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團甘子是什么意思,白露團甘子 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白露團甘子是什么意思,以及白露團甘子 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什么意思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的意思:早上的白露成了一團團的,馬蹄過后都看不清蹄印。出自唐代杜甫《白露》: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譯文:早上的白露成了一團團的,馬蹄過后都看不清蹄印。園子里面看上去石頭和樹好像連在一起的,小船渡入江溪。魚兒在水面上歡悅,給馬兒一鞭驚得鳥兒飛起。才知道秋天的風景如此之美,清幽的小路實在是安逸。
賞析: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白露時節的仲秋美景,果實成熟,柑子滿樹;清晨散步看到船入江溪,魚兒自由玩樂;此時的秋景實在美麗,人們會漸漸發現這些美景,賞景的人會越來越多。詩句語言清新、樸素,勾勒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圖。
關于白露的古詩 白露的古詩內容
1、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手攀青楓樹,足蹋黃蘆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行背青山郭,吟當白露秋。白露蠶已絲,空林日凄清。
2、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秋季第3個節氣,干支歷申月的結束與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陽達黃經165度;于公歷9月7-9日交節。“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后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大。
3、時至白露,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快,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天氣漸漸轉涼,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4、中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意思是說這個節氣,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這會兒農民也忙著收獲莊稼,正所謂“搶秋搶秋,不搶就丟”。白露期間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釀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古詩翻譯,杜甫的白露。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見知
早上的白露成了一團團的,馬蹄過后都看不清蹄印。
園子里面看上去石頭和樹好像連在一起的,小船渡入江溪。
魚兒在水面上歡悅,給馬兒一鞭驚得鳥兒飛起。
才知道秋天的風景如此之美,清幽的小路實在是安逸。
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節令至此,正當仲秋季節,氣候一如春季,不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顏色較春天更艷,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雞冠花、雁來紅,特別是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荻花。古詩云“日照窗前竹,露濕后園薇。夜蛩扶砌響,輕娥繞竹飛”。
白露杜甫賞析與拼音
《白露》杜甫賞析:首句,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寫出詩人秋游的興致,皆因白露而起。白露時節,清晨特別涼爽,柑橘等果子掛滿了枝頭。詩人正是在這樣的清晨,騎著馬兒出來踏秋的。
頷聯,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秋天除了有晶瑩剔透的白露,成熟的果子,美麗的橘林,還有江邊的人家、菜園、山石、樹林;還有渡口、小船、許多匯聚的小溪。這戶人家居住的環境真是清幽,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一幅絕美的江畔幽居圖呈現在世人眼中。
拼音:
bái lù tuán gān zǐ,qīng chén sàn mǎ tí。pǔ kāi lián shí shù,chuán dù rù jiāng xī。
píng jǐ kàn yú lè,huí biān jí niǎo qī。jiàn zhī qiū shí měi,yōu jìng kǒng duō qī。
白話譯文:
1、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晶瑩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實上凝結成了一團團的,清晨,馬蹄疾踏之處,它們紛紛碎散。
2、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從園子里面看去,石頭和樹好像連在一起的,江邊的小船逐漸駛入河流之中。
3、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倚靠在桌旁看魚兒在水中嬉戲,給馬兒一鞭驚得鳥兒飛起。
4、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漸漸發覺秋天風景的美麗,你看還有那一條條清幽的小路。
杜甫的白露意思及賞析
杜甫的白露意思及賞析
杜甫的白露意思及賞析。相信大家對杜甫并不陌生,杜甫被稱為“詩圣”,杜甫的一生可謂是顛倒起伏,他作出了很多詩詞,而白露是非常出名的一首詩詞。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杜甫的白露意思及賞析的相關內容。
杜甫的白露意思及賞析1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
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
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
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
譯文
白露點點,凝結于團團柑橘上,清晨我騎馬經過一片橘林。
花圃菊花盛開,遠遠看去仿佛與山石樹林連成一片;在渡口,小船緩緩駛入江溪之中。
下馬憑靠幾案,觀看魚樂之趣;忘了時間,著急趕回的馬鞭聲一起,歸巢的鳥兒被嚇得驚飛。
縱馬踏秋,才漸漸知道秋天果實的肥美;幽靜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讓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注釋
1、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一般在每年9月7、8、9日之間。
2、甘子:指柑樹的果實。
3、魚樂: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后亦以喻縱情山水,逍遙游樂。
4、秋實: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實。
5、幽徑:指僻靜的路;清幽的小路。
6、蹊:小路。
賞析
這是唐代詩圣杜甫寫白露時節的一首詩。
寫白露,這天底下沒有能超過杜甫的。杜甫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使他寫出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千古佳句,可謂是寫白露最深情的詩句。今天的這首《白露》,無疑是詩圣寫得最美的白露。
首句,白露團甘子,清晨散馬蹄。寫出詩人秋游的興致,皆因白露而起。白露時節,清晨特別涼爽,柑橘等果子掛滿了枝頭。詩人正是在這樣的清晨,騎著馬兒出來踏秋的。
頷聯,圃開連石樹,船渡入江溪。秋天除了有晶瑩剔透的白露,成熟的果子,美麗的橘林,還有江邊的人家、菜園、山石、樹林;還有渡口、小船、許多匯聚的小溪。這戶人家居住的.環境真是清幽,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一幅絕美的江畔幽居圖呈現在世人眼中。
只有心中有“大我”的人,才會看到大美,描繪大美,珍惜大美,贊美大美。而心中裝滿“小我”的人,是感受不到大美的。大愛無言,大道至簡。返璞歸真,心靈才會得到真正的解脫。 大詩人眼里有秋意,所以才會寫得這么美。
頸聯,憑幾看魚樂,回鞭急鳥棲。憑幾,憑靠幾案。古者坐必設幾,所以依憑之具。然非尊者不設,所以示優寵也。這里是杜甫憑靠幾案觀魚呢,還是船上的游客觀魚呢?我感覺是詩人憑靠幾案觀魚。而且,很可能是渡口人家所設,給等待渡江的人以休閑的地方。
杜甫下馬,走到江畔觀魚休息,是最自然不過的。他不是來等渡船的,而是來踏秋的,所以游樂才是真正目的。下馬觀魚,也才能展示詩人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一面。同時,也讓人容易聯想到莊子與惠子一起討論“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典故,表現了詩人對于自由的向往。
回鞭急鳥棲,一個“回”字,一個“急”字,正好呼應了詩人觀魚,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想起要回家,趕忙快馬加鞭,這樣就解釋得通了。由于鞭打急,發出的聲音太大,以至于將歸巢的鳥兒都驚飛了。
尾聯,漸知秋實美,幽徑恐多蹊。經過白露時節的一次秋游,才漸漸知道秋天果實的肥美,這次收獲真是太豐富了。然而,如此美麗靜謐的地方,最擔心回去時多出幾條岔路來。
其實,人生總會遇到各種選擇。如果林中只有一條回去的路,那詩人沒得選也就不會出錯。怕就怕同時出現許多岔道,讓你選擇。如果選擇正確,自然高興;一旦選錯了,就要悔恨不已。“幽徑恐多蹊”的言外之意,也正是杜甫對于我們選擇人生道路的一種善意提醒吧。
如此有秋景,有詩意,有哲理的白露詩,你是不是覺得杜甫寫得最好呢!白露節氣讀《白露》,踏秋正是好時候。你有沒有準備好一場秋意之旅呢。
杜甫的白露意思及賞析2
杜甫《登高》的意思及賞析
登高1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2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3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4,潦倒新停濁酒杯。
1、詩題又作《九日登高》。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秋天的重陽節。
2、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
3、百年:這里借指晚年。
4、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
山頂風大天高,四周都是猴猿悲哀的叫聲。遙看江中的小洲青蔥、岸邊河沙白細,鳥兒們準備南遷。無邊無際的樹林被秋風一吹,黃葉紛紛落下;長江之水日夜 奔騰不息。面對秋景,不禁悲嘆自己長年在外漂泊。一生多病的我今日獨自登上高臺。生活的艱難困苦讓我雙鬢花白,窮困潦倒至此,偏又停下了消愁的酒杯。
【自傷之美】
再也沒有哪首詩中的形象能有《登高》中的杜甫可憐了:他形單影只、疾病纏身、垂垂老矣、窮困潦倒,但這一切還 只是流浪漢的特征,最讓他感傷的,是他內心的清醒、對生活的深刻思考,這些思想使他比落魄的流浪者要痛苦得多,使他不能借酒消愁,而要在這重陽節中登高賦詩。在這清醒的自我感傷中,杜甫清瘦、睿智的形象越發凸現了。
【賞析】
這首詩中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與“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有共同的情感,都是在寫空曠的大自然,但是兩者的場景又有不同,比較它們兩幅圖中的畫面,說出你認為更美的一句。
【啟示】
面對困難,有的人用酒精來麻醉自己,有的人卻“新停濁酒杯”。雖然放下酒杯保持清醒的人會比大醉的人更痛苦,但從做人來說,清醒的人更勇敢,因為他敢于面對,沒有逃避也沒有否認。任何困難都是一段時間的,它不會永遠困擾著你,越早地面對它,就越早能得到答案。
杜甫的詩歌風格分析
沉郁頓挫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 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 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后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 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 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 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于“沉郁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 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 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兼容并蓄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也 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 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 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情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 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煉字對仗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例如“風 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 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
內容深遠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 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 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 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 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白露團甘子是什么意思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白露團甘子 意思、白露團甘子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