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幾番照我,算幾番照我,打一數字加解釋
很多朋友對于算幾番照我和算幾番照我,打一數字加解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是誰的詞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姜夔《暗香疏影·舊時月色》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
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暗香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疏影
【暗香今譯】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創作新曲,于是我創作了這兩首詞曲。石湖居士吟賞不已,教樂工歌妓練習演唱,音調節律悅耳婉轉。于是將其命名為《暗香》、《疏影》。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
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游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疏影今譯】
苔梅的枝梢綴著梅花,如玉晶瑩,兩只小小的翠鳥兒,棲宿在梅花叢。在客旅他鄉時見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陽斜映籬笆的黃昏中,默默孤獨,倚著修長的翠竹。就像王昭君遠嫁匈奴,不習慣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懷念著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著叮咚環佩,趁著月夜歸來,化作了梅花的一縷幽魂,縹緲、孤獨。
我還記得壽陽宮中的舊事,壽陽公主正在春夢里,飛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際。不要像無情的春風,不管梅花如此美麗清香,依舊將她風吹雨打去。應該早早給她安排金屋,讓她有一個好的歸宿。但這只是白費心意,她還是一片片地隨波流去。又要進而釕玉笛吹奏出哀怨的樂曲。等那時,想要再去尋找梅的幽香,所見到的是一枝梅花,獨立飄香。
【鑒賞】
這兩首詞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梅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白石詠梅詞共有十七首,古其全詞的六分之一,此二篇最為精絕。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所謂“和靖一聯”,即宋初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姜夔非常欣賞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為“自度曲”詠梅詞的調名。白石是南宋大音樂家,妙解音律,從此二篇詠梅詞亦可看出其獨創之功。
白石詞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詞緣起,或紀心緒行蹤,要言不煩,與詞的內容溶為一體,不可分割。從題序看,這兩首詞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當時詞人應邀到范成大退休隱居的蘇州附近的石湖別墅作客。范成大也喜愛梅花,買園種梅,并著有《梅譜》。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馳騁才華,創作了這兩篇詠梅絕唱。
這二篇詞的主旨令人難以索解。歷代讀者在欣賞它的美妙的詞句的同時,不免要追尋它的言外寄托,于是,勸阻范成大歸隱、哀嘆徽欽二帝北狩、感慨今昔盛衰、懷念合肥舊游等等說法就都出現了。這些說法的是非頗難截然判斷,因為作者是不明言他的寄托的,讀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也是完全允許的,不論見仁見智,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自成一說。或者說,這兩首詞具有多功能指向,寄托國事,感慨今昔,追念舊游,思戀情人等多種主旨都有,形成一種含混,朦朧之美。
《暗香》、《疏影》在體制上也很有特點。作者自述“作此兩曲”,從音樂上講是兩只曲子:“授簡索句”,從詞篇上說卻是一個題目,兩首詞,也可以說是一首。這種特殊體制為姜夔所首創,我們不妨稱之為“連環體”,兩環相連,似合似分,以其合者觀之為一,以其分者觀之為二。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全詞共分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以“舊時月色”開頭,以往事遞入,落筆便不平凡。已經勾勒出了時空范圍,渲染出了感情基調。回憶舊時,拉開了時間距離;月色在天,撐起了空間境地;眼前的景象勾連著過去的經歷,令人搖曳生情。首句落筆得此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喚起”二句,又引入懷人層層蕩開,環環相生:由月色寫到“算幾翻照我”,畫出回憶往日情事時的屈指凝神之態;再寫“梅邊吹笛”,在月下笛聲中點出“梅”字,詠物而不避題面,亦見大手筆,直將“藏題”的技法視為細末,不屑遵循;再由笛聲“喚起玉人”,以美人映襯梅花,直欲喧賓奪主,卻急以“不管清寒與攀摘”收住,化險為夷,仍不離詠梅的本題。至此,一幅立體的,活動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的生活圖景、藝術境界,乃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月色下、笛聲中,一位玉人在犯寒摘梅,境界何其清空幽雅。賀鑄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與姜白石詞相比,仍顯單薄。姜詞“不管清寒與攀摘”一句蘊藏著兩層沒有明說的意思:一是“與”人攀摘,既有與人同摘之義,也有摘梅以贈別人之義,這就暗中用上了“驛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陸凱的詩句“聊贈一枝春”的一層意思;另一層含義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為她懷著滿腔的熱情,且與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襯。
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負載就格外厚重了。開頭幾句寫的是回憶中的情景,到“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峰陡轉,境界突變,由回憶回到現實,由歡樂往事轉到而今的遲暮之悲。詞人以何遜自此,是說自己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梅花,再難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正如詞人所說:“才固老盡,秀句君休覓”(《暮山溪》)。與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颯。這是第二層。其實詞人當時年僅三十五六歲,所以這當是自謙之詞。而且何遜寫的那首《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等,實在算不得什么好詩,跟他喜愛梅花,一直掛念著揚州廨舍那株梅樹的心情并不相稱,可是后來,他從洛陽特意趕回揚州,再訪那一樹梅花時,卻彷徨終日,不能下筆,連原先那平庸的詩也寫不出來了。何遜雖有愛梅之心,而其才力不逮,沒有做出好詩來(“春風詞筆”是指他的《詠春風》詩“可聞不可見,能重復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余聲”,詠物頗稱工細)姜夔以之自比而表示謙遜不是相當合適嗎?
“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又把筆鋒轉回來,意謂盡管才不附情,見到石湖梅花的清麗幽雅,亦不免引動詩興,以答謝主人的盛情美意。這幾句映照小序,點明題旨。“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也是蘇東坡《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對石湖梅花的具體描繪。以竹枝映襯疏花,寫其形貌姿色;以瑤席映襯冷香,寫其高潔的品性,著墨不多而形神俱現。
下片承上片中寫身世之感。從“紅國”到“紅萼無言耿相憶”是第四層,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于變化。
換頭余雞獨處異鄉,空前冷清寂寞,內心情感波瀾起伏。“寄與路遙,夜雪初積”,則言重重阻隔,縱然折得梅花也無從寄達,相思之情,難以為懷,只有耿耿于懷,長相憶忘而已。“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詞采甚美。“翠”與“紅”是作者特意選用的艷色,用以與上文的“月”、“玉”、“清”、“瑤”等素潔的字面相“破”,通過對比,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把翠尊而對紅萼,由杯中之酒想到離人之淚,故曰“易泣”;將眼前的梅花看作遠方的所思,悄然相對,雖曰“無言”,而思緒之翻騰、默默之訴說又何止萬語千言。正是無言勝有言,無聲勝有聲。
“長憶曾攜手處”三句是第五層。由“相憶”很自然地接續到“長記”,于是又打開了另一扇回憶的窗子,寫到當年與情人攜手同游梅林的情景。千樹梅花,無盡繁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之上。這一片繁梅,亦如鄧尉山的“香雪海”,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十分壯觀,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午樹壓、西湖寒碧是詞中名句,境界幽美,詞語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熱烈的氣氛。詞情發展至此,終于形成高潮。
最后兩句又是一層,詞筆頓時跌落,寫到梅花的凋落飄零的肅刈景象。“又片片吹盡也”,語似平淡而感嘆惋惜之情卻溢于言表。“幾時見得”,應是一語雙關之詞,梅花落了何時再開?相憶之人分別已久何時再逢?正因為巧妙綰合兩重意思,所以顯得韻味十分深長。
《暗香》重點是對往昔的追憶,而《疏影》則集中描繪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托作者對青春、對美好事物的憐愛之情。《疏影》一篇,筆法極為奇特,連續鋪排五個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來比喻映襯梅花,從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遺貌取神”的筆法來又高出了一層。
上片寫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綴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繪了一株古老的梅樹,樹上綴滿晶瑩如玉的梅花,與翠禽相伴同宿。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象美玉一般綴滿枝頭。這三句用了一個典故。
講的是隋代趙師雄在羅浮山遇仙女的神話故事,見于曾慥《類說》所引《異人錄》略謂:隋開皇年間,趙師雄調伍廣東羅浮,行經羅浮山,日暮時分,在梅林中遇一美人,與之對酌,又有一綠衣童子歌舞助興,“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起視大梅花樹上有翠羽剌嘈相顧,月落參橫,惆悵而已。”
原來美人就是梅花女神,綠衣童子大亮以后就化為梅樹枝頭的“翠禽”了。作者用這個典故,入筆很俏,只用“翠禽”略略點出。讀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綴玉”亦可描摹羅浮女神的風致情態,“枝上同宿”也是敘趙師雄的神仙奇遇。姜夔愛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句云:“謾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這個典故,使得梅花與羅浮神女融為一體,似花非花,似人非人,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層迷離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三句由“同宿”,轉向孤獨,于是引出第二個典故——詩人杜甫筆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詩,其首尾云:“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位佳人,是詩人理想中的藝術形象,姜夔用來比喻梅花,以顯示它的品性高潔,絕俗超塵,寧肯孤芳自賞而絕不同流合污。北宋詞人曹組《驀山溪》詠梅詞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蘇詩和杜詩的典故。詩詞用典,都要經過作者的重新組合與精心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這個藝術形象之前,先寫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帶上了一種漂泊風塵的知遇情調,又寫了“籬角黃昏”一句,這是與梅花非常相稱的環境背景,透露了一點冷落與遲暮的感嘆,顯示了梅花的高潔品格。
“昭君”至上片結句是詞中重點,寫梅花的靈魂。意謂:梅花原來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僅有絕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終榮辱于祖國的美好心靈。這幾句用王昭君的典故,作者的構思,主要是參照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一去紫臺”句,被姜夔加以想象,強調昭君“但暗憶江南江北”,用思國懷鄉把她的怨恨具體化了:“環佩空歸”一句也得到了發揮,說昭君的月夜歸魂“化作此花幽獨”,化為了幽獨的梅花。為昭君的魂靈找到了歸宿,這對同情她的遭遇的人們是一種慰藉;同時,把她的哀怨身世賦予梅花,又給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風致。
換頭三句推開一筆,說明梅花不僅有美的容貌,美的靈魂,而且還有美的行為——美化和妝扮婦女。
用的是壽陽公主的典故。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云:“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猶記深宮舊事”一句綰合兩個典故,王昭君入宮久不見幸,積悲怨,乃請行,遠嫁匈奴,也是“深宮舊事”,“猶記”二字一轉,就引出“梅花妝”的故事來了。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寫出了公主的嬌憨之態,也寫出了梅花隨風飄落時的輕盈的樣子。這個典故帶來了一股活潑松快的情調,使全詞的氣氛得到了一點調劑。
最后一個典故是漢武帝“金屋藏嬌”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這三句由梅花的飄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進而聯想到護花的措施。這與上片“昭君”等句遙相綰合,是全詞的題旨所在。“莫似春風,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喚,“早與安排金屋”,更是熱切的希望。可是到頭來,“還教一片隨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無護花之力,梅花終于又一次凋零了。
五個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歷史人物、傳奇神話、文學形象;她們的身分地位各有不同,有神靈、有鬼魂,有富貴、有寒素,有得寵、有失意;在敘述描寫上也有繁有簡、有重點有映帶,而其間的銜接與轉換更是緊密而貼切。
你“卻又怨、玉龍哀曲”,可以看作是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馬融《長笛賦》:“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故玉龍即玉笛。李白詩云:“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當是《梅花落》那支古代曲子。這是從音樂這一側面來申明愛護梅花的重要性。再有,這兒的“玉龍”是與前篇的“梅邊吹笛”相呼應的,臨近收拍,作者著力使《疏影》的結尾與《暗香》的開頭相呼應,顯然是為了形成一種前勾后連之勢,以便讓他所獨創的這種“連環體”在結構上完整起來。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又從繪畫這一角度加以深化主題。《疏影》最后一句的“小窗橫幅”應該是與《暗香》的開頭一句“舊時月色”相呼應的,那么,“小窗橫幅”就既可解釋為圖畫又可解釋為梅影了。月色日光映照在紙窗上的竹影梅影,也是一種“天然圖畫”,非常好看。《疏影》中所出現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靈魂,梅花的遭遇,寄托了作者身世飄零的感嘆,表現了對美好事物應及時愛護的思想。
姜夔作《暗香》、《疏影》詞,的確是“自立新意”,新在何處?在于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傳統寫法,不再是單線的、平面的描摹刻畫,而是攝取事物的神理創造出了多線條、多層次、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和性靈化、人格化的藝術形象。作者調動眾多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實有虛、有比喻有象征,進行縱橫交錯的描寫;支撐起時間、空間的廣闊范圍,使過去和現在、此處和彼地能夠靈活地、跳躍地進行穿插;以詠物為線索,以抒情為核心,把寫景、敘事、說理交織在一起,并且用顏色、聲音、動態作渲染描摹,并且多用領字起到化虛為實的作用,這樣,姜夔就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傳神寫照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是誰的詩句?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來自宋代姜夔寫的《暗香·舊時月色》,全詩如下:
《暗香·舊時月色》
朝代:宋代
作者:姜夔
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譯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創作新曲,于是我創作了這兩首詞曲。石湖居士吟賞不已,教樂工歌妓練習演唱,音調節律悅耳婉轉。于是將其命名為《暗香》、《疏影》。
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
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游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作者簡介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人品秀拔,體態清瑩,氣貌若不勝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來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家楊萬里、范成大、辛棄疾等交游。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暗香·舊時月色》原文及翻譯賞析
暗香·舊時月色原文:
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暗香·舊時月色翻譯及注釋
翻譯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創作新曲,于是我創作了這兩首詞曲。石湖居士吟賞不已,教樂工歌妓練習演唱,音調節律悅耳婉轉。于是將其命名為《暗香》、《疏影》。
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游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注釋 辛亥:光宗紹熙二年。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號石湖居士。止既月:指住滿一月。簡:紙。征新聲:征求新的詞調。工伎:樂工、歌妓。隸習:學習。何遜:南朝梁詩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蕭偉的記室。任揚州法曹時,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詠其下。后居洛思之,請再往。抵揚州,花方盛片,遜對樹彷徨終日。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但怪得:驚異。翠尊:翠綠酒杯,這里指酒。紅萼:指梅花。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懷。千樹: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暗香·舊時月色賞析二
《暗香》、《疏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物詞,曾被譽為姜夔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關于這兩首詞的題旨,過去有許多說法,但都難以指實。實際上,這兩首詞只不過是借物詠懷、即景言情的抒情詩,寫的是作者所見所感,寄寓個人身世飄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嘆。 古代詠梅的詩詞很多。但是,正如張炎在《詞源》中所說:「詩之賦梅,唯和靖(林逋)一聯(指「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已,世非無詩,無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張炎對林逋的《山園小梅》和姜夔《暗香》、《疏影》的評價是很高的。姜夔這兩首詞并不一定有什么重大社會價值,但它卻能從現實的官感中引起詩興,摘林逋著名詩句為詞牌名,適當地提煉和化用某些與梅花有關的典故,并由此生發開去,立意超拔,另創新機,構思綿密,錯綜回環。而且能自度新曲,叮當成韻,鑄詞造句,意到語工,麗而不淫,雅而不澀,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對這兩首詞揚之太高固然不當,抑之太下,恐亦非是。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作者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全詞可分為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第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那時,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贈,賦詩言情,境界何等幽雅,生活何等美滿!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鋒陡轉,境界突變,作者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紅梅,再雉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正如作者所說:「才因老盡,秀句君休覓」(《驀山溪》)。與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颯。這是第二層。從「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這兩句點題,寫花木無知,多情依舊,把清冷的幽香照例送入詞人的室內,浸透著周圍的一切, 盡管你「忘卻春風詞筆」,卻仍免不了撩起深長的情思,引起詞人的詩興。下片承此申寫身世之感。從「江國」到「紅萼無言耿相憶」是第四層,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于變化。換頭,敘寫獨處異鄉,空前冷清寂寞,內心情感波瀾起伏:先是想折梅投贈,卻又怕水遠山遙,風雪隔阻,難以寄到;次想借酒澆愁,但面對盈盈翠盞,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淚」;最后,作者想從窗外紅梅身上來尋求寄托并據以排遣胸中的別恨,然而引起的卻是更加使人難以忘情的回憶。些少六句,三致意焉。「長憶曾攜手處"」兩句,是第五層,其中「千樹壓西湖寒碧」是詞中的名句,境界幽美,詞語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熱烈的氣氛。這是前句「憶」字的具體發揮。這兩句說明詞人最難忘情的是西湖孤山的紅梅,它傲雪迎霜,幽香襲人,壓倒了凜冽的冬寒,似乎帶來了春天的信息。攜手共游,何等愜意!詞脈發展至此,終于形成 *** 。結尾兩句又是一層,詞筆頓時跌落,終于又出現了萬花紛謝的肅殺景象。「幾時見得」一句埋伏下許多情思,引起無限懸念。
這首詞構思綿密,自出機杼。詞的創作雖與林逋《山園小梅》有關,但其境界卻遠遠超林逋的詩作,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也不相類。林詩「曲盡梅之體態」(見司馬光《溫公詩話》),陸詞借梅比喻詩人的品德,姜夔這首詞卻織進了個人身世盛衰之感。但寫法上卻「不即不離」,看上去,似詠梅而實際并非詠梅,非詠梅而又句句與梅密切相關。正如張炎《詞源》所說:「所詠了然在目,且不留滯于物。」姜夔詞的「清空」也正表現在這里。其次是,對比照應,似縱旋收。作者本來以梅花為線索來抒寫個人身世之感,但他善于把今昔盛衰之情捏在一起,在對比中交替進行,給人以強烈印象。如第一層寫的是昔盛,第二層便接寫今衰;第五層寫昔盛,六層又以今衰作結。這二者形成強烈對照,境況十分鮮明。再次是,抒情寫意,曲折盡致。這是一首抒情詞,側重于敘寫詞人激烈起伏的內心活動。以第四層為例,短短六句,卻有三次轉折,感情上的波瀾回蕩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后是音節諧婉,字句精工。《暗香》、《疏影》與《揚州慢》一樣,前無古人,純屬自創。這兩首詞經過歌伎演唱的實際檢驗,作者自認為「音節諧婉」。當時曲譜,今已不傳,但讀起來仍能瑯瑯上口,叮當成韻。如前所說,作者是很注意研辭煉句的。這首詞,詞句秀美,用字精工,「冷」、「壓」的準確鮮明,虛字的恰當適度,都有益于詩意的增強。
暗香·舊時月色賞析
「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淡遠蘊藉的筆墨描畫出煙靄深沉的旅行,而這「韻最嬌」的「新詞」便是《暗香》《疏影》二首。沈祖棻云,「《暗香》《疏影》雖同時所作,然前者多寫身世之感,后者則屬興亡之悲,用意小別,而其托物言志則同。」小詩流露出的才子詞人姜夔于音樂中的那絲陶醉與憂郁,使人不禁想去賞析這首「讀之使人神觀飛躍」的《暗香》,走進笛里梅花,走進姜夔的清剛幽冷之境。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月光清美,梅花溢香,這位詞人吹的想必是笛曲《梅花落》了。笛韻悠然,當時的詞人之心可是恬淡安閑,怡然自適,或是心有幽懷,黯然神傷,還是柔情蜜意,「相看好處卻無言」?資人遐想,含有韻味。「算幾番照我」,回憶并勾勒往事。「幾番」約言其多,不止一次。唯「當時只道是尋常」,才有今日的追憶與幽思。「算」字送出一種回憶往事的凝神靜思的狀態,而這種回憶從根本上是緣于內心生發的感情,這是一種懷舊的情緒,于是引起下句對往事的追述。
「喚起玉人」句,在月下、梅邊、笛里復加一「玉人」,則美人梅花互襯,儼然有春日里「人面桃花相映紅」之美。著一「喚」字則靜中有動,靜止的美麗圖景變得立體而鮮活,出現了情趣。「不管清寒與攀摘」,冒著清寒,攀折梅花,則內心感情之熱烈可知。這里清而不凄,清而非冷,清寒而不刺骨。「清」本是極普通的字,作者信筆寫來,則天氣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都可融而為一,這里似乎凝含著往日的幸福之感與甜蜜之情。回視起句清空,它既可能是在「玉人」身旁的「吹笛」,也可能是孤身一人,因思念而吹笛,更可能是兼而有之,以「幾番」二字囊括。和次句意脈似斷非斷,似連非連。這三個分句以尋常的字眼包蘊了廣闊的時空,構造了悠遠的意境,暗含了凄婉的感情,可謂很有筆力的開篇。
下句筆鋒陡轉,以何遜自比,而著意在于「漸老」的衰颯。「而今」和開篇「舊時」相對,擴大了時間的厚重感。這里不僅有對往日戀人的懷念,還含有對逝去的美好歲月、青春風華的懷念和惋惜,正與「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的嗟悼悲慨暗合。說「忘卻春風詞筆」,卻隱約含有往事不勝悲的意味,正如那位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傷心人,欲寄彩箋卻又說「無尺素」一樣。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低徊如斯,哀婉如斯,「春風詞筆」如何忘卻?否則,「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何以入眼,又何以「怪」之?此句又轉入現時,竹外疏花蕭瑟,冷香吹入瑤席,引人幽思,勾起回憶。正是「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梅花與人兩相思。這里見花思人,生出「怪得」之心,必是至深之情。「疏」「冷」烘托凄涼,「瑤席」反襯哀苦,用字可見匠心。
暗香·舊時月色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與詞人《長亭怨慢·漸吹盡》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載雪訪范成大于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個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詠梅,使人神觀飛越耳目一新,又深蘊憂國之思、寄托個人生活的不幸。 詩詞作品: 暗香·舊時月色 詩詞作者:【 宋代 】 姜夔 詩詞歸類: 【宋詞三百首】、【宋詞精選】、【婉約】、【詠物】、【抒懷】
姜夔《暗香》的意思
釋義: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創作新曲,于是我創作了這兩首詞曲。石湖居士吟賞不已,教樂工歌妓練習演唱,音調節律悅耳婉轉。于是將其命名為《暗香》、《疏影》。
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
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
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游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原文:
《暗香·舊時月色》宋代:姜夔
辛亥之冬,余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擴展資料:
這首詞創作于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與詞人《長亭怨慢·漸吹盡》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載雪訪范成大于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個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詠梅,使人神觀飛越耳目一新,又深蘊憂國之思、寄托個人生活的不幸。
開篇幾句,由清美的月色引出對往事的追憶。也許,當年它與合肥女子同在月下賞梅,女子唱他的詞,他在梅邊吹笛以伴奏。
這笛曲大概是《梅花落》,悠揚、纏綿,略帶憂傷的曲子,在梅花影下翩飛,如此美妙。“算幾番照我”,說明這種場景不止一次,也暗示出詞人與情人共度好幾段快樂的時光,惟其如此,那個女子才讓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二句,承上寫折梅往事。這里,在月色、梅影中又加上一“玉人”,不待刻畫女子外貌,讀者心中已勾畫出一位高雅、多情、柔美的絕色美人。“玉人”、“梅花”兩兩相映,梅即是人,人即是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暗香·舊時月色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是什么里面的?
暗香
姜夔
暗香辛亥⑴之冬,余載雪詣⑵石湖。止既月⑶,授簡索句⑷,且征新聲⑸,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⑹肆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⑺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⑻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易泣⑼,紅萼⑽無言耿⑾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⑿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1]
詩人姜夔的
詞上片寫月中賞梅。
詞人從回憶往日賞梅開頭,憑空升出一番意緒,時間、意象重疊。“月色”,著重色調與
氛圍的感受。從聲音上看,“月色”是入聲字,發音輕澀,幽約,這種輕約的聲音在月光
的冷色調里就能造成一種幽冷的范圍(古詩中“月色”幾乎都有一種冷的意味)。“月色
”是回憶中的,是經過時間冷卻了的,更有意蘊,更幽冷,且多了一層朦朧。“舊時”把
人帶入一種對往事的回憶中去,同時也隱約地含有一種今昔的對比,同時也見出“月色依
舊,人事已非”的感慨。
“算幾番照我,梅花吹笛”。寫月下賞梅,重點寫一種意態,用一個“照”字將“月色、
梅、我”構成一個立體境界,使人想起詞優雅閑遠的意態。“月、梅、笛、人”都不是巧
合,而是詞人著意的選擇安排,帶有詞人的審美情趣和人格追求。這種筆法即是一種騷雅
筆法。“吹笛”也只有在月下、梅邊,才別有風味。古典詩詞中,“月色、吹笛”成為懷
鄉懷人的一種典型環境,梅邊“吹笛”與賞梅有關,詞人在梅花邊吹詠梅之曲,梅、月、
笛聲和諧統一。“算幾番”,“幾番”說明月下賞梅吹笛不止一次,可見賞梅吹笛興趣之
高。“算”有一種對往事的回憶,帶有“往事如煙”的感慨。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續寫賞梅清興。前一句是詞人一個人,這句是詞人與情
人一起賞梅。“玉人”使人聯想到皎潔、優雅、輕靈、姣小,玉人與月色相聯,意境和諧
。“喚起”見出詞人興趣之高,也有人解釋為:笛聲引起玉人與詞人共賞冬天的清寒,一
般人不會起來,雅情明顯。“清寒”與“冷月”構成幽冷的意境。“與”,“共”之義,
清興之外,還多一種味外味,即韻味和情味。以上五句是回憶當年賞梅雅興。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由回憶轉入現時,以“何遜”自比(何遜也酷愛梅
花)。“而今”照應“舊時”,我漸老了,年輕時詠梅的才情、賞梅的意興都沒有了,對
梅的興趣減少了,感受遲鈍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是詞人對眼前梅花的感受。以前詞人對梅的感受強烈
,而今對梅的花期淡漠了,只有當梅香龔來,才感到梅花開了。“但怪得”表面是驚訝梅
的開放,更深的意思是:而今我老了,梅花何苦送香來,讓我生惆悵。梅花的冷香引起詩
人的情思,平靜的心騷動起來。“疏花”,梅花疏淡,意態淡雅,梅花快凋落了,詞人將
梅與竹相連,用竹的雅潔襯托梅花。“瑤席”指雅潔的臥室,“香冷”,移覺手法,恰好
地道出了梅香的特點,“香與冷”,詞人同時感受到,寫出了梅花暗香浮動、冷郁的特點
。“冷”與“清寒”照應,又多一層幽冷意味。“香冷入瑤席”與“喚起玉人,不管清寒
與攀摘”相比,可見,詞人不僅僅是老了,關鍵在于玉人不在,暗含了對玉人的思念。
詞下片寫雪中賞梅。
“江國正寂寂”。“正寂寂”指環境幽清,“寂寂”連用,強調環境的幽靜。“正”字又
見出作者的一種感受,夜間下雪時特有的靜,環境的幽靜,也寫出了詞人心境的空寞,梅
花也該開放了。
“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折一枝梅花寄給情人,表達思念,但雪深無法辦到。“嘆”
字見出詞人的惋惜,無法表達則借酒消愁。
“翠樽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寫詞人與梅花都在懷念玉人。“翠樽易泣”,感情脆弱
,“紅萼”則更深沉,“翠樽、紅萼”,色彩本明麗,但在凄冷的環境中,卻構成了一種
冷艷的凄美。
“長記曾攜手處,千枝壓,西湖寒碧”。插敘當年雪中賞梅的情景,“攜手賞梅”更顯出
兩人情意深濃,情趣高雅。“壓”,可解為花多、雪大,千枝花被雪壓住。紅妝素裹,雪
壓梅花的清影倒映在西湖的碧水之中,清影滿湖,“寒碧”與前面呼應,從頭到尾都在一
種幽冷的環境之中。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從插敘中轉入現時,“片片”連用,突出一種凋零感以及
詞人對梅落過程的關注、關情。“也”帶有詞人輕輕地嘆息。“幾時見得”——“梅落了
,我幾時能再見”;“梅花盡了,玉人不在身邊,我何時能見到她呢?”兩種意思交融在
一起。“又”與“算幾番”相聯見出時間過得久,詞人思念之深。
姜夔的這首詞,將詠梅與思人交融,句句不離梅花,用梅花寄托懷人情思。上片的月中賞
梅與下片的雪中賞梅統一在幽冷的環境和詞人感情的范圍之中。今昔對比,以人襯花,人
花兩見。詠物但不粘著詠物,若即若離,取神離形,形雖略,精神亦出,“清空中”有意
趣,使物性、人情同境并生。
關于算幾番照我和算幾番照我,打一數字加解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