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不盡知多少,溪山知此意
今天給各位分享溪山不盡知多少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溪山知此意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如何看待 蘇軾的 以詩為詞
柳永的詞,音律諧婉,宜於歌唱;語言通俗,易於瞭解。然而,以文人詞的審美標準來衡量,有些內容顯得浮淺淫俗,格調不高。張舜民《畫墁錄》卷一載:“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廟[1],吏部不敢放官,三變不能堪,詣政府。晏公曰:‘賢俊作曲子麼?’三變曰:‘祇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雖作曲子,不曾道“彩線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晏殊固守著五代詞的典雅,對柳永的通俗化,自然是看不上眼的。雖然柳詞風行天下,但真正被文人士大夫所欣賞的,只是那些符合典雅規范的部分。也就是說,晏殊的觀念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層的審美趣味,而不僅僅是他個人的偏好。宋代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二蘇軾《永遇樂》詞末載:“少游自會稽入都,見東坡,東坡曰:‘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少游曰:‘某雖無學,亦不如是。先生之言,無乃過乎?’東坡曰:‘“銷魂,當此際”(《滿庭芳》),非柳詞句法乎?’秦慚服。”秦觀的長調,如《滿庭芳》(見第二講)等,明顯是受柳永影響。可是,這在蘇軾和秦觀自己眼裏,卻是一個弱點。葉夢得《避暑詩話》卷下亦載,蘇軾“于四學士(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嘗不極口稱善,豈特樂府。然猶以氣格為病。故常戲云:‘山抹微云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在蘇軾看來,秦觀和柳永之詞,不可謂不精美,但終究氣格不高,難以在格調上與前人爭勝。而蘇軾自己正是在這一點上推動了詞風的轉變,將詞的境界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在蘇軾之前,就已經有一些詞人表現出既不同于晏、歐,也不同于張、柳的藝術選擇。如范仲淹雖然與晏、歐同為朝廷重臣,但他曾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出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治今陜西延安),抗擊西夏。四年的軍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藝術視野,豐富了他的人生感受,因而他的詞風呈現出多面性。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漁家傲》)
《蘇幕遮》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在外淹留之人,見秋景而頓生思鄉之念,愁思則隨酒而成淚,傷情之處,盡在無聲中。情思纏綿而細密,意境清麗而渾厚,語言婉轉而流暢。《漁家傲》則是守邊之作。蒼茫蕭瑟的塞外景象,艱苦孤寂的邊塞生活,將士們的久戍思鄉之情,一字一句都是真情流露,不加雕琢,沉郁悲壯(P48)。從這兩首詞可以看出,范詞有婉約和豪邁兩種風格,尤其是《漁家傲》所表現出來的邊塞風光和征戰勞苦,慷慨悲涼,凝重渾厚,對後代詞風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也可以說,范詞已經超越南唐的藩籬,啟示著詞境新的開拓。尤其是那種沉郁蒼涼的風格,成為後來豪放詞的濫觴。
王安石更具開創性,他的詞以抒發自我的情性與懷抱為主,進一步由表現個體人生的感受轉向對歷史和社會現實的反思,使詞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感和現實感。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桂枝香》)
這首乃金陵懷古之詞,筆力勁峭,意境高遠。上闋寫金陵之景,美不勝收;下闋抒發盛衰之感,清空一氣。通過對六朝歷史興亡的反思,表現出對現實社會的憂慮(P78)。這首詞透露的資訊是,詞的表現功能已經由應歌娛樂轉為言志自娛,標志著詞風正向詩風靠近。
范仲淹、王安石詞中所透露出來的新變,到蘇軾才真正匯聚成一股影響詩壇的重要力量。從五代到柳永,詞的生命是音樂,詞的內容大都是戀情別恨,因此協律是填詞的重要條件,婉約是詞風的正宗。而蘇軾以他天才式的開拓性,突破了這種傳統精神,推動了宋代詞風的又一次重大轉變,在詞壇上開辟了一種新境界。這種新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2]:
第一,詞與音樂的初步分離。詞本來就是合樂而產生的,因此在詞的最初階段,音樂性重于文學性。在蘇軾之前,詞必須協律而成為可唱的曲。當然,蘇軾也未必完全廢棄詞的音樂性,他的許多詞都可以入歌,如《蝶戀花》的“花褪殘紅青杏小”,為朝云所歌;《賀新郎》的“乳燕飛華屋”為秀蘭所歌。因為蘇軾本人是懂音律的,《苕溪漁隱叢話》說蘇軾改《歸去來辭》為《哨遍》,使入音律;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詞,他取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稍加改動,使就聲律,作《水調歌頭》。然而,他的大部分作品,卻并不注意歌唱。因此,前人多以蘇詞不協音律為病,晁補之說:“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吳曾《能改齋漫錄》)李清照在《詞論》中也說,蘇詞“往往不協音律。”如此看來,蘇詞雖然沒有完全否認詞的音樂效能,但的確有擺脫音樂性的趨勢。蘇軾這樣做的原因,并不是不懂音樂,也不是不能作可歌的詞,而是在為文學而作詞,不完全是為歌唱而作詞。這一轉變,就使得詞的文學性重於音樂性。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說:“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詩,多不協律。晁以道云:‘紹圣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耳。’”也就是說,蘇軾仗氣使才而作詞,不喜歡被音律所束縛,故將音樂性置於文學性之下。
第二,詞的詩化。詞與詩的區分,在形式上容易識別,但在句法和風格上卻不容易說明。前人在詩詞個性的界定上,一般將“詩莊詞媚”作為兩者分野的基本界限。洪亮吉《北江詩話》說:“詩詞之界甚嚴,北宋之詞,類可入詩,以清新雅正故也;南宋之詩,類可入詞,以流豔巧側故也。”這說明詩與詞界線分明,最要緊的地方在於風格上的清新雅正與流豔巧側,也就是所謂的莊與媚。然而,蘇軾卻不遵守這種正統的理論與因襲的精神,以清新雅正的字句,縱橫奇逸的氣象,形成了詩化的詞風。李清照《詞論》說:“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耳。”李清照主張“詞別是一家”,自然對蘇軾的這種作派不滿。陳師道《後山詩話》也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將蘇軾在詞史上的地位與韓愈在詩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論,倒也恰當。只不過陳師道批評他們都“非本色”,這反過來說明韓詩蘇詞的新變的確偏離了正統的軌道。因此,前人一般將蘇詞歸入別格而不算作正宗。但是,不容否認的是,蘇詞的開拓,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提升了詞的品味和格調。
第三,詞境的擴大。在蘇軾之前,詞的內容以戀情別恨為主,范圍狹小。蘇軾不受此種束縛,不管什麼題材、思想和感情,都可以用詞來表現。同時,他還以豪放飄逸的作風,代替了以前婉約柔靡的格調,擴展了詞的意境。在蘇軾的作品裏,他無所不寫,或吊古傷時,或悼亡送別,或說理詠史,或寫山水田園,內容廣泛,情感復雜。而且,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豐富的學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豪放飄逸的詞風。蘇詞所取得的成就,從內容與形式上突破了詞原有的狹窄傳統,也替南宋的愛國詞人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可以說,蘇詞是對詞史的極大豐富和提高,它推動了詞的積極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四,個性分明。蘇軾以前的詞,因為內容表達、語氣句法、格律情調的相近,雖然在藝術水準上有工拙優劣之分,但作者和作品的個性卻極不分明。因此,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的詞,經常混雜,有許多作品,到現在仍無法辨明。蘇軾的詞,都有具體內容,因為他經常在調下加題,事實分明。而且,蘇軾在詞中表現出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情感,運用自己的語調句法,於是鮮明地呈現出作者和作品的個性。因此,蘇詞決不會與馮延巳的詞相混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一作崩云),驚濤拍(一作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一作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惟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運算元·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赤壁懷古》和《赤壁賦》,情文并茂,同稱杰作,也同樣充滿豪放飄逸的精神。上闋寫赤壁月夜如畫的江山,起筆點出江流浩蕩,高唱入云,無窮興亡之感,已先揭出。亂石驚濤,千堆雪浪,筆力雄勁,令人驚心駭目。一面是懷古,一面是傷今。下闋借歷史人物的描寫,表露自己因政治上的失敗,貶謫江湖,事業無成,早生華發的感慨,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水調歌頭》是中秋夜懷念弟弟蘇轍而作。上闋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闋因月而感人間之事實。揮灑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蕩之氣,超絕塵凡。起句破空而來,奇崛異常,而因問之不得其解,乃有乘風歸去之愿,此愿既然無法實現,則唯有徘徊於月下。上闋至此,一氣呵成,自由奔放,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下闋寫月光照人,無法成眠。以下愈轉愈深,自成妙境。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反思則人月無常,自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結尾更進一層,既然人月自古難全,唯有各自善保,籍月明心,永不相忘。《江城子》是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音節凄婉。起句言死別之久,相隔之遠,然後設想相逢不相識的狀態。下闋忽然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前的景象。“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呼應。結尾傷情“腸斷”,無可復加。《卜運算元》自比孤鴻,表現自己在貶謫中孤高傲世的品性,辭意極為深厚(P88)。
從蘇軾的這些代表作品來看,蘇詞內容廣泛,境界高遠,打破了詞的嚴格限制和因襲傳統的精神,開拓出闊大純清的新氣象。不過,蘇詞的這種拓展,歷來為正統詞論家所批評,如徐師曾《文體明辨》認為詞當以婉約為正宗,豪放是別格:“論詞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詞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否則雖極精工,終非本色,非有識者之所取也。”“非本色”是批蘇詞的重要理由,《四庫提要》甚至明確將蘇詞比擬為唐詩中的韓愈:“詞自晚唐五代以來,以清切婉麗為宗。至柳永而一變,如詩家之有白居易;至蘇軾而又一變,如詩家之有韓愈,遂開南宋辛棄疾等一派。尋源溯流,不能不謂之別格,然謂之不工則不可。故至今日尚與《花間》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廢。”當然,也有人能純粹從詞史的學術立場出發,摒棄正宗與別格的價值判斷,對蘇詞的新變作歷史的評價,如胡寅《題向子(?)〈酒邊詞〉》:“柳耆卿後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臺矣。”王灼《碧雞漫志》則具體指出了蘇詞對宋代詞風的革新意義和價值:“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總之,蘇軾是宋代詞壇的革新者和開風氣者,因為他的努力,為宋詞開辟了一個新的局面。
在兩宋詞風的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性人物之一。當時如黃庭堅、晁補之、毛滂等人,詞風受蘇軾影響較大。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裏,紅露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黃庭堅《水調歌頭》)
曾唱牡丹留客飲,明年何處相逢。忽驚鵲起落梧桐。綠荷多少恨,回首背西風。 莫嘆今宵身是客,一樽未曉猶同。此身應似去來鴻。江湖春水闊,歸夢故園中。(晁補之《臨江仙·和韓求仁南都留別》)
溪山不盡知多少,遙峰秀疊寒波渺。攜酒上高臺,與君開壯懷。 枉做悲秋賦,醉後悲何處。白發幾黃花,官裘付酒家。(毛滂《菩薩蠻》)
這些詞,或得蘇詞的豪放,或得蘇詞的飄逸。黃庭堅有一部分詞接近柳永,有一部分受蘇軾影響。晁補之、毛滂雖然沒有蘇軾的氣魄與風格,卻深受蘇詞的影響。到了南宋,蘇派的詞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張孝祥、陸游、辛棄疾、陳亮、劉過、劉克莊等人,將蘇軾的詞風進一步發揚廣大。尤其是辛棄疾,成為蘇軾衣缽的繼承者,領袖著南宋的蘇派詞人。
溪山無盡的詩句
1. 關于溪山的詩句(帶有溪山的詩句)
關于溪山的詩句(帶有溪山的詩句) 1.帶有溪山的詩句
1、溪山草木春曾崮癆斗繆宋釋正覺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2、回首溪山綠宋朱淑真 《點絳唇·黃鳥嚶嚶》3、溪山好處便為家宋蘇軾 《臨江仙·細馬遠馱雙侍女》4、從來只為溪山好宋蘇軾 《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5、溪山千古沈沈影宋黃裳 《蝶戀花·萬籟無聲天地靜》6、才高莫恨溪山窄宋毛滂 《玉樓春》7、溪山不盡知多少宋毛滂 《菩薩蠻·溪山不盡知多少》8、乞得溪山作醉鄉宋劉一止 《鷓鴣天·巖下清陰引興長》9、乘興訪溪山宋朱敦儒 《滿庭芳·鵬海風波》10、一疊溪山宋朱敦儒 《減字木蘭花·閑人行李》11、弋釣溪山娛適宋李綱 《水調歌頭·如意始身退》12、溪山多勝事宋曾覿 《水調歌頭·溪山多勝事》13、但溪山好處宋毛并 《滿庭芳·世事難窮》14、況是溪山幽絕地宋陸游 《即事》15、住個溪山好處宋袁去華 《滿庭芳·馬上催歸》16、誰信道、不怕溪山回曲宋程大昌 《念奴嬌·海角懷人》17、罨畫溪山宋范成大 《滿江紅·罨畫溪山》18、但中秋、時節好溪山宋范成大 《滿江紅·罨畫溪山》19、霜風颯颯溪山碧宋趙長卿 《菩薩蠻·霜風颯颯溪山碧》20、算何如、且作溪山主宋辛棄疾 《賀新郎·下馬東山路》21、幾許溪山風月宋釋慧遠 《偈頌一百零二首》22、有江南、千里好溪山宋劉克莊 《滿江紅·曉色朦朧》23、溪山送別出門日宋釋心月 《偈頌一百五十首》24、彈壓溪山宋陳人杰 《沁園春·春事方濃》25、攜妓溪山宋陳人杰 《沁園春·落日都門》26、俯仰溪山宋陳人杰 《沁園春·萬法皆空》27、把村落溪山元許有壬 《摸魚子 次明初為壽韻》28、把村落溪山元許有壬 《摸魚子 次明初為壽韻》29、溪山云月誰為侶宋釋慧遠 《偈頌一百零二首》30、溪山好畫圖唐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
2.帶有溪山的詩句
1、溪山草木春曾崮癆斗繆
宋
釋正覺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2、回首溪山綠
宋
朱淑真
《點絳唇·黃鳥嚶嚶》
3、溪山好處便為家
宋
蘇軾
《臨江仙·細馬遠馱雙侍女》
4、從來只為溪山好
宋
蘇軾
《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
5、溪山千古沈沈影
宋
黃裳
《蝶戀花·萬籟無聲天地靜》
6、才高莫恨溪山窄
宋
毛滂
《玉樓春》
7、溪山不盡知多少
宋
毛滂
《菩薩蠻·溪山不盡知多少》
8、乞得溪山作醉鄉
宋
劉一止
《鷓鴣天·巖下清陰引興長》
9、乘興訪溪山
宋
朱敦儒
《滿庭芳·鵬海風波》
10、一疊溪山
宋
朱敦儒
《減字木蘭花·閑人行李》
11、弋釣溪山娛適
宋
李綱
《水調歌頭·如意始身退》
12、溪山多勝事
宋
曾覿
《水調歌頭·溪山多勝事》
13、但溪山好處
宋
毛并
《滿庭芳·世事難窮》
14、況是溪山幽絕地
宋
陸游
《即事》
15、住個溪山好處
宋
袁去華
《滿庭芳·馬上催歸》
16、誰信道、不怕溪山回曲
宋
程大昌
《念奴嬌·海角懷人》
17、罨畫溪山
宋
范成大
《滿江紅·罨畫溪山》
18、但中秋、時節好溪山
宋
范成大
《滿江紅·罨畫溪山》
19、霜風颯颯溪山碧
宋
趙長卿
《菩薩蠻·霜風颯颯溪山碧》
20、算何如、且作溪山主
宋
辛棄疾
《賀新郎·下馬東山路》
21、幾許溪山風月
宋
釋慧遠
《偈頌一百零二首》
22、有江南、千里好溪山
宋
劉克莊
《滿江紅·曉色朦朧》
23、溪山送別出門日
宋
釋心月
《偈頌一百五十首》
24、彈壓溪山
宋
陳人杰
《沁園春·春事方濃》
25、攜妓溪山
宋
陳人杰
《沁園春·落日都門》
26、俯仰溪山
宋
陳人杰
《沁園春·萬法皆空》
27、把村落溪山
元
許有壬
《摸魚子 次明初為壽韻》
28、把村落溪山
元
許有壬
《摸魚子 次明初為壽韻》
29、溪山云月誰為侶
宋
釋慧遠
《偈頌一百零二首》
30、溪山好畫圖
唐
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
3.寫山水的古詩(全詩)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江上
王士禛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4.“溪山處處皆可廬”出自哪一首詩詞
《游靈隱寺,得來詩,復用前韻》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君不見,錢塘湖,
錢王壯觀今已無。屋堆黃金斗量珠,
運盡不勞折簡呼。四方宦游散其孥,
宮闕留與閑人娛。盛衰哀樂兩須臾,
何用多憂心郁紆。溪山處處皆可廬,
最愛靈隱飛來孤。喬松百尺蒼髯須,
擾擾下笑柳與蒲。高堂會食羅千夫,
撞鐘擊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
絕勝絮被縫海圖。清風徐來驚睡余,
遂超羲皇傲幾蘧。歸時棲鴉正畢逋,
孤煙落日不可摹。
5.形容山間小溪的詩句
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維《山居秋暝》
白話文釋義: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空氣涼爽,仿佛已經到了秋天。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出自唐代:王建《雨過山村》
白話文釋義:雨中傳來雞鳴,山村里依稀一兩戶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條板橋斜橫。婆媳相喚,一起去選蠶種。只有那梔子花開,獨自搖曳庭院中。
3,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出自宋代:王安石《漁家傲》
白話文釋義:峰巒疊嶂,環抱著小橋流水;河水青碧,縈繞著繁花翠草。
4,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礙。千里盤盤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帶。 ——出自宋代:辛棄疾《清平樂·題上盧橋》
白話文釋義:清澈的溪流歡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礙。方圓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與溪流的環抱之中。
5,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出自唐代:王維《青溪 / 過青溪水作》
白話文釋義:進入黃花川游覽,每每都去追逐那條青溪。溪水隨著山勢,百轉千回,經過的路途,卻不足百里。水聲在山間亂石中喧囂,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靜深沉。水草在溪水中輕輕搖蕩,蘆葦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創作的一幅北國景色圖,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峰下巨巖突兀,林木挺直。畫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徑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緣溪行進,為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
溪山行旅圖賞析
《溪山行旅圖》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于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于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于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
該畫作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該畫作的主題。
溪山不盡知多少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溪山知此意、溪山不盡知多少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