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花不事君什么意思,想君應不為花迷
今天給各位分享迷花不事君什么意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想君應不為花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迷花不事君
隨園散人的《李白傳》,文字如行云流水,又詩意盎然,讓人讀出一個真性情的詩仙來。
讀到李白贈給孟浩然的詩,尤為喜歡。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孟浩然終身不仕,醉心山水,隱逸山林,李白很欣賞他的散淡,從這首贈詩中可見一斑。
李白始終執著于功名,他希望自己功成后再身退。但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功名,都未能如愿。
在被玄宗征召入京時,李白也喜不自勝:“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以為此去可以大展宏圖,實現他濟世安民的理想,卻不料是做了皇帝身邊的“御用文人”。李白不久就厭倦了這種生活,后來被“賜金放還”,繼續他的詩酒生涯。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又何嘗不是個“迷花不事君”的人?只是他比孟浩然多了些對功名的執著,那是他想要去實現他的千秋偉業。
“迷花不事君”的人,是不汲汲于權貴的散淡之人,自是一股清流,在混濁的現實中保持著內在生命的獨立和自由,如莊子,寧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去楚王那里當差;如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寧愿回歸田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不是每個人都在乎世俗意義上的那些成功,總有人要去追求不一樣的東西,他們“迷花不事君”,活出了自己的清醒與清澈。
《李白傳》中這樣寫道:“不過,浮華塵世,畢竟還有人,在經歷過世事滄桑后,仍舊保持最初的單純和恬淡。天性簡單率真的人,就像看過人生百態,也不會隨了流俗。”
欣賞這樣的人,也希望能做這樣的人……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的解析是什么?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的解析是:
本詩大致寫于開元二十七年(739),當時李白寓居湖北安陸,經常往來于襄陽一帶,與比他年輩稍長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詩中對孟浩然風流儒雅的形象,淡泊名利的品格予以了贊頌,表現出詩人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與其思想感情上的共鳴。全詩自然流走,直抒胸臆,格調高古,意境深遠。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這種崇高的思想境界如同巍巍高山,峻峭挺拔,怎么能夠仰望得到?只能是高山仰止,崇敬贊美您的純潔芳馨的品格。
李白贈孟浩然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全詩翻譯 贈孟浩然賞析
1、贈孟浩然
李白 〔唐代〕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屏棄當官不走仕途,一生閑云野鶴年老時仍在山間云中逍遙自在。
明月夜常常把酒臨風,飲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的意思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的原文及翻譯
1、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翻譯: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2、原文:《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朝代】唐譯文對照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3、翻譯:
我非常敬愛孟老夫子,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常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高山挺立自嘆不可攀,只有跪拜贊美你高潔。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