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亭記全篇多少個字,豐樂亭記寫了哪些樂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豐樂亭記全篇多少個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豐樂亭記寫了哪些樂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豐樂亭記多少字不計標點
豐樂亭記一共是431字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輝、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輝、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豐樂亭記
《豐樂亭記》
歐陽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②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③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④數?及⑤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內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⑥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⑦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⑧其山川,道⑨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⑩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慶歷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誥、滁州軍州事歐陽修記。
編輯本段注釋
①明年:第二年。 ②顧:向四周看。 ③按:查核。 ④勝:盡。 ⑤及:到達。 ⑥涵煦:滋潤化育。 ⑦幸:慶幸。 ⑧因為:于是就。本:根據。 ⑨道:稱道。 ⑩夫:句首語氣詞。宣:宣揚。A滁:滁州[安徽省] 11.書:寫下 12.名:命名 B:豐山:在滁州西南 C:聳然“高聳的樣子 D:窈(yǎo)然:幽深的樣子 滃(wěng)然:水勢充盛的樣子 俯仰:這里為環顧的意思 辟地:開辟出一塊土地 掇幽芳:意為欣賞清秀而芬芳的風景。 蔭喬木:在大樹下乘涼。 刻露:指秋冬時節,草本凋零,景致蕭瑟。 歲物:收成 事簡:公務簡單 掇(duō):拾取,采取
編輯本段翻譯
我擔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向滁州人訊問泉水的發源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潛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愛這里的風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這美景中往來游樂。 滁州在五代混戰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過去,太祖皇帝曾經率領后周兵在清流山下擊潰李景的十五萬軍隊,在滁州東門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將皇甫暉、姚鳳,就這樣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山水,查核過滁州地區的圖籍,登上高山來眺望清流關,想尋找皇甫暉、姚鳳被捉的地方。可是,當時的人都已經不在,因為天下太平的時間長久了。 自從唐朝敗壞了它的政局,全國四分五裂,英雄們全都起來爭奪天下,到處成為敵國的,哪能數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現,全國就統一了。以前的憑靠險要的割據都被削平消滅。在一百年之間,靜靜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問問那時的情形,可是留下來的老年人已經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著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度過一生,死后被人送進墳墓。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 我來到這里,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清簡,又愛它的民風安恬閑適。既已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來游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秋迎風霜,冬賞冰雪。秋冬草木凋零,山巖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民眾也為年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他們推求這里的山川形勝,敘述這里風俗的美好,使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于這太平無事的時代。 而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于是便寫下“豐樂”二字來給這座亭子命名。 太歷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軍州事歐陽修記。
編輯本段賞析
這篇散文,是醉翁亭記的姐妹篇。
豐樂亭
[1]寫于慶歷六年(1046)。所謂“慶歷新政”,僅經過一年多時間,就在慶歷五年春宣告失敗,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貶于滁州。滁州五代時為爭戰之地,備受破壞,經過宋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已初步恢復元氣。州西南瑯琊山為游覽勝地,歐陽修政事之暇,頗喜尋幽訪勝,辟地筑亭。此文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 無論是記述還是描繪,全文都是圍繞“樂”而寫:建亭取名為“樂”,是思樂;與滁人共游為“樂”,是享樂。樂在亭中,樂在山川,樂在和平安定的歲月。 歐陽修的散文,語言簡潔,含義深遠。全篇不足500字,卻多角度、深層面地寫出了“豐樂亭”的“樂”意。
處地之“樂”——自然與創造。
歐陽修能夠在滁州飲到甘甜的泉水,賞到優美的景致,都是大自然所賜,當然樂;看景致,僅在距滁州百步的地方,上有“聳然而特立”的“豐山”,下有“窈然而深藏”的“幽谷”,中有“滃然而仰出”的“清泉”,能不樂?樂是樂,但作者不想只得一時之樂,也不愿獨享其樂,于是在自然賜“樂”的基礎上,又用人力去創造“樂”,去豐富“樂”——“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真可謂是由“樂”而造亭,由亭而生“樂”,“樂”何其多,人“豐樂”,亭也就叫“豐樂亭”了。
處時之“樂” ——機遇與幸運。
只有“樂”之地不能成就其“樂”,還必須處在“樂”之時。而作者和滁州百姓,正巧碰見了這“樂”時,這“樂”的機遇,能不感覺幸運嗎?作者寫處時之“樂”,是從四個方面來寫的。一是“樂”之久。滁州在五代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什么安定可言,而宋太祖趙匡胤“嘗以周師”平定此地。到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再想去尋戰爭的遺跡,也已經不可得,因為“故老皆無在也”,“天下之平久矣”,百姓“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二是“樂”之源。遠源是“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近源則是“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說白了,這“樂”之源其實就是大宋皇帝,是他使得“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三是“樂”之況。既然處于“樂”之地,“樂”之時,那百姓到底是怎么個“樂”法呢?看吧,“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用現代一點的詞語表達,就是“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生老病死,順其自然,一派田園風光”,于是作者“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多么愜意呀!這是想當年陶淵明連做夢都想過的生活,現在讓宋朝的歐陽修和滁州百姓過上了,這種“樂”,局外人怎么能體會得到呢?四是“樂”之思。人常說:飲水思源。既然嘗到了“樂”的甜頭,那就一邊“樂”,一邊思——讓百姓“知上之功德”,“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而作者更沒有忘記“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職責。在“樂”的過程中,讓百姓思德報恩,懂得這“樂”來之不易,應當加倍珍惜,以擁護趙宋王朝。這也是本文的深層內涵。
處人之“樂”——井然與融洽。
作者歐陽修時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如果他只知道自己享“樂”,自己陶醉于山水之間,沉迷于美景之中,那就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在老百姓那里,在于民風民俗民愿民心,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與民同樂”。歐陽修深知這一點,因此,他體察民情,關心百姓疾苦,將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與百姓相處和諧,關系融洽,于是他才得情致,“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百姓喜歡與自己游,那怎么能不“樂”個痛快,“樂”個天翻地覆呢? 這篇散文,融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于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他的《醉翁亭記》讓人跟著“醉”,他的《豐樂亭記》讓人跟著“樂”,真不愧為傳世的姊妹篇呀。當然,還必須認識到,這兩篇散文都間接地、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樂”與“醉”之中的憤郁和不平。
編輯本段名句點擊
在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時人和后人共鳴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币簿褪钦f,百姓必須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在豐年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是因為天下和平安定,沒有戰事,因此應該倍加珍惜。無論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沒有戰爭,國家和平安定,因為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這種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負面因素。
編輯本段延伸閱讀
稍后于歐陽修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教戰守策》一文中寫到了人民的安樂生活,但他有自己的憂慮:“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碧K軾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國家和人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這當然與他生活的社會背景有關,但也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清朝乾嘉年間著名學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題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寫到了處于安定時代人民的快樂,但同時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樂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謂久矣。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眹野捕ǎ嗣癜簿訕窐I,是人心所向,但人口卻會因此增加,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這種見解獨到而可貴。其實,不論是蘇軾,還是洪亮吉,他們和歐陽修的觀點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想方設法使其保持久長。
編輯本段歐陽修的故事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很貧窮,母親用荻桿畫地教他識字。二十四歲中進士后,在西昆派文人、西京留守錢惟演的幕府里,開始和尹洙、梅堯臣等互相師友,唱和詩歌并提倡古文,逐漸成為著名的文章家和文壇領袖。他一生任過朝廷和地方的許多官職,也是北宋中葉重要的政治人物。
仕途
當歐陽修登上文壇和仕途的時候,北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民族危機都日趨嚴重,統治階級內部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呂夷簡為代表的保守派斗爭異常激烈,歐陽修堅決地站在范仲淹的一面,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指出王朝誘民、兼并、徭役等大弊,主張輕賦稅、除積弊,實行“寬簡”的政治。由于他直言敢諫,屢遭誣陷和貶斥。但由于他政治上、文學上的才能為王朝所重視,貶官不久,往往又得到起用。
斗爭
歐陽修在政治上和范仲淹等對保守派的斗爭,和他在文學上提倡詩文革新對西昆派的斗爭,是互相呼應的。
歐陽修散文
歐陽修有一些政論性的散文,是直接為政治斗爭服務的。如《與高司諫書》,直斥諫官高若訥趨炎附勢、不敢主持正義的卑劣行為;《朋黨論》反擊保守派對范仲淹等革新人物的誣蔑,諷諫統治者應該任賢退惡: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他鮮明的政治態度和斗爭精神。著名的《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后唐李存勖興亡的典型事例,說明國家的“盛衰之理”,非由天命,實由人事,表現了他對國家興亡的樸素唯物主義見解。 歐陽修的散文,無論狀物寫景,敘事懷人,都顯得搖曳生姿,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如《釋秘演詩集序》、《瀧岡阡表》等?!蹲砦掏び洝穼懗萆介g朝暮變化、四時不同的景色以及滁人和自己在山間的游樂,層次分明,語言自然流暢,表達了擺脫約束、從容委婉的情致。他的《秋聲賦》,用散文的筆調,通過多種譬喻,描摹無形的秋聲,烘托出變態百端的秋天景象,一變向來一般辭賦凝重板滯、略無生氣的面貌,表現了他在藝術上的獨創性。 歐陽修的散文雖以學習韓愈相標榜,風格實各不相同。如果說,韓愈的文章如波濤洶涌的長江大河,那么歐陽修的文章就恰像澄凈瀲滟的陂塘。韓文滔滔雄辯,歐文娓娓而談;韓文沉著痛快,歐文委婉含蓄。他繼承并發展了韓愈文從字順的正確做法,而避免了韓愈尚奇好異的作風。他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略無滯澀窘迫之感。又注意語氣的輕重和聲調的諧和。歐陽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作為當時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毫無愧色的。
著書
歐陽修除與宋祁合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詩話》等。他擔任主考官時的進士蘇軾、蘇轍、曾鞏及經他推薦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蘇洵等均為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人。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歐陽修《豐樂亭記》原文及翻譯賞析
豐樂亭記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滁于 五代 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輝、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輝、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也,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豐樂亭記翻譯及注釋
翻譯 我擔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詢問泉水的發源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潛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愛這里的風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鑿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這美景中往來游樂。
滁州在 五代 混戰的時候,是個互相爭奪的地區。過去,太祖皇帝曾經率領后周兵在清流山下擊潰李景的十五萬軍隊,在滁州東門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將皇甫暉、姚鳳,就這樣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過滁州地區的山水,查核過滁州地區的圖籍,登上高山來眺望清流關,想尋找皇甫暉、姚鳳被捉的地方。可是,當時的人都已經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時間長久了。自從 唐朝 敗壞了它的政局,全國四分五裂,英雄豪杰們全都起來爭奪天下,到處都是敵對的政權,哪能數得清呢?到了大 宋朝 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現,全國就統一了。以前的憑靠險要的割據都被削平消滅。在一百年之間,靜靜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問問那時的情形,可是留下來的老年人已經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處在長江、淮河之間,是乘船坐車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著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飯,歡樂地過日子,一直到死。有誰曉得這是皇帝的功德,讓百姓休養生息,滋潤化育到一百年的長久呢!
我來到這里,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來游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刮風落霜結冰飛雪之時,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肅秀美,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那時又慶幸遇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此根據這里的山脈河流,敘述這里風俗的美好,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于這太平無事的時代。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于是就寫下這篇文章來為這座亭子命名。
注釋 豐樂亭:在今安徽滁州城西豐山北,為歐陽修被貶滁州后建造的。蘇軾曾將《豐樂亭記》書刻于碑?!遁浀丶o勝》:「淮南路滁州:豐樂亭,在幽谷寺。慶歷中,太守歐陽修建。」清《一統志》:「安徽滁州豐樂亭在州西南瑯琊山幽谷泉上。歐陽修建,自為記,蘇軾書,刻石。」明年:第二年,即慶歷六年。問諸滁人:向滁人打聽泉水的出處。諸,兼詞,之于?!杜c韓忠獻王書》:「山川窮絕,比乏水泉,昨夏天之初,偶得一泉于川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抱,構小亭于泉側。」又有《幽谷泉》詩。聳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著。聳然,高聳的樣子。特,突出。窈然:深幽的樣子。滃然:水勢盛大的樣子。俯仰:這里為環顧的意思。 五代 :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戰爭?!肝籼妗刮寰洌汗?56年,宋太祖趙匡胤為后周大將,與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將皇甫暉、姚鳳會戰于滁州清流山下,南唐部隊敗于滁州城。隨后趙匡胤親手刺傷皇甫暉,生擒皇甫暉、姚鳳,奪下滁州城?!顿Y治通鑒》后周紀三:「······太祖皇帝引兵出后,暉等大驚,走入滁州,欲斷橋自守。太祖皇帝躍馬兵麾涉水,直抵城下?!ぁぁぁぁぁひ皇謩魰熤心X,生擒之,井擒姚鳳,遂克滁州?!怪?,指五代時后周。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圖記:指地圖和文字記載。清流之關: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杆凇苟洌褐傅教幎几顡Q王,難以計算。勝,盡。及:等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趙匡胤統一天下。「向之憑恃險阻」二句:如先前那些憑借險阻稱霸的人,有的被誅殺,有的被征服。向,從前。遺老:指經歷戰亂的老人。舟車商賈:坐船乘車的商人。畎:田地。樂生送死:使生的快樂,禮葬送死。《孟子·離婁》:「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购悖鹤虧櫧袒?。事簡:公務簡單。掇幽芳而蔭喬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樹蔭下休息。掇,拾取。蔭,蔭庇,乘涼?!革L霜」二句:秋天刮風下霜,冬天結冰下雪,經風霜冰雪后草木凋零,山巖 *** ,更加清爽秀麗??搪?,清楚地顯露出來。歲物:收成。刺史:官名,宋人習慣上作為知州的別稱。歐陽修此時為滁州知州,根據習慣自稱為刺史。名:起名,命名。
豐樂亭記評析
本文名為「記豐樂亭」,實際上作者卻用了較多的篇幅,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歌頌了當時的「太平盛世」。盡管 北宋 前期的局勢還遠遠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但從結束了唐末開始形成的戰亂紛爭的割據局面這一點來說,還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作者雖把這種安定局勢的形成歸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謳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的安閑生活,確實有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本文是在歐陽修被貶后寫出的。當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時,還能處之泰然,從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開闊!
文中寫景的地方有兩處。開頭介紹清泉附近的環境,作者用了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在第三段中,作者描繪游客們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感受時,只用了「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寥寥十五個字,其用字之節省真令人拍案叫絕。對于這一點,我們可參看后面的《醉翁亭記》,便可悟出其中的奧妙。
此外,本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摯而深厚的感情。他身為地方長官,能在百忙中「與滁人往游其間」,「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正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愛民思想。其主要政治思想體現在「而與滁人往游其間」「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中。
豐樂亭記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八月,「慶歷新政」失敗,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他在《滁州謝上表》中,猶憤憤不平地辯解:「謗讒始作,大喧群口而可驚;誣閣終明,幸賴圣君之在上?!咕科涓矗瑢嵞恕竾L列諫坦,論議多及于貴權」,因之「若臣身不翻,則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閑處,使其脫風波而遠去,避陷阱之危機?!?/p>
歐陽修三次遭貶使他對當時冷酷的社會現實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官場的傾軋,使他希圖擺脫世俗紛擾,向往恬靜的歸隱生活。滁州在長江與淮河之間,正是「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的「閑處」,山高水清,風景宜人。這里地處偏僻,民風淳厚。歐陽修被貶至此,倒也悠閑自在。在這里,清山綠水滌除他心頭的煩惱,大自然觸發了他無拘無束的天性和豐富的感情。他幾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由于他把「與民同樂」看成是「刺史之事也」,雖然是「載評流徙」,遠離了政治斗爭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陳時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這時的人生觀比較曠達的。《豐樂亭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豐樂亭記名句
在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時人和后人共鳴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挂簿褪钦f,百姓必須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在豐年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是因為天下和平安定,沒有戰事,因此應該倍加珍惜。無論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沒有戰爭,國家和平安定,因為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珍惜這種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負面因素。
豐樂亭記賞析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簡介建亭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特意點明時間,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績之時,其中已含樂意。滁地「山州窮絕,比乏水泉」。而當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歐陽修《與韓忠獻王書》),作者喜出望外,親臨考查:「俯仰左右,顧而樂之?!刮恼轮链?,正面點明「樂」字。于是喜悅之情,一氣流注:「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苟さ哪康?,又是欲「與滁人往游其間」。由自我慶幸到與民同樂,在一片歡樂意緒中莫定題旨。
第二段通過對滁州歷史的回顧和地理位置的介紹,歌頌了宋王朝結束戰亂,使人民安居樂業的功德。為了突出主題,作者只寫了 宋朝 以前故亂的歷史。并通過今昔對比的手法來表現主題的?!赋谖宕筛曛H,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這一段是寫歷史。表現了滁州過去的戰事和宋太祖趙匡撤的勇武,贊揚了 宋朝 開國皇帝的武功。「修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這一段是寫當代。昔日的戰場,如今已經難于考察其具體地點了。因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經很久了,這是第一層對比。
從「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層對比。這一段通過對人間滄桑的感慨,又一次頌揚了宋王朝統一國家、讓人民休養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復抒發感嘆,使文章充滿了感情,這兩層對比,也都是與文章題目和主題相照應的。寫「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又寫「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杰并起而爭」,都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百姓不能「豐樂」。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夠豐足安樂,則是「上之功德」。進一步證明四海安樂的局而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最后一段段回應開端,具體寫出「與滁人往游其間」之樂,歸結主題。文中寫作者「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的四時之景,凝煉而生動;道滁地風俗之美,淳厚而安閑。段中,交錯用了四個「樂」字,琳漓酣暢地抒寫了歐公此時的愉悅情懷。首先作者慶幸自己遠脫風波而「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一樂也;滁人「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二樂也;作者縱談古今,意在讓人民了解「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李之時也」,三樂也;凡此種種,皆因「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是地方官應做之事,四樂也。這就將首段「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之事,說得端莊入理。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借寫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筆墨寫滁州的山水景色,從中流淌出作者豐富的情感。戰亂之時,好山好水不過是為了割據稱王的「憑侍險阻」;在世事變遷的過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樂業的當時,則「四時之景,無不可愛」。歐陽修寫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僅用「掇幽芳而萌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這十五個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時之景的特點表現出來了?!付抻姆级a喬木」是通過人的動作來寫春夏之景;「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則是用人的感受來寫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僅反映出當時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確的表達能力。
豐樂亭記延伸
稍后于歐陽修的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教戰守策》一文中寫到了人民的安樂生活,但他有自己的憂慮:「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后,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固K軾居安思危,在和平安定的年代,想到國家和人民所存在的不利因素,這當然與他生活的社會背景有關,但也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 清朝 乾嘉年間著名學者洪亮吉,在他的一篇題為《治平篇》的文章中,也寫到了處于安定時代人民的快樂,但同時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人未有不樂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樂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謂久矣。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是人心所向,但人口卻會因此增加,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這種見解獨到而可貴。其實,不論是蘇軾,還是洪亮吉,他們和歐陽修的觀點從根本上講是一致的,也就是要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想方設法使其保持久長。 詩詞作品: 豐樂亭記 詩詞作者:【 宋代 】 歐陽修 詩詞歸類: 【古文觀止】、【敘事】、【抒情】、【散文】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