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諸紳什么意思,諸書的意思
很多朋友對于書諸紳什么意思和諸書的意思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子張問行 翻譯
【原文】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4)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6)。
【注釋】
(1)行:通達的意思。
(2)蠻貊: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貶稱,蠻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黨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處。
(4)參:列,顯現。
(5)衡:車轅前面的橫木。
(6)紳:貴族系在腰間的大帶。
【譯文】
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仿佛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恂恂便便,侃侃誾誾,忠信篤敬,盍書諸紳。訥為君子,寡為吉人” 問:“盍書諸紳”何意?
盍書諸紳:把這幾句全部話抄在了自己的衣帶上。
盍:本義:皿中食物已分發完畢。 轉義:1.蓋皿。覆蓋。2.整個兒。全部。)
紳:即“大帶”。是古人穿衣用大帶束腰后,垂下的帶頭部分。《禮記·玉藻》:“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鄭玄注:“紳,帶之垂者。”
言出《勸忍百箴·言之忍第一》
滿意望采納
古代漢語的介詞
今天學習介詞:
介詞:是引出與動作相關的對象的虛詞。
現代漢語介詞 :
再、從、比、到、為……
古代漢語介詞 :
于、乎、諸、以、為……
一、于
功能最強大,是最重要的介詞。
可以引進處所、時間和范圍,大致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
在、到、從、對于、在……方面,等等
例如:
①王坐 于 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于→在 ,堂→殿堂。
譯文:梁惠王坐 在 殿堂上。
②子 于 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爾》
于→在 ,是→某,則→就
譯文:孔子 在 某一天哭泣過,就不會唱歌。
③吾聞出 于1 幽谷遷 于2 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 于3 幽谷者。《孟子.滕文公上》
聞→聽說, 于1→從,于2→到, 喬→高大,木→樹,者→的, 于3→到
譯文:我聽說過有 從 幽深的山谷中出來遷 到 高大的樹木上的,沒聽說過有從高大的樹木上下來遷 到 山谷中的。
④己所不欲,勿施 于 人。《論語.衛靈公》
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 于→到
譯文: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把它施加 到 別人身上。
⑤不義而富且貴, 于 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義→正當, 于→對……來說。
譯文:不通過正當手段獲得的富貴, 對于 我 來說 就像浮云一樣沒有意義。
⑥敏 于 事而慎 于 言。《論語.學而》
敏→聰明, 于→在……方面, 慎→謹慎。
譯文: 在 做事 方面 聰明勤快, 在 說話 方面 小心謹慎。
?于:引進比較的對象“比”。
例如:
①苛政猛 于 虎也。《禮記.檀弓》
苛→殘酷,猛→兇猛, 于→比
譯文:殘酷的政治 比 老虎還要兇猛啊。
②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 于 弟子。(韓愈《師說》)
必→一定,賢→優秀, 于→比。
譯文:學生不一定總是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總是 比 學生賢能。
?于:引進動作的施動者。可以翻譯為“被”。
①郄(xi四聲)克傷 于 矢,流血及屨(lu三聲)。《左傳.成公兩年》
于→被, 矢→箭,及→到,屨→鞋。
譯文:郄克 被 箭射傷,血一直流到鞋子上面。
②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 于 人。《孟子.滕文公上》
治→管理, 于→被。
譯文:勞力勞動者管理他人,體力勞動者 被 他人管理。
二、乎 諸:
和“于”的功能相似。
例如:
①雞鳴狗吠相聞而達 乎 四境。《孟子.公孫丑上》
鳴→雞叫,吠→狗叫, 乎→到, 境→邊境。
譯文:雞和狗的叫聲互相都可以聽到,一直達 到 四個邊境。
?諸:
“之十于”的合音詞
所以“諸”包含著“之”和“于”兩個意思。
例如:
①子張書 諸 紳。《論語.衛靈公》
書→寫, 諸→之于 ,紳→衣帶。
“書諸紳”就是“書之于紳”的意思。
譯文:子張把孔子的 這些 話寫 在 了衣帶上。
三、以
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或者憑借的方式。
引進原因→因、因為
例如:
①君子不 以 言舉人,不 以 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以→因為 ,言→話,舉→提撥,廢→不采用。
譯文:君子不 因為 人家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 因為 他是壞人就不采用他的好話。
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 以 謂之“文”也。《論語.功冶長》
下→向下,是→這個, 以→因為 ,謂→稱呼。
譯文:聰明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提問感到恥辱, 因為 這個稱他“文”。
我百度查了一下為什么稱“文”?
古代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給他另外起個謚號。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不服氣,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為什么可以稱文呢?”
孔子就說了上述表揚孔圉的話。
“以”字后面的賓語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經在上文出現過,這個賓語就可以省略。這時“以”字可以理解為“拿來”、“用來”。
例如:
①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 以 釁鐘。”
之→去, 以→用來 ,釁→祭。
“以釁鐘”就是“以之釁鐘”,意思是“用它來祭鐘”。
譯文:梁惠王見到了說:“牛去哪里?”對方回答說:“將 用 它來祭鐘。”
四、為
給、替、因為
例如:
① 為 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為→給 ,謀→辦事,忠→盡心盡力。
譯文: 給 別人操心辦事兒可以不盡心盡力嗎?
②一羽之不舉, 為 不用立焉。《孟子.梁惠王上》
羽→羽毛,舉→舉起, 為→因為。
譯文:一根羽毛都拿不起來,那是 因為 不用力的緣故。
為
“為”字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
例如:
①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 為 加益。《莊子.秋水》
潦→澇災,弗→不, 為→因為(這個) ,益→更多
譯文:大禹時代,十年有九年要遭遇洪澇災害,但是海水并沒有 因為這個 而增加。
今天學習了介詞的內容:
于、乎、諸、以、為。
言忠信,行篤敬”這句話出自哪里
《言忠信,行篤敬 》是孔子的一篇講誠信的古文。把警句、格言寫在腰間的大帶子上,一低頭就能看到,從而時時提醒自己,指導自己的言行。這是古人一種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
作品原文/言忠信,行篤敬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①,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③,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④,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⑤。
作品注釋/言忠信,行篤敬① 蠻:南蠻,泛指南方邊疆少數民族。貊(mò):北狄,泛指北方邊疆少數民族。
② 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這里代指本鄉本土。
③ 參:本意為直、高。這里引申為像一個高大的東西直立在眼前。
④ 輿(yú):車。 倚:依靠在物體或人身上。 衡:車轅前的橫木。
⑤ 書諸紳:即“書之于紳”。“紳”,系在腰間下垂的寬大的衣帶。把警句、格言寫在腰間的大帶子上,一低頭就能看到,從而時時提醒自己,指導自己的言行。這是古人一種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