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阮籍是晉代的詩人嗎)
很多朋友對于阮籍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和阮籍是晉代的詩人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阮籍簡介,阮籍是怎么死的
阮籍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
中文名:
阮籍
別名:
阮步兵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公元210年
逝世日期:
公元263年
職業:
詩人,作家,思想家,隱士
信仰:
老莊哲學
主要成就:
大力創作五言詩、玄學
代表作品:
大人先生歌、詠懷八十二首、采薪者歌
【竹林七賢】
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成名年代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態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們大都“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因此被殺。山濤、王戎等則是先后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成為司馬氏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為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托、象征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
,說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的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山濤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后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后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后各散西東。
『背景』
當時社會處于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斗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們不僅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淡、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的代表。
『特點』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于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阮籍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于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狝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睿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斗,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托病辭官歸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于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于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后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采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終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賦 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余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阮籍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過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詩歌為例,《晉書·阮籍傳》說他“作《詠懷詩》八十余篇”,看來全部流傳了下來。明代曾出現多種輯本,張溥輯《阮步兵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黃節的《阮步兵詠懷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出版。
阮籍是什么朝代的人
阮籍 (210年~263年),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思想上崇奉老莊;政治上采取謙退沖虛、謹慎避禍的態度。他與嵇康、向秀、劉伶等7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
ps:阮籍是三國時魏國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賢”之一。他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秘書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國元老重臣太尉蔣濟的幕府中任尚書郎,后來曹爽輔政,又召阮籍為參軍。曹爽被誅后,大權在握的司馬懿任命阮籍為從事中郎。司馬懿死后,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輔政,他們也都先后任命阮籍為從事中郎。尚書郎、參軍,從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屬官,職責是掌謀畫和文翰,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從事參謀文字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阮籍雖然先后任過蔣濟、曹爽、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的秘書,但這一職務多半是掛名的,實際上他是不大做具體的秘書工作的,甚至連文書也很少起草。他不過是掛個名,領一份俸祿,以解決生計問題。任用他的人也只是圖個虛名,表明他們愛才惜才用才,以籠絡人心,也并不指望阮籍做具體的事務性工作。因此,阮籍這個掛名秘書,還是照樣讀他的書,寫他的文章,做他的名士。不做事,卻可以拿到一份優厚的俸祿,這看起來是件美事,實際上卻沒有那么美妙。魏晉之際,天下多故,那些當權人物,為了爭取民心,取得朝臣的支持,紛紛拉攏名士以壯聲威。但他們一失勢,名士也就跟著倒霉。“名士少有全者”,就是那個時代名士的普遍遭遇。阮籍的名聲很高,自然成了各方拉攏的重點對象。為了爭得名士的支持,權臣們威脅利誘,軟硬兼施,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所以說,阮籍的這些秘書職務,大都是在迫不得已、推辭不掉的情況下擔任的。
正因為阮籍不情愿擔任這些職務,所以一旦有適當的理由,他便推辭不干。他從蔣濟、曹爽的幕府中脫身出來,都是以病作借口的。他離開曹爽一年多后,曹爽便在權力角逐中被司馬懿殺掉了,同時被殺的曹爽集團成員及家屬也有不少。阮籍如果沒有及早脫身,這回自然也難免殺身之禍。他何嘗不想從司馬氏身邊離開呢?只是一時找不到恰當的理由罷了。
但后來他終于尋思到了一個理由,而且一經向司馬昭提出,便順順當當地得到批準。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年,阮籍聽說步兵校尉兵營的伙夫善于釀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靈機一動,何不借喝酒的名義,辭掉從事中郎這個僚屬職務,去擔任那個有職無權的步兵校尉呢?這雖然沒有完全脫離司馬氏集團,但和他們的關系畢竟拉開了一段距離。報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償。
為了喝酒而要求調動工作,這本來不成其為理由,司馬昭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這個要求呢?這是事出有因的。原來竹林名士個個飲酒,而阮籍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酒仙。史書上說:“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獲免。”這雖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擺脫別人的糾纏來保全自己,但也說明他對酒的嗜好確實非同一般。以這個借口辭去司馬昭的秘書職務,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嚴格地說,在南北朝以前,像參軍這類僚屬職務,雖然地位顯赫,身處權力中心,其實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卻實實在在是個官名。它是漢武帝設置的京師屯兵八校之一,職掌上林苑門屯兵。一直到晉朝,都沿襲設置此官。按理說,這是一個武官,然而從此官開始設置起,就不必為武人,可見這也是一個有職無權的掛名職務。此官雖然也屬掛名性質,但因為它確實是個官名,所以現在的一些辭書,在“阮籍”這一條里,就只提他“曾為步兵校尉”,而對他的秘書職務,卻一字無涉。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種表現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過五個人的私人秘書,史書上卻沒有記載他做了什么秘書份內的事情,倒是在他辭掉秘書工作,去擔任步兵校尉之后,卻實實在在寫了一篇公文。這件事發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國差不多要完蛋的時候。
這一年,魏國的傀儡皇帝曹髦下令,要為司馬昭加九錫。所謂九錫,就是古代帝王賜給有大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后世權臣篡位之前,輒先加九錫。因此,加九錫也可說是皇帝移位的預演。本來,曹髦要加司馬昭九錫,就加九錫好了,但司馬昭卻裝腔作勢地再三謙讓,而那些公卿大臣們見溜須拍馬、大獻殷勤的機會到了,便苦勸司馬昭接受九錫,并且公推阮籍撰寫勸進文章。這可為難了阮籍:寫吧,有為司馬氏吹喇叭抬轎子之嫌,自然要毀壞自己的名士地位和聲譽,這是他所不情愿的;不寫吧,又要得罪司馬昭。司馬昭這個人心狠手毒,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因此阮籍不能不考慮自己的腦袋搬家問題。那些溜須拍馬的公卿大臣公推阮籍起草這份勸進表,自然是考慮他名聲高,影響大,哪曉得阮籍雖然身不由己倒向了司馬氏,但內心里,他對司馬氏的政治野心一直是不滿的,何況他本來就不是慣于阿諛奉迎的小人,要他寫勸進表,真使他傷透了腦筋。
迫于司馬昭的淫威,他不能正面拒絕這件事。他于是故伎重演,像以前拒絕司馬昭為兒子司馬炎提親和對付鐘會“引蛇出洞”的陰謀詭計那樣,天天酗酒,企圖再次借醉酒來擺脫糾纏保全自己。但這回無論如何擺脫不了了,因為人家已經逼上門來取稿。無奈,阮籍只好在醉意朦朧中,伏在幾案上完成了這篇勸進表。據說,這篇醉后草成的勸進文,竟是一篇文筆清麗、氣勢雄壯的好文章。這一年阮籍四十九歲,再過五年,也就是公元263年,五十四歲的阮籍便逝世了。阮籍死后第二年,司馬昭稱晉王。公元265年,司馬昭來不及做皇帝就死了,把皇帝的寶座讓給了他的兒子司馬炎。因此,晉真正取代魏,是在公元265年。但在不少著作和文章里,或稱阮籍是魏末晉初人,或干脆稱阮籍是晉朝人,這是不確切的。在《晉書》里,有《阮籍傳》,這是事實,但阮籍畢竟不是晉朝人,這也是確定無疑的。
像阮籍這種掛名秘書,歷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動亂的封建社會才會產生這種人物,可以說這是那個時代的特殊產物。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我國古代秘書隊伍中,還有像阮籍這樣的掛名秘書;同時我們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對人才的摧殘是多么殘酷無情!
嵇康和阮籍是哪個朝代的人?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陳留(今屬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取謹慎避禍的態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铚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人。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玄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因得罪鐘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40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