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如何,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生民如何,以及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的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詩經 大雅 生民 全文翻譯 (厥出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中國古代詩歌。收錄于《詩經》,屬《詩·大雅》第十一篇,周人記錄關于始祖后稷的傳說,歌詠其功德和靈異的民族史詩。大約早就在周人內部口頭流傳,西周初年寫定。全詩64句,分8章。
為先秦時代漢民族的史詩之一,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事跡,主要記敘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農業種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話里,后稷是被當作農神的,這首詩所寫的內容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話的因素。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作品原文】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吁,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卽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詞句注釋】
[1] 本篇選自《詩經·大雅》,也是周民族的史詩之一。詩歌追述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跡,主要記敘他出生的神奇和他在農業種植方面的特殊才能。在神話里,后稷是被當作農神的,這首詩所寫的內容既有歷史的成分也有一些分神話的因素。厥:其,指示代詞。這兩句是說那當初生育周民的,就是姜嫄。民:人,指周人。
[2] 時:是。
[3] 姜嫄(yuán):傳說中遠古帝王高辛氏(帝嚳)之妃,周始祖后稷之母。姜是姓。"嫄"亦作"原",是謚號,取本原之義。以上二句說姜嫄始生周人,就是指生后稷。
[4] 禋(yīn)祀:一種野祭。祭時用火燒牲,使煙氣上升。這里指祀天帝。一說指祀郊禖(méi)。禖是求子之神,祭于郊外。
[5] 弗:"祓(fú)"的借字。祓是除不祥,祓無子就是除去無子的不祥,也就是求有子。
[6] 履:踐,踩。帝:天帝。
[7] 武:指足跡。敏:腳拇指,"武敏"就是足跡的腳拇指。
[8] 歆:欣喜。姜嫄踐巨人腳印而感生后稷的故事是周民族的傳說。(一說履跡是祭祀儀式的一部分,即一種象征的舞蹈。所謂帝就是代表上帝的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隨其后,踐神尸之跡而舞。)
[9] 介:同"愒(qì)",息。這句是說祭畢休息。
[10] 震:娠,就是懷孕。夙:肅,意思是謹守胎教。
[11] 時維后稷:即是為后稷。后稷又名棄。
[12] 誕:發語詞,有嘆美的意思。彌:滿。彌厥月:意思是滿了懷孕應有的月數。
[13] 先生:首生,第一次分娩。如:同"而"。達:滑利。這句是說頭生子很順利地出生。
[14] 坼(chè):裂。副(pì):裂開,剖開。這句是說生得滑利不致破裂產門。
[15] 菑(zāi):"災"的異體字。
[16] 赫:顯。這句是說因上述的情況而顯得靈異。
[17] 寧、康:都訓"安",意思是:"上帝莫非不安享我的禋祀嗎?"這是寫姜嫄的惴懼。踐大人跡而生子是大怪異的事 姜嫄疑為不祥,所以下文又說"居然生子"。
[18] 居然:徒然。生子而不敢養育所以為徒然。這里三句辭義和下章緊相連接。
[19] 寘(zhì):即"置",擱。
[20] 隘:狹。這句是說將嬰兒棄置在狹巷。
[21] 腓(féi):隱蔽。見《小雅·采薇》篇。
[22] 字:乳育。
[23] 平林:平原上的樹林。
[24] 會:適逢。這句是說適逢有人來伐木,不便棄置。
[25] 呱(gū):啼哭。
[26] 實:與"寔"同,作"是"解。覃(tán):長。吁(xū):大。
[27] 載:滿。以上二句言嬰兒哭聲壯大。
[28] 匐:古音"必"。匍匐:伏地爬行。
[29] 岐:知意。嶷:古音"逆",認識。克岐克嶷:是說能有所識別。
[30] 以:同"已"。
[31] 就:求。以上三句是說后稷當才能匍匐的時候就很聰穎,能自求口食。
[32] 蓺(yì):種植。
[33] 荏(rěn)菽:大豆。這句的"蓺之"兩字貫下"禾役"、"瓜瓞(dié)"等句。
[34]?旆旆(pèi):即"芾芾(fèi)",茂盛。
[35] 役:《說文》引作"穎",禾尖。
[36] 穟穟(suì):美好。
[37] 幪幪(méng):茂盛覆地。
[38]?唪唪(běng):《說文》引作"菶菶(běng)",多果實貌。以上五句是說后稷知道游戲時候就愛好種植,所種瓜谷無不良好。
[39] 相:助。以上二句是說后稷的收獲有助成之道,即指下文茀草等事。
[40] 茀(fú):拔除。
[41] 黃茂:指嘉谷。
[42] 方:整齊。
[43] 苞:豐茂。
[44] 種:同"腫",肥盛。
[45] 褎(yòu):禾苗漸長貌。引申為出眾。《漢書·董仲舒傳》:"今子大夫褎然為舉首。"后以"褎然舉首"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輩。
[46] 發:舒發。秀:初長穗。
[47] 堅好:言谷粒充實。
[48] 穎:垂穗。栗:即"栗栗",眾。以上五句依禾生長成熟的次第描寫禾的美好,表現出耕種人的勤勞。
[49] 邰(tái):地名,又作"斄",音同。邰故城在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這句是說后稷到邰地定居。相傳后稷在虞舜時代輔佐禹有功,始封于邰。
[50] 降:天賜。
[51] 秬(jù):黑黍。
[52] 秠(pī):一種黑黍。《爾雅·釋草》:"秠,一稃二米。"
[53] 穈(mén):赤苗嘉谷(初生時葉純色)。芑(qǐ):白苗嘉谷(初生時色微白)。
[54] 恒(gèng):遍;滿。"恒之秬秠"言遍種秬秠。
[55] 是獲是畝:收割而分畝計數。
[56] 任:抱。
[57] 肇:始。以上五句是說遍種四種谷,成熟后收獲抱負而歸,始祭上帝。
[58] 揄(yǎo):《說文》引作"舀",取出。
[59] 蹂(róu):通"揉",揉搓。
[60] 釋:淘米。叟叟:亦作"溲溲(sōu)",釋米之聲。
[61] 烝:同"蒸"。
[62]?浮浮:《說文》引作"烰烰(fú)",熱氣上升貌。以上四句寫準備用于祭祀的米和酒。
[63] 惟:思。言思念于祭祀的事。
[64] 蕭:香蒿。
[65]?祭脂:即牛腸脂。祭祀用香蒿和牛腸脂合燒,取其香氣。
[66] 羝(dī):牡羊。軷(bá):祭道路之神。因為將要郊祀上帝,先祭道神,就是《說文》所說"將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這句是說取牡羊為牲以用軷祭。
[67] 燔(fán)、烈:燒烤。這句是說將蕭與脂燒燎起來。
[68] 歲:古讀如"雪"。嗣歲:來年。這句是說祭祀是為了興旺來年,意思就是祈求來歲的豐年。
起黃帝至俈四世。號高辛。"
[69] 昂(áng):我。
[70] 豆:盛肉食器,木制。
[71] 登:瓦豆。
[72] 居:安。歆:享。
[73] 胡:何。臭:氣息。即指上文"其香始升"的香。
[74] 亶:誠。時:得其時。這句是說:"為什么那馨香之氣這樣地真正得其時呢?"這是贊美的話。
[75] 迄:到。以上三句是說后稷始創周人的祭祀制度,直到后來,庶幾乎沒有獲罪于天,遺恨于心的事了。
【全文翻譯】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
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
踩著上帝拇趾印,神靈佑護總吉利。
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當。
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
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
新生嬰兒棄小巷,愛護喂養牛羊至。
再將嬰兒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
又置嬰兒寒冰上,大鳥暖他覆翅翼。
大鳥終于飛去了,后稷這才哇哇啼。
哭聲又長又洪亮,聲滿道路強有力。
后稷很會四處爬,又懂事來又聰明,覓食吃飽有本領。
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一片茁壯生。
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
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
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
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
拔節抽穗又結實,谷粒飽滿質量高。
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是個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秬子秠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
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
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背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個樣?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糧也有篩糠。
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
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
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
祭品裝在碗盤中,木碗瓦盆派用場。
香氣升騰滿廳堂,上帝因此來受享。
飯菜滋味實在香,后稷始創祭享禮。
祈神佑護禍莫降,至今仍是這個樣。
【創作背景】
《生民》選自《詩經·大雅》第十一篇,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追述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的事跡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當時農業已同畜牧業分離而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文學賞析】
漢族傳統詩歌源遠流長,但以敘事為主的史詩卻一向不發達,因此《詩經》中為數不多的幾篇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便受到現代學者的充分關注。《大雅》中的《生民》一篇,就是這樣的作品。 《毛詩序》說:"《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它是一首周人敘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跡以祭祀的長詩,帶有濃重的傳說成分,而對農業生產的詳細描寫,也反映出當時農業已同畜牧業分離而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事實。
詩共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字句章與八字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構成全篇,除首尾兩章外,各章皆以"誕"字領起,格式嚴謹。從表現手法上看,它純用賦法,不假比興,敘述生動詳明,紀實性很強。然而從它的內容看,盡管后面幾章寫后稷從事農業生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卻仍不能脫去前面幾章寫后稷的身世所顯出的神奇荒幻氣氛,這無形中也使其藝術魅力大大增強。
詩的第一章寫姜嫄神奇的受孕。這章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履帝武敏歆",對這句話的解釋眾說紛紜,歷來是箋注《詩經》的學者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毛傳把這句話納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儀式中去解釋,說:"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嚳)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也就是說高辛氏之帝率領其妃姜嫄向生殖之神高禖祈子,姜嫄踏著高辛氏的足印,亦步亦趨,施行了一道傳統儀式,便感覺懷了孕,求子而得子。唐代孔穎達的疏也執此說。但漢代鄭玄的箋與毛傳之說不同,他主張姜嫄是踩了天帝的足跡而懷孕生子的。鄭玄認為:"姜嫄之生后稷如何乎?乃禋祀上帝于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帝,上帝也;敏,拇也。……祀郊禖之時,時則有大神之跡,姜嫄履之,足不能滿履其拇指之處,心體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于是遂有身。"這樣的解釋表明君王的神圣裔傳來自天帝,是一個神話。然而在后世,鄭玄的解釋遭到了王充、洪邁、王夫之等人的否定。現代學者聞一多對這一問題寫有《姜嫄履大人跡考》專文,認為這則神話反映的事實真相,"只是耕時與人野合而有身,后人諱言野合,則曰履人之跡,更欲神異其事,乃曰履帝跡耳"。他采納了毛傳關于高禖儀式的說法,并對之作了文化人類學的解釋:"上云禋祀,下云履跡,是履跡乃祭祀儀式之一部分,疑即一種象征的舞蹈。所謂'帝',實即代表上帝之神尸。神尸舞于前,姜嫄尾隨其后,踐神尸之跡而舞,其事可樂,故曰'履帝武敏歆',猶言與尸伴舞而心甚悅喜也。'攸介攸止','介',林義光讀為'愒(qí)',息也,至確。蓋舞畢而相攜止息于幽閉之處,因而有孕也。"另外,足跡無非是種象征,因此像王夫之等人那樣力圖在虛幻和事實之間架橋似乎是徒勞的。象征的意義是通過儀式的摹仿來完成的,舞蹈之類都是摹仿儀式,而語言本身也可以完成象征的意義,如最初起源于祭儀的頌詩;正是由于語言的這種表現能力的擴張,神話才超越了現實,詩歌才具有神奇的魅力。
詩的第二章、第三章寫后稷的誕生與屢棄不死的靈異。后稷名棄,據《史記·周本紀》的解釋,正是因為他在嬰幼時曾屢遭遺棄,才得此名。這首詩對他三次遭棄又三次獲救的經過情形敘述十分細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結果是牛羊跑來用乳汁喂養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進了大樹林,結果正巧有樵夫來砍柴,將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結果天上飛來只大鳥,用溫暖的羽翼覆蓋他溫暖他。初生的嬰兒經歷了如此大的磨難,終于哇哇哭出了聲,聲音洪亮有力,回蕩在整條大路上,預示著他將來會創造輝煌的業績。關于后稷遭棄之謎,歷代經史學家有許多解釋。賤棄說在魯詩中就已產生,劉向《列女傳》和鄭玄箋都執此說。另一較早的說法是遺腹說,首先由馬融提出。此后,蘇洵持難產說,朱熹持易生說,王夫之持避亂說,臧琳持早產說,胡承珙持速孕說。另外又有晚生說、怪胎說、不哭說、假死說、陰謀說等等。近世學者則多從民俗學角度出發,各倡輕男說、殺長說、宜弟說、觸忌說、犯禁說等。英雄幼時蒙難是世界性的傳說故事的題材,一連串的被棄與獲救實際上是儀式性的行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過棄置而對初生嬰兒體質作考驗或磨練的習俗,這種做法名為"暴露法",棄子傳說則是這種習俗遺跡的反映,棄子神話正是為了說明一個民族的建國始祖的神圣性而創造的,誕生是擔負神圣使命的英雄(具有神性)最初所必經的通過儀式,他必須在生命開始時便接受這一考驗。而所有的棄子神話傳說都有這么一個原型模式:一、嬰幼期被遺棄;二、被援救并成長為杰出人物;三、被棄和獲救都有神奇靈異性。這首詩第三章中的棄子故事也不例外。這一章除了敘事神奇外,筆法也可圈可點,對此前人也有所會心,孫礦說:"不說人收,卻只說鳥去,固蘊藉有致。"俞樾說:"初不言其棄之由,而卒曰'后稷呱矣',蓋設其文于前,而著其義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均見陳子展《詩經直解》引)
詩的第四至第六章寫后稷有開發農業生產技術的特殊稟賦,他自幼就表現出這種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農業而受封于邰,他種的農作物品種多、產量高、質量好,豐收之后便創立祀典。這幾章包含了豐富的上古農業生產史料,其中講到的農作物有荏菽、麻、麥子、瓜、秬、秠、麇、芑等。對植物生長周期的觀察也很細致,發芽、出苗、抽穗、結實,一一都有描述。而對除雜草和播良種的重視,尤其引人注意。這說明周民族已經開始成為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民族。甲骨文中,"周"字寫作"田(四格中各有一點)",田是田地,四點像田中密植的農作物,所以周民族的命名是與農業密切相關的。據史載,棄因善于經營農業,被帝堯舉為農師,帝舜時他又被封到邰地。棄號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則是一種著名的農作物名。周人以稷為始祖,以稷為谷神,以社稷并稱作為國家的象征,這一切都表明周民族與稷這種農作物的緊密聯系。至于稷具體究竟是哪一種谷物,唐宋人多以為是穄,穄是黍的一種,清代經學家、小學家則普遍認為就是高粱,這幾乎已成定論。現代學者又有新說,認為它是禾的別名,也就是粟,去種皮則稱小米。這幾章修辭手法的多樣化,使本來容易顯得枯燥乏味的內容也變得跌宕有致,不流于率易。修辭格有疊字、排比等,以高密度的使用率表現其特色,尤以"實……實……"格式的五句連用,最富表現力。
詩的最后兩章,承第五章末句"以歸肇祀"而來,寫后稷祭祀天神,祈求上天永遠賜福,而上帝感念其德行業績,不斷保佑他并將福澤延及到他的子子孫孫。詩中所述的祭祀場面很值得讀者注意,它著重描寫糧食祭品而沒有提到酒(雖然也是用糧食制成),這大約也表明后稷所處的堯舜時代酒還沒有發明。據《戰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則中國酒的發明在夏代,這首詩的敘述當可作為一個重要的旁證。而燒香蒿和動物油脂這一細節,也是后稷所創祀典的特殊之處。"上帝居歆"云云,則反映出當時可能有人扮的神尸來享用祭品,可供研究上古禮制參考。全詩末尾的感嘆之詞,是稱道后稷開創祭祀之儀得使天帝永遠佑護周民族,正因后稷創業成功才使他有豐碩的成果可以作為祭享的供品,結尾贊頌的對象仍落實在后稷身上,他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史詩記錄了部分周部族發展史的重要的部族大事,再現了周部族發展史,并且這首詩歌中也蘊涵了周部族所特有的部族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學藝術成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名家點評】
《毛詩序》中說:《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朱熹《詩集傳》:此詩未詳所用,豈郊祀之后,亦有受厘頒胙之禮也歟?
俞樾《群經平議》卷十一《毛詩》四:初不言其棄之之由,而于其卒也曰后稷呱矣。蓋沒其文于前,而著其義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乃學者則莫之能得矣。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由此我們可以說,后稷是上古中國氏族社會由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時期的一個偉大人物。傳說他是最初教民稼穡的一個農官,他是僅亞于神農的一位農神,不是沒有來由的。
【詩經簡介】
《毛詩序》中說:《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朱熹《詩集傳》:此詩未詳所用,豈郊祀之后,亦有受厘頒胙之禮也歟?
俞樾《群經平議》卷十一《毛詩》四:初不言其棄之之由,而于其卒也曰后稷呱矣。蓋沒其文于前,而著其義于后,此正古人文字之奇,乃學者則莫之能得矣。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由此我們可以說,后稷是上古中國氏族社會由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時期的一個偉大人物。傳說他是最初教民稼穡的一個農官,他是僅亞于神農的一位農神,不是沒有來由的。
詩經 大雅 生民 全文翻譯 (厥出生民,時維姜嫄)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拆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
實覃實訏,厥聲載路。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注釋
(1)厥初:其初。
(2)時:是。姜嫄(yuán):傳說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3)克:能。禋(yīn):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燒柴升煙,再加牲體及玉帛于柴上焚燒。
(4)弗:“祓”的假借,除災求福的祭祀。
(5)履:踐踏。帝:上帝。武:足跡。敏:通“拇”,大拇趾。歆:心有所感的樣子。
(6)攸:語助詞。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7)載震載夙(sù):或震或肅,指十月懷
(8)誕:迨,到了。彌:滿。
(9)先生:頭生,第一胎。如:而。達:滑利。
(10)坼(chè):裂開。副(pì):破裂。
(11)菑(zāi):同“災”。
(12)不:丕。不寧,丕寧,大寧。
(13)不康:丕康。丕,大。
(14)寘(zhì):棄置。
(15)腓(féi):庇護。字:哺育。
(16)平林:大林,森林。
(17)會:恰好。
(18)鳥覆翼之:大鳥張翼覆蓋他。
(19)呱(gū):小兒哭聲。
(20)實:是。覃(tán):長。訏(xū):大。
(21)載:充滿。
(22)匍匐:伏地爬行。
(23)岐:知意。嶷:識。
(24)就:趨往。口食:生恬資料。
(25)蓺(yì):同“藝”,種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術茂盛。
(27)役:通“穎”。穎,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豐硬下垂的樣子。
(28)幪(měng)幪:茂密的樣子。
(29)瓞(dié):小瓜。唪(běng)唪:果實累累的樣子。
(30)穡:耕種。
(31)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
(32)茀:拂,拔除。
(33)黃茂:指黍、稷。孔穎達疏:“谷之黃色者,惟黍、稷耳。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
(34)實:是。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苞:苗叢生。
(35)種:禾芽始出。褎(yòu):禾苗漸漸長高。
(36)發:發莖。秀:秀穗。
(37)堅:谷粒灌漿飽滿。
(38)穎: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獲眾多貌。
(39)邰:當讀作“頤”,養。谷物豐茂,足以養家室之意。
(40)降:賜與。
(41)秬(jù):黑黍。秠(pǐ):黍的一種,一個黍殼中含有兩粒黍米。
(42)麇(mén):赤苗,紅米。芑(qǐ):白苗,白米。
(43)恒:遍。
43)恒:遍。
(44)畝:堆在田里。
(45)任:挑起。負:背起。
(46)肇:開始。祀:祭祀。
(47)揄(yóu):舀,從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48)簸:揚米去糠。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49)釋:淘米。叟叟:淘米的聲音。
(50)烝:同“蒸”。浮浮:熱氣上升貌。
(51)惟:考慮。
(52)蕭:香蒿。脂:牛油。
(53)羝(dī):公羊。軷:讀為“拔”,即剝去羊皮。
(54)燔(fán):將肉放在火里燒炙。烈:將肉貫穿起來架在火上烤。
(55)嗣歲:來年。
(56)昂:仰,舉。豆:古代一種高腳容器。
(57)登:瓦制容器。
(58)居歆:為歆,應該前來享受。
(59)胡臭亶(xìu dǎn)時:為什么香氣誠然如此好。臭,香氣;亶,誠然,確實;時,善,好。
譯文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踩著上帝拇趾印,神靈佑護總吉利。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當。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
新生嬰兒棄小巷,愛護喂養牛羊至。再將嬰兒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嬰兒寒冰上,大鳥暖他覆翅翼。大鳥終于飛去了,后稷這才哇哇啼。哭聲又長又洪亮,聲滿道路強有力。
后稷很會四處爬,又懂事來又聰明,覓食吃飽有本領。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一片茁壯生。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
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拔節抽穗又結實;谷粒飽滿質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是個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秬子秠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背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個樣?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糧也有篩糠。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
祭品裝在碗盤中,木碗瓦盆派用場,香氣升騰滿廳堂。上帝因此來受享,飯菜滋味實在香。后稷始創祭享禮,祈神佑護禍莫降,至今仍是這個樣。
生民原文及翻譯注音
生民原文及翻譯注音
原文:jué chū shēng mín , shí wéi jiāng yuán 。 shēng mín rú hé ? kè yīn kè sì , yǐ fú wú zǐ 。lǚ dì wǔ mǐn xīn , yōu jiè yōu zhǐ , zài zhèn zài sù 。 zài shēng zài yù , shí wéi hòu jì 。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dàn zhì zhī ài xiàng , niú yáng féi zì zhī 。 dàn zhì zhī píng lín , huì fá píng lín 。 dàn zhì zhī hán bīng , niǎo fù yì zhī 。 niǎo nǎi qù yǐ , hòu jì pài yǐ 。 shí tán shí xū , jué shēng zài lù 。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dàn hòu jì zhī sè , yǒu xiāng zhī dào 。 fú jué fēng cǎo , zhǒng zhī huáng mào 。 shí fāng shí bāo , shí zhǒng shí xiù 。 shí fā shí xiù , shí jiān shí hǎo 。 shí yǐng shí lì , jí yǒu tái jiā shì 。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dàn wǒ sì rú hé ? huò chōng huò yú , huò bò huò róu 。 shì zhī sǒu sǒu , zhēng zhī fú fú 。 zài móu zài wéi , qǔ xiāo jì zhī 。 qǔ dī yǐ bá , zài fán zài liè , yǐ xìng sì suì 。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譯文: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踩著上帝拇趾印,神靈佑護總吉利。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當。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
新生嬰兒棄小巷,愛護喂養牛羊至。再將嬰兒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嬰兒寒冰上,大鳥暖他覆翅翼。大鳥終于飛去了,后稷這才哇哇啼。哭聲又長又洪亮,聲滿道路強有力。
后稷很會四處爬,又懂事來又聰明,覓食吃飽有本領。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一片茁壯生。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
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拔節抽穗又結實;谷粒飽滿質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是個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秬子秠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背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個樣?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糧也有篩糠。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
祭品裝在碗盤中,木碗瓦盆派用場,香氣升騰滿廳堂。上帝因此來受享,飯菜滋味實在香。后稷始創祭享禮,祈神佑護禍莫降,至今仍是這個樣。
周后稷名棄文言文翻譯
1. 古文后稷的翻譯,原文是周后稷,名棄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
東周洛陽后期又分三周(即:東周洛陽首都里的周王室,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62】死前,封弟弟姬揭為桓公都河南,史稱西周【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周朝末代帝王周赧王后來遷于此】,西周桓公死后,他的兒子威公即位。
威公死,他的兒子惠公即位,惠公封他的小兒子另外到鞏城立國【河南省鞏縣】,也稱東周。另外還有周武王滅商的鎬京宗周【西安市長安區西北】)。
西周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其 *** 和有14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兩周共有三十七位帝王(西周十二王,東周二十五王),約延續792年。
司馬遷的原文如下: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
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
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谷。”
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
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
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
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
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
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
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
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
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
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
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
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
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
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史記.周本記第四》)。
許雨濃的譯文如下: 周國祖先后稷(稷指粟或黍屬。古代以“稷”為百谷之長,因此帝王奉祀為谷神)的小名叫“棄”。
他的母親是“有臺氏”部落首領的女兒,大家稱她為“姜源”。姜源是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帝后。
也就是說,后稷的母親“姜源”與殷的祖先“子契”的母親簡狄,都是帝嚳的妻子,只不過子契的母親是帝嚳的次妃,算起來后稷與子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一天,姜源到野外看到一個巨人的足跡,她的芳心跳動不已,臉上露出了害羞的笑意。
她認為留下足跡的人才是她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因此想將自己的腳與巨人的腳印合在一起。等她猶豫再三,見四周無人時,她才勇敢地將自己的玉腳與巨人的足跡合上,那一瞬間的感覺讓她渾身飄然,這樣,姜源懷孕了。
姜源懷孕十月后,生了一個兒子,她以為不吉祥。于是,把這個神話兒子拋棄在狹窄的小巷中。
然而,不管是馬還是牛經過小巷時都不踩他。姜源覺得奇怪,又把嬰兒拋棄在森林里,正好森林來了一群人,她只好將嬰兒抱走,重新拋棄到水渠的冰上(想讓嬰兒凍死);結果一些飛鳥看到這可憐的嬰兒,用羽翼蓋在小生命的身上。
經過這番折騰,姜源以為是神在幫這個棄嬰,才決定把他養大成人。她看到自己的兒子一天天成長,想給他取一個小名。
她思來想去,覺得這個兒子是自己開始要拋棄的,所以取名為“棄”。 再說棄從小就有大志,他還是三歲的小孩時,就喜歡種植谷物和桑麻,而且是苗兒茁壯,結下了累累的碩果。
等棄長大成人,喜歡上了農耕。其本領是——知道什么土質種什么樣的莊稼,導致農夫學習種植技術都要來請教他。
堯帝聽說這件事后,推選棄當了中科院農耕院士。讓棄像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研究水稻雜交一樣、潛心研究農業技術,天下人因為他都得到了利益。
到了舜帝時,舜帝對這位農業戰線上的大功臣說:“棄呀,天下百姓因水旱之災開始忍饑挨餓,你以后研究農作物的課題時,是不是對各種谷物都能準確地定下播種的時間?” 舜帝說完,為了表示自己對這位科學家的大力支持,把棄的封地定在了邰(陜西武功縣及楊陵區一帶),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號“后稷”(意思是百谷的皇帝)。這樣有別于姬姓。
也就是說,由于后稷對農耕的貢獻,舜帝把。
2. "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翻譯
由于歷史久遠,以及內容不為人熟知,《大雅·生民》很難懂。翻譯這一句,必須先解釋字詞。
誕:句首助詞,發語詞,無實義。
寘:置。放置;棄置。
之:代詞,他。這里指后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棄。
平林:平原上的野生大樹林。
會:恰巧,正好(遇見)。
伐:砍伐,伐柴。
伐平林:在林子里砍柴的人。
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是——
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將他丟棄在野外的林子里,恰好遇上一個砍柴的人(救了他)。
3. 翻譯一段古文,張居正大傳中的
張居正《與王繼津論君臣之義》【原文】唐虞之世,九官十二牧,師師濟濟,各效其能,豈必人為禹稷,位皆百揆,而后愜于心哉?誠欣于時世之遇也。
方今堯舜在上,屬任忠賢,仆躬履貫魚之行,寤寐孜孜,用天下賢者,效之于上。士生于今,義無所逃,以其時則可矣。
公乃獨傲然遠引,慨慕巢由,嘲哂禹契,欲自越乎不可逃之分,而背乎不易得之時,此愚蒙之所未譬也。雖然,人各有志,何可相強?聊為道其區區如此,惟高明裁之。
【譯文】唐堯和虞舜的時代,(天下)設有九個中央大官十二個州的官員,人才濟濟,(大家)各自(為國家)效力,豈能人人一定都稱為大禹、后稷,職位都在宰相,而后才能心里痛快呢?實在是為遇上這樣美好的時代而高興啊。如今像堯舜一樣的圣君在上,任用忠心賢明之人,我親身履行向皇帝推薦賢才的職責,日夜勤勉,任命天下的賢才,為皇上效力。
士人生在當今的時代,在道義上無所逃避,根據時勢來做就可以了。您卻高傲地遠游,慨嘆仰慕巢父、許由那樣的隱士,嘲笑夏禹和契那樣的賢才,自己想逃過不可逃避的本分,而背棄不易遇到的美好時代,這是愚昧不明的心還沒有通明啊。
雖然這樣,但是人各有志,怎么能夠勉強您呢?暫且為您說一說我如此的心意,只希望高明的人來裁斷是非吧。【注釋】1、唐虞:唐堯與虞舜的并稱。
亦指堯與舜的時代,古人以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 虞之際,于斯為盛。”
《史記·汲鄭列傳》:“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宋劉過《沁園春·壽》詞:“平章處,看人如伊呂,世似唐虞。”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詩:“我好像置身在唐虞時代以前。”
2、九官:古傳舜設置的九個大臣。《漢書·劉向傳》:“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顏師古注:“《尚書》:禹作司空,棄后稷,契司徒,咎繇作士,垂共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樂,龍納言,凡九官也。”唐杜牧《上李太尉論 *** 書》:“雖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于太尉,未可為比。”
后泛指九卿六部的中央官員。《南齊書·樂志》:“六典聯事,九官列序。”
宋葉適《紀綱一》:“自堯舜已來,外有岳牧,內有九官,一以制度,頒以文告。”3、十二牧:傳說中舜時十二州的長官。
《書·舜典》:“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蔡沉集傳:“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明唐順之《廷試策》:“雖哲如堯舜,而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內則九官、十六相以為岳牧之倡,外則四岳、十二牧以任總領之責。”
清侯方域《朋黨論下》:“昔者圣明之世,元愷之賢,必與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后泛指古代地方長官。
清魏源《〈圣武記〉敘》:“嘗觀周、漢、唐、宋、金、元、明之中葉矣……人見其材云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于灌莽也。”4、師師:眾多貌。
宋蘇軾《紫宸殿正旦教坊詞》:“欲識太平全盛事,師師鵷鷺滿云臺。”章炳麟《肅政箴》:“師師群吏,布在九共。”
5、濟濟:眾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毛傳:“濟濟,眾多也。”唐盧綸《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鄭觀應《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后有不人才濟濟者,吾不信也。”李劼人《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廣場,已是人眾濟濟。”
6、百揆(kuí):總理國政之官。《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蔡沉集傳:“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唐虞有之,猶周之冢宰也。”《舊唐書·代宗紀》:“唐虞之際,內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王安石《夔說》:“將有治于天下,則可以無相乎,故命禹以宅百揆也。”明張居正《贈畢石庵宰朝邑敘》:“昔者帝舜起匹夫,攝百揆。
及為天子,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好問,好察邇言。”7、愜心:快心,滿意。
《后漢書·楊彪傳》:“司隸校尉陽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唐元結《游潓泉云泉上學者》詩:“愜心則自適,喜尚人或殊。”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一:“常有一詞作成,自己亦既愜心,似乎不必再改。”8、屬任:委任,任用。
《史記·蕭相國世家》:“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項王喑嗚叱咤,千人皆靡,然不能屬任賢將,特匹夫之勇耳。”
宋蘇轍《論張頡不可用札子》:“臣屢以為言,而朝廷屬任義問之意不衰。”清徐乾學《通議大夫納蘭君墓志銘》:“于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屬任之者非一日矣。”
9、仆:用于自稱的謙詞,我。10、躬履:親身履行。
《孔叢子·嘉言》:“(仲尼)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漢書·宣帝紀》:“孝武皇帝躬履仁義。”
《北史·裴俠傳》:“俠躬履儉素,愛人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11、貫魚:《易·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王弼注:“貫魚,謂此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貫魚也。”高亨注:“貫,穿也。
貫魚者個個相次,不得相越,以喻人有排定之順序……爻辭言:統治者如貫魚之排定順序,用宮人而寵愛之,輪流當夕,則宮人不致爭寵吃醋,相妒相軋,乃無不利。”后因指以次進御,不偏愛。
《后漢書·文苑傳上·。
4. 棄的兒子叫什么
棄即后稷
(周族始祖)
后稷,姬姓,名棄,
天帝之子,
據山海經記載實為帝俊之子,
按照詩經記載實為天帝之子,
母姜嫄,
堯舜時期掌管農業之官,
周朝始祖。
后稷出生于稷山
(今山西省稷山縣),
被稱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
后稷為童時,
好種樹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農,
相地之宜,
善種谷物稼穡,
民皆效法。
后稷被堯舉為“農師”,
被舜封為后稷,
封地古邰城(今陜西武功縣),
其死后葬西南黑水之間,
都廣之野。[
后稷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
曾在堯舜時代當農官,
教民耕種,
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棄家族世系
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史稱后稷,本名姬棄)—不窋—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5. 詩經 大雅 生民 全文翻譯 (厥出生民,時維姜嫄)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
不拆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
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鳥乃去矣,后稷呱矣。 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
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
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
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
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
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
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注釋 (1)厥初:其初。 (2)時:是。
姜嫄(yuán):傳說中有邰氏之女,周始祖后稷之母。 (3)克:能。
禋(yīn):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燒柴升煙,再加牲體及玉帛于柴上焚燒。 (4)弗:“祓”的假借,除災求福的祭祀。
(5)履:踐踏。帝:上帝。
武:足跡。敏:通“拇”,大拇趾。
歆:心有所感的樣子。 (6)攸:語助詞。
介:通“祄”,神保佑。止:通“祉”,神降福。
(7)載震載夙(sù):或震或肅,指十月懷 (8)誕:迨,到了。彌:滿。
(9)先生:頭生,第一胎。如:而。
達:滑利。 (10)坼(chè):裂開。
副(pì):破裂。 (11)菑(zāi):同“災”。
(12)不:丕。不寧,丕寧,大寧。
(13)不康:丕康。丕,大。
(14)寘(zhì):棄置。 (15)腓(féi):庇護。
字:哺育。 (16)平林:大林,森林。
(17)會:恰好。 (18)鳥覆翼之:大鳥張翼覆蓋他。
(19)呱(gū):小兒哭聲。 (20)實:是。
覃(tán):長。訏(xū):大。
(21)載:充滿。 (22)匍匐:伏地爬行。
(23)岐:知意。嶷:識。
(24)就:趨往。口食:生恬資料。
(25)蓺(yì):同“藝”,種植。荏菽:大豆。
(26)旆(pèi)旆:草術茂盛。 (27)役:通“穎”。
穎,禾苗之末。穟(suí)穟:禾穗豐硬下垂的樣子。
(28)幪(měng)幪:茂密的樣子。 (29)瓞(dié):小瓜。
唪(běng)唪:果實累累的樣子。 (30)穡:耕種。
(31)有相之道:有相地之宜的能力。 (32)茀:拂,拔除。
(33)黃茂:指黍、稷。孔穎達疏:“谷之黃色者,惟黍、稷耳。
黍、稷,谷之善者,故云嘉谷也。” (34)實:是。
方:同“放”。萌芽始出地面。
苞:苗叢生。 (35)種:禾芽始出。
褎(yòu):禾苗漸漸長高。 (36)發:發莖。
秀:秀穗。 (37)堅:谷粒灌漿飽滿。
(38)穎:禾穗末稍下垂。栗:栗栗,形容收獲眾多貌。
(39)邰:當讀作“頤”,養。谷物豐茂,足以養家室之意。
(40)降:賜與。 (41)秬(jù):黑黍。
秠(pǐ):黍的一種,一個黍殼中含有兩粒黍米。 (42)麇(mén):赤苗,紅米。
芑(qǐ):白苗,白米。 (43)恒:遍。
43)恒:遍。 (44)畝:堆在田里。
(45)任:挑起。負:背起。
(46)肇:開始。祀:祭祀。
(47)揄(yóu):舀,從臼中取出舂好之米。 (48)簸:揚米去糠。
蹂:以手搓余剩的谷皮。 (49)釋:淘米。
叟叟:淘米的聲音。 (50)烝:同“蒸”。
浮浮:熱氣上升貌。 (51)惟:考慮。
(52)蕭:香蒿。脂:牛油。
(53)羝(dī):公羊。軷:讀為“拔”,即剝去羊皮。
(54)燔(fán):將肉放在火里燒炙。烈:將肉貫穿起來架在火上烤。
(55)嗣歲:來年。 (56)昂:仰,舉。
豆:古代一種高腳容器。 (57)登:瓦制容器。
(58)居歆:為歆,應該前來享受。 (59)胡臭亶(xìu dǎn)時:為什么香氣誠然如此好。
臭,香氣;亶,誠然,確實;時,善,好。譯文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
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踩著上帝拇趾印,神靈佑護總吉利。
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當。
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
新生嬰兒棄小巷,愛護喂養牛羊至。再將嬰兒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
又置嬰兒寒冰上,大鳥暖他覆翅翼。大鳥終于飛去了,后稷這才哇哇啼。
哭聲又長又洪亮,聲滿道路強有力。 后稷很會四處爬,又懂事來又聰明,覓食吃飽有本領。
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一片茁壯生。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
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
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拔節抽穗又結實;谷粒飽滿質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是個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秬子秠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
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背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個樣?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糧也有篩糠。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
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
祭品裝在碗盤中,木碗瓦盆派用場,香氣升騰滿廳堂。上帝因此來受享,飯菜滋味實在香。
6. 古代有個被扔三次名叫棄的人
周族的祖先,后稷,姬姓,名棄,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母姜原,堯舜時期掌管農業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被稱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后稷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傳說有一日,姜嫄趨郊信步而游,碰見一個巨人足印,其大小遠勝常人,正驚疑問,頓覺一股暖流在氣海泉涌,沖擊遍身穴位,竟有說不出的暢快和舒坦,并莫名地產生一種踩踏這個大足跡的強烈欲望.她將她的腳套在巨人足印的大拇指上,俄頃,就感到腹中微動,好似胎兒動作一般.她又驚又怕,卻毫無辦法,十月后產下一子,姜螈以為兒子是妖,就把他拋入隘巷;可一連串奇怪的現象發生.起先是隘巷中過往牛馬都自覺避開,絕不踩到嬰兒身上.后來姜螈派人把他丟到山林中去,可正巧碰上山中人多沒丟成.最后將嬰兒拋到河冰上,又忽然飛來一只大鳥,用自己豐滿的羽翼把嬰兒蓋住,以防嬰兒凍僵.姜螈得知后,以為這是神的指示,便將嬰兒抱回精心撫養.因最初本是要拋棄他;所以給他起名叫“棄”.
大雅生民原文及翻譯
大雅生民原文及翻譯
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拆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
實覃實訏,厥聲載路。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恒之秬秠,是獲是畝。恒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以迄于今。
.
當初先民生下來,是因姜嫄能產子。如何生下先民來?禱告神靈祭天帝,祈求生子免無嗣。踩著上帝拇趾印,神靈佑護總吉利。胎兒時動時靜止,一朝生下勤養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懷胎十月產期滿,頭胎分娩很順當。產門不破也不裂,安全無患體健康,已然顯出大靈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來祭享,慶幸果然生兒郎。
新生嬰兒棄小巷,愛護喂養牛羊至。再將嬰兒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嬰兒寒冰上,大鳥暖他覆翅翼。大鳥終于飛去了,后稷這才哇哇啼。哭聲又長又洪亮,聲滿道路強有力。
后稷很會四處爬,又懂事來又聰明,覓食吃飽有本領。不久就能種大豆,大豆一片茁壯生。種了禾粟嫩苗青,麻麥長得多旺盛,瓜兒累累果實成。
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拔節抽穗又結實;谷粒飽滿質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是個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秬子秠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秬子秠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背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個樣?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糧也有篩糠。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
祭品裝在碗盤中,木碗瓦盆派用場,香氣升騰滿廳堂。上帝因此來受享,飯菜滋味實在香。后稷始創祭享禮,祈神佑護禍莫降,至今仍是這個樣。
生民如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的意思、生民如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