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總共有多少篇,易傳一共有幾篇
今天給各位分享《易傳》總共有多少篇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易傳一共有幾篇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易傳一書包含了哪些內容?
《易傳》包括《彖(團)》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十篇,古稱《十翼》,總稱為《易傳》。《彖》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及卦辭。《象》主要解釋爻象和爻辭。《系辭》是《易經》的通論,論述《易經》的義蘊及基本觀點,闡發這些基本觀點怎樣應用于自然和社會,追述《周易》筮法、八卦起源等等,偏于說理。《文言》是解釋《乾》《坤》兩卦的卦辭及爻辭。《說卦》是說明八卦所象的事物和所體現的原理及其變化。《序卦》解說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雜卦》雜論六十四卦的卦義。
《易經》總共多少篇?
嚴格說,《易經》和《周易》不是一個概念。《周易》包括《易經》,《易傳》等共十篇,稱為十傳。其中《易經》包括上經和下經的。
《易經》的構成:《易經》有其特殊的文字體裁,即不分篇章節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組成。而每個卦又由內外卦,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幾部分構成。《易經》分為上、下經兩部分,上經計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離卦;下經計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濟卦。
《周易》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部內涵精深、影響廣泛、流傳久遠的典籍,有“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稱。幾千年來。
《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結構形式和抽象的符號顯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內涵(千古永輝的義理和復雜神奇的運算機制),吸引著人們在各個領域對其進行研究和應用,形成了龐大的易學研究體系。
擴展資料
成書時間
1、成于西周
顧頡剛關于《周易》卦爻辭制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范圍,是極有貢獻的”。
2、成于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于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后,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
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后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3、成于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和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
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后作《論易系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系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后期人的說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傳》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解釋是什么?
《易傳》中“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解釋是:擁有萬物就叫偉大業績。不斷更新就叫崇高品德。變化不止就叫易。
必須每天努力進步,才能感應到自然規律,與天地自然同步。這里的“新”,強調的是人作為主體的外在作為,即人對整個世界包括內部自然的全面征服活動。
日新,新:更新;異: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變化。指發展或進步迅速,不斷出現新事物、新氣象。
擴展資料:
《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是詮釋《易經》的經典著作。屬于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眾多學者考證今本受道家陰陽家思想影響相當多,而帛書本陰陽家自然色彩濃厚。《易傳》剛柔思想的形成與易學詮釋典范的轉移。
構成:
由于《周易》經文深奧簡古,春秋期的學者閱讀起來已感到十分困難,于是,解釋經文的文字開始出現,歷史上稱為《易傳》。《易傳》由七篇文章構成,其創作時間離經文形成的時間不是很長(約五六百年),它是解釋說明經文的最原始,最權威的文字。
“易傳”也就是“十翼”分別是指什么?
1、《易傳》
《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系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十篇統稱"十翼"。"十翼"之名,最早見于《易緯·乾坤鑿度》(卷下)"。
2、基本介紹
《周易》一書包括和《易經》《易傳》兩部分。《易》本是卜筮之書,它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占筮結果所作的記錄。《易經》中記述占卜結果的卦、爻辭,并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只是到了《易傳》中,方才借用《周易》的框架,通過對舊形式語言的新闡釋,說出了新時代人對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代表了先民哲學地把握世界的思維成果。
3、四庫提要
《易傳》·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宋伊川程子撰。卷首有元符二年《自序》。考程子以紹圣四年編管涪州,元符三年遷峽州,則當成於編管涪州之后。王偁《東都事略》載是書作六卷,《宋史·藝文志》作九卷,《二程全書》通作四卷。考楊時《跋語》,稱“伊川先生著《易傳》,未及成書。將啟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以示余。錯亂重復,幾不可讀。東歸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復,逾年而始完”云云,則當時本無定本,故所傳各異耳。其書但解《上、下經》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注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系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注,董真卿謂亦從王弼。今考程子《與金堂謝湜書》,謂“《易》當先讀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謂程子有取於弼,不為無據。謂不注《系辭》、《說卦》、《雜卦》以擬王弼,則似未盡然。當以楊時草具未成之說為是也。程子不信邵子之數,故邵子以數言《易》,而程子此《傳》則言理,一闡天道,一切人事。蓋古人著書,務抒所見而止,不妨各明一義。守門戶之見者必堅護師說,尺寸不容逾越,亦異乎先儒之本旨矣。
《易傳》總共有多少篇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易傳一共有幾篇、《易傳》總共有多少篇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