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什么所以濕的詩(有關濕的詩句)
大家好,關于因為什么所以濕的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有關濕的詩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梅雨詩詞五首:熟盡黃梅雨意深,梅子黃時雨
曖昧的梅雨,詩詞中的梅雨到底是哪個時間段?別和當代梅雨混淆
在古典詩詞中經常可以看到梅雨或者梅子黃時雨,以梅雨為體裁和陪襯的詩,非常多,在意境和詩美中,梅子雨是那樣一種霏霏脈脈,帶著青色或者黃色的清意與憂傷。但很多人不清楚,這古代詩詞中的梅雨到底是指哪個階段。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
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閑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 宋 賀鑄《橫塘路/青玉案》
比如這首賀鑄寫的詞,被認為是寫梅雨之典范,一句梅子黃時雨,將人生青春過去,流年傷感都用景色和意境表達出來。
他看見一個女子的背影繞著池塘遠去,那寂寞的青春是誰陪著她呢?雖然有月橋花院,但是鎖在閨閣里老去的青春,有誰真的愛惜?
只有他,看見她落寞的背影傷感,因為他愛她,卻改變不了兩個人各自孤獨的命運,所以感覺閑愁萬種。若問那閑愁是些什么,它就像眼前河邊雨中迷蒙的青草,像晚春飄飛的一城楊花,像打在梅子樹上催黃梅子的絲絲細雨。
這是歲月感傷和情感的無奈。這里的梅子黃時雨也成了詠愁的名句。
但是從現實中來講,如果這首詞有現實的背景,只可能是在晚春。晚春時節才有滿城的柳絮,清新卻迷蒙的雨中芳草,而梅雨可以解讀為不斷催熟梅子的春雨。因為梅花早開早謝,任何滋潤梅子成長的雨都是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
茅茨疏易濕,云霧密難開。
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回。” 唐杜甫《梅雨》
讓我們從宋朝跳回上個朝代唐朝。杜甫的這首專門寫梅雨的詩,點明了南京地方,是四月夏雨,可以催熟黃梅。而且這個季節煙雨迷蒙,滾滾長江流去,蒙蒙細雨滿天。
那茅草房因為不細密,所以容易打濕,而空氣中云雨低迷,這是典型江南煙雨季節。只有河水中的龍蛟是歡喜的,仿佛制造著旋渦。實際寫的是江河水滿。
杜甫的梅雨是定在了四月初夏。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
海霧連南極,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 唐柳宗元《梅雨》
而唐朝的柳宗元,曾經擔任廣西柳州刺史,也就是古代南越之地,他的“梅雨”仿佛更早,因為在蒼茫的晚春,這里的梅樹結子,迎來了成熟最合適的春雨。只是這地方,好山好水,卻偏僻,雨霧中不但讓人感覺凄涼,更是這昏天黑地的梅雨仿佛將衣服的顏色也毀了,是長霉壞掉了嗎?這可是南國的晚春啊!
歷史學家考證歷史上的氣溫,唐朝比宋朝要偏暖,所以唐朝的江南四月可能正是梅子黃熟的成熟季,柳宗元的也就更好理解了,誰叫他在四季溫暖多雨的廣西呢,晚春梅熟可以理解。因為那里唐朝梅花十月開花。
“蕭蕭梅雨斷人行。門掩殘春綠蔭生。
翠被寒燈枕自橫。夢初驚。
窗外啼鵑催五更。“ 宋朝程垓《憶王孫·蕭蕭梅雨斷人行》
但宋朝就讓人感覺混亂了,這里的梅雨,是晚春早夏的雨,那綠樹的綠蔭剛剛長成,但是因為這場雨,讓人有春寒的感覺,而且他也沒有睡好,一大早上就被布谷鳥驚醒,急忙上路。
這里的梅雨不是梅子黃時雨,是梅子青時雨。
”蓑笠千村外,乾坤五月中。
若無梅子雨,焉得稻花風。
深貯陂塘滿,交流畎澮通。
還知周廩積,敢嘆阮途窮。“ 宋朝方回《梅雨連日首》
方回的這首詩非常篤定,說的是江南農歷五月的雨,多少農民帶著斗笠在雨中種植水稻。若沒有這種連綿的梅雨,哪里會有將來稻花的香氣和稻田的豐收?
這梅雨來得正好,那低洼的池塘都已經貯滿了水,只需要打開一個口子,這水就能流到田野里。我應該知道積累糧食這個古老的道理,這么辛苦的勞作,這么好的雨,誰敢說自己窮途末路不勤奮呢?
這里可以看到,在宋朝的農村,梅雨固定是芒種節氣左右開始下的夏雨,仲夏利于稻子插秧成長的雨水,可以推斷此時也正是宋朝梅子成熟發黃時。
“疏疏數點黃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
風物依然荊楚。
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
臂纏紅縷。撲粉香綿,
喚風綾扇小窗午。” 宋朝《楊無咎齊天樂·疏疏數點黃梅雨》
這里的梅雨又和五月端午節聯系在一起,五月的雨,就叫黃梅雨,哪怕天上只下了零星的小雨,但不妨礙這個端午有梅雨襯托。
在半陰半雨的天氣里,吃粽子,喝菖蒲酒,身上穿著有艾虎圖樣的衣裳,頭上插著符釵,手臂綁著紅色的長命絲,閑下來在窗邊搖著扇子,看看陰晴不定的梅雨天,不妨礙在家里過著傳統端午。
”屋角鳴禽弄好音,樓頭夏木綠陰陰。
鑷空白發愁根在,熟盡黃梅雨意深。
苔榻有泥妨客坐,稻田足水慰農心。
老夫已作豐年想,鼓腹思為擊壤吟。 宋朝戴復古《喜梅雨既晴》
這首詩寫的是夏季田園,樹木都已經綠葉成蔭,這是梅雨初晴的時段,黃梅已經全部成熟,這雨功勞巨大不在梅子上,卻是稻田之中水滿。哪怕家里因為梅雨潮濕一片,連地上,椅子上都長了青苔,客人來的時候無處落腳,但是做為熱愛田園的詩人加農民,這樣的雨,對豐收有好處啊。那么宋朝江南地區種稻谷,往往是在芒種之后,仲夏之時,也就是梅雨是農歷五月應對農時的雨。
這里就有了些區別,也就是宋朝農民眼中的梅雨是指的農歷五月的夏雨,或者因為雨季漫長,梅雨季會延遲到農歷六月。
而在文人筆下的梅雨,可能從梅子結果的春雨以直到成熟的夏雨,都叫做梅雨。
而當代氣象學上的梅雨,和詩詞以及古代農業粗放的劃分又有不同,是特指每年公歷67月份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氣流,它有嚴格的“入梅”和“出梅”的科學指標。
那我們怎么感受梅雨呢?如果你是農業工作者,肯定要遵循科學的天氣預報,做好農業管理,這里的梅雨預報,比看田間梅子黃了,更加精確。
那熱愛詩詞的文友,則可以寬泛些。也正是詩詞中梅雨的曖昧廣義,那從晚春到盛夏的雨,都是你的梅子青時雨,梅子黃時雨,只要你寫得足夠動人!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有句話 表示細雨綿綿打濕衣服的詩句是什么 細雨潤濕衣?
表示細雨綿綿打濕衣服的詩句是“細雨濕衣看不見”,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劉長卿所作的《別嚴士元》,全詩原文如下: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白話文意思是:水國的天氣帶著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陰,忽好忽壞;在這春風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蘇州城外。蒙蒙細雨潤濕了衣服,自己卻沒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飄落到地上,聽不到聲響。
薄暮夕陽下,江上孤帆遠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綿延萬里。或許有朋友會問到我的境遇,請轉告他們,我這個一介書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誤。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歷中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這首詩氣韻流暢,景物描寫細膩委婉,耐人尋味。詩中抒情,于惜別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水國指蘇州一帶,因這一帶多江河水流而名。這一聯說,在春風乍起的時節,詩人將起程作萬里之行,船停靠在蘇州城外,故友嚴士元前來送別。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明白如話,但細細體味,會覺得韻味無窮。雨細得讓人無從感覺,直到衣服由潮漸濕,方才知道。以靜反襯出二人心中的不靜和無限憂郁。作者將要遠行,對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所以觀察的格外細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這是寫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兒體的細寫轉向宏觀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陽下,孤帆遠去;湖南碧草如茵,愈發勾起作者的情思。尾句指臨行之前,關照朋友,若遇到打聽我的知己,請轉告他們,已被"青袍"所誤。
之前聽別人說過一首很濕的詩,第一句是昨夜小樓又東風,然后是隔壁寡婦……后面就忘記了,請問有誰知道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