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如何復得返自然的自然,復得返自然相似的詩句

尷尬對白2023-03-02 08:10歷史55

大家好,關于如何復得返自然的自然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復得返自然相似的詩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分析歸園田居其一的寫作手法

《歸園田居》依次運用了比喻、白描、抒情的藝術手法,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詩人回歸之初的內心體驗。

一、比喻美,形象貼切

回歸田園,是詩人適性之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回到與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園,詩人內心充滿舒暢愜意的美感,真是見山山含笑,見水水有情。這種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貼切的比喻來表達。

1、逃離“塵網”“樊籠”之美

詩作中有以下幾處運用比喻的句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其中“塵網”“樊籠”兩個喻詞,形象地再現了官場污濁黑暗、關系錯綜復雜、束縛人性的特點。

“塵網”后一句中的“三十年”,則是對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種夸張性寫法,既寫受“樊籠”煎熬之久,又寫受“塵網”蒙蔽之深。今天終于掙脫“塵網”、沖出“樊籠”,身心的舒展無與倫比,重獲自由的喜悅,寓于對官場極度厭惡的貼切比喻之中。

2、回歸“舊林”“故淵”之美

“羈鳥”“池魚”兩個詞,是詩人的自比。籠中鳥也好,池中魚也罷,它們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空間,失去了飛翔與暢游的自由,它們對“舊林”“故淵”的思念,出于本性,發自內心。“舊林”“故淵”,即詩人所謂的“丘山”,它們是廣闊的山林江河,是無際的田野、靜靜的村莊,是不受約束、無需做作的精神上的自由呼吸。

可以說,本詩中的幾處比喻,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它們既是對黑暗官場深惡痛絕的控訴,又飽含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謳歌。一般而言,敘說原因的語句在詩歌創作中容易流于呆板,但此詩中由于詩人恰當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這“原因”的敘說充滿了靈性,蘊含了鮮活的美感。

二、白描美,淡遠深邃

陶詩的美,美在樸素淡雅,不加雕飾而詩意雋永,其成功的秘訣得益于白描手法的運用。白描本是一種繪畫技巧,指僅用墨線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畫法。后來用以指文學創作上采用簡練樸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華麗詞藻與渲染烘托的筆法

1、屋舍環境之美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一句,用簡筆勾勒出屋舍概貌: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畝左右;草屋不多,也有八九間供居住使用。“八九間”“十余畝”這枯燥的數字,一經詩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詩句活躍起來,其中包含著鄉間生活的散適、淡泊及詩人對簡樸生活的滿足。

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該是多么的自在,盡可極視聽之娛,享口福之樂。“蔭”“羅”兩個動詞既繪出了樹木綠蔭覆蓋、排列有序的生長狀態,“又將無生命的事物寫得情意綿綿,讀起來顯得格外親切”。

2、村莊氛圍之美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裊裊的炊煙中,有農人家庭的溫暖,也有詩人內心的安閑。“曖曖”有模糊、不清晰之意,與“遠”字相呼應;“依依”一詞寫出了炊煙輕柔、緩慢上升的姿態。這兩個疊字簡練而巧妙,將遠近村莊的恬靜與詳和烘托出來,給人一種迷茫淡遠的美感。

詩人遣詞造句取之于田園生活,用之于內心感受的表達,把讀者帶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脫俗的境地,“在寧靜的鄉村氣息和天籟梵音中,給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靈的安養”,和諧之美油然而生。

三、抒情美,提示主旨

1、“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這句話初看好似在寫庭院干凈、房間充余,但只要我們稍一留意,聯系前面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追求,就不難理解詩人看似漫不經心的抒情之筆:遠離了官場的應酬和世俗雜務的干擾,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靜、閑暇,內心又是多么空明澄凈。

2、“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是詩人直抒胸臆、揭示主旨之句:重返“自然”,心情如出籠之鳥,無以形容。“自然”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主題,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

詩人受了十三年官場生活的折磨,今天終于過上了有尊嚴、無矯飾的適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適、純樸、隨性的田園之中,那種欣喜與快慰又怎能一語道盡。

這結尾一句,乃是直表心曲的關鍵之處。在“自然”狀態下生活,“既不醉生夢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這是“守拙歸園田”的詩人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原詩:

《歸園田居·其一》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釋義: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擴展資料: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

《歸園田居》(其一)無疑是一首優美的田園小夜曲。它貼切的比喻、寫意的白描、真摯的抒情,就好比這一個個靈動的音符,讓這支曲子充滿了輕松迷人的色彩,而作者本真的生活態度、隨性自然的人生追求,才是合成這支曲子的主旋律。

生命因真實而美麗,詩篇因真純而流芳百世,這就是《歸園田居》(其一)藝術魅力之所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歸園田居 (陶淵明組詩作品)

復得返自然什么意思

復得返自然什么意思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

賞析王維的《山居秋暝》

這首詩寫山居所見秋山雨后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于詩情畫意當中寄托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聯整體著眼,大筆勾勒,交待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后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里行間彌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空山”是王維慣用的詞語,耐人尋味。此處絕無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結合全詩來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層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綠成蔭,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如王維《鹿柴》所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是指此處遠離塵囂,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花源記》),有如世外桃源,遺世獨立,又如洞天福地,快樂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霽,萬物一新,銀輝四射,天地生輝,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潔凈,熠熠生輝的燦爛圖景;四指空而不虛,靜而不寂,活力無限,意趣萬千,因為山中有歡歌笑語,漁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見,雨后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沉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致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凈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一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于“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如果說第一句側重寫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話,那么,第二句就是寫月下溪流的活潑生機。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響;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活潑機靈。面對這一溪清幽潔明,空靈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潤滄桑的面龐,擷一縷清音唱響心靈的浪花。著一“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琮琮的合鳴。王維一“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

頸聯拓展一步,進到人事生活,而這種生活出現在山中黃昏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顯現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寫姑娘:一群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浣衣歸來,結伴同行;她們嬉戲玩鬧,笑逐顏開,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靜的生機,銀鈴般的笑聲回蕩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羨慕,多么想,搖一船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來迎接又一個靜謐幽美的夜晚;多么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漁舟小調去歡送又一個余輝掩映的黃昏。姑娘也好,漁人也罷,詩人只聽見竹林中的喧鬧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自可想見竹林蓮叢的茂密幽深,人們竟是裹在這樣一個郁郁蔥蔥的綠色世界里,這是何等動人的景象啊!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們,勤勞純樸,心性高潔;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率性真誠,一派天然。難怪末聯詩人要由衷地傾吐出“王孫”可留的感嘆了。

尾聯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云:“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污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另外,從全詩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純潔空明;郁郁青松,亭亭凈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蓮,污而不染;……凡此種種,在傳統詩文里面,都是一些清閑雅致,高潔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難看出王維對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

相關習題

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明確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2、怎樣理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藝術畫面?

明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筆調,勾畫出一幅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致的山間月夜圖。上句側重寫空中,下句側重寫地下,各個景物非常協調,組成一個立體感很強的完整畫面。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

(1)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情畫意。(當然,還有平仄押韻方面的考慮)

(2)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4、作者在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明確

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

5、這種意境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思想感情)?

明確

通過詩一般景物的描寫,反映了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中以物芳而明志潔,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也是為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歸園田居》(其一)的賞析

賞析如下: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杰出的田園詩章。

這組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

組詩集中體現了陶淵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貧、隱逸山野、潔身自好、遠離官場、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淵明寫“歸園田居”其實是寫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園田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每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第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鉆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后,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于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于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

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鉆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于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于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

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

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擴展資料:

歸園田居·其一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誤落 一作:誤入)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顛 通 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里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愿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后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于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以具體詩歌為例,論述陶淵明與“自然”的藝術特點?

陶淵明在詩歌、散文、辭賦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是詩歌。在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于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田園被其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1.平淡與醇美的統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詩的風格,這是不錯的。我們在陶詩里很難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張的手法和華麗的辭藻,甚至連形容詞都很少用。一切如實說來,平平淡淡。然而,如果僅僅是平淡,不會產生強烈的藝術魅力。陶詩的好處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正和陶淵明的為人一樣。因此讀來韻味雋永,越讀越覺的它美。試看《勸農》詩中的一節: 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這里呈現出一幅和平的農作圖,實際是把中國農村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特點加以美化的結果。《歸園田居》組詩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類似的特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詩大約作于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中間寫景的一節,“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所謂“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 想和人生觀念。結末“復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寫到了農業勞動;在他歸隱時期,自己也曾參加耕作。他的體力勞動在其經濟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大約是很有限,甚至,也許是可有可無。這種農業勞作的實際意義,在于它體現了陶淵明的一種信念。《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開頭就是:“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營,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個人生活方式。盡管詩人實際做不 到這一點,但他嘗試了,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時又說:“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這里寫到了體力勞動的艱苦和 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寧靜乃至安樂。同類詩中意境最美的,當數《歸園田居》之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結尾兩句再一次說明,陶淵明之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實際都是在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淵明的田園詩所反映的社會理想,以及他對個人在社會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淵明的田園詩,還牽涉東漢末以來文學所集中關注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何在?生命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在這方面,我們首先看到,陶淵明對生命短促的事實,表現得比同時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詩現存不過一百多首,竟有幾十 處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學上,他卻有一種豁達的解釋,這在組詩《形、影、神》 中表達得最明白。詩人借用辭賦的對話體,讓“形”提出飲酒自樂、忘懷一切的人生態度(這近于《古詩十九首》),又讓“影”強調應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這近于建 安文學)。這兩者其實都是陶淵明所難以舍棄的,但作為最終的哲學歸結,他在第三首 《神釋》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認為每日醉酒傷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無意義,應該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即歸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識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這就是不求解脫的解脫。 “自然”哲學的這一種內涵,在田園詩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現出來,如陶詩中最著名的《飲酒》之五就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開頭四句,說只要心境曠遠,就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下面說采菊東籬,不經意中 目遇南山(即廬山),在暮嵐紫靄、歸鳥返飛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奧秘,參透了人生的真諦。盡管詩中明說“欲辯已忘言”,但如果聯系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來考察,他在本詩 中通過一系列意象所隱約暗示的人生真理還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氣的美好、飛鳥的自由,不正是體現了自然的偉大、圓滿與充實,尤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本質嗎?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歸依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外,還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說,這首詩仍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當然,詩中的這種人生觀說到底只是一種詩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為人從根本上不可能擺脫在一定的對象中實現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擺脫現實利害的矛盾。但作為對人生的一種哲學思考,它是有價值的;作為詩歌的理蘊,它更帶 來獨特的效果。 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向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 淡泊高遠、任運委化、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 意趣的鄉村。由于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田園詩呈現出平淡醇美、曠潔悠遠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后,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 深感無所寄托的焦慮。換言之,“靜穆”是在“自然”哲學支配下構造出的美學境界, 而激起這種追求的內驅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陶詩中最集中的就是寫田園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還有《移居》、《和郭主簿》、《詠貧士》、《雜詩》、《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等。

2.情、景、理的統一: 陶淵明并不是只有這種以平淡醇美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寫過一些直接涉及現實政治, 或直接表現出內心的強烈情緒的詩篇。如《述酒》詩,雖然辭義隱晦,不易讀懂,但其內容關系到晉、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當無疑問。又如《贈羊長史》,對劉裕于義熙 十三年北伐破長安之役,顯得十分高興。“圣賢留余跡,事事在中都。豈忘游心目,關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感情。此外,《詠荊軻》和《讀山海經》中的幾篇,對歷史上和神話傳說中一些雖然失敗而始終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贊美,具有慷慨悲壯的風格。《詠荊軻》結末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詩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讀山海經》中的一篇: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精衛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斷首,猶反抗不止,都表現出不為命運屈服的偉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說精衛、刑天,也是說自己:雖有昔日的壯志雄心,卻沒有償愿的時機!這些詩的事實背景已無法加以確鑿的證明,但至少可以說明,陶淵明在隱居中仍然渴望強烈的、有所作為的人生。魯迅先生指出,陶詩不但有“靜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這些作品而言。不過,應當看到兩者也并不 是截然對立的。 從詩歌淵源關系來說,陶淵明有繼承阮籍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其詩多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表現對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學觀照的方式,并多用組詩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詩也顯然受到玄言詩的重大影響。這不僅表現在他的詩中有許多玄學的語匯,其平淡的語言風格也同玄言詩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人與自然之關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詩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與人生的短暫相對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強大的壓迫;而在東晉的玄言詩中,則轉變為人對自然的體悟和追求;到陶淵明,又更明確地提出歸 化自然的觀念,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意識成為構成陶詩獨特意境的決定性因素。當然, 陶詩重視通過藝術形象而不是抽象語言來表現哲理,這同玄言詩的枯燥無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他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雖然一般的玄言詩人都注意到從審察自然來體會哲理,并由此產生了山水詩的萌芽,但沒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淵明筆下,農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一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由此為后人開辟了一片情味獨特的天地。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對陶詩的藝術 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但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 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復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濃艷的色彩,夸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并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蕩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一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這一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進一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并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凈了一切蕪雜粘滯的成分,才呈現出明凈的單純。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 因而能夠用準確而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鄉村的恬靜,“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寫雪的輕虛,“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風的蹤跡,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晉詩歌追求華美、注重修辭的傾向,一方面提高了詩歌語言的表現技巧,但有時過于用力于此,而忽視了詩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詩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為底蘊,絕不炫耀外在的美飾,所以大多通篇簡潔,少作鋪排,鐘嶸《詩品》稱為“殆無長語”。詩的意境,也總是比較完整,從總體上感染讀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個片斷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如組詩《歸園田居》其一“少無適俗韻”,大約作于解職歸田次年,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回歸田園的愉悅。詩人不厭其詳地羅列景物,“地幾畝,屋幾間,樹幾株,花幾種,遠村近煙何色,雞鳴狗吠何處,瑣屑詳數”(黃文煥《陶詩析義》),形象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擺脫塵俗返回自然這一特定環境中無比欣慰的心情。其中“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等對景物真切的描寫,無不飽含著詩人對鄉村的親切依戀之情。語言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他的田園詩還著重抒寫了躬耕生活的體驗,如《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寫日出而作,帶月而歸,道狹草長,夕露沾衣的勞動生活和詩人的感受,極為生動逼真。有的則表現了農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窮困,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寫饑寒交迫的景況和心理活動極為真切,非親身經歷者不能道。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園詩最鮮明地體現了這一藝術特色。這種自然平淡的詩風與平靜樸素的田園生活的題材、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密切相關。他善于以白描及寫意手法勾勒景物、點染環境,意境渾融高遠又富含理趣。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但陶詩并非只有飄逸悠然、自然沖淡一種風格,也有金剛怒目的慷慨豪放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的“精衛銜微木”等。

陶詩還善于將興寄和自然美融為一體。他筆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義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實有之景。如《擬古》其七“日暮天無云”中所寫“云間月”、“葉中華”,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對人生最美好酣暢的短暫時光的比喻。陶淵明筆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歸鳥、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物,也是詩人高潔性格的象征。

陶淵明對詩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不僅開創了田園詩,而且前所未有地將日常生活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有詩意,擴大了詩歌的題材;他創造了平淡自然的詩歌意境,為后人樹立了詩歌藝術的更高標準。在詩歌形式方面他也有很多創造,一是用新鮮活潑的內容給四言詩這種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發展了五言詠懷組詩,在前人《詠懷》、《詠史》、《游仙》、《雜詩》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命題,如《飲酒》二十首,《擬古》九首,《歸園田居》五首,《詠貧士》七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等。分類更加細致,在每組詩的內部結構安排方面,也較前人更具匠心。

陶淵明在當時并不為詩壇所看重,鐘嶸列其為中品,蕭統主要贊其人格清高,這是因其文風與當時推崇華麗相悖的緣故。唐以后有所改變,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藝術風格受到他的影響。宋以后,陶淵明才受到普遍推崇,確立了陶淵明一流大家的地位。

''復得返自然''中的''自然''的意思是什么啊?

《歸園田居》,陶淵明作,“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表達在官場久置心中抑郁憂愁,希望能離開官場遠離世俗的心情。

自然,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遠離官場世俗的桃源。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6010.html

分享給朋友:

“如何復得返自然的自然,復得返自然相似的詩句” 的相關文章

送梓州李使君前兩聯如何寫景(送梓州李使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送梓州李使君前兩聯如何寫景(送梓州李使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送梓州李使君前兩聯如何寫景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送梓州李使君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送梓州李使君》閱讀答案 《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詩人王維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創作的一首詩。詩人想...

包含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的詞條

包含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的詞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好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鄭珍 晚望 賞析 《晚望》,寫出春色,寫出碧水青山,更寫出一代大儒心系天下百姓的情懷。山水交映,一派悠然春色。鳥兒將飛翔的影子隱...

王昌齡是哪里(王昌齡是誰)

王昌齡是哪里(王昌齡是誰)

大家好,關于王昌齡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王昌齡是誰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王昌齡的名人簡介有哪些? 王昌齡(?~約758)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詩人。他早年曾漫游西北邊塞...

元朝詩人有多少位(元朝詩人有誰)

元朝詩人有多少位(元朝詩人有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元朝詩人有多少位,以及元朝詩人有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朝詩人有哪些? “元詩四大家”是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高啟為“元朝最偉大的詩人”元朝蒙古族大詩人薩都拉王冕是我國元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畫家這些事最有名的元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 元代雖...

屈原寫的哪些詩(屈原寫的哪些詩是最短的?)

屈原寫的哪些詩(屈原寫的哪些詩是最短的?)

大家好,關于屈原寫的哪些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屈原寫的哪些詩是最短的?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屈原的詩有哪些 屈原的主要詩篇有《離騷》、《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遠游》、《卜居》和《漁父...

陸游留下來的詩有多少(陸游留存了多少詩)

陸游留下來的詩有多少(陸游留存了多少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陸游留下來的詩有多少,以及陸游留存了多少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代詩人陸游寫了多少詩 陸游是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那么詩人陸游寫了多少詩?下面是我為你 收集 整理的陸游寫了多少詩,希望對你有幫...

杜甫的樂府詩有哪些(杜甫什么樂府組詩)

杜甫的樂府詩有哪些(杜甫什么樂府組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杜甫的樂府詩有哪些,以及杜甫什么樂府組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樂府詩共有多少首 1.兵車行: 車粼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到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

有哪些杜甫的詩句(杜甫的詩句有那些)

有哪些杜甫的詩句(杜甫的詩句有那些)

大家好,關于有哪些杜甫的詩句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杜甫的詩句有那些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杜甫寫的古詩有哪些 杜甫被譽為我國“詩圣”,那他寫過的詩有哪些呢?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杜甫寫的古...

趙師秀約客表達哪些復雜的情感(趙師秀的約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趙師秀約客表達哪些復雜的情感(趙師秀的約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大家好,關于趙師秀約客表達哪些復雜的情感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趙師秀的約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約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章魚哥丫丫TA獲得超過940個這首詩寫的是梅...

艾青的主要詩集有哪些(艾青的著名詩集有哪些)

艾青的主要詩集有哪些(艾青的著名詩集有哪些)

大家好,關于艾青的主要詩集有哪些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艾青的著名詩集有哪些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艾青詩選有哪些詩 《艾青詩選》收錄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火把》、《向太陽》、《我愛這土地》、...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