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任哪個朝代(王選是什么朝代的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思任哪個朝代,以及王選是什么朝代的人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關(guān)西溪濕地的詩詞,請附上詩名、詩人名字、朝代
桃源憶故人
西溪感懷
西溪濕地水漣漣,
幾轉(zhuǎn)曲橋忽現(xiàn)。
斜倚紅梅相伴,
含笑疏枝展。
雪打梨花飄柔肩,
傲霜竹影喜春寒。
千古芳名幽遠(yuǎn),
憐我君風(fēng)腆。
2月11日
晨起冒雪到機(jī)場,到杭州蕭山機(jī)場,細(xì)雨朦朦,冒雨到西溪濕地。匆匆穿過杭州,晚七點復(fù)回蕭山機(jī)場,因為身份證錯誤,居然不能登機(jī),改簽后,才于半夜到首都機(jī)場,時大雪紛飛,回到九臺莊園,竹聲瑟瑟中,已是凌晨兩點了,詩以寄之。
“千頃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
厲鶚詩云:“一曲溪流一曲煙”
明人施萬于月夜泛舟西溪,有詩寫道:“白露帶蒹葭,月光翻在水。恍若御天風(fēng),高歌云漢里。”
。。。
王稚登《西溪寄彭欽之書》:
留武林十日許,未嘗一至湖上,然遂窮西溪之勝。舟車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靄中,衣袂盡綠。桂樹大者,兩人圍之不盡。樹下花覆地如黃金,山中人縛帚掃花售市上,每擔(dān)僅當(dāng)脫粟之半耳。往歲行山陰道上,大嘆其佳,此行似勝。
李流芳《題西溪畫》:
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錫、子與自云棲翻白沙嶺至西溪。夾路修篁,行兩山間,凡十里,至永興寺。永興山下夷曠,平疇遠(yuǎn)村,幽泉老樹,點綴各各成致。自永興
至岳廟又十里,梅花綿亙村落,彌望如雪,一似余家西磧山中。是日,飯永興,登樓嘯詠。夜還湖上小筑,同孟暘、印持、子將痛飲。翼日出冊子畫此。癸丑十月烏
鎮(zhèn)舟中題。
楊蟠《西溪》詩:
為愛西溪好,長憂溪水窮。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王思任《西溪》詩:
一嶺透天目,千溪叫雨頭。石云開繡壁,山骨洗寒流。
鳥道苔衣滑,人家竹語幽。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
張岱《秋雪庵詩》:
古宕西溪天下聞,輞川詩是記游文。
庵前老荻飛秋雪,林外奇峰聳夏云。
怪石棱層皆露骨,古梅結(jié)屈止留筋。
溪山步步堪盤礴,植杖聽泉到夕曛。
參見百度百科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幽默大師?例如東方朔、金圣嘆這樣既有名又有才學(xué)的人。
幽默屬于高級貨色,肚子里沒貨,頂多算是搞笑,古代來說,幽默基本上就是士大夫們的消遣了(當(dāng)然有時候當(dāng)局者覺得被消遣了那就不好說了),當(dāng)然這也需要天賦
詩經(jīng)里有寫“善戲謔兮,不為虐矣” 開個玩笑,無傷大雅。明朝有專門的笑話集,雅謔,再往前則有三國時代的笑林,雅謔這個詞感覺更準(zhǔn)確,有俳諧的意思在,這一點和英語里說的PUN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這玩意和性格關(guān)系太大了,性格張揚,好說嘴,才情高也容易得罪人,為人到老也是天真(比如蘇東坡,比如金圣嘆)
幽默大師往往出生在政治和經(jīng)濟(jì)都較為穩(wěn)定寬松的年代(多半是朝代中葉)里,否則以他們的幽默基本上是要掉腦袋的(再次比如金圣嘆)
舉幾個例子 比如北宋仁宗時候的 石中立 都做到宰相了,這位出名的典故是去皇帝的御花園看獅子,主者云:“縣官日破肉五斤以飼之。”同列戲曰:“吾儕反不及此獅子邪?”中立曰:“然。吾輩官皆員外郎,敢望園中獅乎?” (員外郎是官職級別,非實職) 這位笑話不斷,最后被言官彈劾,宰相出外就做不成了
所以幽默大師往往都豁達(dá),蘇軾就是這樣,雖然被烏臺詩案搞的沒前途,不過文章憎命達(dá),反而越寫越開闊了,只是還是喜歡說嘴,“忽聞河?xùn)|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好朋友一樣奚落
魏晉時代,人好莊老,狂放的人更多,比如劉伶,他這個人其貌不揚,又沉溺杯中之物,但是氣魄很大,“劉伶恒縱酒放達(dá),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昆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褲子)中!’” 另一次老婆要他戒酒,把他喝酒的東西要全扔掉,他攔住說,好好我戒就是了,不過我自己戒不了的,要禱告神靈發(fā)誓,拿點酒肉做祭品吧;他老婆就幫他把酒肉準(zhǔn)備了,他禱告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仍引酒御肉,隗然復(fù)醉。”
到了明朝的時候,大家流行寫筆記小說,流傳下來一看,各個都是幽默高手,比如王思任,徐文長,唐伯虎,張岱,故事太多不詳細(xì)說了,大家按圖索驥便是了
那先古人的名字說:名什么,字什么號什么的是什么意思啊?/
中國古人的姓氏字號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xiàn)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個人獨用的姓。
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來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biāo)志,因而這些名稱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現(xiàn)象有關(guān)。這些氏族名稱以后就可能演化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稱呼人還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說,“傅”是地名)、職業(yè)名(如巫咸,“巫”是從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號(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這類稱呼固定下來也就是“姓”。如魯、韓、宋等,是以地名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師、祝、史等,是以職業(yè)為姓;上官、司馬、司徒等是以官職為姓;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莊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謚號。從春秋戰(zhàn)國時一些人的稱呼中我們還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跡,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稱“柳下惠”,公輸班因是魯人又叫“魯班”,公孫鞅又因是衛(wèi)國人稱“衛(wèi)鞅”、因封為商君稱“商鞅”等。此外,在中華各民族交通往來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遲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變化。如五代時吳越的“劉”姓因避諱(“劉”與吳越王“錢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難”②之后,黃子澄的后人因避禍改姓“田”,而“靖難”有功的太監(jiān)馬三保卻被賜姓為“鄭”(就是以“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著稱的鄭和);北魏孝文帝為推行“漢化”而改“拓跋”姓為“元”姓。又如“漢代諸縣(今山東省境內(nèi))的“葛”姓遷到陽都(今河南省境內(nèi)),為了和當(dāng)?shù)氐母鹦諈^(qū)別就稱為“諸葛”,而齊地的“田”姓外遷,以外遷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東漢名臣“第五倫”)。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維護(hù)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夏商兩代留下來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盤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聯(lián)系,可能和生辰有關(guān)。春秋時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應(yīng)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鄭莊公名“寤(牾)生”,則是他母親難產(chǎn)的紀(jì)實。可見那時有些名字還是很樸素的。但那時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這含意并因同時出現(xiàn)的“字”而更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離騷》里自述:“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古人“名”和“字”的關(guān)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chuàng)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xué)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wù)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又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學(xué)家曾鞏字子固,他們名、字中的“良”與“善”、“鞏”與“固”也都是同義。“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xué)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西晉文學(xué)家陸機(jī)字士衡,“機(jī)”、“衡”都是北斗中的兩顆星。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漁”(打魚)、“樵”(砍柴)常為侶,宋代史學(xué)家、《通志》的編者鄭樵字漁仲;“漁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學(xué)家李漁字笠翁。“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異之,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同”與“異”都是反義。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偉長,《孔叢子》有“非不偉其體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三國趙云字子龍,取自《周易》“云從龍,風(fēng)從虎”;唐代文學(xué)家陸羽(著有《茶經(jīng)》,后世尊為“茶神”)字鴻漸,也是取自《周易》“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元末戲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記》)字則誠,取自《禮記》“誠則明矣”;明代軍事家于謙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錢謙益字受之,則都是用《尚書》中“謙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后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guān)系,如唐代抵抗安祿山的名將顏果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共用“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顏真卿(以書法傳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歷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這種情況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輩名,具體到個人身上就只有半個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朱用純的柏廬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如蘇東坡、鄭板橋、朱柏廬等)甚至超過本名。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fā)或標(biāo)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就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quán)貴們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表示對他們的蔑視。明末畫家朱耷在明亡后取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抒發(fā)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當(dāng)然,更多的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不過是附庸風(fēng)雅、沽名釣譽的幌子。
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rèn)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贖回相秦,人稱“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綽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nèi)奸,被人稱為“笑中刀”(成語“笑里藏刀”的起源),又號為“人貓”;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領(lǐng)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當(dāng)時號為“三旨相公”,這幾個貶義的綽號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臉。《水滸》里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zhǔn)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zhèn)€人姓名的還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xùn)|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對聯(lián):“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鴻章(合肥人)、下聯(lián)指任戶部尚書(司農(nóng))的翁同龢(常熟人),卻利用“地望”的雙關(guān)語義諷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fā)出“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yuǎn)(曾封定遠(yuǎn)侯),蔡邕稱蔡中郎(曾任中郎將),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三、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稱。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北宋呂本中和南宋呂祖謙先后稱東萊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后由門人、后人上的尊號(“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晉代陶潛的靖節(jié)等。
四、謚號,即死后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明徐光啟稱徐文定、清紀(jì)昀稱紀(jì)文達(dá)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漢代學(xué)者戴德、戴圣叔侄(他們編纂的《禮記》也分別稱為《大戴禮》、《小戴禮》),晉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義詞),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也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六、以幾個姓并稱特定的幾個人。如“伊呂”指商伊尹、周呂尚;“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xué)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七、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同李十一醉憶元九》、《送裴十八圖南》、《寄丘二十二員外》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還可連同名和官職并稱,如裴圖南稱裴十八圖南、杜甫稱杜二拾遺、白居易稱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還有此風(fēng)習(xí),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的姓名字號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tài)的組成部分。我們今天直接以姓名作為古人的代號就行了,已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但是,由于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并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詳、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他的著作也分別題名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國公集》、《文信公題杜詩》等。又如《四庫全書》中以“王”為首字題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種,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字號或其他代稱題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達(dá)的號)、《王陽明集》(明王守仁的尊號)、《王文成公全書》(明王守仁的謚號)、《王荊公詩注》(宋王安石的封號)、《王右丞集》(唐王維的官職)等。還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題目上根本無姓名,如《臨川集》(宋王安石原籍臨川)、《鳳洲筆記》、《弇州山人題跋》(明王世貞,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漁陽文錄》(清王世禎,號漁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稱船山先生)等。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號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fēng)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史學(xué)者稱這種氏族標(biāo)志(也是氏族崇拜對象)為“圖騰”。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當(dāng)了皇帝(即明成祖),當(dāng)時號“靖難”。
===
古人字號摭談
文/闕維杭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這風(fēng)氣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很普遍了。《禮記·曲禮上》稱:“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貴族男子二十歲時(成年)行加冠之儀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時可以盤發(fā)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后來亦稱女子許嫁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起來,這取字的規(guī)矩最初是囿于上層社會的圈子,但后來漸漸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習(xí)。
那么,字與名是什么關(guān)系呢?《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廣義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義的詮釋,也可以是名的內(nèi)涵的發(fā)揮。例如諸葛亮字孔明,關(guān)羽字云長,鮑照字明遠(yuǎn),陶潛字淵明,白居易字樂天等等,都是詞義互見,相輔相成的。蘇軾,字子瞻,假如我們知道“軾”字的古義是指車子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子”則系夫子自稱,那么憑欄而望稱之為“瞻”也就是順理成詞了。他的另一個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蘇軾排行第二,加“和”字則含有吉祥意,了解這些字的本義再看表字,含義就明確了。金代文學(xué)家元好問,字裕之,人“好問”而學(xué)識“裕之”,這字取得實在妙;清代戲曲家李漁的字為“笠翁”,則又可謂以俗字見雅趣了。也有的干脆拆名為字,簡便好記,如清代詩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些人喜歡取許多字,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文人中多字的冠軍,大概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毛奇齡(一名甡),他一字兩生,又字大可、齊於、于、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遲、春莊、僧彌、僧開等等,真是隨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至于文人學(xué)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別號,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這號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無跡可尋,但大多數(shù)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歡以曾經(jīng)居住或逗留過的地名風(fēng)物為號,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云:“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李白五歲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之青蓮鄉(xiāng),后因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后,“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蘇軾取“東坡”為號還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曾于東坡屋地栽花自娛,詩嘗數(shù)言及“東坡”,蘇慕而效之,遂以為號。蘇軾的這個號在文壇與民間最為普及,他其他的別號多達(dá)三十余個,有以排行、籍貫稱的,如:大蘇(以別于其弟蘇轍)、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職官學(xué)名行世的,如:蘇使君、蘇賢良、西湖長;也有因人格、詩風(fēng)自稱或被人稱,以及旨在揄揚胸臆的,如:坡仙、謫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從他的這許多名號也可見出古人取號的廣泛與無限制,多號也就習(xí)以為常了。不少的文人還因傳聞軼事或佳句而得號,如晚唐溫庭筠年輕時參加科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這很近于是一種綽號或謔稱了。宋代詞人張先因有三句寫“影”的佳句,被譽稱為“張三影”;元末袁凱因詠白燕詩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詞》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之句,一時稱善,遂號為“王桐花”。這些都是以詩名人的例子。以署邸、書齋名為號也是文人的一種慣例,清代詩人袁枚在江寧(今南京市)小倉山筑隨園定居,因號“隨園老人”;清代藏書家錢曾的藏書樓名叫“也是園”,他的號就稱為“也是翁”。
近代文人多號達(dá)數(shù)十個的有蘇曼殊、姚民哀兩位,有人作打油詩戲稱他倆:“一人數(shù)十百名字,從此閻王捉不來。”提倡白話文以后,也有人開玩笑在報上把名號譯成語體,如稱丹翁為“通紅老頭子”,君博為“皇帝賭錢”,令人忍俊不禁。
三國時期的"字"是怎么會是啊?
簡單說一下吧,古人的名字主要包括了姓、名、字。姓不用說了,是繼承家族的,名都是父母取的,而字是古人成年之后,為了行走江湖、交朋友結(jié)友,會給自己取的。比如你提到的趙云,就是姓趙名云字子龍。
而“字”的含義多為“名”的意義延伸或詮注。
對朋友、下屬或帶謙恭態(tài)度的稱呼對方時,就稱對方的字。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字的,一般來說,文人、貴族或至少有點文化的人才會有。
比如漢高祖劉邦就沒有字,因為他當(dāng)年出身貧寒,也沒有文化,朋友都直接叫他劉邦或劉季,而這個“季”并不是他的字,而是因為他在家里排行第三,季就是第三的意思。
又如韓信也沒有字。
而張飛給大家的印象好像有點暴燥粗俗,但這只是小說和傳說虛構(gòu)的形象,事實上張飛很有文化,而且是一個書法家。所以他也給自己取了一個字,冀德。我猜想就是既然要飛,就要讓自己的翅膀朝著道德的方向去飛。而最后他并沒有讓我們失望。
中國古代的作家
卜世臣 干 寶 于 謙 萬 樹 上官儀 萬侯詠 馬致遠(yuǎn) 王 曇 王 磐王 冕 王 曄 王 鼎 王 衡 王 績 王 翰 王 勃 王 維 王 度王 建 王 通 王 褒 王 充 王 符 王 粲 王 嘉 王 琰 王 漠王 韜 王世貞 王士禎 王思任 王光承 王夫之 王猷定 王實甫 王子一王九思 王驥德 王安石 王禹偁 王沂孫 王庭琰 王明清 王庭筠 王若虛王之煥 王昌齡 王廷相 王慎中 毛奇齡 毛 晉 尤 侗 尤 袤 方 苞方 勺 孔 子 孔 融 孔尚任 孔稚圭 鄧 牧 鄧 剡 鄧千江 尹 洙
文及翁 文天祥 元好問 元 結(jié) 元 稹 韋 莊 韋應(yīng)物 牛 肅 牛僧儒牛希濟(jì) 左 思 左丘明 司馬遷 東方朔 盧 綸 盧照鄰 盧思道 白居易白行簡 皮日休 白 樸 司空圖 司空曙 石 介 盧 摯 葉 適 葉夢得葉雉斐 石君寶 史達(dá)祖 丘 浚 葉憲祖 丘 園 丘心如 邊 貢 歸 莊歸有光 申涵光 厲 鶚 馮惟敏 馮子振 馮夢尤 馮延巳 老 子 莊 子列 子 孫 樵 孫星衍 孫光亮 孫仁孺 許 潮 許仲琳 許元仲 朱 凱朱 權(quán) 朱 熹 朱 載 朱載育 朱彝尊 朱素臣 朱良卿 朱有燉 朱鼎臣朱敦儒 劉 璋 劉 因 劉 筠 劉 過 劉 灣 劉 向 劉 安 劉 楨
劉 琨 劉 勰 劉 基 劉大櫆 劉時中 劉東生 劉子暈 劉克莊 劉辰翁劉希夷 劉義慶 劉長卿 劉禹錫 畢萬后 紀(jì) 昀 紀(jì)君祥 喬 吉 江 總西周生 關(guān)漢卿 呂天成 呂本中 阮 瑀 阮 籍 阮大鋮 戎 昱 華 龍吉中孚 仲長統(tǒng) 江 淹 陰 鏗 祁彪佳 徐再思 宋 玉 宋 濂 宋 犖
宋子侯 宋九嘉 宋 琬 宋 祁 李 斯 宋之問 李 白 李 頎 李 益李 賀 李 諤 李 華 李 璟 李 煜 李 嶠 李 端 李 紳 李 翊
李 翱 李 漢 李 珣 李 綱 李 贄 李 玉 李 漁 李商隱 李公佐李朝威 李復(fù)言 李漢道 李直夫 李東陽 李開先 李攀龍 李清照 李汝珍李兆洛 鄒 陽 揚 雄 張 衡 張 華 張 協(xié) 張 載 張 亢 張 渭張 說 張 先 張 炎 張 來 張 羽 張 泰 張 岱 張 溥 張 采張子僑 張若虛 張志和 張與義 張孝祥 張元干 張國賓 張可久 張養(yǎng)洗張鳴善 張煌言 張星期 張問陶 張惠言 辛延年 辛棄疾 陳 琳 陳 鴻陳 亮 陳 鐸 陳 忱 陳子昂 陳師道 陳與郊 陳子龍 陳端生 陳維嵩
應(yīng) 玚 陸 機(jī) 陸 游 陸 鉞 陸 云 陸龜蒙 吳 均 吳 炳 吳文英吳昌齡 吳承恩 吳國倫 吳敬梓 吳嘉紀(jì) 吳偉業(yè) 吳 雯 何 遜 何孟春何景明 杜 甫 杜 牧 杜 浚 杜荀鶴 杜審言 沈 璟 沈 泰 沈 仕沈佺期 沈亞之 沈和甫 湯顯祖 沈自晉 沈德符 沈德潛 沈起鳳 沈即濟(jì)
岑 參 蘇 軾 蘇 轍 蘇 洵 蘇 綽 蘇 颋 蘇味道 蘇舜欽 汪 中汪元量 汪元亨 汪道昆 折元禮 花李郎 邵 寶 邵 燦 余象斗 湯舜民余 樾 佟世南 余劭魚 周 濟(jì) 周 密 周邦彥 周朝俊 鄭板橋 鄭廷玉鄭先祖 鄭思肖 羅 隱 羅貫中 羅懋登 宗 臣 孟 子 孟 郊 孟浩然孟稱舜 茅 坤 楊 炯 楊 素 楊 廣 楊 億 楊 訥 楊 基 揚 溥
楊 果 楊 榮 楊 梓 楊復(fù)吉 楊顯之 楊維楨 楊士奇 楊景言 楊致和楊萬里 楊炫之 屈 原 屈大均 枚 乘 枚 皋 和邦額 范 曄 范 槨
范 康 范仲淹 苗 發(fā) 范成大 武漢臣 金 豐 金仁杰 盂漢卿 羅大徑林景熙 荀 況 荀 氏 趙 嘩 趙 壹 趙 元 趙 翼 趙宗祚 趙師秀趙秉文 趙執(zhí)信 禰 衡 酈 炎 酈道元 鐘 嶸 鐘 煜 鐘嗣成 駱賓王柳 永 柳 開 柳宗元 祖 詠 獨孤及 柳 冕 皇甫湜 皇甫枚 皇甫松姚 合 姚 鉉 姚 燧 姚 潤 姚 鼐 姚汝能 歐陽炯 歐陽修 賀 鑄姜 夔 胡 銓 胡天游 洪 邁 洪亮吉 洪 升 宮天挺 施 惠 施耐庵
施國章 貫云石 施紹莘 侯方域 查慎行 俞鴻漸 宣 鼎 徐 陵 徐 干徐 璣 徐 賁 徐 照 徐 渭 徐浮遠(yuǎn) 徐復(fù)祚 徐禎卿 徐中行 陶淵明陶宏景 陶貞環(huán) 聶夷中 聶冠卿 賈 島 賈仲明 顧 況 賈 渲 顧大典顧景星 顧貞觀 顧炎武 高 適 高 儒 高 濂 高 啟 高 明 高文秀郭 璞 郭 湜 秦 嘉 秦簡夫 袁 康 袁 郊 袁 凱 袁中道 責(zé)宗道袁宏道 班 固 桓 寬 晁 錯 晁補之 夏侯審 夏允彝 夏完淳 晁端禮高觀國 耿 諱 錢 起 錢 采 袁 枚 黨懷英 翁 卷 晏 殊 晏幾道秦 觀 浩歌子 錢澄之 錢謙益 翁方鋼 錢順之 錢惟演 梁 鴻 梁 肅粱辰魚 梁有譽 德梁繩 曹 操 曹 丕 曹 植 曹雪芹 曹貞吉 庚 信蕭 統(tǒng) 蕭穎士 蕭觀音 蕭德祥 崔 融 崔 顥 崔 峒 崔 宴 崔令欽常 建 梅堯臣 黃庭堅 黃鎮(zhèn)成 黃宗羲 黃景仁 康 海 康與之 康進(jìn)之薩都刺 凌夢初 閻若璩 皎 然 舒 位 彭民望 蔣 防 蔣景祁 蔣土銓
葛 洪 謝 眺 謝 翱 謝 鐸 謝 榛 謝靈運 傅 玄 嵇 康 韓 非韓 縝 韓 駒 韓 翝 儲光羲 溫庭筠 董 銳 董解元 曾 幾 曾 鞏曾瑞卿 揭徯斯 焦 循 彭兆蓀 鮑 照 鮑天佑 虞 集 虞世南 虞世基鮑以文 睢景臣 甄 偉 褚人獲 管世灝 譚元春 熊大木 廖瑩中 蔡 邕
蔡 琰 蔡 圭 裴 迪 裴 度 黎 簡 臧懋循 潘 岳 潘 尼 潘大臨墨 子 樊宗師 薛用弱 薛道衡 薛論道 魏 禧 瞿式耜 戴善夫 戴表元戴復(fù)古 顏之推 司馬相如 司馬幼之 宇文化及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