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臺為什么叫郁孤臺(郁孤臺是誰建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郁孤臺為什么叫郁孤臺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郁孤臺是誰建的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郁孤臺與辛棄疾的關系
郁孤臺為贛州名勝,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其中以南宋愛國大詞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最為著名,八百多年來,對辛棄疾這首“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詞,至今唱和不絕。
1、在題詠郁孤臺的眾多詩詞中,尤以南宋愛國大詞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最為著名,傳誦千古。辛棄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贛州就任江西提點刑獄。同年寫下這首“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詞。
2、郁孤臺位於贛州古城西北的最高處——賀蘭山(俗稱田螺嶺),建臺的確切年代,已經很難考證了,但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因為堂唐代由京城外放到虔州當刺史的李勉曾把郁孤臺改為“望闕”,這一名稱延續了200多年,直到1148年即南宋紹興十七年,當時的地方長官曾慥在原址增創為二臺,北面的仍稱“望闕”,南面的恢復了“郁孤”的原名。又過了200多年,即1370年,明代洪武初年,“就臺建嶺北道署,後又改為察院行署”,140年後,明正德年間的知府邢珣認為,郁孤臺秀拔,關系到一郡的文運,便將察院遷出,修復了舊址,恢復了郁孤臺。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由於生於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擄掠,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兩千人的抗金義軍,投奔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并兼任耿京義軍的“掌書記”( 書記長,掌管印信)。有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偷走了印信,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趕兩天,終於在第三天將奪回的印信連同叛徒的人頭帶回營中。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這句詞中的“郁孤臺”是什么意思,在哪里?
郁孤臺在江西贛州城西北的賀蘭山上。因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而名揚古今。本以為賀蘭山一定高峻,誰想它不過是城區的一個制高點,穿街過巷,很容易就找到了。
此時,正是暮春的一個傍晚。來到賀蘭山下,還沒有踏上一級臺階,望山上蔥郁林木中的樓臺,忽地聽到久違的鷓鴣鳴啼。一聲兩聲,清涼猶如空中飄灑的一兩滴雨點。鷓鴣是管理人員籠養的,或許是想為游人營構一種特別的古詩意境吧。沒人去想它。但它卻徒地給人的心增添了一股悲辛之感。
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時代一位著名的詞人,總共活了六十八歲。有關他的傳說,著名的如他二十二歲時聚眾組織起二千多人的隊伍,起義抗金。為擒拿偷了印信的叛將,曾單人單騎手提利劍追賊三日,將人頭提回。而后,他又曾躍馬橫刀,率騎五十,突襲敵營生擒一位叛將,并奔突千里,押解至建康正法,還率萬人南下歸宋。還有著名的《美芹十論》,又叫《御戎十論》,是十篇著名治國方略。這里涉及《列子》里一個典故,說從前有一個人,因為自己喜歡吃芹菜,對主人說它很好吃,主人嘗了便大吐不止。辛棄疾借此說明,自己喜歡這《御戎十論》,把它獻給皇帝,也像那個人獻芹菜一樣。雖然別人不一定喜歡它,但是一個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總是有他一片誠心的。然而,辛棄疾的誠意沒有感動皇帝,他的英明決策并未受到重視。不過,他不死心,他又寫了《九議》,論用人、論作戰、論陰謀、論團結……送往朝廷。結局當然一樣,這些平戎之策都被扔到了廢紙簍。
就是這樣一個文韜武略、才華出眾之人,宦海沉浮四十年,近二十年的時間被閑置一邊。在被斷續使用的二十余年里,又有三十七次頻繁調動。本是一個奔走沙場,準備以身許國,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武將,南渡后卻被迫脫離戰場,被折磨成一個空有滿腔抱負只能栽花種樹的閑人。登臨郁孤臺,念無奈中的辛棄疾,誰人沒有一股悲涼之情叩動心扉?
所幸的是,一生被朝廷反復拋棄,九蒸九曬的辛棄疾,卻歪打正著成就了一番詩歌偉業,他的詞筆力深厚,刀劍雕刻,血淚浸透,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宋代詞壇享有極高聲譽,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誰曾想他政治生活的苦悶,最終成就了他創作上的輝煌。
辛棄疾寫詩于郁孤臺的故事
宋著名南宋詞人辛棄疾《菩薩蠻》詞:"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間深鷓鴣" 詩名叫---郁孤臺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詞,作于他擔任江西提點刑獄時。公元1129年,金兵侵擾江西,殘殺百姓,使這一帶遭受極大破壞。辛棄疾在江西任職期間,曾登過郁孤臺,想起發生在這里的那場歷史悲劇,撫時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題寫了這首詞。 郁孤臺下,贛江之水滾滾流去。辛棄疾似乎從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憤的淚水和逃難百姓痛苦的淚水。詞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淚”聯系在一起,以水寫淚,表達了幾十年來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憤恨。此時此刻,詞人年華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憤淚水,也流進到浩浩的贛江里,匯入到“行人”的淚水中。詞人禁不住在臺上遠望西北方向的故都,遠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巒擋住了視線。長安,本是唐朝的都城,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這一動作,很好地表現了詞人關注國事的愛國情感,表現了他對中原民眾的深切同情,表現了他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批評。 下半闋就由“無數山”寫到“青山”。“無數山”可以遮住人們眺望故國的視野,但卻不能阻擋日夜東流的江水。這兩句詞,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動,以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認識,形象生動。含義深厚。首先,抗金斗爭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這是大勢所趨;其次,詞人的抗金意志和決心也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他的人生目標;最后,他看到贛江水沖決重山疊嶺的阻礙,向東奔流,而自己正值有為之時,卻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參加抗金戰斗,萬分無奈。而統治者不思進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詞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難以實現,內心充滿了苦悶、哀傷與憤懣。這時詞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鷓鴣富有獨特意味的叫聲進行表達,顯得較為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間。
辛棄疾詩詞郁孤臺
辛棄疾詩詞中借郁孤臺抒發憂國之愁的作品是《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原文如下: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菩薩蠻》是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郁孤臺也因此詩而揚名。這首詞寫了作者登郁孤臺遠望長安,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正如其所說“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可見辛棄疾的憂國之愁有多濃。
郁孤臺位于贛州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海拔131米,是城區的最高點。宋代古城墻自臺下蜿蜒而過,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2月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郁孤臺在文化類型中屬于A類歷史遺跡:郁孤臺始建于唐代,幾經興廢仍名郁孤臺,現今留存的是1983年按清代同治年間式樣重建的,其歷史可謂悠久。
郁孤臺坐落于山頂,周邊樹木蔥郁,以山勢高阜、郁然孤峙而得名。清同治《贛縣志》記載:“郁孤臺,在文筆山,一名賀蘭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臺高173米,游人登上郁孤臺,可遠眺市區全景。
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這里題下詩詞,如李渤、辛棄疾、蘇東坡、岳飛、文天祥、王陽明,近代的有郭沫若。
郁孤臺始建于哪個朝代
郁孤臺位于贛州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海拔131米,是城區的制高點,贛州宋代古城墻自臺下逶迤而過,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2月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點。因坐落于山頂,以山勢高阜、郁然孤峙得名。創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清同治《贛縣志》記載:“郁孤臺,在文筆山,一名賀蘭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李勉為州刺史(江西觀察史),登臺北望,慨然曰:‘余雖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闕一也,郁孤豈令名乎?’乃易匾為望闕。”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仍名郁孤臺,并在臺北增建望闕臺。滄海桑田,郁孤臺屢經廢興。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1959年修復。1982年3月拆除。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層,高17米,仿木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300平方公里。著名書法家、原全國書法協會主席舒同為臺題額。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