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切切怎么讀,蟲念怎么讀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蟲切切怎么讀,以及蟲念怎么讀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切蟲切切解釋詞語?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村夜》,詩意:是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山村的周圍行人絕跡。我獨自來到門前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意境: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鄉村夜景,清新恬淡中蘊含了濃濃的詩意。詩中描寫村夜,既有蕭瑟凄涼,也有奇麗壯觀,對比中構成鄉村夜景。具體原文如下:《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原文_翻譯及賞析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唐代·白居易《村夜》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門前 一作:前門) 鄉村寫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賞析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濃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靜,行人絕跡。只有不知名的秋蟲在低低的吟唱。這里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凄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讀者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
“月明蕎麥花如雪”,這是十分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唐宋詩醇》稱贊它“一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
創作背景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懷著因母親逝去而孤獨寂寞的心情在渭村結合當時的夜景寫下這首詩。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
長夏村墟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前村后壟桑柘深,東鄰西舍無相侵。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秋風吹到江村,正黃昏,寂寞梧桐夜雨不開門。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僧過嶺看茶老,村女當壚煮酒香。 孤煙村際起,歸雁天邊去。
《村夜》中的蟲切切的切怎么讀]
貓還講文明愛衛生,每天都會看到它用前爪在面部揉搓,那動作酷似人在洗臉,沒事的時候,它會用舌頭去舔身上的皮毛,舔得油亮油亮的。貓如廁也很講究,它喜歡在松軟的泥土上或有粉末狀的物體中去如廁,如廁完畢,還會用前爪把糞便掩蓋起來。由貓愛干凈這點來看,貓是一種高雅文明的動物。
貓的脾性也很古怪,很多人喜歡狗,是因為狗通人性,對人唯命是從。可是貓卻不會循規蹈矩,它和人親近全憑自己的心情。它高興時,就陪你玩,陪你鬧。不高興時,任憑你是千呼萬喚,它都對你不理不睬,有時還會野在外面,幾天都不回來。所以貓是不喜約束,不看人臉色的孤僻高傲之物。
因為貓的壽命只有短短幾年,有時還會意外死亡,所以家里經常換貓。從小到大,我也記不清家里養了多少只貓。不過有一只貓,我對它終生難忘——那是一只我親自養大的貓。
關于昆蟲的成語和詩句有哪些?
1. 關于昆蟲成語和詩句
關于昆蟲成語和詩句 1.關于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
含有昆蟲名稱的成語
飛蛾撲火 金蟬脫殼 積蚊成雷 蟾宮折掛 蠶食鯨吞 蜻蜓點水 螳臂擋車 蛛絲馬跡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后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2.關于昆蟲的成語或詞語
關昆蟲的成語 由于漢語成語多來自古語,其中有些昆蟲名稱與現在常用的名稱不同,甚至很少為現代大眾所知。
現將有這一類成語中有代表性的列出來,并綜合多種資料對其中的昆蟲名稱進行解釋。 蜩螗沸羹 蜩為蟬類的別名;螗是蟬的一種,體小,背青綠色,鳴聲清圓。
“蜩螗沸羹” 指如蟬鳴和沸湯翻滾,表示紛擾不寧的意思。 猬鋒螗斧 此成語中的“螗”與前一成語中不同,應為“螗螂”即“螳螂”的簡稱。
“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舉如人執斧之形,故名。
“猬鋒”指刺猬的刺。“猬鋒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螓首蛾眉 螓為蟬的一種,體小、方頭廣額、有花紋。“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蚍蜉撼樹 蚍蜉為大螞蟻。 楚腰蠐領 這里的“蠐”指“蝤蠐”即天牛幼蟲。
在現代“蠐”一般指蠐螬,即金龜甲之幼蟲。“楚腰蠐領”形容女子體態苗條,脖子美白。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蟲。“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
在現代昆蟲學名稱中,“蛩”見于“蛩蠊目”,是一類在我國很少見的昆蟲。 井蛙醯雞 醯雞為在酒醋或變酸的酒上活動的蠓或蚋類昆蟲。
“井蛙醯雞”比喻眼界不廣,見識淺薄。 蛾附蜂屯 此處“蛾”通“蟻”。
“蛾附蜂屯” 指像螞蟻和蜜蜂一樣聚集,形容 漢語成語中昆蟲的形態學特點 部分漢語成語明確地應用了某些昆蟲的體型、體形、體色、頭型、復眼、喙、觸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態學特征。少數涉蟲成語中所用何種昆蟲或何部位則不夠明確。
茲考證、歸納如下。 體型 漢語成語中的昆蟲多數體型較小,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有的還自不量力。
如“蚍蜉撼樹”、“蠅頭小利”、“蠅名蝸利”、“蚊虻負山”、“鷦巢蚊睫”、“蚊虻過耳”等。 體形 膜翅目細腰亞目中的多數蜂類胸部和腹部連接處很狹窄, 稱“細腰”, 成語中借喻人的體態修長或細弱。
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鶴膝”等。 體色 天牛幼蟲體色潔白,成語中用來比喻女子的脖頸美白。
如“楚腰蠐領” 。 頭型 蟬方頭廣額,成語中用來形容女子的面容。
如“螓首蛾眉”等。 復眼 胡蜂的復眼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語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兇惡、丑陋,性情兇狠。
如“蜂目豺聲”等。 喙 蟬的口器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為喙管,內藏上、下顎特化而成的口針,平常喙緊貼在胸部腹面,象古代冠帶在頷下打結后的下垂部分。
成語“蟬緌蟹匡”中的“蟬緌”即為此意。“蟬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實。
觸角 成語“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蛾類細長弧形的觸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 蟬的翅輕、薄而透明。
成語“蟬衫麟帶”中的“蟬衫”指薄絹制成的衣衫。“蟬衫麟帶”比喻飄逸華美的服裝;“蟬翼為重,千鈞為輕”形容是非混淆。
足 螳螂的前足為捕捉足,看上去很厲害,但與強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見絀。成語“猬鋒螗斧”、“蠻睫螳輪”、“螳臂擋車”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 成語“鷦巢蚊睫”、“蟲巢蚊睫”、“蠻睫螳輪”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稱“蚊眉”。
其實蚊子并沒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鷦巢蚊睫”只是一個傳說而已,“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來的,用于比喻一種極其狹小的處所。
如果一定要說有“蚊睫”或 “蚊眉”的話,那只能是指蚊復眼上方的剛毛叢了。 漢語成語中昆蟲的生物學特性 漢語成語中所用到的昆蟲生物學特性有變態、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趨性、筑巢、做繭、發聲、發光、自衛、壽命、產卵場所和方式等。
變態 昆蟲一生中要經過若干次蛻皮、變態。成語“金蟬脫殼”借蟬若蟲蛻皮變為成蟲比喻用計擺脫對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網和蟬的蛻變比喻技藝熟練。
食性 螳螂為著名的捕食性昆蟲,“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成語從側面反映這一點;有些昆蟲是腐食性的, 因此有“物腐蟲生”的成語,現比喻禍患的產生必有其內部原因。 取食方式 蠶幼蟲口器為咀嚼式,能一點一點地咬食桑葉,所以成語“蠶食鯨吞”中的“蠶食”形容象蠶一樣逐步侵吞別人的利益;有些昆蟲如蠹類能鉆蛀木頭等, 成語“鼠嚙蠹蝕”等反映了這一點,“神奸巨蠹”則形容大奸人,“蠹國害民”中的“蠹”則轉意為禍害國家的行為;蟬的口器屬吸收式,只能吸進液態食物,而不能大嚼樹的枝葉,古人認為蟬只飲露水,必定象長時間不吃東西的龜那樣空腹細腸,因此用“蟬腹龜腸”比喻忍饑挨餓的窮困處境。
群集性 有些昆蟲尤其是社會性昆蟲往往大量個體聚集在一起,成語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猬集蟻聚”、“蜂合蟻聚”、“蟻萃螽集”等。 趨性 昆蟲有各種趨性,這在漢語成語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蟻附膻”、“蟻附蠅集”、“以魚驅蠅”、“飛蛾撲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
其中有些亦與昆蟲食性有關。 筑巢 有些昆蟲尤其社會性昆蟲能筑巢。
土棲性白蟻營巢于土中,能使堤 壩中產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語“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用來比喻不注意小問題就會釀成大患。
做繭 有些昆蟲能做繭,如蠶會吐絲作繭,人類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語“作繭自縛”比喻人自擾自困;“剝繭抽絲”比喻喻根據順。
3.【關于昆蟲的成語,俗語或詩句】
含有昆蟲名稱的成語 飛蛾撲火 金蟬脫殼 積蚊成雷 蟾宮折掛 蠶食鯨吞 蜻蜓點水 螳臂擋車 蛛絲馬跡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岳《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范《后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4.關于昆蟲的古詩
1、《月夜 / 夜月》
【作者】劉方平 【朝代】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白話翻譯: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2、《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白話翻譯: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3、《雜感》
【作者】黃景仁 【朝代】清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白話翻譯: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獨自作,抒發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4、《蜂》
【作者】羅隱 【朝代】唐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白話翻譯:
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在那高山,哪里鮮花迎風盛開,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盡百花釀成了花蜜,到底為誰付出辛苦,又想讓誰品嘗香甜。
5、《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作者】李商隱 【朝代】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白話翻譯: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5.寫十個描寫蟲子(昆蟲)的詞語和成語
1、詞語:
作繭自縛、蠅頭小利、飛蛾撲火、螳臂擋車、金蟬脫殼、雕蟲小技、破繭成蝶、無頭蒼蠅、噤若寒蟬、斷肢自救
2、詞語:
益蟲 、害蟲 、蜂喧 、蝶舞 、飄舞 、飛舞 、翩翩 、蠕動 、吟唱 、瞅鳴
一、作繭自縛
讀音:[ zuò jiǎn zì fù ]
釋義:蠶吐絲結繭,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出處:宋·陸游《劍南詩稿·書嘆》:“人生如春蠶,作繭自纏裹。”
白話譯文:人生就象是春蠶一樣,作繭自縛。
二、噤若寒蟬
讀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
釋義:像晚秋時的蟬那樣一聲不響。形容受到壓制不敢作聲。
出處:《后漢書·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
白話譯文:劉勝居大夫之位,受上賓的禮遇,但他知道有才能的不舉薦,聽聞惡行不加以批判,隱瞞真實情況,只為保全自身,如同秋天的蟬一般不出聲,這樣的人真是有罪的啊!
擴展資料
噤若寒蟬的近義詞:守口如瓶
守口如瓶
讀音:[ chén mò guǎ yán ]
釋義: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出處:《舊唐書·郭子儀傳》:“釗(郭子儀孫);偉姿儀;身長七尺;方口豐下;沉默寡言。”
白話譯文:釗(郭子儀的孫子),身高有七尺多,四方大口,下巴豐盈,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6.關于動物和昆蟲的詩和詞
|例如.[夜深靜臥百蟲絕. 清月出嶺光入扉."(韓愈山石)描寫一片萬籟無聲的寧靜夜色,[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戴叔倫江鄉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過路客人投宿時的情景,[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月夜)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頌蠶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傳說養蠶是黃帝的元紀螺祖首創.已有5200年以上的歷史.總之.蠶兒渾身都是寶.對人類貢獻極大. 詩人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抒發情懷.表示[老驥伏櫪"之志和[鞠躬盡瘁"之心. 唐代張籍田家行詩:[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描述了蠶作繭化蛹.繭中出蛾的現象.|詠蟬 |蟬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蟬鳴空桑葉.八月蕭關道"(王昌齡塞上曲)的詩句.雄蟬的腹基部兩側有發音器.依靠振動發音器來[蟬鳴" .[蟬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將至.蟬鳴則止.蟬唱暫休.故有[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李商隱落花)的詩句.|雖然有[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的詩句.來抒發詩人清閑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詩句卻是借蟬聲來表達詩人清高與思懷的.如.[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中詠蟬).作者的高風亮節在其序中.以蟬喻之.描寫得淋漓盡致!|[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抒發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倫畫蟬詩:[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成語的藝術再現.|夢蝶 |莊周夢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題材.蝶夢也就成了夢幻的代稱.|杜甫詩曲江二首中寫道:[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將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覓食.交配.產卵和蜻蜓點水產卵.一觸即飛之狀.描繪得栩栩如生.|北宋謝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隨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 |南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詩云:[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撲螢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這是唐詩中的絕妙佳句.早已膾炙人口.螢屬于鞘翅目螢科.幼蟲常在腐草堆中覓食小蟲.故有[腐草為螢"之誤.|螢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所以有[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白居易長恨歌)的詩句.寫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楊玉環的情景.|防蟲 |唐代戴叔倫屯田詞:[新禾未熟飛蝗至.青苗食盡余枯莖.捕蝗歸來守空屋.囊無寸帛瓶無粟." |白居易捕蝗:[薦食如蠶飛似雨.飛蝗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北宋蘇軾有詩:[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預憂一旦開兩翅.口吻如風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盈血.牽衣頓足捕不能.大葉全空小枝折." 說到中國的昆蟲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歐陽洵.有專家考證.在公元641年.歐陽洵編撰的藝文類聚就是最早將散落在中國民間的昆蟲文化史料匯集起來的.其中包含了關于蟬.蝶.蚊.蠅.蛾.蟻.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蟲的詩賦.后來有關昆蟲的詩詞歌賦不斷出現于詩作之中.如2000多年前的詩經·國風·七月里載有[五月螽斯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左思的巍都賦中有[清戎綿幕.無異蛛蝥之網.弱卒鎖甲.無異螳螂之衛",古人揚雄的[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錄有關蟲類藥物的70多條款中.就有不少生動的描述.如蜣螂[其蟲深目高鼻.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等等.古代僅養蠶.養蜂就有相當多的專著.如淮南王的蠶經,宋元明的蠶書.藝桑總論,清朝的蠶桑輯要,后魏的齊民要術,唐宋的爾雅翼有[蜜蜂蟄人.芒入人肉.不可復出.蜂亦尋死."等等.其中不僅體現了相當的科學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蟲文化的素材.據中國農書記載.我國古代放養白蠟蟲首次被國外知曉的是英國耶穌傳教士N.特里高爾特.他在1651年對此做了記述.此后消息傳到了歐洲.W.洛克哈特于1853年將白蠟樣品連同白蠟蟲從上海送到英國供作研究.1913年.美國的E.H.威爾遜特地親臨我國.對四川的白蠟進行了考查.由此可見.昆蟲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國際民間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橋梁作用.還有許多昆蟲在遠古時期.就已默默無聞地在民間裝點著人民生活.如蟬在晉.漢時代就飼養用作娛樂.陶轂的清異錄記載了唐代長安有賽蟬的風俗.聚蟬較鳴.稱為[仙蟲社".金龜子在七八百年前已經用來作裝飾品和玩具.[金龜子.體綠色.光若金.里人取之.以佐婦釵環之飾"記錄于益州方物記中,在癸辛雜識有[甲能飛.其色如金.絕類小龜.小兒多取以為戲"的記載.幾丁蟲也同樣被用于裝飾品.陳常器的[吉丁蟲.甲蟲也.背正綠.有翅在甲下,出嶺南賓澄諸州.人取代之.令人喜好相愛。
霜草蒼蒼蟲切切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譯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的秋草中,
小蟲在竊竊私語,
山村的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門前眺望田野,
只見皎潔的月光
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
滿地的蕎麥花
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賞評】: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這里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凄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
“月明蕎麥花如雪”,多么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他暫時忘卻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是那么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
關于蟲切切怎么讀和蟲念怎么讀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