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之出自于哪個(亦余心之所向還是所善)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亦余心之所善之出自于哪個,以及亦余心之所向還是所善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一部作品翻譯
出自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意思是:這是我心中所追求的東西,即使是遭遇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表達作者希望祖國(楚國)富強、堅持高潔品行而不怕艱難險阻、縱死不悔的忠貞情懷。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一部作品?
01
離騷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代表作品《離騷》。《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代表作品《離騷》,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后半篇通過神游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后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賦注》等。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一部作品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屈原的《離騷》,原句是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意思是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指認定目標,至死不渝。
本句為屈原《離騷》中的名句。表達了作者為追求家國富強,堅持高潔品行而不怕千難萬險、縱死也無悔的忠貞情懷,后來人們在表達堅持理想、為實現目標而奮斗時常引用這一名句以表達心志。
屈原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一部作品?
出自戰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代表作品《離騷》。
原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翻譯是: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后悔。
釋義
“善”:向往,希望得到(的東西或品質)。
“雖”:即使,縱然。(在這里不表示“雖然”的意思)
“九”:多次,數次。表約數,泛指多次,這里不是實指。“猶”:仍然。
“未悔”:不會懊喪,不后悔。“悔”:怨恨。
表現
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誠如司馬遷在《史記》本傳中所說:“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洪興祖《楚辭補注》則說:“言已覆行忠信,執守清白,亦我中心之所美善也。”二說基本上一致。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雖九死而無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終不悔。這種精神,影響了千百代人民。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