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將是多少級,古代牙將是什么官職
大家好,關于牙將是多少級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代牙將是什么官職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什么是牙將?偏將?參將?
牙將就是牙門將,是警衛部隊的指揮官,三國時蜀國也曾設牙門將軍,趙云和魏延先后擔任。而偏將則是偏將軍,是最低等級的雜號將軍。參將軍最初是作為明初總兵官的屬官。明初出征部隊的最高統帥是總兵官,也稱大將軍、大元戎。而總兵官的副手就是副總兵官或副將軍、副將。之下就是參將軍,即副將的副手。后來將軍名號不斷貶值,這幾個將軍名號也成為中下級指揮官的名號。
三國時期武將官職表
三國時期武將官職:
1、太傅:輔弼國君之官,為上公,地位高于三公,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后任鐘繇為太傅。
2、大司馬: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
3、上大將軍:“吳于大將軍之上復置上大將軍”。這是為了表彰陸遜的功績并進一步提高他的官職而新設的。上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除陸遜外,呂岱、施績曾任此職(孫權黃龍四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后,建興元年,呂岱拜大司馬。元興元年八月,上大將軍施績遷左大司馬)。后世亦有相似之例,如北周亦設此職,如或唐高祖李淵因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殊功,故封其為“天策上將”。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吳設丞相、大司馬(另有左、右大司馬)、上大將軍,其中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大司馬之下。
4、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第二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5、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6、車騎將軍: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秩中二千石。
7、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
擴展資料:
三國官職一般是指三國管制。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于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于220年魏代漢,終于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亦又以184年黃巾之亂為上限的說法。三國官制和漢朝官制基本相同,沿襲了東漢官制的內容。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國管制
偏將、副將、牙將、裨將都是什么官?誰大誰小?
裨將與牙將相似,二者沒有具體的高低之分,只是一種通俗的稱謂,都是軍隊中等級最低的將領,且并非正式的軍銜,一般只能統領幾百人的小型隊伍。
偏將則要高于二者,并且可以算是一種正式的軍銜,所能統領的人數也較多,一般在三千到五千左右。
副將不是軍銜,只是古代出征時一般不會只派一名將軍指揮軍隊,如果同時派兩名或兩名以上的將軍出戰,則其中一名軍銜最高的將軍為“正”,其余的都算作“副”,統稱副將。一般來說,身為副將也都有著較高的軍銜了。
唐時的牙將相當于現代什么官職
從管理人數上講相當于旅長。
牙將,一是指古代一種軍銜,五人為一伍長,十人為什長,百人為百夫長,五百人為小都統,一千人為大都統,三千人為正,偏將,五千人為正偏牙將,一萬人設正副將軍。二是指牙門將,是警衛部隊的指揮官。
由于牙軍在藩鎮軍隊中地位重要,故所得賞賜極為優厚。他們往往父子相承,世代從軍,姻族相連,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有的節度使反而受到他們的控制。牙兵們稍不如意,就聚眾鬧事,廢立主帥,有同兒戲。唐后期不少節度使就是由牙軍所廢立的。
擴展資料
相關人物:
1、李祐
李祐(?-829年6月22日),字慶之。唐朝中期名將。李祐出身淮西牙將,驍勇善戰。“淮西之亂”時,李祐助吳元濟拒抗官軍。后被唐鄧節度使李愬設計生擒,受其信用。
他建議李愬襲取蔡州,活捉吳元濟,平定淮西。此后歷任神武將軍、金吾將軍、夏綏節度使、右金吾大將軍、涇原節度使等職。太和二年(828年),改任橫海節度使,率軍平定李同捷叛亂。太和三年(829年),李祐病逝。追贈司徒 。
2、裴約
裴約,潞州之牙將。莊宗以李嗣昭為昭義軍節度使,約以裨將守澤州。嗣昭卒,其子繼韜以澤、潞叛降于梁,約召其州人泣而諭曰:“吾事故使二十馀年,見其分財饗士,欲報梁仇,不幸早世。今郎君父喪未葬,違背君親,吾能死于此,不能從以歸梁也!”眾皆感泣。
在晉城東關有一座元代的橋,名叫景忠橋。關于這座橋,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五代時后唐守將裴約鎮守澤州,后梁的軍隊把澤州城包圍了。
裴約拒不投降,帶兵與敵人在景忠橋上(當時還沒有現在這座橋,可能是城門的吊橋之類的)奮力拼殺。將軍寡不敵眾,腸子都流出來了,他就將腸子束起來再與敵人大戰,最終戰死了。澤州城失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牙將
三國殺天梯15個頭銜是什么,比如牙將大將裨將?
新手3級:平民、士卒、伍長;入門3級:什長、佰長、軍統;高手3級:都統、都尉、校尉;專家3級:中郎、裨將、偏將;大師3級:牙將、衛將、大將。
總而言之一共15級:平民→士卒→伍長→什長→佰長→軍統→都統→都尉→校尉→中郎→裨將→偏將→牙將→衛將→大將。
偏將,裨將,牙將,副將,級別誰高誰低?
級別由低到高分別是:偏將、牙將、副將(裨將即副將)。
相關介紹:
古代軍銜中,五人為一伍長,二十人為什長,百人為百夫長,五百人為小都統,一千人為大都統,三千人為正偏將,五千人為正偏牙將,一萬人設正副將軍。
偏將則是偏將軍,是最低等級的雜號將軍。而副將是清沿明制之副總兵而改稱副將,秩從二品,位次于總兵。統理一協軍務,又稱協鎮,別稱協臺。
擴展資料
在古代,總督、駐防將軍、河道總督及漕運總督下亦設副將,掌總理營務、催護糧艘等事,是為中軍副將下轄的兵力稱為“一協”,(約幾千人)。
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
1894年,清朝政府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采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牙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裨將
關于牙將是多少級和古代牙將是什么官職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