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為什么叫史記(史記是什么樣的)
史記的來歷
司馬遷的《史記》,原名并非《史記》。《史記》最早見于古籍,是在西漢末年著名目錄學家劉歆所撰的《七略》中,內稱:《太史公》百三十篇”。其后,東漢班固編《漢書·藝文志》時沿用了這種說法。同代的應劭在《風俗通》中稱《史記》為《太史公記》或《太史記》,而班彪的《略論》、王充的《論衡》則稱之為《太史公書》。凡此種種,就是不見《史記》之名。而“史記”二字,在司馬遷原著中倒出現過多處:《周本紀》云:“太史伯陽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云:“孔子論史記舊聞”、“左丘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六國表》云:“秦燒天下書,諸侯史記尤甚”、“史記獨藏周室”;《孔子世家》云:“乃因魯史記作《春秋》”;《太史公自序》云:“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不過,這些“史記”均指古史,與書名無關。梁啟超考證后認為,《史記》這一名稱,大概起始于魏、晉間,實際上是《太史公記》的略稱。
名詞解釋史記
《史記》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書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五十二萬余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約3000年間的歷史.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到了三國時期,這本書才被明確稱為“史記”.司馬遷的《史記》在漢魏期間屬于禁書,官民不得自由閱讀,即使是王公諸侯亦沒有此權利,而且刪去《史記》的《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10篇,其他篇章亦多有篡改.今日《史記》的版本,與司馬遷的原稿差別很大.東漢明帝、魏明帝曹睿等君主都曾痛批司馬遷誹謗漢武帝.例如班固在他的著作《典引》稱,永平十七年某日,東漢明帝曾在云龍門召見他、傅毅、賈逵、杜矩、展隆及郗萌等人,派個宦官拿了篇司馬遷的《秦始皇本紀》,詢問他們是否覺得司馬遷的史論有不對的地方,班固指司馬遷引述賈誼《過秦論》:“假設子嬰有中人之才,秦的社稷還可以保住”,這番話相當有問題.
《史記》與《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璧”.不僅如此,《史記》還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學審美價值,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
史記的名字是怎么來的?
“史記”這個詞的概念,原本是泛指歷史書,尤其是多用以指先秦的史書。漢朝人大都是這么叫的。如《六國年表》說:“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太史公自序》說:“自獲麟以來四百余載,諸侯相兼,史記放絕。”漢朝以后也還有人偶爾這么用,如晉朝杜預所作的《春秋序》說:“《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如此等等。在這些地方,“史記”的含義都略同于今天的所謂“史籍”。
司馬遷的著作在西漢以至東漢中期,都是稱作《太史公書》、《太史公記》,或者簡稱《太史公》。如《太史公自序》說:“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司馬遷自己是這樣稱呼的。《漢書楊惲傳》說:“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漢書藝文志》六藝春秋類有《太史公》百三十篇,東漢初的班固是這樣稱呼的。《論衡超奇》說:“長生作《洞歷》十篇,與《太史公》表紀相似類也。”又說:“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當時的王充也是這樣稱呼的。
“史記”是從什么時候成了司馬遷這部歷史和文學巨著的專稱的呢?清朝梁玉繩說:“《史記》之名,當起于叔皮父子,觀《漢書五行志》及《后漢書班彪傳》可知。”(《史記志疑》)日人瀧川資言也以此說為是。這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漢書五行志》說:“后楚有白公之亂,陳乘而侵之,卒為楚所滅。史記夏后氏之衰,有二龍止于夏廷。”這里的“史記”二字是指根據歷史記載,不是書名。而作為書名的,在《藝文志》里明明是《太史公》。至于《后漢書班彪傳》,那是劉宋時人范曄作的,根本不能作為漢朝有此說法的憑據。
多數人說,“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是魏晉以后的事。這個說法又似乎太晚了。我認為“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是開始于東漢后期。據《東海廟碑》:“闕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東門闕,事在《史記》。”
按,此碑立于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又,《執金吾丞武榮碑》說:“闕績傳講《孝經》、《論語》、《漢書》、《史記》、《左氏》、《國語》,廣學甄微,靡不貫綜。”按,此碑立于漢靈帝建寧(168—171)年間。又,蔡邕《獨斷》說:“四代獄之別名,唐虞曰士官,《史記》曰‘皋陶為理’。”按:蔡邕死于漢獻帝初平三年(192)。這些都是見于漢末文字記載的,有不可辯駁的說服力。
到魏晉時期,當然就更多了,例如《三國志王朗傳》記載王肅對魏明帝說:“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張裔傳》說張裔“治《公羊春秋》,博覽《史》、《漢》”。《三國志》記的是魏、蜀、吳事,作者陳壽是西晉人,說明到三國時代《史記》作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已經流行得很廣泛、很普遍了。
《史記》是什么啊?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名稱由來: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稱“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史記的內容包括: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史記的意義: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什么是《史記》?
《史記》也叫“太史公書”、“太史公傳”或“太史公”,是由司馬遷撰寫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
《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璧”。
史記又稱什么
《史記》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它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并稱“史學雙壁”。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wr1i 提取碼: wr1i
關于史記為什么叫史記和史記是什么樣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