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李百藥為什么名字叫百藥(李百藥簡介)

點燈人2022-11-15 19:15故事52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百藥為什么名字叫百藥,以及李百藥簡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人李百藥簡介

   李百藥 (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后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父舊稿,兼采他書,經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為區別的《南齊書》改為《北齊書》。

七歲能屬文。隋時,襲父德林爵,為太子通事舍人兼學士。煬帝銜之,奪爵還鄉里。唐太宗重其名,拜中書舍人,授太子右庶子。卒謚曰康。百藥藻思沉郁,尤長五言。雖樵童牧子,亦皆吟諷。及懸車告老,穿池筑山,文酒譚詠,以盡平生之志。一卷。

李百藥出身于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于獨立見解。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曾任東宮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等職,還承襲了父親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入唐后,他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起用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又任禮部侍郎,最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縣子。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游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生平】

[出仕為官]

李百藥幼時很聰慧好學,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他家作客,談詩論文。客人讀陳時著名學者文章,對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百藥在旁應聲答道:《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云‘鄅國在瑯邪開陽。’客人聽后大為驚嘆。 百藥二十歲左右,正值隋朝初年,被授東宮通事舍人,步入仕途。不久,升遷為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陪伴太子的學者。年少有才的百藥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誹謗,為避禍,他隨即稱病辭官。

開皇十九年(599),因父親去世,襲爵安平公。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很看重百藥,于是奏請授百藥為禮部員外郎,太子楊勇又將百藥召為東宮學士。從此,百藥發揮自己的才學,奉詔參與修《五禮》 ,定律令,撰《陰陽書》,作奏議文表。然而正當百藥積極施展才能抱負之時,卻突然被卷入最高統治層的爭斗中,成了受害者。原來,隋文帝第二子晉王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對其兄楊勇的太子之位早存覬覦之心,乘出鎮揚州(今屬江蘇)之機,四處招攬人才,培植個人勢力。他召百藥為幕僚,但百藥稱病推辭,楊廣由此對他懷恨在心。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死,已謀得太子之位的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百藥被貶出京城,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后來罷州置郡,百藥的司馬一職也被免去,于是回歸鄉里。大業五年(609),百藥出任魯郡(治所在今東曲阜)步兵校尉,大業九年(613),戍守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后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郡丞。這時,隋末農民大起義正如火如荼地興起,百藥去建安途經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時,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于江都,隋皇朝統治機構一片混亂。百藥沒有到建安就職,參加了反隋的農民起義,先后任職于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軍中。杜伏威占有江南一帶,北方李唐勢力浩大。派使者招撫杜伏威,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遂前往京城,命部將輔公祏與百藥留守。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猶豫后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百藥,幸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極力保護,百藥得免于死。隨后輔公祏起兵反唐,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淵,百藥與輔公祏同反,李淵大怒。平定輔公祏后,李淵就要治百藥之罪,恰好這時發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百藥的密信,證明百藥與輔并非同黨。李淵這才怒氣稍平,但仍以反唐罪名將百藥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藥始終未獲唐高祖的任用。

[委以重任]

唐太宗即位后,他很看重百藥的才名。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并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百藥又奉詔撰北齊史,貞觀十年(636)正月《北齊書》上進,得到嘉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第二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這個時期是百藥一生中最愜意時期,才能得到較充分發揮,官位顯赫,生活安定。他自然對唐太宗盡心竭力,以報知遇之恩。由于以往百藥經歷坎坷,幾經貶官,數次遭人譖害,甚至險些喪生,因而他生活閱歷豐富,積累了較多的政治經驗。從他撰《封建論》和《贊道賦》兩件事中可看出李百藥的政治眼光和對李唐皇朝的忠心耿耿。

[一論一賦]

貞觀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辯論,即,是實行封建制還是實行郡縣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蕭瑀答道: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蕭瑀是守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后梁明帝蕭巋之子,年九歲就封新安郡王。因此他極力鼓吹分封制是不奇怪的。他的這一通似是而非的議論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始議封建。諸大臣各抒己見,展開辯論。、、、等都反對實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據、系統深刻闡述這一觀點的,當推李百藥所上長篇奏疏《封建論》。

百藥認為,時代變了,制度也須改變,實行郡縣制是必然趨勢。贊成分封者,是不通古今變化。當今若實行分封,就如同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等于鍥船求劍。這是一種樸素的歷史發展觀點。

接著,百藥具體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封邦建國之后,使受封家族以高貴門第自傲,忘記先人創業的艱難,不愿靠個人才干而進取,莫不一代比一代驕奢殘暴。并且數代之后,王室一旦衰弱,所謂藩國屏障就會變成仇敵,封國各行其是,強國欺凌弱國,爭奪土地人口的戰事不斷。百藥以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的史事來說明,分封制造成了連綿不斷的攻伐征戰。另一方面,百藥大力推崇郡縣制的優越性: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內外百官都由朝廷決定。可以從士人庶民中提拔人才,可以像水鏡那樣清晰地考察他們。以資格及辛勞程度確定其官職階品,以政績優劣確定廢黜或遷升。總而言之,爵位不世傳,啟用賢人之路就廣;百姓無定主,與朝廷的離心力就不大。《封建論》表現出維家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進步傾向,充分肯定了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是歷史的進步。百藥卓越的政治見解,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太宗竟從其議。唐中葉,有一篇著名的《封建論》,可以看作是百藥《封建論》的繼承和發展。

還有一件事反映出李百藥對唐皇朝的忠心耿耿。貞觀四年(630),唐太宗授百藥太子右庶子,令其輔教太子承乾。起初太子對學習經籍頗有興趣,但后來耽于享樂,嬉戲過度。于是百藥便作《贊道賦》一文以規勸太子。唐太宗見到此賦后非常贊賞,派使者對百藥說:我在太子處見到你所獻的賦,以歷來儲君成敗事告誡太子,很是精辟切實。我選你輔佐太子,非常稱職,希望能善始善終。賜百藥彩絹五百段。

百藥以才學和操行聞名于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他為人沉靜寡言,樂于引進青年,提攜后進,又不喜聚斂財富,所得俸祿,多散分親友。百藥不但在史學上有突出成就,而且文學上也造詣頗深,尤其擅長五言詩,通俗易懂,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可見影響之廣。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讓也進入晚年的百藥以此題另作一篇。文成,唐太宗極為贊嘆: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貞觀末,百藥因年老執意辭官,回到故里。貞觀二十二年(648)去世,年八十四。有文集30 卷。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作北齊書]

李百藥撰成《北齊書》,這是他在史學上的重大貢獻。《北齊書》50 卷,大致記載了東魏、北齊(534577)的歷史。由于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因此從歷史敘述的系統完整性來看,《北齊書》記載由敘高歡事跡開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百藥撰《北齊書》,有數家北齊史可供參考,最主要的是其父李德林的未完稿。李德林在北齊官中書侍郎,曾奉詔修國史,終北齊末,修紀傳體北齊史27 卷,全書未成。入隋后,李德林續撰,增至38 卷,送交朝廷,藏于秘府。其他北齊史有,王劭《齊志》及《齊書》。王劭,字君懋,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為著名史家。他最初撰編年體《齊志》20 卷,又撰紀傳體《齊書》100 卷。此外還有崔子發《齊紀》30 卷。

文言文:《舊唐書.李白藥傳》

《舊唐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二 》

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人,隋內史令、安平公德林子也。為童兒時多疾病,祖母趙氏故以百藥為名。七歲解屬文。父友齊中書舍人陸乂、馬元熙嘗造德林宴集,有讀徐陵文者,云「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并不知其事。百藥時侍立,進曰:「《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云'鄅國在瑯邪開陽'。」乂等大驚異之。開皇初,授東宮通事舍人,遷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或嫉其才而毀之者,乃謝病免去。十九年,追赴仁壽宮,令襲父爵。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雅愛其才,奏授禮部員外郎,皇太子勇又召為東宮學士。詔令修五禮,定律令,撰陰陽書。臺內奏議文表,多百藥所撰。時煬帝出鎮揚州,嘗召之,百藥辭疾不赴,煬帝大怒,及即位,出為桂州司馬。為沈法興所得,署為掾。其后,罷州置郡,因解職還鄉里。大業五年,授魯郡臨泗府步兵校尉。九年,充戍會稽。尋授建安郡丞,行達烏程,屬江都難作,復會沈法興為李子通所破,子通又命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及杜伏威攻滅子通,又以百藥為行臺考功郎中。或有譖之者,伏威囚之,百藥著《省躬賦》以致其情,伏威亦知其無罪,乃令復職。伏威既據有江南,高祖遣使招撫,百藥勸伏威入朝,伏威從之,遣其行臺仆射輔公祏與百藥留守,遂詣京師。及渡江至歷陽,狐疑中悔,將害百藥,乃飲以石灰酒,因大泄痢,而宿病皆除。伏威知百藥不死,乃作書與公祏令殺百藥,賴伏威養子王雄誕保護獲免。公祏反,又授百藥吏部侍郎。有譖百藥于高祖,云百藥初說杜伏威入朝,又與輔公祏同反。高祖大怒。及公祏平,得伏威與公祏令殺百藥書,高祖意稍解,遂配流涇州。

太宗重其才名,貞觀元年,召拜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受詔修定《五禮》及律令,撰《齊書》。二年,除禮部侍郎。朝廷議將封建諸侯,百藥上《封建論》曰:

臣聞經國庇民,王者之常制;尊主安上,人情之本方。思闡治定之規,以弘長世之業者,萬古不易,百慮同歸。然命歷有賒促之殊,邦家有理亂之異,遐觀載籍,論之詳矣。咸云周過其數,秦不及期,存亡之理,在于郡國。可以監夏殷之長久,遵黃唐之并建,維城盤石,深根固本,雖王綱弛廢,枝干相持,故使逆節不生,宗祀不絕。秦氏背師古之訓,棄先王之道,踐華恃險,罷侯置守,子弟無尺土之邑,兆庶罕共治之憂,故一夫號澤,七廟隳祀。臣以為自古皇王,君臨宇內,莫不受命上玄,飛名帝錄,締構遇興王之運,殷憂屬啟圣之期。雖魏武攜養之資,漢高徒役之賤,非止意有覬覦,推之亦不能去也。若其獄訟不歸,菁華已竭,雖帝堯之光被四表,大舜之上齊七政,非止情存揖讓,守之亦不可固焉。以放勛、重華之德,尚不能克昌厥后,是知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隆周卜代三十,卜年七百,雖淪胥之道斯極,而文、武之器猶存,斯則龜鼎之祚,已懸定于杳冥也。至使南征不返,東遷避逼,禋祀如線,郊畿不守,此乃凌夷之漸,有累于封建焉。暴秦運短閏余,數鐘百六。受命之主,德異禹、湯;繼世之君,才非啟、誦。借使李斯、王綰之輩,盛開四履,將閭、子嬰之徒,俱啟千乘,豈能逆帝子之勃興,抗龍顏之基命者也!然則得失成敗,各有由焉。而著述之家,多守常轍,莫不情亡今古,理蔽澆淳,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內,盡封諸侯;王畿千乘之間,俱為采地。是以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紀綱既紊,斷可知焉。鍥船求劍,未見其可;膠柱成文,彌所多惑。徒知問鼎請隧,有懼霸王之師;白馬素車,無復籓籬之援。不悟望夷之釁,未甚羿、浞之災;高貴之殃,寧異申、繒之酷!乃欽明昏亂,自革安危,固非守宰公侯,以成興廢。且數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籓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疆場彼此,干戈日尋。狐駘之役,女子盡髽;崤陵之師,只輪不返。斯蓋略舉一隅,其余不可勝數。陸士衡方規規然云:「嗣王委其九鼎,兇族據其大邑,天下晏然,以治待亂。」何斯言之謬也!而設官分職,任賢使能,以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愛寶,民稱父母,政比神明。曹元首方區區然稱:「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豈容委以侯伯,則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則殊其憂樂?何斯言之妄也!封君列國,藉慶門資,忘其先業之艱難,輕其自然之崇貴,莫不世增淫虐,代

益驕侈。自離宮別館,切漢凌云,或刑人力而將盡,或召諸侯而共樂。陳靈則君臣悖禮,共侮徵舒;衛宣則父子聚麀,終誅壽、朔。乃云為己思治,豈若是乎?內外群官,選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鑒之,年勞優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進取事切,砥礪情深,或俸祿不入私門,妻子不之官舍。頒條之貴,食不舉火;剖符之重,衣唯補葛。南郡太守,敝布裹身;萊蕪縣長,凝塵生甑。專云為利圖物,何其爽歟!總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至如滅國弒君,亂常干紀,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次睢咸秩,遂用玉帛之名;魯道有蕩,每等衣裳之會。縱使西漢哀、平之際,東洛桓、靈之時,下吏淫暴,必不至此。為政之理,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紀御天,膺期啟圣,救億兆之焚溺,掃氛昆于寰區。創業垂統,配二儀以立德;發號施令,妙萬物而為言。獨照宸衷,永懷前古,將復五等而修舊制,建萬國以親諸侯。竊以漢、魏以還,余風之弊未盡;勛、華既往,至公之道斯革。況晉氏失馭,宇縣崩離;后魏時乘,華夷雜處。重以關河分阻,吳、楚懸隔,習文者學長短縱橫之術,習武者盡干戈戰爭之心,畢為狙詐之階,彌長澆浮之俗。開皇在運,因藉外家。驅御群英,任雄猜之數;坐移時運,非克定之功。年逾二紀,民不見德。及大業嗣文,世道交喪,一時人物,掃地將盡。雖天縱神武,削平寇虐,兵威不息,勞止未康。自陛下仰順圣慈,嗣膺寶歷,情深致治,綜核前王。雖至道無名,言象所紀,略陳梗概,實所庶幾。愛敬蒸蒸,勞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訪安內豎,親嘗御膳,文王之德也。每憲司讞罪,尚書奏獄,大小必察,枉直咸申,舉斷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隱惻,貫徹幽顯,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虛心受納,不簡鄙陋,無棄芻蕘,帝堯之求諫也。弘獎名教,勸勵學徒,既擢明經于青紫,將升碩儒于卿相,圣人之善誘也。群臣以宮中暑濕,寢膳或乖,請徙御高明,營一小閣。遂惜家人之產,竟抑子來之愿,不吝陰陽所感,以安卑陋之居。去歲荒儉,普天饑饉,喪亂甫爾,倉廩空虛。圣情矜愍,勤加惠恤,竟無一人流離道路,猶且食啖藜藿,樂撤簨弶,言必凄動,貌成癯瘠。公旦喜于重譯,文命矜其即序。陛下每四夷款附,萬里歸仁,必退思進省。凝神動慮,恐妄勞中國,以事遠方,不藉萬古之英聲,以存一時之茂實。心切憂勞,跡絕游幸,每旦視朝,聽受無倦。智周于萬物,道濟于天下。罷朝之后,引進名臣,討論是非,備盡肝膈,唯及政事,更無異辭。才及日昃,命才學之士,賜以清閑,高談典籍,雜以文詠,間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獨邁往初。斯實生民以來,一人而已。弘茲風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間,彌綸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詭未移,此由習之永久,難以卒變。請待斫雕成樸,以質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禮云畢,然后定疆理之制,議山河之賞,未為晚焉。《易》稱:「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況于人乎?」美哉斯言也。

太宗竟從其議。四年,授太子右庶子。五年,與左庶子于志寧、中允孔穎達、舍人陸敦信侍講于弘教殿。時太子頗留意典墳,然閑燕之后,嬉戲過度,百藥作《贊道賦》以諷焉,辭多不載。太宗見而遣使謂百藥曰:「朕于皇太子處見卿所獻賦,悉述古來儲貳事以誡太子,甚是典要。朕選卿以輔弼太子,正為此事,大稱所委,但須善始令終耳。」因賜彩物五百段。然太子卒不悟而廢。十年,以撰《齊史》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俄除宗正卿。十一年,以撰《五禮》及律令成,進爵為子。后數歲,以年老固請致仕,許之。太宗嘗制《帝京篇》,命百藥并作,上嘆其工,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二十二年卒,年八十四,謚曰康。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沈郁,尤長于五言詩,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性好引進后生,提獎不倦。所得俸祿,多散之親黨。又至性過人,初侍父母喪還鄉,徒跣單衣,行數千里,服闋數年,容貌毀悴,為當時所稱。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池筑山,文酒談賞,以舒平生之志。有集三十卷,子安期。

安期幼聰辯,七歲解屬文。初,百藥大業末出為桂州司馬,行至太湖,遇逆賊,將加白刃,安期跪泣請代父命,賊哀而釋之。貞觀初,累轉符璽郎。預修《晉書》成,除主客員外郎。永徽中,遷中書舍人。又與李義府等于武德殿內修書,再轉黃門侍郎。龍朔中,為司列少常伯,參知軍國。有事太山,詔安期為朝覲壇碑文。安期前后三為選部,頗為當時所稱。時高宗屢引侍臣,責以不進賢良。眾皆莫對,獨安期進曰:「臣聞圣帝明王,莫不勞于求賢,逸于任使。設使堯、舜苦己癯瘠,不能用賢,終亦王化不行。自夏、殷已來,歷國數十,皆委賢良,以共致理。且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況今天下至廣,非無英彥。但比來公卿有所薦引,即遭囂謗,以為朋黨。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損,所以人思茍免,競為緘默。若陛下虛己招納,務于搜訪,不忌親讎,唯能是用,讒毀亦既不入,誰敢不竭忠誠?此皆事由陛下,非臣等所能致也。」高宗深然其言。俄檢校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咸亨初卒。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誥。安期孫羲仲,又為中書舍人。

北齊書的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年-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史學家。李百藥父親李德林是北齊的史臣,參與撰“國史”;后來也是隋朝名臣,奉詔繼續撰《齊史》。隋文帝時李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唐朝以后,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

李百藥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游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李百藥出身于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于獨立見解。父親李德林(公元530--590)字公輔,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

唐朝初建之時,高祖就下令修撰前代缺略各史,可是由于組織不力,經數年竟無成果。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又下詔修前朝史書,李百藥接受了撰修齊史的任務。在他父親舊稿基礎上,他幾經刪改、增補,于貞觀十年(636年)修成了50卷的《齊書》(后人為與《南齊書》區別,改稱《北齊書》)。

《北齊書》的撰修,吸收了前人修史的成果,北齊歷史的撰修,從高齊政權到隋朝,一直未曾中斷,修成了多部起居注、實錄和國史。此外記錄北齊歷史的專著還有李德林《齊書》24卷,王劭《齊志》20卷,復為《齊書》100卷,崔子發《齊紀》30卷,杜臺卿《齊紀》和姚最《北齊紀》20卷等。

這些史書經李百藥別擇去取,充實了《北齊書》的內容。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wrv6 提取碼: wrv6 ?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389.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