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鄧剡下闋是如何(浪淘沙鄧剡古詩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浪淘沙鄧剡下闋是如何,以及浪淘沙鄧剡古詩翻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浪淘沙 南宋 鄧剡疏雨洗天清。枕簟涼生。井桐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
小題1:井桐一葉做秋聲”中的“一葉”既點出初秋季節(1分),又勾起詞人對自己身世的感嘆(1分)。“誰念客身輕似葉”中,以葉做比喻(1分),說明個人命運的不可把握(1分)。兩次寫葉,表達了作者對邦國淪亡的悲哀之情和自身淪落異域、身世飄零的孤獨之感(2分)。
小題2:當年南京城名門望族的住宅都成了廢墟一片,長滿了青青野草(2分)。作者運用典故(1分)和借景抒情(1分)的手法,表達了命運無常、國家興亡之感(2分)。
略
浪淘沙·別意宋詞賞析
洪瑹
花霧漲冥冥,欲雨還晴。薄羅衫子正宜春,無奈今宵鴛帳里,身是行人。別酒不須斟,難洗離情。絲鞘如電紫騮鳴。斷腸畫橋芳草路,月曉風清。
賞析
離別是令人惆悵惋惜的,與心愛的妻子或鐘愛的情人作別就更令人留戀綣繾、難舍難分。自號空同詞客洪?的這首詞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種具體的情境:
春夜,花明月暗,霧靄迷濛。方才還飄落了幾點零星小雨,轉瞬間流動的云層里又露出微微的月色。傾訴了千言萬語的她在繡著鴛鴦的錦帳中已悄然入睡,眼角還留著一滴未干的淚痕。薄如蟬翼的羅衫,罩著她雪白的酥胸;藕節似的玉臂,裸露著青春的豐腴……這是多么令人銷魂的春夜呵,羅帳中的春色比窗外的春色更迷人!然而明天,天色一亮,詞人就要遠行了,他一點都沒有睡意,只用怔怔的眼睛望著她,心緒像被秋風吹亂了的蛛網,凄惻惻,亂紛紛……
詞人在本闋中用的是一種反襯的手法,先極寫春夜的美妙,美人的風情以及鴛鴦帳中的旖旎銷魂。直到最后才輕輕點出“無奈……身是行人”的`真諦,因而使讀者在回味追思中益發為抒情主人公惋惜。
下闋狀寫臨行前的作別情景。短暫的、一刻值千金的春宵眨眼間過去了,天色已微微泛白,黎明的晨光已射上窗欞,輕輕地睡著的她夢里都惦記著他今早一大早就要上路,第一聲雞鳴就把她驚醒。她一骨碌起來,披衣下床為他準備早飯,給他送行。
她用纖纖玉指捧起那銀亮銀亮的酒壺,要為他斟一杯送行酒,要他滿飲此杯,要他一飲而盡,祝他早日歸來,祝他一路順風。可他,心中溢滿離情別緒的他,默默地一言不發的他卻輕輕地按住了她的玉臂,示意她不要去斟:“送別之酒是不需要斟,不需飲的呵,即使是斟了、飲了也難于洗去一點點離情,一絲絲別緒,反而會使這離情別緒更沉更重更難禁……”。
門外傳來了紫騮馬嘹亮的嘶鳴;仆夫手持的絲鞘在門邊一閃,如電光一樣照人眼睛。馬嘶鞘光已在催人上路了,縱有千情萬意也須立刻割舍,去迎接天涯路上的漫漫風塵,即使有畫橋流水,芳草香徑,也不敵晚風殘月的凄清孤冷,只令人更添離情……
這一闋把現實的情景、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即將來臨的情境都次第井然地展示了出來,既符合生活發展的邏輯,也增加了描寫層次的厚度和密度。
浪淘沙令 李煜 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了什么
李煜《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將闌(闌珊)。羅衾不暖(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關(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歸去也,天上人
間。
上闋是寫眼前之事,雨幕之中,春意將盡,薄被禁不住長夜凄寒。只有在夢境里,才會忘記自己已是北國囚徒,貪一晌之歡。從整體來看,使用側面烘托出故國之思。雨幕連連,春意將盡,比于南唐國事之凋零,夜半凄寒,心寒也。眼前景似在眼前,有有一定的隱含意思。
下闋是寫心中之事,及目之不及的事情。是想象和聯想的手法的運用。看北地山河,想到曾經的“三千里地山河”不禁傷懷,然而一別成永,再見無期。一切繁華都如夢一場,繁華落盡隨流水,如今已是,一天上,一人間。
浪淘沙鄧剡本詩中酒的作用?
鄧剡《浪淘沙》鄧 剡
鄧 剡
疏雨洗天晴。枕簟涼生①。井梧一葉做秋聲。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夢斷古臺城②。月淡潮平。便攜酒訪新亭③。不見當時王謝宅④,煙草青青。
注釋 ①枕簟(diàn):枕席。泛指臥具。②臺城:東晉時所造,在今南京玄武湖畔。③新亭:《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④王謝宅:指東晉時王導和謝安,當時左右朝廷的兩姓豪門望族。
山水圖(之一)(局部) 【清】 高岑 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帝昺祥興二年(1279)厓山兵敗后,鄧剡與文天祥一道被押北上。后鄧剡因病停留建康,病情好轉之后,元軍將帥張宏范謁請他為家中老師,教授自己的兒子。鄧剡在建康停留了很長時間,后來終于等到機會“從黃冠歸”。這一首詞,便是寫于他羈留建康的那段日子。
相比于一門十二口同時死賊火中的悲慟,相比于厓山之役目睹南宋君臣、后宮、將士紛紛投海自盡的慘烈,此刻的鄧剡,開始了痛定思痛的人生,所以這首詞中找不到亮色,也沒有雕琢,起筆只是淡淡寫道:“疏雨洗天晴。枕簟涼生。”
“枕簟涼生”,表明季節已從夏季轉入秋季。一層秋雨一層涼本是自然節序,但“涼生”二字,還是暗示了內心的悲涼。“井梧一葉做秋聲”,這一句寫秋聲,沒有像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寫得那么夸張:“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也沒有如劉禹錫所言那么直白:“五夜颼颼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始聞秋風》)詞中只是用了一個尋常的典故:一葉知秋。心境的衰颯與景物的蕭條無痕地糅合。“誰念”二句,寫到自身,比喻流轉,非常微妙,見到梧桐落葉,想到自身如葉,飄零的身世與飄零的桐葉如一。梧桐落葉,預示秋深,客身飄落,暗喻國亡。
下闋時辰由白晝進入夜間,再度寫景,融心中悲情入眼前之景。臺城為東晉時所造,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極言相思之深。此處寫“夢斷古臺城”,極言悲苦之深。“月淡潮平”一如首句中“疏雨天晴”的疏宕,深夜中淡泊的月光,拍岸的潮水,這景色為古臺城增添著寂寞,也為寂寞的內心訴說著傷悲。“便攜”一句,用東晉新亭集會典故,東晉士大夫體會過的亡國之悲,如今鄧剡正親身體會著。“攜酒訪新亭”,其實是因為現實中無人可語,唯有向古老的歷史中尋找命運同悲者。南宋詞人常用此典:如李演《賀新涼》:“老矣青山燈火客,撫佳期、漫灑新亭淚。”汪元量《鶯啼序》:“回首新亭,風景今如此。楚囚對泣何時已。”
晚唐的劉禹錫感嘆歷史興衰不定,有《烏衣巷》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鄧剡化用《烏衣巷》詩意,將歷史的無情與亡國的現實融合,使此詞歇拍歸入一片清冷的荒涼:“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沒有了飛揚的力量,也不再見憤慨、悲壯的情緒,國家消亡,南宋滅亡,家人慘死,友人睽隔,一切都過去了,唯有他還活著,孤單地活在世界上,體會又一年的秋聲。本詞以淡語寫深悲,融實事于歷史,是一首國破家亡之后的悲涼之作。(黃阿莎)
鄧剡《浪淘沙》全文
《浪淘沙》鄧剡
疏雨洗天清。
枕簟涼生。
井桐一葉做秋聲。
誰念客身輕似葉,千里飄零?
夢斷古臺城。
月淡潮平。
便須攜酒訪新亭。
不見當時王謝宅,煙草青青。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