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眠怎么讀,欹眠怎么讀音是什么
今天給各位分享欹眠怎么讀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欹眠怎么讀音是什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漁家傲》詩詞解說
漁家傲詩詞全文:
平岸小橋千嶂抱,
揉蘭一水縈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
塵不到,
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
攲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
貪夢好,
茫然忘了邯鄲道。
詩詞注釋:
【注釋】: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臺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向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于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為躊躇久之而去 ,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 。”此見詞人善于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 ”,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容,提取原詩菁花,調合得巧妙自然 。“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 。“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著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里》詩可與此參讀 :“竹里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 。“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 ”,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如今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今貪愛閑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 》)。王安石二次罷相隱居金陵以后,心境漸漸平淡下來。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 :“王荊公不愛靜坐,非臥即行。晚卜居鐘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鐘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 。”這種曠日的游歷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 。這首詞,在藝術的錘煉上比早年更為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得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詩入詞。
漁家傲詩詞全文:
平岸小橋千嶂抱,
揉蘭一水縈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
塵不到,
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
攲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
貪夢好,
茫然忘了邯鄲道。
詩詞注釋:
【注釋】: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臺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向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于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為躊躇久之而去 ,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 。”此見詞人善于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 ”,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容,提取原詩菁花,調合得巧妙自然 。“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 。“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著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里》詩可與此參讀 :“竹里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 。“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 ”,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如今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今貪愛閑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 》)。王安石二次罷相隱居金陵以后,心境漸漸平淡下來。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 :“王荊公不愛靜坐,非臥即行。晚卜居鐘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鐘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 。”這種曠日的游歷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 。這首詞,在藝術的錘煉上比早年更為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得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詩入詞。
漁家傲詩詞全文:
平岸小橋千嶂抱,
揉蘭一水縈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
塵不到,
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
攲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
貪夢好,
茫然忘了邯鄲道。
詩詞注釋:
【注釋】: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的是一種恬靜的美,就中反映出他在退出政治舞臺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向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自己的幽懷。全詞以景起,以情結,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起首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于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為躊躇久之而去 ,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 。”此見詞人善于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 ”,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容,提取原詩菁花,調合得巧妙自然 。“柔藍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 。“茅屋數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在“千嶂抱”著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里》詩可與此參讀 :“竹里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此即詞中“茅屋數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融成一片,更見精嚴。“午枕覺來聞語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 。“欹眠”句,從睡醒聞鳥聲,聯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 ”,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應。
其比較的結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如今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忽憶故人今總老”,反襯自己之已老。而今貪愛閑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 》)。王安石二次罷相隱居金陵以后,心境漸漸平淡下來。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 :“王荊公不愛靜坐,非臥即行。晚卜居鐘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鐘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 。”這種曠日的游歷體察,引發詞人創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 。這首詞,在藝術的錘煉上比早年更為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得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詩入詞。
范仲淹《漁家傲》賞析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這首詞,寫在他率師西北邊陲, 平定西夏叛亂的時候。這是二首評價上有爭論的作品, 歐陽修嘗呼為窮塞主之詞,揣度大意是說,作為主帥不 抒發雄豪慷慨之情,卻去寫塞外凄涼窮愁的景象與思歸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歸田詩話》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經歷證明這首詞確實狀寫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 說:“以總帥出此語,宜乎士氣不振而無成功。”這都是從 政治教育角度著眼的評價。另一些評家卻稱道其,寫得 “沉雄”,“有排蕩之勢”,“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夏承 燾先生則盛贊這首詞“情感渾厚,氣概闊大”。
筆者認為,任何一首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多種藝術功能構成的。這首《漁家傲》并非以軍事征戰為題材,而是寫邊塞將士對家鄉的懷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來衡量,而應該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它的藝術功能、藝術力量,在于抒情寫景,但即使從政治上要求,此詞的意義也并不消極。“燕然未勒歸無計”一句,正是這首詞最本質的思想亮點。燕然山,即今之杭愛山。后漢時,將軍竇憲追擊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紀功。詞中霜雪滿頭的老將軍,已擦干思鄉之淚,在戀家與報國的矛盾中,他是以戍邊軍務為重。他盡忠職守,不建功勛于邊陲,雖有時思鄉心切,也是不打算歸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視而不見?
詞的上闋側重寫景。秋來風景異,雁去無留意,是借雁去衡陽回雁蜂的典故,來反映人在塞外的思歸之情。為何思歸,是厭棄邊塞生活,不顧國家安危嗎?不是。而是邊防凄厲的號角聲以及周遭的狼嗥風嘯聲,令人心寒。何況日落千嶂,長煙鎖山,孤城緊閉,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懷念故鄉的溫馨?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個長期戍邊的老將,惦念親人和家鄉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此句寫得最成功,僅10個字便勾勒出一派壯闊蒼茫的邊塞黃昏景致。
寫景是為了抒情。因此下閡一開頭就是“蝕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這里也暗喻心情重濁。為什么心情重濁?因為思歸又不能歸。靖亂之,功未成,又何顏以上覲朝廷,下見百姓?“歸無計”,是說沒有兩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這矛盾的心緒下,遠方羌笛悠悠,攪得征夫們難以入夢,不能不苦思著萬里之遙的家鄉,而家鄉的親人可能也在盼望白發人哩。“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1o個字扣人心弦,寫出了深沉憂國愛國的復雜感情。
這首《漁家傲》絕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范仲淹年輕時曾在《岳陽樓記》一文中,倡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詞中的白發老將軍,不正是這種祟高精神的生動寫照嗎?歐陽修對這首詞的負面評價,是很不公平的。黃蓼園說它“讀之凜凜有生氣”,倒是深得其旨趣。
關于詞的幾個問題
分類: 文化/藝術
問題描述:
比如說這一首詞
釵頭鳳
平平仄(韻)
平平仄(葉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葉)
平平仄(換仄)
平平仄(葉二仄)
⊙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葉二仄)
仄(葉二仄)仄(疊)仄(疊)
平平仄(葉首仄)
平平仄(葉首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葉首仄)
平平仄(葉二仄)
平平仄(葉二仄)
⊙平平仄(句)
仄平平仄(葉二仄)
仄(葉二仄)仄(疊)仄(疊)
平,仄,韻,葉仄,葉,換仄,葉二仄,句,疊,葉首仄是什么意思?
解析:
2、詞是什么?從格律上說,詞是格律多變的詩(這里單指近體)。詩,只要知道是幾言的,比如五言或七言,愛好者便或多或少知道它的格律。詞則不同。一個詞牌,一般情況下格律只有一個,但也有多種不同格律的。反過來,一個格律,有時也有多種不同的詞牌名稱。隨著詞牌的不同,格律更是多種多樣,絕非一個模式,可謂繁雜無比。一下子要掌握好并且記住它,確非易事。
相對于詩說來,填詞難就難在要記住各個詞牌的格律。在下是從事文學藝術編輯工作的,常常收到諸多作者署著“滿江紅”、“沁園春”、“水調歌頭”之類的來稿。乍看真的以為是詞,讀來卻令人捧腹不已。有些作者的“詞”,字數多少、該在哪兒停頓,倒是做對了,可“詞”中的平仄和韻位卻是牛頭不對馬嘴。更多的是,連“詞”的一點邊兒也沾不上。還有,該詞牌下的用韻應該是平是仄,以及句子的節奏、詞中的領格(有些還有對仗)什么的,作者就根本沒有弄懂它。這樣填來的“詞”,怎么讀呢?如果不冠以詞牌名,其中一些當作散文詩來看,意境倒還可以,可就因為冠上了“滿江紅”什么的,最終成了非驢非馬的“怪胎”。作為編輯,只能“一笑置之”。
詞的創作,為什么叫“填”呢?這是因為每個詞牌都有它的固定格律——即上文說的字數、平仄、韻位、句式(節奏)以及領格和對仗等等,都得有一定的講究。創作時,我們必須按此固定的格律把“詞”(或曰“字”)一一填將下去,不得稍有差池,這就是填詞。
真有心于填詞的人,悟性好的,從諸多的詞作中去領悟和體會“格律”,也可約略掌握一二。但這往往是不可靠的。因為自唐宋以來,詞的作者——有名的、無名的,人數眾多,而他們的詞作數量(或曰“詞書”)更是汗牛充棟。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還有不同的時代所產生的詞作,格律常常小有差異,有些(包括以訛傳訛的)還相去甚遠。如依某作者的詞作去填詞,得出來的就常常不是“正宗貨”(這也是一個詞牌會有多種體式或格律的原因之一)。悟性不好的就更不用說了,望著別人的作品,欣賞時倒覺得不錯,可真要從事創作,其結果便是教人不忍卒讀的東西。
現在,學著填詞的人漸漸多了,所以,上面說的那些情況不勝枚舉。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造成傳統詩詞知識的“斷代”時間太久了,以致如今真能弄懂中華傳統詩詞、特別是詞牌格律的“讀書人”畢竟不多。如果不依格律去填詞,得出的就必然是上文所述的那種結果。自古至今,都有許許多多“詞譜”之類的書籍教人填詞,遺憾的是,此類書籍舛誤不少。它們大都只“以某詞為準”,舉出某首例詞便標出格律,大有“只要拾籃里便是菜”的味道,于是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毛病。
關于“詞”的絮語(二)
3、從“詞”書中學習詞的格律,應力戒“盲人摸象”。如果隨便撿來一首例詞便標出格律,就難免以偏賅全。尤其是一些名人之詞往往突破格律(如蘇、辛的),就不能光光以他們的“為準”。再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一些詞牌及其格律,雖是某名家首創,但歷代后習之人或多或少都已作了一些這樣那樣的修正。這就好比前人走出來的路被后人修直了、修寬了、修平坦了一樣。這是時代前進、語音演變導致文學作品形式創新的結果。當然,這種逐步完善格律的做法應當是在“萬變不離其宗”的情況下才是有益的,否則就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
4、“詞”從格律上分,可分為錯葉格、通葉格、換葉格、平韻格和仄韻格。它們的涵義分別是:
錯葉格:
在全詞從頭到尾主葉一個韻部的情況下,要插葉其它韻部。不管是主葉或插葉,均可使用平韻或仄韻。主葉韻、插葉韻在一定的位置上交錯出現,故名。絕大多數情況下,主葉韻、插葉韻互為平仄,但也有個別詞牌是在平韻內插葉平韻、仄韻內插葉仄韻的。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詞牌,插葉的不止一個韻部。
通葉格:
全詞使用同一韻部的平聲韻和仄聲韻。
換葉格:
全詞所葉之韻,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韻部,且不限是平是仄。絕大多數情況下,在平仄韻之間互相轉換,但也有個別詞牌是在平韻內換葉平韻、仄韻內換葉仄韻的。
平韻格:
全詞使用同一韻部的平聲韻。
仄韻格:
全詞使用同一韻部的仄聲韻。
5、“詞”的一些稱謂:
舊時稱全詞為一闋。闋,有寫作“闕”的,但不比“闋”準確。闋,用于“詞”時,其本義為“樂終”。
詞的“初級階段”,只有單調,后來許多詞被疊成雙調。所以,每調也叫“一闋”(分上闋、下闋),故有“填詞一闋”的說法(也就是現在說的“填詞一首”或“填一首詞”的意思)。
再后來,許多長調并不是疊成的,但要分作二段或多段來“填”,于是也就沿用了“闋”的說法。“一闋”也叫“一拍”或“一片”
現在,一般新的叫法,稱全詞為一首。“詞”,一般多分為上下兩片,也有三、四片的。三片時,稱上中下片;四片時,稱上片、第二片、第三片、下片。
關于“詞”的絮語(三)
開頭:
指全詞的第一句,有時也泛指上片開頭的一至三句。
換頭:
它是上下片之間的過渡,也叫“過拍”或“過片”。一般指下片的第一句,有時也泛指下片開頭的一至三句。
歇拍:
指上片最后一句,有時也稱為上結。
結拍:
指下片最后一句,有時也稱為下結。
二結:
指歇拍和結拍。
領格:
領格在“詞”中是很重要的。常常在一至三個領字下帶兩三個句子。這種領格句法,不管是創作還是朗讀(含閱讀),如果處理得好,往往起到“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的作用,它能使詞語一瀉千里,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帶出來了。而且,領格字在聲律上也給人一種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美感,讀來如珠落玉盤。學習時不可忽視。
領格有用平聲字的,但大多數情況下須用仄聲、尤其是去聲字;而且在朗誦吟哦時,應略作停頓。如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上片“望”、“看”,下片“惜”、“數”等均為領格字(下片第二句屬一七句式,“引”算領格亦可,但只領本句)。
領格有一字領、二字領和三字領。三字領,多屬完整句子,也叫“領句”。
6、入聲
今人在學習詞牌之前,要掌握什么叫“入聲”,哪些是入聲字。至少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邊學,一邊留意和掌握它。現在普通話里已沒有入聲字,對于古人流傳下來的大量格律詩詞,我們要欣賞它,就非得掌握入聲不可。“入聲”屬“仄聲”范疇,但仄聲不僅僅指入聲,還有上聲和去聲。而在這些格律詩詞、尤其是詞牌的入聲韻中,懂得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許多詞牌都是使用入聲韻的。用現代語音去念、去吟誦它,平仄常常是不準確的,在聲律上也是不和諧的。這一點必須提醒讀者注意。
在一些方言里,現在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入聲字(比如儋州話就是),這部分讀者要掌握它,沒有多大問題。但從小就講普通話的讀者要弄懂它就比較困難了。然而“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學,平時多看、多記,水到渠成,一定不成問題。
現在,主張中華傳統詩詞聲韻改革的呼聲甚高。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取消入聲字。即按現代漢語拼音,該平則平,該仄則仄。從時代發展的眼光看,這無疑是可取的。就現代的格律詩詞創作來說,在下也贊成這一作法。新的人群總得開創新的路途,我們何須泥古不化!所以完全可以采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來進行現代格律詩詞的創作,或曰“一詩兩制”。即:喜歡舊詩韻的,可以照用不誤;不喜歡的,用現代漢語拼音也行。互不牽扯,互不干擾。在一個也許是相當長的時期內,允許二者并存共榮,“各取所需”。不要互相指摘和譏笑,更不要誰想吃掉誰。既然目前解決不了問題,我們硬要去解決干什么?留給后代子孫去解決不是更好嗎!決定問題的取舍,時間是最好的裁判。要知道,格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近體詩至中晚唐、詞至兩宋,它們的格律方臻成熟便足以說明問題。硬說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目前都是不現實的。
但是,在如何繼承前人遺留下來的無數文學遺產、特別是格律詩詞上,我們就不能不面對入聲的問題。至少在欣賞前人的作品時,應該懂得什么是入聲字。因為這是個頗費口舌的問題,所以在此打住,只能在此略為一說而已。
當然,古人偶然也有將一些入聲(有時還有上聲)字作為平聲用的,但這種例子頗少,而且情況也較復雜(比如地域、方言等影響),敘述起來頗費周章。現在的問題是,我們不能因為這樣就斷言入聲可作平聲用,這是不對的,起碼是不全面的。不正視這一問題,對我們的學習和繼承格律詩詞是十分不利的。
7、平起與仄起
說某句為平起,某句為仄起,以什么為標準呢?簡單說來就是,不管句子有多少字,一律以該句的第二字為準——當然,也有一字句的,如《十六字令》的第一字,這種情況也只有以它為準了。第二字是平聲,該句就屬平起,反之則屬仄起。這一點,對近體詩也是如此。
8、多音字
許多漢字是有多種讀音的,但在聲律上說,只有平仄兩種。常見的一些可平可仄字如:不、看、過、聽、興、應、觀、忘、分、悄、論、燒、憑、但、累、禁、俱、凝、瑩、縱、橫、醒、勝、陰、吹、泡、厭、煙、浪、漫、旋、行、望、間、燕、零、離、迎……等等。
這些字,不管它屬第幾聲,只要記住它可平可仄就基本可以應用。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有些字又有一層特別之處,即在這一場合只能念仄而不能念平,在另一場合只能念平而不能念仄。如興應二字,興旺、高興;應該、答應;前興和前應只能念平;后興和后應只能念仄,不要因為它們可平可仄就將它顛倒過來讀,該平的作仄用,該仄的作平用,結果就錯了(前人也時有這種錯誤,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是對的)。
關于“詞”的絮語(四)
關于“詞”的絮語(五)
詞牌:《漁歌傲》
還沒有正式進入談詞的格律之前,請先讀一讀下面一首所謂《漁家傲》的“詞”:
七十七年如一夢,陰晴圓缺無寬容。白首窮經事已空。志未動,萬里江山楓葉紅。
書生意氣世難用,寧靜淡泊不放縱。心骨傲然石無縫。我與共,生命無悔笑金風。
這是在下從全國一家較為有名的大報上(2001年12月14日第一版)抄下的。該報在作者名字之后括號注明是“著名作家”。
不知大家讀完上“詞”后有什么感想。我想說的是,著名作家寫出這樣的“詞”,真的令人不敢恭維。因為本書要說的是格律,所以,該“詞”說的是什么,行文如何,通與不通,且不去說它了。單就格律而言,正如不才在本文前面(一)至(四)里說的,《漁家傲》各句有多少字,該在哪兒停頓,作者是知道了,可惜的是,各句的平仄、該用什么韻,作者根本就弄不清楚。有些句子還做成三平腳、三仄腳,讀來佶屈聱牙,就像嚼沙子似的,難受極了。
該“詞”也許仿下面例四而作,但未悟出格律的重要性,所以錯誤也就自然地產生了,其正確的就不說了,主要的錯處如下:
上片:
1、第二句“無寬容”,三連平,也就是三平腳。其實,“容”字處應用同韻的仄聲字,這是由于作者沒有弄懂韻腳應該用平還是用仄、或者對文字的平仄搞不清楚造成的;
2、 第三句,同樣,“事已空”聲律為仄仄平,但格律要求作平仄仄,最后一字也應用仄聲韻字;
3、 第四句,“志未動”,用韻對了,可“志”字處應用平聲字,“志”字卻屬仄聲;
4、 歇拍,格律要求平起仄收,其聲律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最后一字必須用同韻的仄聲字。而原句的聲律是“仄仄平平平仄平”,顯然是錯了;
下片:
1、 第一句,韻腳對了,可全句聲律卻弄反了,作成平起;
2、 第二句,全句除“寧”字外,全為仄聲(泊,系入聲字,屬仄),十足的拗句;
3、 第三句“石無縫”作仄平仄(“石”系入聲字,屬仄),標準的應作平仄仄(韻);“縫”有二讀,此處讀仄是對的;
4、 第四句,同上片作三連仄,“我”字處應用平;
5、 結拍錯誤大體同歇拍。
《漁家傲》標準格律如下(凡七字句的第一第三字,均屬可平可仄;而三字句的第二字雖多用仄,但也偶有用平的。本應使用符號標明,但鄙人電腦打不出來,只好用文字注明):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一句的最后一字均為仄聲韻字,即句句葉韻。
現舉五首例詞以便印證標出格律的正確性(作者全為宋代人):
例一 作者:晏殊
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例二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例三 作者:王安石
平岸小橋千嶂抱,揉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茫忘了邯鄣道。
例四 作者:蘇轍
七十余年真一夢,朝來壽斝兒孫奉。憂患已空無復痛。心不動,此間自有千鈞重。
蚤歲文章供世用,中年禪味疑天縱。石塔成時無一縫。誰與共,人間天上由他送。
例五 作者:晁沖之
浦口潮來沙尾漲,危檣半落帆游漾。水調不知何處唱。風淡蕩,鱖魚吹起桃花浪。
雪盡小橋梅總放,層樓一任愁人上。萬里長安回首望。山四向,澄江日色如春釀。
毛主席也使用過這一詞牌,其中《反第二次大“圍剿”》上片頭句“白云山頭云欲立”,其平仄為“仄平平平平仄仄”,錯在第二字用平;下片第二句“贛水蒼茫閩山碧”,全句作仄起就錯了(倘若作“蒼茫贛水閩山碧”就對了)。因為毛主席是名人,他使用格律是對是錯,當時也許不會有多少人指出,可如今我們仍然在這一格律上不問青紅皂白地“跟著毛主席”,那就不對了。
〔總述〕
1、 全詞62字;上下片各31字、5仄韻。以絕對數來說,這是押韻最多的詞牌之一,因為它句句葉韻,這也是它的最大特點。
2、 本調還有兩個顯著特點:1、上下片各句格律一一對應相同;2、第一句與第三句、第二句與最后一句,完全相同。一般說來,第一第三句的頭二字作仄聲,第三字則作平聲;第二句與最后一句則反過來。但請注意,這決不是絕對的,請注意各詞、各句之間的微小差別。
3、 本調得名自例一歇拍。另外,據說有如下別名、異名:吳門柳、游仙詠、荊溪詠等。但這都是賀鑄多事之舉,本來就是漁家傲,卻非得另外各標一個別名不可(賀氏三詞本書不選)。
4、 宋代李彭有《漁歌》十首,均為單調,其格律就是漁家傲。因《漁歌》易與《漁歌子》混淆,故本書不再立項,只在此說明,以備查考。
關于“詞”的絮語(六、七)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這一詞牌共有三種不同的格律,即:錯葉格、通葉格和平韻格。
一、錯葉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這首詞,“詞道中人”幾乎個個耳熟能詳。可是,在背得滾瓜爛熟時候,我們是否能從它的格律當中看出一點什么“規律”來呢?
它與一般別的《水調歌頭》最大的不同就是:全詞除了各個句號處要押普通的平聲韻外,它的上片第五第六句、下片第六第七句,要分別錯葉不同的仄韻部。即“去”與“宇”、“合”與“缺”是分別相押的。這一種格律就叫“錯葉格”。遺憾的是,蘇老先生在運用這一格律的時候,把上片第三第四句的句式破壞了。本應多作前四后七的兩句(11字),他卻做成了前六后五。
但話要說回來,這兩句與下片的第四第五句一樣,作前四后七或作前六后五,已是無甚定規,因為這一詞牌使用的人甚多,所以它在作法上已無苛求。依筆者愚見,這二句的作法,不管是作前四后七或是前六后五,上下片最好統一,而以做成前四后七的句式甚佳。
就因為蘇東坡這么一做,跟著的人多了,便形成了這一格。為節省篇幅,不多舉全詞了,其中有蔡伸、賀鑄、張元干、劉克莊、葉夢得、王炎、以及金朝的蔡松年、趙秉文等,都有這一格律的詞作。現再舉范成大的一首如下:
萬里籌邊處,形勝壓坤維。恍然舊觀重見,鴛瓦拂參旗。夜夜東山銜月,日日西山橫雪,白羽弄空暉。人語半霄碧,驚倒路旁兒。
分弓了,看劍罷,倚闌時。蒼茫平楚無際,千古鎖煙霏。野曠岷番江動,天闊崤函云擁,太白暝中低。老矣漢都護,卻望玉關歸。
(上片月、雪,下片動、擁,分別錯葉仄韻)
注:下片第六句的“番”應加“山”作左偏旁,電腦無此字。
―――――――――――――――――――――――――――――――――――
二、通葉格: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臺城游冶,襞箋能賦屬官娃。云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 *** 花。——賀鑄《臺城游》
這是一首匠心獨運的詞作,它的格律與一般平韻、錯葉的水調歌頭完全相同。但另有特別之處,就是除了所押平韻的各句以及下片的第一句之外,其余各句都要押仄聲韻。而且這些仄聲韻必須與平聲韻通葉同一韻部,不得稍有差池。從這一點上說,它的創作難度就比平韻格和錯葉格的難多了。這就是“通葉格”。
有相當一部分詞作,都只在上片第一句通葉一仄韻,其它各句的仄聲韻位,就像一般的平韻格那樣不再通葉了。這種情況,不能排除它的偶然性,故只在此提及,以備查考。
賀鑄的許多詞,都把題目置于前面,然后用稍小的字體注上詞牌名,這一首也是如此。于是有人把“臺城游”當作水調歌頭的別名或異名,其實,這是誤會,應予糾正。如果硬要把“臺城游”當作別名,那只能當作這一體的,而不能當作一般正格的水調歌頭格律看待。
那么,一般正格的《水調歌頭》是什么樣子呢?請看:
―――――――――――――――――――――――――――――――――――
二、 平韻格: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連山如畫,佳處縹渺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陸游《多景樓》)
標準格律:
(下面的“可”字處,代表可平可仄。本電腦缺乏符號,故無法使用符號表示。
標出的格律下片第四第五句,以前四后七句式標出,與上面陸游詞稍有出入)
可仄可平仄,可仄仄平韻。可平可仄,平仄平仄仄平韻。可仄平平可仄,可仄平平可仄,可仄仄平韻。可仄可平仄,可仄仄平韻。
仄平可,平可仄,仄平韻。可平可仄,平仄平仄仄平韻。可仄平平可仄,可仄平平可仄,可仄仄平韻。可仄可平仄,可仄仄平韻。
作法:
1、這是一個頗為有名的詞牌,而它的“代表作”則是開頭所舉的蘇東坡詞。全詞95字,上片48字,下片47字,各押4平韻。錯葉、通葉與此相同,但須在有關之處,各押仄聲韻。
2、上片第三、下片第四句,前后兩個“可”字,最好不要同時作仄。
3、上片開頭二句、第五第六句、結尾二句;下片第六第七句、結尾二句;常常各自做成對子。不過應該清楚,這些對子不像律詩那樣工穩,像蘇老先生的“人有……,月有”,如此這般就是。
4、上片第三第四句、下片第四第五句,屬特殊帶拗句式。不管其句式作前四后七或作前六后五,聲律都不能作太大的改動,不然就失去它的特有韻味。毛主席的《游泳》、《重上井崗山》,除了前者的“一橋飛架……”合轍外,其余都是違律的。
5、上片第四、下片第五句,大多數情況下,前四字聲律都如格律所標。但也有于第三字改用仄聲字的,如上詞的“洗”就是,這往往是在前六后五的句式中出現的。總之,這兩句的第一第三字,即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不宜同時作仄;而以第三字安排平聲最佳。
6、上片第五、下片第六句,在第五字已用平的情況下,第三字也可用仄。
7、歷代使用本詞牌者甚多,也許因為這個緣故,其格律好像自行其是,弄得現在看來,似乎已是不很嚴格的了。請看:
a、開頭一句,平仄并無定規。如“天公深藏巧”、“我生六十四”、“閏余有何好”(以上向子諲);“白發三千丈”、“落日在煙樹”(以上周紫芝);“相逢非草草”、“醉擊玉壺缺”(以上蔡伸);“帶湖吾甚愛”、“萬事到白發”、“長恨復長恨”、“四坐且勿語”、“喚起子陸子”、“十里深窈窕”、“淵明最愛菊”(以上辛棄疾);“五五得五五”、“寂寂復寂寂”、“先生豈我輩”、“明月幾萬里”(以上劉辰翁)。等等。以上這些句子,有作平起的,有作仄起,有作一平四仄的,有作四平一仄的,甚至有作五連仄的,可謂五花八門,各行其是。所以,這開頭一句,本書首先推薦錯葉格的蘇軾詞。那是故意做成的特殊句子,這樣才有獨特的韻味。但不按這一格律而要做成另外的樣子時,與下一句連起來考慮,最好能用“仄仄平平仄”或“平仄平平仄”,宋詞里,使用這兩種聲律的居多數。
b、 上片第三第四句11字,有做連在一起的。如宋代甄龍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片云無”,且中間自“百”起一連作六仄聲。
c、 上片倒數第二句,戴復古《送竹隱知郢州》作“萬物一吐氣”成了五連仄,無一平聲字(古時“吐”屬上聲,可作平聲使用,但現在不宜學它)。
d、 換頭三句(多為前二句)很不規范。從多數宋詞看來,其聲律多作成“仄平平,平仄仄,仄平韻”。所以特推薦這一格律(蘇詞的“閣”系入聲字,屬仄,不佳)。
e、 綜上所述,正因為有這么多不甚規范的例子,所以作為“后人”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這個詞牌的格律扳回到“標準”的位置上來。以什么做標準呢?非蘇詞莫屬也!當然,做成錯葉、通葉、平韻均可。
8、有些本子說,本詞牌別名或異句還有:江南好、臺城游、花犯念奴、元會曲(系毛滂詞牌下所注)等。筆者不以為然。特別是江南好,更容易與平韻江南好相混,不應相循。《水調歌頭》名稱多好,非要故弄玄虛、別出心裁改它干什么!?
關于王安石月的詩句
1. 在王安石古詩中帶“月”字的代表思念的詩句有哪些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百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華發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度。
春夜
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專
北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葛溪驛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屬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望采納
2.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描寫月亮的詩句
描寫明月的詩句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原文】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
1.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3. 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4. 一水:一條河。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這里的“一水”指長江。一水間指一水相隔之間。
5. 間:根據平仄來認讀jiàn四聲。
6. 鐘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7. 綠:吹綠,拂綠。
8. 還:回。
【譯文】
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后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里?
3. 關于王安石的詩句有哪些
元日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梅花 / 梅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泊船瓜洲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登飛來峰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春夜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江上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伊呂兩衰翁。
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
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
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
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平岸小橋千嶂抱。
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間窗窈窕。
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
茫然忘了邯鄲道。初夏即事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北陂杏花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南鄉子·自古帝王州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
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疊題烏江亭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菩薩蠻·數間茅屋閑臨水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
花是去年紅,吹開一夜風。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送和甫至龍安微雨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襟不自知。
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看汝過江時。傷春怨·雨打江南樹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雨打江南樹。
一夜花開無數。綠葉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
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
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鐘山即事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狼山觀海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
曉寒云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
謁金門·春又老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
遍地落花渾不掃。夢回情意悄。
紅箋寄與添煩惱。細寫相思多少。
醉后幾行書字小。淚痕都揾了。
北山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云入塢尋游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清平樂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云垂平野。掩映竹籬茅舍。
闃寂幽居實瀟灑。是處綠嬌紅冶。
丈夫運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張。
若有一卮芳酒,逍遙自在無妨。
4. 關于月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李白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李白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王維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 馬戴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盧綸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杜甫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 對聯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劉方平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李商隱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李白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
欹眠似聽朝雞早 的“欹”發什么音??
欹 CJK UNIFIED IDEOGRAPH-6B39 yī qī ㄑㄧˉ 拼音: qī, 筆劃: 12
部首: 欠 筆順編號:134125123534
1.歪斜;傾斜。
2.容貌憔悴。
3.通"倚"。斜倚,斜靠。
4.古同“攲”:“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
原是一盛水的器物。
北京故宮博物院里就陳列著一高45.5cm、長18.7cm、寬14cm的銅制器物。這器物有些與眾不同,據說;它的樣子像個插屏,底座上有一個框架。框架的中央吊掛著一個直徑12cm、高14.7cm的杯狀容器,杯狀容器兩邊的乳釘形軸與框架內側的針狀軸銜接,這樣,這個容器就可以在框架上沿一定方向轉動。如果往容器中倒水,水倒入一半時,容器正好是垂直地吊掛;將水倒滿后;容器卻自動翻轉,而把水全部倒出來了,之后,容器就又自動偏向一方靜止下來。欹的字面意思是傾斜,原來就是不能一次性裝滿水的容器。
相關詞語: 欹案 欹嵚歷落 欹器 欹曲 欹架 欹偏 欹嵚磊落 欹垂 欹危 欹倒 欹突 欹嵌 欹仄 欹床 欹仆 欹區 欹傾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