憫盼盼的真情,可轉而他又想了,既然你盼盼對張尚書這么情深意重,為什么不追隨他而去啊?于是,就依著盼盼詩詞的韻,和詩三首,詩中有句道:“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大有暗示盼盼以死殉情,并替張愔抱屈之意。
盼盼得到和詩后,反復沉吟,又羞又委屈,終日以淚洗面,在絕食十天后,香消玉殞,追隨她日思夜想的張愔去了。在臨逝前,她遺詩一首:“自守空房斂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詞意中,對白居易的怨意盡顯。
白居易聽聞后,即敬佩,又惋惜,久久不能釋懷,這憋悶的情懷中,是不是還有深深的自責,這就不得而知了。
“文章猶如殺人刀”,這話真是沒說錯!比起真正的利器來,文字不用分毫體力就能將人置于死地,可見它比刀劍更加銳利,更加殘忍――殺人不見血!然則,真是白居易的詩詞殺了關盼盼嗎?非也!究其根底,封建禮教才是真正的殺人元兇啊!
也許白居易只是無心之過,但是可誰知文字傳達的感情足以銷毀一個人的意志,只是可惜了盼盼,就因為一首詩就過早地離開了人間。以后小伙伴可要記住了,話不可亂說,誰知道你的無心之語,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傷害。
白居易的官風、文風、作風,為何成為文人經世致用的典范?
如果要說起歷史上文化成就最高的一個朝代,唐朝肯定是很多人心目當中的首選朝代,唐朝把詩歌這一種文化形式推向了頂峰,詩歌也在唐朝無數位詩人的演繹之下,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靈魂,這些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有感而發, 看到景色或者是感嘆自己的命運,這都是詩人靈感的來源。白居易之所以能夠成為典范,是因為他作為詩人成就高,作為官員成就也高,而且在他的身上還有著不輕易認輸的一種盡頭。
一、十六歲名動京城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話放在白居易的身上簡直是再合適不過了,白居易在十六歲的時候就以一句詩句名動京城,當時的大文學家甚至都對他刮目相看。作為一名詩人,白居易毫無疑問是非常成功的,而且他也是一個切切實實的好詩人,他寫的詩歌并沒有一味的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志向,他的詩歌是帶有比較嚴重的現實主義色彩的,基本上都在反映人民的真實生活,和杜甫的詩歌是一種風格。
二、久居朝堂
縱觀唐朝文學史上的詩人,即便是像李白那樣著名的詩仙,在官場上也是非常的落魄的,在唐朝,能夠成為在成為一個大詩人的同時,又能夠成為一個久居官場的好官員的人不在多數,而白居易就是這樣一個久居官場的詩人。從這一點上來講,他的仕途與其他的詩人相比是非常順利且牢固的,他在官場之上也是兩袖清風,是一個為民務實的好官,他的敢作敢為為人民爭取到了很多的福利,大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三、自身高潔
白居易身居官場,縱然自身再清白,也難免會被官場上的小人所陷害,會被這種污濁的風氣所侵蝕。白居易在官場上因為直言不諱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彈劾,雖然被貶,但是依舊憑借著自己卓越的才能重新回歸了朝廷。白居易再次出現在朝堂之上的時候,發現朝堂之上的污濁之風更甚,于是他就主動請求再次“被貶謫”,并且他一心開始鉆研詩歌,最終開辟出了新的詩風。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