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叫少年行的古詩,有哪些叫少年行的古詩句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有哪些叫少年行的古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有哪些叫少年行的古詩句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少年行王維古詩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少年行王維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年行古詩原文: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少年行古詩譯文: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為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云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著印綬走出明光宮。
少年行古詩的賞析:
人生誰無少年時,甜苦酸辛各自知。每個人都曾經歷年少,年少時有可能學識不多、頑皮散漫,但少年人的雄心萬丈,氣吞萬里如虎,是年邁之人所不及。或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古代的詩人詞人都喜歡以《少年行》為題,抒發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抱負。以唐代為例,如王維、令狐楚、鄭愔、李白、杜甫、貫休,約有數十人寫過《少年行》的同題詩。
清代詩人黃仲則也有一首《少年行》:“男兒作健向沙場,自愛登臺不望鄉。太白高高天尺五,寶刀明月共輝光。”他一生追慕李白的風范和俠氣,雖則他創作的大部分詩歌多云人生的“愁苦辛酸”,字詞間針砭時弊,沉郁蒼涼,但正如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亦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之句,“嗟貧嘆苦,啼饑號寒”亦不是黃仲則詩歌的全部。譬如他創作的古風,又譬如此詩,儼然大江大河之于小溪流,讀者可以窺見黃詩的另一面:豪邁任俠。
黃仲則后來在《將之京師雜別》中言道:“自嫌詩少幽燕氣,故作冰天躍馬行。”只此一十四字,便足以概括詩人心中懷藏的志向。幽燕概指幽州,這些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保家衛國的男兒在此征戰沙場,建功立業。
曹植的《白馬篇》里,“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氏。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矯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的精彩特寫便是對“幽并游俠兒”矯健身姿和英雄氣概的描繪。而鮑照《擬古》八首中亦曾寫有“幽并重齊射,少年好馳逐”之句。到了后來,幽并、幽燕便成了豪俠氣概的象征。
黃仲則的.《少年行》,大抵也是寫一個有志兒郎渴望為國從戎、戍邊征戰的抱負。作為男兒,自當征戰沙場,建功立業,不能兒女情態,留戀故鄉,詩中文字隱隱流露出一種“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不知該說是悲壯還是豪邁的情感。
首句“作健”一詞,是想要成為強者的意思,出自《樂府詩集》“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之句,劉義慶《世說新語》里亦有相關典故。“男兒作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男兒當自強”,向沙場,即馳騁沙場,其意不言自明。
“登臺”一詞,為“登上高臺”之意,在古代,登臺常與拜將搭配在一起,意喻任命將帥或委以重任,登臺是一種形式,拜將是這種形式的目標指向。公元前206年,史稱“漢興三杰”之一的韓信就曾登臺拜將。拜將之后,韓信率兵伐魏、舉趙、降燕、定齊、滅楚,為開創漢朝四百年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故而,登臺是建功立業的代名詞。“望鄉”二字則與登臺形成對比,士兵們久戍不歸,難免會想家,想家時,登臨高臺,眺望故鄉,是為“望鄉臺”。縱然詩人說“自愛登臺不望鄉”,可是我們將心比心,仔細推敲之下不難發現:顯然,將士們不是不想家,不過是為保一方平安,強忍著眼淚罷了——這便是所謂兩難之境下的取舍吧。
抬頭看,“太白高高天尺五”。太白星,即金星,又名長庚星、啟明星,古代的星象學家認為太白星主殺伐,故多用來借喻兵戎、戰事。去天尺五,極言地勢之高——太白星高掛在頭頂,抬眼望去,離天好近啊,言外之意是離人遙遠——這當然是一種夸張的手法,與“手可摘星辰”“白發三千丈”同出一門,頗有天才詩人李白的風采。
當然,天邊不只有太白星,還有圓如玉盤的月亮。邊關的刀光劍影和皎皎月色交織在一起,如詩人的志向一般閃耀。整首詩給人的感覺甚是干凈利索,一點沒有拖泥帶水的意思。
觀仲則一生,與其報國志向相去甚遠,時不我與,身體也不太好。有夢不能圓無疑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終歸還有夢在,還有做夢的權利,也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吧。時隔兩百多年,作為后生讀者,我們也只能這么安慰詩人了,愿詩人懷揣此夢,不至于太孤單、太失落。
王維的《少年行》的詩句有哪些?
《少年行》四首
唐代:王維
其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注釋:
1、新豐: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盛產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
2、咸陽:本指戰國時秦國的都城咸陽,當時著名的勇士蓋勒、荊軻、秦舞陽都到過咸陽,這里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
3、羽林郎:漢代禁衛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4、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的地方。
5、苦:一作“死”。
6、擘:張,分開。一作“臂”。雕弧:飾有雕畫的良弓。
7、重:一作“群”。
8、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
9、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里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
10、歡宴:指慶功大宴。
11、云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12、軒:殿前濫檻。
13、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創作背景:
《樂府詩集》卷六十六錄此四首于《結客少年場行》之后。根據陳鐵民《王維年譜》及組詩所反映的少年游戲精神面貌來看,這四首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于安史之亂發生之前。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
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少年行的古詩
少年行四首
王維 〔唐代〕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譯文
新豐盛產美酒價值萬貫,出沒都城長安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相投,痛快豪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剛剛離家就當上了皇家禁衛軍的軍官,隨后又跟從驃騎大將軍參加了漁陽大戰。
誰不知道奔赴邊疆從軍的艱苦和危險呢,但是為了國家縱然戰死也無悔無怨。
一個人能以雙手拉開雕有圖畫的鐵弓,雖然有層層包圍的敵人騎兵,但在他眼中卻像身處無人之地一樣。
側身坐在馬鞍上,從容調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敵方的許多頭目紛紛落馬。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剛剛結束,就坐在高高云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軒殿賜給他們以侯爵的印信,讓這些將軍佩上步出了明光宮。
注釋
新豐: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盛產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
咸陽:本指戰國時秦國的都城咸陽,當時著名的勇士蓋勒、荊軻、秦舞陽都到過咸陽,這里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
羽林郎:漢代禁衛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的地方。
苦:一作“死”。
擘:張,分開。一作“臂”。雕弧:飾有雕畫的良弓。
重:一作“群”。
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
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里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
歡宴:指慶功大宴。
云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軒:殿前濫檻。
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