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蝶戀花什么意思,蝶戀花蘇軾古詩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蘇東坡蝶戀花什么意思,以及蝶戀花蘇軾古詩的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蘇軾的蝶戀花原文和翻譯。
【蝶戀花】 《春景》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翻譯:這首詞的上闋重在傷春。春花凋零,殘紅落地,青杏初現。春燕在綠水環繞的人家低飛。柳絮飄飄流落遠方,哪里是它棲身的芳草呢?
下闋重在傷情。墻內佳人,墻外行人,一墻之隔。佳人笑語,行人動情。笑語者不知墻外有人,動情者但聞笑聲不見人。笑聲漸漸遠逝,多情的行人卻憑空生出無限的煩惱。
背景:蘇軾在杭州曾收一侍女名朝云,后收為妾,侍奉蘇軾二十三年。朝云美麗賢惠,長于歌舞,陪伴蘇軾顛沛流離,沉浮官場,歷經無數艱難,承受無數打擊,是蘇軾至親至愛的患難伴侶。在惠州,一日,蘇軾與朝云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于是,蘇軾請朝云歌唱《蝶戀花》詞。朝云唱了幾句,忽然歌喉哽咽,滿目噙淚,蘇軾問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的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說罷禁不住潸然淚下,泣不成聲,自此,朝云終日惆悵,不久抱病而終。真正是:一曲傷春詞,腸斷多情女。此后,蘇軾亦郁郁寡歡,終生不再聽唱此詞。就是這首《蝶戀花?春景》。
蘇軾《蝶戀花》的全文和解釋是什么?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作者:蘇軾 朝代:唐朝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譯文: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有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不要擔心,)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是會到來的) 圍墻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秋千,發出動聽的笑聲。圍墻外的行人聽到了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慢慢的,墻里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蝶戀花是什么意思?
蝶戀花,是中國詞牌的名稱,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一般用來填寫多愁善感和纏綿悱惻的內容。自宋代以來,產生了不少以《蝶戀花》為詞牌的優美詞章,像宋代柳永、蘇軾、晏殊等人的《蝶戀花》,都是歷代經久不衰的絕唱。原詞:中仄中平平仄仄。誰道閑情拋擲久?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中仄中平平仄仄。河畔青蕪堤上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蘇軾《蝶戀花》的詩意
蝶戀花
作者:【蘇軾】 年代:【宋】 體裁:【詞】 類別:【未知】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注釋】
①“天涯”句:指芳草長到天邊。
【評解】
蘇軾的詞,以豪放著稱。這首《蝶戀花》,代表了他詞作清新婉約的一面,表現詩
人創作上的多方面才能。這首詞借惜春傷情,抒寫詩人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
下片抒寫詩人的感傷。面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景色,詩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
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詞中。藝術構思新穎,使尋常景物含有深意,別有一種耐
人玩味的情韻。
【集評】
王士禎《花草蒙拾》:“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
東坡但解作“大江東去”。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下闋墻內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聞秋千笑語,發此妙想,多情而實無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本詞是消春之作。不過,作者還借“何處無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局限于對“佳人”的相思。
------------------------------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 。“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 ”,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
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
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
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里秋千墻外道 ”,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 ”。由于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蕩秋千人的笑聲 ,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 ,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墻里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 。這種寫法 ,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 ,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 ”,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 ”,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 ,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 ,“枝上柳綿吹又少 ”,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 ”,強自振奮 。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 ”,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蘇軾的蝶戀花想表達的是什么?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里秋千墻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內,環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墻里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復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蘇軾《 蝶戀花》原文的翻譯是什么?
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
圍墻之內,少女正在蕩秋千,發出動聽的笑聲。圍墻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忍不住想象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慢慢的,墻里的笑聲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蝶戀花·春景? ? ? ? ?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