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子規啼出自哪里,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關于月落子規啼出自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是什么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楊花落盡子規啼”在全詩的作用是什么?
“楊花落盡子規啼”出自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在全詩的作用是采用了融情入景手法,點為下文抒寫悲慨之情作了鋪墊,抒發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一種感嘆,表示對王昌齡同情的一種心情。詩文如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要經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隨著風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注釋
1
楊花:柳絮。
2
子規:即杜鵑鳥,相傳其啼聲哀婉凄切。
3
龍標: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4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總稱,在今湖南省西部。
5
與:給。
6
隨君:一作“隨風”。
7
夜郎:漢代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
作品賞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雖未追敘與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誼,但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于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夜郎。而細加分析,則兩句之中,又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
楊花落盡子規啼出自哪里?
“楊花落盡子規啼”等句,出自唐代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之景,與“我寄愁心與明月”之情的關系是:融情入景,虛實相生。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本身即蘊含著飄零之悲、離別之恨。“楊花落盡子規啼”,既點明了暮春時令,又為后面的“聞道龍標過五溪”預設了傷感的情感基調,為“我寄愁心與明月”的幽思(虛擬想象)營造了凄美的意境。
月落子規啼下一句
楊花落盡子規啼的下一句是聞道龍標過五溪,出自唐代詩人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全文如下: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后寫下了這首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
月落子規啼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是什么意思、月落子規啼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