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余薄祜出自哪里(嗟余怎么讀)
很多朋友對于嗟余薄祜出自哪里和嗟余怎么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欲寡其過,物欲沸騰。性不傷生,頻致怨憎。原文翻譯
您好,該句出自三國時嵇康的《幽憤詩》,此句意為:想要減少過錯,鐘會的譖言沸沸騰騰。自己的性格并不傷害任何事物,卻常常招致人家的怨恨。
全詩講解如下,希望能夠幫到您。
嵇康,字叔夜,譙國(今安徽宿縣)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黃初四年),卒于公元262年(魏常道鄉(xiāng)公景元三年)。“竹林七賢”之一,曾為中散大夫,故世稱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由于拒絕與司馬氏合作,抨擊當(dāng)代的虛偽禮法和趨炎附勢之士,為司馬昭所殺。他在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散文,作品見解精辟新穎,筆鋒犀利。詩歌大部分是四言,風(fēng)格比較清峻,但往往帶有濃厚的消極情緒。有《嵇中散集》。
《幽憤詩》是嵇康因呂安事被系獄中時所作。呂安之兄呂巽是大將軍司馬昭的長史,他霸占弟妻,反而誣告其弟不孝,呂安無端被囚。呂安申辯時曾引嵇康為證,嵇康亦挺身為呂安辯誣。鐘會造訪嵇康時曾遭侮辱,此時力勸司馬昭“因此除之”,而司馬昭早就對嵇康恨之入骨。于是嵇康也被收入獄,后二人竟被處死。在獄中,嵇康怨憤郁結(jié),寫下此詩。
全詩可分為四段。第一段,作者自述青年時代就已形成的桀驁性格和放逸隱居的志向。這一段為全詩奠定了反省生平行事的基調(diào)。
嗟余薄祜hu,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愛肆姐ju,不訓(xùn)不師。爰及冠帶,馮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
感嘆我命薄少福,少年時就遭遇不幸。孤獨無知,在襁褓之中就沒了父親。母親與兄長養(yǎng)育我,只有慈愛,沒有威嚴(yán)。自己依賴母親慈愛而嬌縱,母兄也不加訓(xùn)教,不立師傅。到了成年之時,憑著母兄的寵愛而放縱自己。心志高尚,仰慕古人,崇尚哪位古人,任由自己選擇。(姐ju,嬌縱。馮,通憑,憑借,依恃。)寄托美好的愿望,愛好老子和莊子,看輕身外之物,重視自身修養(yǎng)。我的志向在保持質(zhì)樸的天性,養(yǎng)護樸素的本質(zhì)而保全自己的真性。
第二段,主要是自責(zé)在呂安事上的粗疏,作者把這次得禍之由歸結(jié)為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其實,嵇康誓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tài)度和激烈的思想言論是他“縶此幽阻”及不久被害的根本原因。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dāng)。瑢以鑫m。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pi。感悟思愆,怛若創(chuàng)痏wei。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nèi)負(fù)宿心,外恧nu良朋。仰慕嚴(yán)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咨余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理弊患結(jié),卒致囹圄ling yu。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免,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云能補?嗈嗈yong yong鳴雁,奮翼北游。
我實在不明智,喜歡善道,卻暗于知人。(暗人,指沒有及時認(rèn)清呂巽。作者有《與呂長悌絕交書》,也表達了這種思想。)子玉的失敗,屢次增加子文的憂患。(子玉,春秋時楚人,因子文舉薦而統(tǒng)率楚軍,但他剛愎自用,在城濮之戰(zhàn)被晉軍打敗。這二句意思是,由于子文舉薦子玉,終于造成楚國日后的失敗,而自己也因為信任呂巽,反而受到陷害,遭受災(zāi)難。惟塵,《詩經(jīng)·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惟塵冥冥。”鄭玄箋:“喻大夫進舉小人,適自作憂患也。”)大人物胸懷闊大,能夠容忍小人及其言行。臣民行為多有邪僻,是政令不由君主所出而造成的。由于自己心情狹窄,因此對事物的善惡要加以議論。感而覺悟,以思其過,痛如割傷。想要減少過錯,鐘會的譖言沸沸騰騰。(創(chuàng)痏wei,創(chuàng)傷。)自己的性格并不傷害任何事物,卻常常招致人家的怨恨。從前曾自慚缺乏柳下惠那樣堅持直道的精神,現(xiàn)在則悔恨不聽取孫登之言及早隱世避禍。對自己辜負(fù)了夙昔的本心,對朋友又很慚愧。(恧,慚愧。柳惠,即柳下惠,春秋時人。《論語 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孫登,與嵇康同時的隱士。《文選》李善注引《魏氏春秋》:“初,康采藥于中山北,見隱者孫登,康欲與之言,登默然不對。逾年將去,康曰:‘先生竟無言乎?’登乃曰:‘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也。’”宿心,謂往日之本心,指慕養(yǎng)生之道。)仰慕嚴(yán)鄭之樂道閑居,修身自保。我本來與世無爭,神氣安然。可嘆的是我命運不好,遭受罪累。這種罪過并不是從天而降,實在是由于我愚鈍而懶散的本性所招致的。道理沒有講好,災(zāi)難聚集在一起,終于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回答獄吏粗鄙的審訊,拘囚在幽禁壅阻之地。實在是以爭辯獲免為恥,因為不遇明時。以致使我遭受謗冤。雖然義理平直而自明無辜,乃其神志為獄吏所辱而受到詛壞。雖洗身于江河之水,豈能補救?大雁“嗈嗈”地哀鳴,煽動著翅膀向北方飛去。(滄浪,水色,此處代指江河。)
第三段,集中抒寫作者對于自身悲劇的憤嘆。
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構(gòu)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wù)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試,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年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fù),心焉內(nèi)疚。
順利的時候就行動,得意的時候就忘記了憂愁。哎呀我的憤怒嘆息,竟然沒有人能夠比并。事情的發(fā)展與我的愿望相反,自己竟然被長期關(guān)押。窮困通達是由命運注定的,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古人有這樣的話,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隨時肅默,就不會有災(zāi)禍發(fā)生。漢代萬石君石奮周慎謹(jǐn)密,因此能夠安親保榮。世事繁復(fù)混亂,恰好擾亂了我的心情。安樂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戒自己,最后就可以達到祥和貞正。(萬石,指漢代石奮;奮與其四子五人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奮為萬石君。利貞,祥和貞正;《易 乾》:“乾,元亨利貞。”后多用作吉祥之意。)鮮明盛美的靈芝草,一年開花三次。我卻是為什么呢,有志向不能成就。以遭遇的災(zāi)難為戒鑒而深刻反思,心里感到內(nèi)疚。
第四段,作者再次申明他的“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的本志。這里所表現(xiàn)的仍然是拒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倔強態(tài)度。
庶勗(xu)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xiu)。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
希望勉勵將來,無論毀譽褒貶而與世無爭,默默無聞。像伯夷、叔齊一樣到首陽山采薇而食,披頭散發(fā)而隱蔽在山洞子里。長時間地在山林里吟詩歌唱,保養(yǎng)性命使自己長壽。
分析:嵇康此詩以內(nèi)心獨白方式反復(fù)抒情。作者陷于囹圄之中,無人可與晤談,而滿腔的憂郁和幽憤,又迫切需要排遣,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反復(fù)抒情的特點。此外引用典故較多,如“子玉之?dāng) 庇谩蹲髠鳌罚弧懊裰嗥А薄ⅰ拔┐似摹薄ⅰ胺私底蕴臁薄ⅰ皢迒扪泺Q”等借用《詩經(jīng)》成句;“仰慕嚴(yán)鄭”、“萬石周慎”等用《漢書》;“善莫近名”出于莊子……這些典故用在詩里,大多顯得貼切。
藝術(shù)風(fēng)格:鐘嶸《詩品》評嵇康詩曰:“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意思是說嵇詩過分峻拔直露,表現(xiàn)出橫議是非的特色,缺少含蓄高遠(yuǎn)之致。劉熙載《藝概》說“叔夜之詩峻烈,嗣宗之詩曠逸”,比較了嵇、阮兩家詩的不同風(fēng)格,并以“峻烈”二字概括稽詩風(fēng)格。嵇康思想激烈,個性耿介,這種獨特的人格形諸詩文,便呈現(xiàn)出鐘嶸所指出的“峻切”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幽憤詩》是嵇康“有言必盡”,“一往必達”風(fēng)格的代表作。
煎鈷是什么意思?
您好,煎厥是指內(nèi)熱消爍陰液而出現(xiàn)昏厥的病癥。多因平素陰精虧損,陽氣亢盛,復(fù)感暑熱病邪的煎迫而致。精血內(nèi)耗,陰火沸騰,致目昏耳閉,舉動懶倦,失其常度,五心煩熱,如火燔灼,名曰煎厥。 專家意見:
煎厥是指內(nèi)熱消爍陰液而出現(xiàn)昏厥的病癥。多因平素陰精虧損,陽氣亢盛,復(fù)感暑熱病邪的煎迫而致。精血內(nèi)耗,陰火沸騰,致目昏耳閉,舉動懶倦,失其常度,五心煩熱,如火燔灼,名曰煎厥。
專家意見:
病情分析:耳鳴、耳聾,目盲,甚則突然昏厥是煎厥的疾病的表現(xiàn)癥狀。指導(dǎo)意見:你好,煎厥是指內(nèi)熱消爍陰液而出現(xiàn)昏厥的病癥。多因平素陰精虧損,陽氣亢盛,復(fù)感暑熱病邪的煎迫而致。
嗟余薄鈷是什么意思
1、應(yīng)該是“嗟余薄祜”,“嗟余薄祜”的意思是:感嘆自己(我)福氣淺薄。
祜:福。
2、“嗟余薄祜”出自南北朝詩人無名氏的作品《幽憤詩》,其古詩全文如下: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愛肆姐,不訓(xùn)不師。
爰及冠帶,馮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
曰余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dāng)。瑢以鑫m。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chuàng)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
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nèi)負(fù)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yán)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
咨余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理弊患結(jié),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
實恥訟免,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云能補。嗈嗈鳴雁,奮翼北游。
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wù)紛紜,祗攪余情。
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年三秀。余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fù),心焉內(nèi)疚。
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
這是啥字?多謝了。
爰及冠帶
出自漢代嵇康《幽憤詩》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緥。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憂肆妲。不訓(xùn)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莊。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曰余不敏。好善闇人。子玉之?dāng) 以鑫m。大人含弘。藏垢懷恥。民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chuàng)痏。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nèi)負(fù)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yán)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寔由頑疎。理弊患結(jié)。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寃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豈云能補。嗈嗈鳴鴈。奮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愿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wù)紛紜。祗攪予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生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fù)。心焉內(nèi)疚。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yǎng)壽。
文言文閱讀 選自《晉書·嵇康傳》句子翻譯
《晉書·嵇康傳》
【原文】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人也。其先姓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側(cè),因而命氏。兄喜,有當(dāng)世才,歷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遠(yuǎn)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fēng)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xué)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yǎng)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于懷。以為神仙稟之自然,非積學(xué)所得,至于導(dǎo)養(yǎng)得理,則安期、彭祖之倫可及,乃著《養(yǎng)生論》。又以為君子無私,其論曰:“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于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物情順通,故大道無違;越名任心,故是非無措也。是故言君子則以無措為主,以通物為美;言小人則以匿情為非,以違道為闕。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惡;虛心無措,君子之篤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無身,吾又何患’。無以生為貴者,是賢于貴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賢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無邪,不議于善而后正也;顯情無措,不論于是而后為也。是故傲然忘賢,而賢與度會;忽然任心,而心與善遇;儻然無措,而事與是俱也。”其略如此。蓋其胸懷所寄,以高契難期,每思郢質(zhì)。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戎自言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康嘗采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咸謂為神。至汲郡山中見孫登,康遂從之游。登沈默自守,無所言說。康臨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嘗得石髓如飴,即自服半,余半與康,皆凝而為石。又于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fù)見。烈乃嘆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輒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濤將去選官,舉康自代。康乃與濤書告絕,曰:
聞足下欲以吾自代,雖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故為足下陳其可否。
老子、莊周,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又仲尼兼愛,不羞執(zhí)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為令尹,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以此觀之,故知堯、舜之居世,許由之巖棲,子房之佐漢,接輿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數(shù)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動,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論。且延陵高子臧之風(fēng),長卿慕相如之節(jié),意氣所托,亦不可奪也。
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加少孤露,母兄驕恣,不涉經(jīng)學(xué),又讀《老》《莊》,重增其放,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逸之情轉(zhuǎn)篤。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與物無傷,惟飲酒過差耳,至為禮法之士所繩,疾之如仇仇,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資,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物情,暗于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
又聞道士遺言,餌術(shù)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長也;仲尼不假蓋于子夏,護其短也。近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審,若道盡途殫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令轉(zhuǎn)于溝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fù)多疾,顧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欲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意畢矣,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時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fā)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既以解足下,并以為別。此書既行,知其不可羈屈也。性絕巧而好鍛。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鍛。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后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系獄,辭相證引,遂復(fù)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縲紲,乃作《幽憤詩》,曰:
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恃愛肆姐,不訓(xùn)不師。爰及冠帶,憑寵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莊》《老》,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yǎng)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dāng)。瑢以鑫m。大人含弘,藏垢懷恥。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創(chuàng)磐。欲寡其過,謗議沸騰,性不傷物,頻致怨憎。昔慚柳惠,今愧孫登,內(nèi)負(fù)宿心,外恧良朋。仰慕嚴(yán)、鄭,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
咨予不淑,嬰累多虞。匪降自天,實由頑疏,理弊患結(jié),卒致囹圄。對答鄙訊,縶此幽阻,實恥訟冤,時不我與。雖曰義直,神辱志沮,澡身滄浪,曷云能補。雍雍鳴雁,厲翼北游,順時而動,得意忘憂。嗟我憤嘆,曾莫能疇。事與愿違,遘茲淹留,窮達有命,亦又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萬石周慎,安親保榮。世務(wù)紛紜,只攪余情,安樂必誡,乃終利貞。煌煌靈芝,一年三秀;予獨何為,有志不就。懲難思復(fù),心焉內(nèi)疚,庶勖將來,無馨無臭。采薇山阿,散發(fā)巖岫,永嘯長吟,頤神養(yǎng)壽。
初,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于大樹之下,以自贍給。潁川鐘會,貴公子也,精練有才辯,故往造焉。康不為之禮,而鍛不輟。良久會去,康謂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會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會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譖“康欲助毌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圣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fēng)俗”。帝既昵聽信會,遂并害之。
康將刑東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初,康嘗游于洛西,暮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辯,因索琴彈之,而為《廣陵散》,聲調(diào)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談理,又能屬文,其高情遠(yuǎn)趣,率然玄遠(yuǎn)。撰上古以來高士為之傳贊,欲友其人于千載也。又作《太師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復(fù)作《聲無哀樂論》,甚有條理。子紹,別有傳。
【譯文】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黃初五年,譙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稱其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會稽人,后來因避禍來到譙郡,因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棄原姓,改姓嵇姓。
他的兄長嵇喜,很有才能。嵇康很小的時候就成為孤兒。嵇康)有不一般的才華。在很大范圍內(nèi)也沒有能與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麗的文采和優(yōu)雅的風(fēng)度。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對自己進行多余的打扮。人們認(rèn)為他風(fēng)采非凡,天生本質(zhì)與自然相合。能容忍別人的過失,遮掩別人的過錯。寬容簡約有大度量。學(xué)習(xí)不用師傅傳授,廣泛的閱讀,沒有不完全了解的。長大之后喜歡讀《老子》《莊子》。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結(jié)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導(dǎo)養(yǎng)性情、服食丹藥(一類)的事情。(嵇康)認(rèn)為神仙稟受于自然,不是積累修行能夠達到的。但是如果能夠引導(dǎo)修養(yǎng)合理,還是能夠長壽。于是寫了《養(yǎng)生論》。又認(rèn)為君子是沒有私心的。(釋私論,不譯)因為有同樣高遠(yuǎn)志趣的知己很找到。常常希望能有一個能與他相得益彰的人。能與他進行心靈的對話的只有阮籍和山濤,參與到他們中間的有向秀、劉伶、阮咸。王戎說自己與嵇康在山陽住了二十年,從沒見過嵇康表現(xiàn)出歡喜或是憤怒的表情。嵇康曾采藥游山澤,遇到得志的時候,便忘記了返回。當(dāng)時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稱(他)為神人。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見了孫登。嵇康于是跟從他行動。孫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進到山里。王烈曾經(jīng)得到像軟糖一樣的石髓。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給嵇康,(石髓)都凝結(jié)成石頭了。(王烈)又在石室中看到一卷白色的書。馬上叫嵇康去拿,(可是書)馬上又不見了。王烈于是嘆息道:“叔夜志向與情趣都不平常,卻總是不能遇上(成仙的契機)。(這真是)命運啊!”他的神智和心靈能感應(yīng)到(其向往的事情),(故)總是遇到像這一類神秘的,遁世的事物。
山濤將要不再作吏部郎了。舉薦嵇康來代替自己。(《與山巨源絕交書》不翻譯)這封信被傳播后,(人們)知道他是不可以拘束委屈的。
(嵇康)生性非常靈巧,喜歡打鐵。宅子中有一棵長得很茂盛的柳樹。于是繞著它挖了個水溝。每當(dāng)?shù)搅讼奶欤担┚妥谒旅娲蜩F。東平呂安欽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往往讓人駕車不遠(yuǎn)千里(來拜訪),嵇康把他當(dāng)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來,呂安被他哥誣告。被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供詞里讓嵇康來作證。于是把嵇康也抓起來了。嵇康生性說話做事小心謹(jǐn)慎,忽然被囚禁,竟作了《幽憤詩》。
起初,嵇康家境貧寒。曾經(jīng)和向秀一起在大叔下打鐵,來補貼家用。穎川鐘會,是個出身高貴的公子。精明干練有才華善辯論,于是去拜訪(嵇康)。嵇康不以禮對待他,繼續(xù)打鐵不停下來。過了很久,鐘會要離開了。嵇康對他說:“(你)聽到什么消息跑來的?又看到什么東西離開了?”鐘會說:“聽到我所聽到的東西所以來了,看到了我所看到的東西所以走了”鐘會因此懷恨。到這時(嵇康下獄時)。以,因為。憾,恨,悔恨失望心中不滿。(鐘會)對司馬昭說:“嵇康,是條盤踞著的龍,不能讓他騰起。你不用擔(dān)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握中),只有嵇康必須顧慮罷了。”趁機進讒:“嵇康本來想要幫助毌丘儉謀反,全依靠山濤不讓(他這么做)。”以前齊國姜太公殺華士,魯國孔丘殺少正卯。正因為(他們)擾亂破壞當(dāng)時的秩序與教化,所以圣賢把他們鏟除了。嵇康和呂安言論放蕩,誹謗社會公德和國家政策,這是作帝王的不應(yīng)寬容的。應(yīng)當(dāng)乘這個機會鏟除掉他們。來使風(fēng)俗淳正。”司馬昭親昵聽信了鐘會的話,就把那兩人都?xì)⒘恕o导磳⒃跂|市被處刑,三千個太學(xué)生請求讓嵇康作他們的老師,上面沒答應(yīng)。嵇康瞭看了一下太陽的影子,要來了琴彈奏。說“以前袁準(zhǔn)曾跟從我學(xué)習(xí)《廣陵散》。我老是嚴(yán)守秘密不教他。廣陵散》從此斷絕了啊!”當(dāng)時年僅四十。
(嵇康品行靈活善于打鐵。院里有棵柳樹很茂盛,于是飲水環(huán)繞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樹下打鐵。東平呂安敬佩他高雅的興致,一想念嵇康,就從千里外的地方啟程去見嵇康,嵇康以他為友對他很友善。后來呂安被哥哥誣陷起訴,因此入獄,嵇康作文來證明呂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從前嵇康貧困,曾與向秀共同在樹下打鐵,來自己補給。穎川鐘會,是個貴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訪嵇康。嵇康對他不施禮,卻仍舊打鐵不停。很久之后鐘會離去,嵇康問他:“聽到了什么來的?看到什么走的?”鐘會回答說:“聽到了所聽到的來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鐘會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種會進言給文帝說:“嵇康是臥龍,不能讓他起來。您想讓天下無憂,因此就要顧慮嵇康。”于是進讒言說:“……嵇康、呂安等人言論放蕩,誹毀禮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應(yīng)該找個理由除掉他,來凈化風(fēng)俗。”文帝親近并聽從了鐘會,于是一塊把嵇康和呂安殺害。嵇康即將在東市受刑,太學(xué)學(xué)生三千人,請求讓嵇康做他們老師,沒有得到允許。嵇康回頭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過琴來彈奏,說:“過去袁孝尼曾經(jīng)跟隨我想學(xué)習(xí)《廣陵散》,我吝惜保密沒有傳授給他,《廣陵散》現(xiàn)在要絕響了!”時年四十。海內(nèi)之士,沒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先前,嵇康曾經(jīng)在洛陽西邊游玩。晚上住在華陽亭,拿過琴來彈奏。和嵇康一同談?wù)撘袈桑o致清辯。于是(那古人)要來琴彈奏,彈奏了《廣陵散》,聲調(diào)美妙得無與倫比。于是把(《廣陵散》)傳給了嵇康,并讓嵇康起誓絕對不傳給別人,他也不說他叫什么。嵇康擅長辯析道理,又能夠?qū)懳恼拢母哌h(yuǎn)的情趣,自然便達到了玄妙悠遠(yuǎn)的境界。收集了自上古以來的高尚之士,為他們寫了傳并寫了贊。是希望能與千年以來的圣人交友。又寫了《太師箴》,也足夠用來闡明帝王之道了,又寫了《聲無哀樂論》很有條理。兒子嵇紹,另外有傳。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