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歌曲(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歌曲)
很多朋友對于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歌曲和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歌曲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是什么歌曲
這首歌是由譚健常作曲,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改編李煜的詞《虞美人》。
歌詞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擴展資料:
這首《幾多愁》,源自南唐后主李煜書寫的一首“絕命詞”《虞美人》,《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于“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
千百年后,這首詞被臺灣音樂家譚健常譜上曲,由鄧麗君唱響,成為了“舊詞新唱”的經典代表作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鄧麗君15周年巡回演唱會”的舞臺上,鄧麗君也演唱了這首歌。她那凄楚而感傷的歌聲,把作者沛然流離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幾多愁
歌詞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歌名
《幾多愁》
作詞:李煜?
作曲:譚健常
演唱:鄧麗君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擴展資料:
《幾多愁》于1983年上線。歌曲時長03:24。收錄于專輯《淡淡幽情》中,一上線就收到了廣泛的關注,收獲了眾多的喜愛。
1992年,該歌曲獲全國十大影視歌曲最佳歌曲獎。1994年,該歌曲獲得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中文金曲。
《幾多愁》有眾多的翻唱版本,截止2019年1月,費玉清、陳瑞、莊妮等都進行過翻唱。
春花秋月何時了 人生能有幾多愁 歌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 人生能有幾多愁 歌詞,出自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幾多愁》,
作詞:李煜《虞美人》作曲:譚健常
歌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歌曲《幾多愁》出自李煜《虞美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于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并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
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象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么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象: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茍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復強調自然界的輪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回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后,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于輕描淡寫,或失之于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并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余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涌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里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绖《默記》卷上:“又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于外。太宗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里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系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杰出成就。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生于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后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關于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歌曲和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歌曲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