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如何押韻對仗(宋詞如何押韻對仗的)
很多朋友對于宋詞如何押韻對仗和宋詞如何押韻對仗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押韻規則
什么是押韻
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這叫韻腳或韻字。一般來說,詩詞的雙數句子的末尾,必須押韻。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其中的“新”、“人”就是韻腳,韻母是“in”和“en”,在平水韻中同屬“十一真”韻部,所以這首詩是押韻的。
為什么要押韻
詩是韻文。不押韻就不是詩了。但是,韻文又不僅僅有詩,詞牌,散曲,戲曲詞,歌詞,包括以前的賦,都是韻文。詩和詞只是相對精致,短小的韻文。
那么為什么會有韻文產生呢?咱們最基礎的韻文是什么?“順口溜”。押韻就是為了讓句子念起來“順”,在每個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韻母來表示句子完結,給說話的人找準節奏,增強句子的韻律性,讓人讀起來能卡在點上,抑揚頓挫,可誦可唱。
如果連順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說寫詩了。因為詩詞的韻腳不單用來斷句,找節奏,還可以通過韻腳的多種變化來反應情感,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押韻也成為了詩詞一種修辭方法,不再僅僅是一種形式。
押韻的規則
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現有的是全都押韻,有的又不全是為什么?押韻是只要最后一個字押韻就可以嗎?
押韻規則其實是根據詩歌發展而發展的。
早期的古風對押韻要求不是很嚴格,沒有后來近體詩那么多規則。像漢武帝時發明的“柏梁體”,純粹是皇帝大臣們在柏梁臺上聯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韻。魏晉南北朝漢字音韻學發展以后,為了增強語句的抑揚頓挫,一般在單句就不要求押韻了,只在雙數句子結尾要求押韻。
前面的斷句相當于話沒說完,停頓一下,如果句句押韻,人家就會產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結尾的感覺,對整體篇幅產生混淆。就好像我們去聽交響樂吧,明明過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實還有個尾子沒演奏完,尷不尷尬?所以在沒說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韻,以示區分。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隨著音樂的豐富,詩詞篇幅增加而出現的。
最終到了唐朝,詩人們制定了近體格律詩,就將押韻作為一條規則明確了下來。
近體詩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
其實押韻相對于近體詩規則來說并不復雜,只分為首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韻的,而李嶠的《中秋》: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這種就是首句入韻格式的,“空”、“同”、“風”的韻母為“ong”、“eng”,視為同韻,在平水韻中同屬于“一東”部,所以是押韻的。
近體詩一般是平聲押韻,不允許鄰韻通押,不允許轉韻(律詩、排律),但是像這種首句入韻的格式,第一句的韻腳是可以押鄰韻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風的押韻就相對寬松很多,可以鄰韻通押,中途可以轉韻,但是在兩聯中(轉韻的最小單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聲韻,不過用仄聲韻的時候,單數句就要用平聲韻斷句,這一點和近體格律詩相反。
其實都是為了創造出抑揚頓挫,有起有伏的朗誦感覺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古絕押的就是仄聲韻,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聲“翁”來斷句。
押韻的忌諱
重韻,落韻,湊韻,倒韻,同義字相押,多音字非本義相押。
這個屬于升階問題,這里就不詳細舉例敘述了。
古今韻書
韻書古有《平水韻》,今有《中華新韻》,寫詩的人需要先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賞析古詩詞(平水韻),當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寫詩,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韻》來,用新韻就可以了,因為基于普通話,所以并不難,而且寫出來的詩人人都能讀懂,沒有讀音上的困擾,方便大眾閱讀流傳。
但是閱讀賞析古詩詞,特別是唐詩宋詞,還是對平水韻有些了解比較好。
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其實沒有沖突。詩詞這種文藝類作品,求同存異,不要相互苛責。
詩是韻文沒錯,但更重要的是“詩以言志,詩以言情”。
宋詞剖析(對仗與押韻)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對仗又稱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對仗的要求
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詞匯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范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范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 詞語對仗的要求是:詞義必須同屬一類,如以山川對山川,以草木對草木等;詞性必須基本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平仄必須相對,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對平;結構必須對稱,即以單純詞對單純詞,以合成詞對合成詞;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對。 句式的對仗,主要是句子的結構相同,如以主謂短語對主謂短語,以動賓短語對動賓短語等。 對仗可使詩詞在形式上和意義上顯得整齊勻稱,給人以美感,是漢語所特有的藝術手段。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簡介
詞義: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于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于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宋詞押韻有什么要求?
首先,詩詞中所謂的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聲),g是聲母,ong(第一聲)就是韻母,聲母總在前,韻母總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聰cong,就可以發現它們與公的韻母都是ong,它們就是同韻字,也就是可以拿來押韻的字,一般韻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稱“韻腳”。
了解韻的基礎知識后,再具體從宋詞來講:
宋詞大致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到90字)、長調(91字以外),又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區別。單調一般是小令,比如《如夢令》《漁歌子》等。雙調就是雙闕,前后兩闕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當然也有前后兩闕字數與平仄不同的,這個在后面具體舉例。一般都是單調跟雙調,三疊四疊很少見,就不講了。
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嚴格,中調相對寬松,長調就更為寬松。下面我從小令、中調、長調、這三個類型(其中包括單雙調)各舉1個詞牌的例子來簡略講解宋詞的格律,其中【】表示這個字是要押韻的,()表示這個字可平可仄。[ 親問押韻,所以平仄我不在這里具體講了,最簡單來講,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例:天(第一聲),娘(第二聲)是平;我(第三聲),去(第四聲)是仄 ]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單調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詳解:通過這個,親可以發現,韻都是押在句尾的。而這個詞牌的第二與第十二個字,也就是括號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嚴格遵守規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的是[下平聲]的一先韻。
2、破陣子 六十二字,中調,雙闕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第一闕終, 第二闕的格律跟字數都與第一闕相同
詳解:韻依舊押在句尾,括號內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嚴格遵守規定的平仄。
例:破陣子 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下平聲]的九青韻
3、永遇樂 一百零四字,長調,雙闕,兩闕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詳解:同以上兩首,句尾押韻,括號內的字可平仄,其余字嚴格按照規定的平仄。
例:永遇樂 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入聲]的一屋韻。
宋詞格律是很復雜的,要掌握那么多紛繁復雜的詞牌格律是很難的。親若是想填詞,可以熟悉幾個自己中意的詞牌,專門填這幾個,填得多了,對于平仄押韻就熟悉了,不必每個詞牌都很精通。
親要是想學習詩詞的格律呢,我推薦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中華書局出版的,這書對于格律的學習是很有好處的。
宋詞押韻分哪幾種類型
宋詞格律簡要
(1) 宋詞的格律
宋詞的種類要比唐詩的種類復雜得多,在此,必須先搞清一些與宋詞的種類相關的概念。
a. 詞調和詞牌
詞是配樂歌唱的,因此每首詞都有一個樂譜。而每個樂譜必定屬于當時的某種宮調,就好比今天的歌譜都有一個音調一樣,或者A調,或者C調等等。這種有一定音律,節奏屬于某種宮調的樂譜就是詞調。
每一詞調都有一個名稱,這個詞調的名稱就是詞牌。如《如夢令》、《水調歌頭》,等等。這些詞牌的來源本應根據樂調內容而定,但實際情況比較復雜。有的是舍棄原曲名而以填寫較早影響較大的一首詞的題目而襲用的,如《謝秋娘》。有的是以這個詞調創制的相關人物命名的,如《何滿子》是因歌者而得名的;《虞美人》因項羽訣別虞姬故事而得名;《雨霖鈴》因唐明皇夜聞雨淋鈴思念楊貴妃命樂工創制而得名。但必須指出后人寫的詞內容已大多數與詞牌沒什么關系。
b. 小令、中調、長調
根據字數的多少,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但一調數體的情況又很難說明這種以字數多少進行上述三分是唯一標準,因此有人也提出這種三分法可能與樂曲相關。
c. 單調、雙調
詞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不分段的叫單調,分兩段的叫雙調(分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雙調的第一段稱為上闋或上片,第二段稱為下闋或下片。
(2) 宋詞的平仄
宋詞的平仄安排與句子字數多少有關。宋詞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一個字,最長的有十一個字。
(3) 宋詞的押韻
詞的壓韻與詩的押韻方式有幾點不同之處:
第一, 唐詩的韻腳一般都在句末,但是詞的韻腳有可能卻在句中。因為詞的格律需要,一句話可能被分成數句,韻腳就有可能出現在意思上并未成句的地方
第二, 詞有的與近體詩一樣,限定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而且平仄有限定,有的卻平仄兩可。
第三, 詞的押韻間隔,很難以奇偶來論定,只能講一般短調較密,長調較疏,密的甚至句句入韻。唐、五代有的詞調較密,宋以后新創的較疏些。宋代的語音與詩韻已有很大不同,因此宋代的詞人往往將詩韻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加以變通。詞韻比詩韻寬了很多,只要主要元音相近就可以押韻,從整個音系來看與近代的北方音系更加接近了。
(4) 宋詞的對仗
宋詞的對仗要求也比唐代近體詩寬的多。首先,近體詩對仗要求平仄相對,但宋詞對仗平仄不限。其次,近體詩對仗要求避免相同的字,但宋詞沒有這條限制。如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上下句平對平、仄對仄,且用了“有”這個相同的字。宋詞對仗的位置雖然不象近體詩那樣固定,但大體上也有個規律,一般都是在相連的并且字數相同的詞句用對仗。然而,即使可以用對仗的地方,如果內容和表達不需要用,也可以不用,因此常有同一詞牌、同一位置,有的用對仗,有的卻不用對仗。總之,宋詞的對仗要求遠沒有唐代的今體詩那么嚴格。
以上將唐詩宋詞的格律作了一個簡要的介紹。這些格律我們不能僅看作是對寫詩填詞的要求,應該明白這些格律在詩詞的吟誦時音律上帶來的變化和美感。可以這樣說,這些格律不是為寫作為閱讀,而是為吟誦而制定的,否則這些格律將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因此,我們認為要吟誦好唐詩宋詞,除了要對其文學上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還必須知嘵其一些簡要的格律。
宋詞怎么押韻?
我來回答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于詞牌: 詞是韻文文體之一,又稱"曲子詞",即歌詞。它本來是為配樂歌唱而寫的詩。由于它是配樂歌唱的,所以每首詞都有或至少曾經有過一個樂譜。每個樂譜都必定屬于某種宮調(類似今天的C調、G調之類),有一定的旋律、節奏,這些東西的總和就是詞調。每種詞調都有一個名稱(如《西江月》、《清平樂》),這個名稱就叫詞牌。可見,詞牌的押韻之類要看具體的詞牌
關于平仄: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實際上,古代的平仄可以大致上和現在的“四聲”對應起來。一般來講,“平”是一、二聲,“仄”是三、四聲。當然,這種說法并不是太科學、太準確,但基本上還是正確的。
現在,我把你需要的詞牌給你寫下來:(括號內以及⊙表示可平可仄)
釵頭鳳(又名《折紅英》)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二韻),平平仄(二韻),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二韻)。仄,仄(疊二韻),仄(疊二韻)。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二韻),平平仄(二韻),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二韻)。仄,仄(疊二韻),仄(疊二韻)。
鶯啼序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韻)。⊙⊙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平仄仄⊙仄(韻)。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平,⊙平平仄(韻)。
雨霖鈴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沁園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
疏影
平平仄仄(韻)、仄仄⊙仄⊙(句),⊙仄平仄(韻)。⊙仄平平(句),⊙仄平平(句)⊙⊙仄⊙平仄(韻),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暗香
暗香
⊙平⊙仄(韻)
仄⊙平⊙仄(句)
⊙平平仄(韻)
仄仄⊙平(句)
⊙仄平平仄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豆)
⊙平平仄(韻)
仄⊙⊙(豆)
⊙仄平平(句)
平仄仄平仄(韻)
平仄(韻)
仄⊙仄(韻)
仄仄⊙仄平(句)
仄⊙平仄(韻)
仄平仄仄(韻)
平仄⊙平仄平仄(韻)
⊙仄平平仄仄(句)
平仄仄(豆)
平平平仄(韻)
仄仄仄(豆)
平仄仄(句)
仄平仄仄(韻)
長相思
仄(仄)平,仄(仄)平(疊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疊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關于宋詞如何押韻對仗和宋詞如何押韻對仗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