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是哪個朝代的(張仲素是什么朝代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張仲素是哪個朝代的,以及張仲素是什么朝代的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的詩人按朝代分各5個
漢朝:司馬相如、卓文君、揚雄、孔融、曹操;唐朝:賀知章、王昌齡、李白、杜甫、白居易;
宋朝:歐陽修、蘇軾、范成大、陸游、王安石。
1、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jié)構(gòu)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后人稱之為賦圣和“辭宗”。
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jié)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2、賀知章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jiān)”,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qū))人。唐代詩人、書法家。
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開元中,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知章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
后接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改授工部侍郎。俄遷秘書監(jiān)。他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
其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yīng)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xiāng)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其詩19首。
3、王昌齡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nóng)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4、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5、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相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賀知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昌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軾
王維是哪一朝代的?同一朝代的詩人還有誰?
唐朝的。這你算問著了,唐朝詩人最多了。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guān)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陜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尉的小官。
岑參(715-770),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
元結(jié)(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于洞,因號猗于子,河南人。
韋應(yīng)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zhèn))人,世稱柳河東。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
唐玄宗(685-762),一稱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賢相,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杜審言(約646-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約656-714),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
宋之問(約656-712),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
王灣(?-750),今河南洛陽人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韓雄(左)羽(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
劉繚(右上部)日(704-745?),江東(今江西奉新)人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金壇(今屬江蘇)人
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鎮(zhèn)江)人。
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
馬戴(775-?),字虞臣,今陜西華縣人
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
崔涂(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
韋莊(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陜西長安縣)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晝,本姓謝,為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
崔曙(約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蘇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濟人,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人。
裴迪(716-?),關(guān)中(今屬陜西)人。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權(quán)德輿(759-818),字載之,今甘肅秦安人,一說為陜西略陽人。
張祜(生卒年不詳),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一說河南沁陽人。早年寓居蘇州,后至長安,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
賈島(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李頻(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西鄙人,西部邊地的人民,故稱為西鄙人。
金昌緒(生卒年不詳),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詳。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人
張旭(675-750?),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
王翰(約687-735后),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今河南洛陽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濟縣人
顧況(約725-約814),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
朱慶余(生卒年不詳),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
鄭畋(約824-882),字臺文,滎陽(今屬河南)人
韓亻屋(844-約914后),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今陜西西安人。
陳陶(約812-885前),字嵩伯,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作嶺南人,又作劍浦(今福建南平)人。
張泌(930-?),字子澄,今江蘇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時官中書舍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詩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奇妾,后奇叛來,籍之入宮,有寵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為皇子傅母。皇子壯,封漳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xiāng)。
薛濤 字洪度,生于大歷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歲。原籍長安,幼隨父居成都,八九歲能詩,十六歲入樂籍,脫樂籍后終身未嫁。
蘇味道 趙州欒城人。
劉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
張謂 字正言,河南人。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
于良史 徐州張建封從事。
崔護 字殷功,博陵人
于鵠 大歷、貞元間詩人也。
趙徵明 天水人。
楊師道 字景猷,華陰人
袁郊 字之儀,朗山人,
崔涯 吳楚間人,與張祜齊名。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
張若虛,揚州人。
劉叉,元和時人。
張仲素,字繪之,河間人。
盧汝弼 (《才調(diào)集》作盧弼),登進士第,以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從昭宗遷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為節(jié)度副使。
王涯 字廣津,太原人。
李約 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稱蕭齋。官兵部員外郎。其詩語言樸實,感情沉郁。詩十首,皆是不錯的作品,其中尤以《觀祈雨》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隱者,少為負局鎪釘之業(yè)。
戎昱,荊南人,登進士第。衛(wèi)伯玉鎮(zhèn)荊南,辟為從事。
崔玨(音jue決),字夢之,嘗寄家荊州
王駕,字大用,河中人。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詩六首,雖不多,但頗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兩首流傳很廣.
黃巢(?~884)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曹州冤句(今山東荷澤)人。
崔國輔,吳郡人。
于武陵,會昌時人。
捧劍仆,咸陽郭氏之仆也。雖在奴隸,嘗以望水眺云為事。
施肩吾,字希圣,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隱洪州之西山,為詩奇麗。其最著名的代表作為《幼女詞》和《誚山中叟》.
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長于宮詞。得幸蜀主孟昶,賜號花蕊夫人。其宮詞描寫的生活場景極為豐富,用語以濃艷為主,但也偶有清新樸實.
李郢,字楚望,長安人。大中十年,第進士,官終侍御史。詩作多寫景狀物,風格以老練沉郁為主
皇甫松,(皇甫)湜之子,自稱檀欒子。代表作有《采蓮子二首》、《怨回紇歌》、《浪淘沙二首》等.
張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節(jié)讀書,遂入詩境,以試參軍。避亂,居揚州。
徐彥伯,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對策高第。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紹(?——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后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小說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739年),陜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維(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huán)(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陜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
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注(?——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唐詩宋詞所有詞人詩人的朝代、人名、字號、作品
唐詩:
魏征,字玄成。主編《群書治要》,撰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北齊書》總論。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秋夜喜遇王處士 》《過酒家》《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 上官儀,字游韶。《入朝洛堤步月》 駱賓王,字觀光。《駱臨海集》十卷。 盧照鄰,字升之。《幽憂子集》二十卷。
崔液,字潤甫。《上元夜》。 王勃,字子安。《檄周王雞》《滕王閣序》《滕王閣》《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李嶠,字巨山。《汾陰行》
劉希夷,字延之(一作庭芝)。《公子行》《代悲白頭翁》
沈佺期,字云卿。《龍池篇》《三日獨坐州思憶游》《州廨宅移住山間水亭》《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答魑魅代書寄家人》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度大庾嶺》 杜審言,字必簡。《和晉陵陸丞相早春游望》
賀知章,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詠柳》,《回鄉(xiāng)偶書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陳子昂,字伯玉。著有《陳伯玉集》《登幽州臺歌》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有《張燕公集》。 蘇颋,字廷碩,現(xiàn)存《蘇廷碩集》,系后人所輯。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威遇》,有《曲江集》。 綦毋潛,字孝通(一作季通),《過融上人蘭若》
王之渙,字季陵。《涼州詞》,《登鸛雀樓》 薛稷,字嗣通。《秋日還京陜西十里作》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有《孟浩然集》。
李頎,有《李頎詩集》。 張旭,字伯高。《桃花溪》《山行留客》
王昌齡,字少伯。《從軍行》七首、《出塞》二首
王維,字摩詰。《王右丞集》《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鳥鳴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太白集》《古風》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盛唐邊塞詩《邯鄲少年行》
王翰(王瀚),字子羽。《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
嚴武,字季鷹。《軍城早秋 》 劉灣,字靈源。《出塞曲》
劉長卿,字文房,世稱劉隨州。《劉隨州集》。
李治,字季蘭。《薛濤李冶詩集》二卷。
杜甫,字子美。《杜少陵集》。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元結(jié),字次山。《元次山集》。
張謂,字正言。《早梅》 司空曙,字文明。《江村即事 》。
韓翃,字君平。《韓君平集》 《寒食》 張繼,字懿孫。《楓橋夜泊》。
錢起,字仲文。《錢考功集》 皇甫冉,字茂政。《送孔巢父赴河南軍 》。
李嘉佑,字從一。《送王牧往吉州謁使君叔》
韋應(yīng)物,后人稱他“韋江州”或“韋蘇州。《韋蘇州集》。
賈至,字幼鄰。《春思》二首 李端,字正己。《李端詩集》。
嚴維,字正文。《酬劉員外見寄》 戴叔倫,字幼公。《女耕田行》
盧綸,字允言。《盧戶部詩集》。 李益,字君虞。《李君虞詩集》。
孟郊,字東野。《寒地百姓吟》 《織婦辭》 《孟東野集》
楊巨源,字景山。《楊花落 》 武元衡,字伯蒼。《春興》
張仲素,字繪之。《秋思》《春閨思》
王涯,字廣津。《秋思贈遠》二首 劉商,字子廈。《古意 》
崔護,字殷功。《晚鴉》 權(quán)德輿,字載之。《權(quán)文公集》。
張祜(佑),字承吉。《張?zhí)幨吭娂贰?/p>
朱慶余,名可久。《朱慶余詩集》。 張籍,字文昌 。《野老歌》《估客樂》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集》
李約,字存博,號蕭齋。《觀祈雨》 王建,字仲初。《王建詩集》。
李涉,自號清溪子。《晚泊潤州聞角》
施肩吾,字希圣,號東齋,又號棲真子。《效古詞》《幼女詞》
薛濤,字洪度。《薛濤詩 《送友人》 韓琮,字成封,一作代封。《暮春浐水送別》 顧況,字逋翁。《華陽集》
李紳,字公垂。《追昔游詩》《雜詩》 元稹,字微之。《樂府古題》《新題樂府》 柳宗元,字子厚,人稱柳河東。《柳河東集》
呂溫,字和叔,一字化光。《呂衡州集》。
劉禹錫,字夢得。《劉賓客集》。
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白氏長慶集》71卷 《長恨歌》《琵琶行》
賈島,字閬仙,一作浪仙,名無本。《長江集》
李賀,字長吉。《李憑箜篌引》 盧仝,自號玉川子。《月蝕詩》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夜雨寄北》《嫦娥》
令狐楚,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少年行 》
杜牧,字牧之。《清明》《赤壁 》《泊秦淮》《山行》《金谷園 》
李群玉,字文山。《李群玉詩集》 雍陶,字國鈞。《塞路初晴》
許渾,字用晦,一作仲晦。《丁卯集》《續(xù)集》《續(xù)補》《集外遺詩》
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溫飛卿集》《金奩集》
崔玨,字夢之。《哭李商隱》 趙嘏,字承佑。《渭南集》
陳陶,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隴西行》四首
曹鄴,字業(yè)之,一作鄴之。《曹祠部集》 劉駕,字司南。《樂府》十首
薛逢,字陶臣。《潼關(guān)河亭》 馬戴,字虞臣。《邊城獨望 》
于濆,字子漪。《古風》三十篇 貫休,字德隱。《禪月集》
羅隱,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甲乙集》
陸龜蒙,字魯望 ,自號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號天隨子。《笠譯叢書》四卷
皮日休,字逸少,后字襲美,自號鹿門子。《皮子文藪》
司空圖,字表圣。《司空表圣文集》 錢珝,字瑞文 。《江行無題一百首 》
方干,字雄飛,謚玄英先生。《玄英先生集》十卷
韋莊,字端己。《浣花詞》 聶夷中,字坦之。《詠田家》
曹松,字夢徵。《己亥歲》 秦韜玉,字仲(中)明。《貧女》《貴公子行》
韓偓,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 玉山樵人集 》《香奩集》 吳融,字子華。《唐英集》。
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唐風集》三卷
鄭遨,字云叟 。《富貴曲》 張蟲賓,字象文。《吊萬人冢》
黃滔,字文江。《黃御史集》 孟賓于,字國儀。《金鰲集》
鄭谷,字守愚。《云臺編》 王駕,字大用,守素先生。《雨晴 》
唐彥謙,字茂業(yè)自號鹿門先生。《鹿門集》
崔涂,字禮山 。《孤雁》 盧汝弼,字子諧。《庭四時怨》
翁宏,字大舉。《春殘》 譚用之,字藏用。《秋宿湘江遇雨》
張泌,字子澄。《寄人》
………………………………………………………………………………………………………………………………………………………………………………………………………………………………………………………………………………………………………………………………………………………………………………………………………………………………………………………………………………………………………………………………………………宋詞不想錄了
_
關(guān)于月亮與樹的詩句
1.關(guān)于月亮和樹的古詩
關(guān)于月亮的古詩:
1、《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2、《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3、《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4、《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5、《生查子·元夕》——杜牧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關(guān)于樹的古詩:
1、《春閨思》——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2、《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3、《晚春二首》——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4、《墨梅》——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5、《滁州西澗》——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2.描寫月亮 樹的詩句 古詩
這么多,想要哪個自己查吧詩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盧綸:《塞下曲》)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10.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王昌齡:《出塞》)詠月名句積累:1、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2、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魏?曹植《怨歌行》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應(yīng)令》4、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6、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7、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張若。
這么多,想要哪個自己查吧詩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靜夜思》)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里館》)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10.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詠月名句積累:1、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2、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魏?曹植《怨歌行》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應(yīng)令》4、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6、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7、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8、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9、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10、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1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唐?李白《關(guān)山月》12、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唐?李白《子夜吳歌四首》13、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唐?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14、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唐?李白《憶山東二首》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唐?李白《把酒問月》16、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 唐?李白《把酒問月》17、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18、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19、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 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蘆風似勝竹風幽。 唐 賈至 《別裴九弟》21.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22.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唐 白居易 《春題湖上》24. 萬影皆因月,千生各為秋。 唐 劉方平 《秋夜泛舟》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唐 劉方平 《月夜》26.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唐 韓愈 《山石》27.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鐮。
唐 韓愈 《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 徐凝 《憶揚州》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 晏殊 《寓意》30.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宋 張先 《菩薩蠻》31. 云破月來花弄影 宋 張先 《天仙子?送春》32. 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 宋 蘇軾 《西江月》34.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宋 蘇軾 《前赤壁賦》35.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 蘇軾 《中秋月》36.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 《西江月》37. 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雜詩》38. 一夜夢游千里月,五更霜落萬家鐘。
清 濮淙 《聞梁蘧玉已寓京口》唐·王維: 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晉·陶淵明: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宋·晏幾道: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唐·劉禹錫: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唐·張若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清·蕭詩: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唐·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清。
3.有關(guān)月亮和柳樹的古詩
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小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春風: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梅花:華發(fā)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月亮: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松樹: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西湖:孤山寺北貿(mào)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歌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陽里白沙堤。
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
4.與月亮和樹有關(guān)的詩詞
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朝代:唐代作者: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朝代:唐代作者: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寄揚州韓綽判官朝代:唐代作者: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生查子·元夕朝代:宋代作者:歐陽修(一說朱淑真)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月夜憶舍弟朝代:唐代作者: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二、樹的古詩:蝶戀花·春景朝代:宋代作者: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春閨思朝代:唐代作者:張仲素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詠柳 / 柳枝詞朝代:唐代作者: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晚春二首·其一朝代:唐代作者: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5.關(guān)于月亮的古詩10首
1、唐·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
2、唐·劉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3、唐·王維《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里?只有一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4、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譯文: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5、唐·李商隱《霜月》
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jīng)銷聲匿跡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6、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譯文:長安城內(nèi)一片月光,千戶萬戶都在搗衣。秋風吹送搗衣聲聲,家家懷念戍邊之人。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zhàn)爭,讓我丈夫結(jié)束遠征。
7、宋·蘇軾《陽關(guān)曲·中秋月》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guān)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夜幕降臨,云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zhuǎn)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8、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霜雪那樣白,樹上的鴉雀停止了聒噪,進入了夢鄉(xiāng)。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人們都在賞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家?
9、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譯文: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
10、唐·張泌《寄人》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譯文:別夢中隱約來到了謝家,徘徊在小回廊欄桿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還為離人照著庭院落花。
擴展資料:
展開浩如煙海的詩卷,詠月詩詞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繪其綽約嫵媚的姿影,或抒發(fā)相思和離別之情,或感傷身世和流離之苦,或傾訴曠達瀟灑之胸襟,或寄托濟世報國之壯志,或是借以抒發(fā)對宇宙、社會人生的思考。
6.關(guān)于冬天月亮和樹的句子
關(guān)于冬天月亮和樹的句子:
首先來理解題目的含義,冬天大家都會
想到寒冷,凜冽的寒風,月亮會讓人想
到親人,團圓。樹會讓人思念故鄉(xiāng),家
鄉(xiāng)的庭院的大樹。
所以綜合上面的意思寫冬天月亮和樹的句子:
1. 在寒冷的冬天,天上下著小雪,他獨自一人
漫步在陌生的接到,這個臘月寒冬,他由于
工作不能回家,看著天上的月亮那么大那么
圓,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家鄉(xiāng)的后庭院里面有
那么一顆大樹,以前每年過年都會在大樹下
大家一起圍著烤火。
7.關(guān)于月亮和的詩句
1、《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4、《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5、《關(guān)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6、《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濤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zhì),人間幾處看? 9、《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10、《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隱 初聞?wù)餮阋褵o蟬,百尺樓臺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16、《漫興》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17《泊秦淮》【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18、《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別》【唐】李冶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
20、《江樓有感》【唐】趙嘏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8.關(guān)于月亮和柳樹的五言絕句
1、《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玉階怨》【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4、《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5、《關(guān)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yīng)閑。
6、《把酒問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濤 魄依鉤樣小,扇逐漢機團。
細影將圓質(zhì),人間幾處看? 9、《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10、《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長安新柳 【唐】陳光 九陌云初霽,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邊春。
色淺微含露,絲輕未惹塵。一枝方欲折,歸去及茲晨。
柳 【唐】崔櫓 風慢日遲遲,拖煙拂水時。惹將千萬恨,系在短長枝。
骨軟張郎瘦,腰輕楚女饑。故園歸未得,多少斷腸思。
題柳 【唐】狄煥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余籠灞岸,煙暝夾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么。
柳 【唐】方干 搖曳惹風吹,臨堤軟勝絲。態(tài)濃誰為識,力弱自難持。
學舞枝翻袖,呈妝葉展眉。如何一攀折,懷友又題詩。
柳 【唐】李嶠 楊柳郁氤氳,金堤總翠氛。庭前花類雪,樓際葉如云。
列宿分龍影,芳池寫鳳文。短簫何以奏,攀折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隱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東。朝佩皆垂地,仙衣盡帶風。
七賢寧占竹,三品且饒松。腸斷靈和殿,先皇玉座空。
題柳 【唐】李中 折向離亭畔,春光滿手生。群花豈無艷,柔質(zhì)自多情。
夾岸籠溪月,兼風撼野鶯。隋堤三月暮,飛絮想縱橫。
詠柳 【唐】吳融 自與鶯為地,不教花作媒。細應(yīng)和雨斷,輕只愛風裁。
好拂錦步障,莫遮銅雀臺。灞陵千萬樹,日暮別離回。
庭柳 【唐】姚系 裊裊柳楊枝,當軒雜佩垂。交陰總共密,分條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攬結(jié)更傷離。愛此陽春色,秋風莫遽吹。
9.十句關(guān)于月亮的詩句
1、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出自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譯文: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2、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
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譯文: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雁群飛回來時,月光已經(jīng)灑滿了西樓。
4、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出自宋代晏幾道的《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譯文:當時明月如今猶在,曾照著她彩云般的身影回歸。
5、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出自唐代杜甫的《旅夜書懷》
譯文:星星垂在天邊,平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維的《山居秋暝》
譯文:明月映照著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7、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出自宋代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譯文: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
8、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出自唐代李白的《關(guān)山月》
譯文: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出自唐代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
譯文: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
10、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出自唐代李白的《長相思·其二》
譯文:夕陽西下暮色朦朧,花蕊籠罩輕煙,月華如練,我思念著情郎終夜不眠。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