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多麗詠白菊多少字(古詩多麗 詠白菊)

妒火2022-11-17 01:35歷史53

很多朋友對于多麗詠白菊多少字和古詩多麗 詠白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多麗·詠白菊》的原文和翻譯

導語:多麗·詠白菊此詞當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李清照為黨禍之松緊所左右,時居汴京,時返濟南原籍。作《小重山》《多麗》等。

原文: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注釋:

⑴多麗:詞牌名,一名“鴨頭綠”,一名“隴頭泉”,139字。此詞是《漱玉詞》中最長的一首。

⑵瀟瀟:疾厲的風雨聲。一作“蕭蕭”。

⑶瓊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貴妃醉臉:唐李浚《松窗雜錄》記載,中書舍人李正封有詠牡丹花詩云:“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唐明皇很欣賞這兩句詩,笑著對他的愛妃楊玉環說:“妝鏡臺前,宜飲以一紫金盞酒,則正封之詩見矣。”此句意謂:楊貴妃醉酒以后的臉蛋兒,就像李正封詩中的牡丹花那樣嬌艷動人。

⑸孫壽愁眉:《后漢書·梁冀傳》:“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⑹韓令偷香:韓令,指韓壽。《晉書·賈充傳》謂:韓壽本是賈充的`屬官,美姿容,被賈充女賈午看中,韓逾墻與午私通,午以晉武帝賜充奇香贈韓壽,充發覺后即以女嫁韓。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南史·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去。”傅粉:此處當指徐妃“為半面妝”之故實。一說傅粉指何晏之事。《三國志·曹爽傳》注引《魏略》稱何晏“美姿儀,面至白,平日喜修飾,粉白不去手”,人稱“傅粉何郎”。

翻譯:

長夜里,雖然放下了簾幕,小樓上依舊寒氣逼人。可恨那蕭蕭颯颯的無情風雨,在夜里摧殘著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楊貴妃的微紅醉臉,也不似孫壽的嬌柔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他們的行徑都不能拿來與白菊相比。細細看著,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潔的品性正與白菊相宜。微風吹起,白菊的清香蘊藉,絲毫不亞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將盡,白菊愈發顯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無限依戀的惜別情懷。你看它似憂愁凝聚,在漢皋解佩;似淚灑于紈扇題詩。有時是明月清風,有時是濃霧秋雨,老天讓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盡芳姿。我縱然愛惜,但不知從此還能將它留下多少時候。唉!世人如果都曉得愛護、欣賞,又何須再去追憶、強調屈原和陶淵明的愛菊呢?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多麗詠白菊古詩翻譯及賞析

《多麗·詠白菊》作者為宋朝詩人李清照。其古詩全文如下: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蘊藉,不減酴醾。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前言】

《多麗·詠白菊》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詠白菊,先渲染了賞菊的深靜寒寂的氛圍;一個“恨”字承上啟下,表現了孤居獨處,良辰難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對風雨摧花的敏銳的感受;后從自身愛菊收束,以曠達之語道出作者輕視鄙俗、不甘隨俗浮沉的志趣。全詞委婉雅致,含意深遠,通篇用典,不著一個“菊”字,而以白菊隱喻自詠,表現了女詞人在詠物詞中卓爾不群、創意出奇的藝術追求。

【注釋】

⑴多麗:詞牌名,一名“鴨頭綠”,一名“隴頭泉”,139字。此詞是《漱玉詞》中最長的一首。

⑵瀟瀟:疾厲的風雨聲。一作“蕭蕭”。

⑶瓊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

⑷貴妃醉臉:唐李浚《松窗雜錄》記載,中書舍人李正封有詠牡丹花詩云:“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唐明皇很欣賞這兩句詩,笑著對他的'愛妃楊玉環說:“妝鏡臺前,宜飲以一紫金盞酒,則正封之詩見矣。”此句意謂:楊貴妃醉酒以后的臉蛋兒,就像李正封詩中的牡丹花那樣嬌艷動人。

⑸孫壽愁眉:《后漢書·梁冀傳》:“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⑹韓令偷香:韓令,指韓壽。《晉書·賈充傳》謂:韓壽本是賈充的屬官,美姿容,被賈充女賈午看中,韓逾墻與午私通,午以晉武帝賜充奇香贈韓壽,充發覺后即以女嫁韓。

⑺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南史·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去。”傅粉:此處當指徐妃“為半面妝”之故實。一說傅粉指何晏之事。《三國志·曹爽傳》注引《魏略》稱何晏“美姿儀,面至白,平日喜修飾,粉白不去手”,人稱“傅粉何郎”。

⑻看取:看著。取,語助詞。

⑼屈平陶令:屈平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陶令:指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曾任彭澤令。

⑽蘊藉:寬和有涵容。

⑾酴醾:即荼蘼,花名,初夏開白色花。

⑿秋闌:秋深。

⒀瘦:一作“度”。

【翻譯】

長夜里,雖然放下了簾幕,小樓上依舊寒氣逼人。可恨那蕭蕭颯颯的無情風雨,在夜里摧殘著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楊貴妃的微紅醉臉,也不似孫壽的嬌柔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他們的行徑都不能拿來與白菊相比。細細看著,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潔的品性正與白菊相宜。微風吹起,白菊的清香蘊藉,絲毫不亞于淡雅的荼蘼。

秋天將盡,白菊愈發顯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無限依戀的惜別情懷。你看它似憂愁凝聚,在漢皋解佩;似淚灑于紈扇題詩。有時是明月清風,有時是濃霧秋雨,老天讓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盡芳姿。我縱然愛惜,但不知從此還能將它留下多少時候。唉!世人如果都曉得愛護、欣賞,又何須再去追憶、強調屈原和陶淵明的愛菊呢。

【賞析】

在李清照的詞中,“花”是出現得最多的意象。她筆下的花,不僅有人的情志,如“寵柳嬌花”(《念奴嬌·蕭條庭院》),“梅心驚破”(《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鷓鴣·雙銀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菊花纖細,這里就用“揉損瓊肌”來描寫菊花的纖纖玉骨。然后進一步用四個歷史人物來作類比反襯。貴妃醉臉,是對牡丹的比喻。李正封《詠牡丹》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認為可比楊妃醉酒(見《松窗雜錄》)。作者通過鋪陳貴妃、孫壽、韓令、徐娘等典故,來說明白菊既不似楊妃之富貴豐腴,更不似孫壽之妖嬈作態。其香幽遠,不似韓壽之香異味襲人;其色瑩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爭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潛所采。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淵明《飲酒》之五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細賞此花,如對直臣高士,香淡風微,清芬醞藉,不減于酴醾。酴醾,即荼蘼花,花黃如酒,開于春末。

下片續寫,用一“漸”字表示時間推移,秋闌菊悴。“雪清玉瘦”呼應“揉損瓊肌”,緊扣白菊在風雨中掙扎自立從開到謝的神態。這里不說人對殘菊的依戀,反說菊愁凝淚灑,依依惜別。用班婕妤“漢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見捐”自喻。這兩個典說的都是得而復失、愛而遭棄的失落、捐棄的悲哀。悵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風,濃煙暗雨之中,又通過這既清朗、又迷離的境界具象化。同時,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潔,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詞人不勝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縱使憐愛之極,亦不能留花片時。情不能堪處,忽宕開作曠達語:只要人情自適其適,應時菊賞,且休憶他屈子忠貞,行吟澤畔;陶潛放逸,采菊東籬。

李清照 多麗·詠白菊

《多麗詠白菊》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蕭蕭、無情風雨,

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

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

莫將比擬未新奇。

細看取、屈平陶令,

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清芬醞藉,

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

向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皋解佩,

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

天教憔悴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

留得幾多時。

人情好,何須更憶,

澤畔東籬。

注釋:

1、瀟瀟:疾歷的風雨聲。一作蕭蕭。

2、看取:看著。取,語助詞。

3、醞藉(yn ji):寬和有涵容。

4、酴釄(t m):又作荼蘼,落葉小灌木,專供觀賞。

5、闌:盡。

6、漢皋解佩:指鄭交甫于楚地漢皋臺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贈的故事。

7、紈(wn)扇題詩:指班倢伃寫《團扇歌》。

8、瘦:一作度。

翻譯:

長夜里,雖然放下了簾幕,

小樓上依舊寒氣逼人。

可恨那蕭蕭颯颯的無情風雨,

在夜里摧殘著如玉的白菊。

看那白菊,不似楊貴妃的微紅醉臉,

也不似孫壽的嬌柔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

他們的行徑都不能拿來與白菊相比。

細細看取,屈原和陶令,

孤傲高潔的品性正與白菊相宜。

微風吹起,白菊的清香蘊藉,

絲毫不亞於淡雅的荼蘼。

秋天將盡,白菊愈發顯得雪清玉瘦,

似向人流露出它無限依戀的惜別情懷。

你看它似憂愁凝聚,在漢皋解佩;

似淚灑,於紈扇題詩。

有時是明月清風,有時是濃霧秋雨,

老天讓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盡芳姿。

我縱然愛惜,

但不知從此還能將它留下多少時候。

唉!世人如果都曉得愛護、欣賞,

又何須再去追憶、強調屈原和陶淵明的愛菊呢?

賞析:

多麗,一名鴨頭綠,一名隴頭泉139字,是漱玉詞中最長的一首。曾慥《樂府雅詞》題作詠白菊。

詞先渲染了菊賞的深靜寒寂的氛圍。一個恨字承上啟下,表現了孤居獨處,良辰難再的抒情主人公對風雨摧花的敏銳的感受。

在李清照的詞中,花是出現得最多的意象。她筆下的花,不僅有人的情志,如寵柳嬌花[《念奴嬌》(蕭條庭院)],梅心驚破[《孤雁兒》(藤床紙帳)];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戀花》(暖雨晴風)];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鷓鴣》(風韻雍容)];因而也有肥瘦,如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菊花纖細,這里就用揉損瓊肌來描寫菊花的纖纖玉骨。然后進一步用四個歷史人物來作類比反襯。貴妃醉臉,是對牡丹的比喻。李正封詠牡丹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認為可比楊妃醉酒(見《松窗雜錄》)。孫壽,東漢權臣梁冀之妻,色美而善作妖態。她畫的眉,長而曲折,時號愁眉(見《后漢書梁冀傳》)。韓令,指晉時人韓壽,韓是賈充的椽吏(佐吏),長得很俊美。賈充之女看上了他,與他私下往來,并把皇帝賜給她父親的外臣進貢的異香偷贈韓壽。賈充聞到韓身上的香味,發現了女兒的私情,只好讓他們成婚(見《世說新語惑溺》);徐娘,南朝梁元帝妃,人謂徐娘雖老,猶尚多情(見《南史后妃傳下》)。傅粉,本為三國時魏人何晏典。何晏平日喜修飾,粉白不去手,人稱傅粉何郎(見《世說新語容止》)。這里一氣鋪排典故,來說明白菊既不似楊妃之富貴豐腴,更不似孫壽之妖嬈作態。其香幽遠,不似韓壽之香異味襲人;其色瑩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爭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潛所采。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淵明《飲酒》之五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細賞此花,如對直臣高士,香淡風微,清芬醞藉,不減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黃如酒,開于春末。

下片續寫,用一漸字表示時間推移,秋闌菊悴。雪清玉瘦呼應揉損瓊肌,緊扣白菊在風雨中掙扎自立從開到謝的神態。這里不說人對殘菊的依戀,反說菊愁凝淚灑,依依惜別。漢皋解佩,《列仙傳》載:鄭交甫經過漢皋,看見兩個少女,佩兩珠。交甫向她們求珠,這兩個少女就解下珍珠送給他。走不遠,二女不見,珍珠也忽然失去。紈扇題詩,用班婕妤典。班婕妤,漢成帝妃,失寵后退居東宮,曾作《怨歌行》,以秋扇見捐自喻。這兩個典說的都是得而復失,愛而遭棄的失落、捐棄的悲哀。悵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風,濃煙暗雨之中,又通過這既清朗、又迷離的境界具象化。同時,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潔,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詞人不勝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縱使憐愛之極,亦不能留花片時。情不能堪處,忽宕開作曠達語:只要人情自適其適,應時菊賞,且休憶他屈子忠貞,行吟澤畔;陶潛放逸,采菊東籬!

多麗·中秋

楊無咎 多麗中秋

晚風清,淡云卷盡輕羅。看銀蟾、初離海上,萬里碧漢澄波。碾云衢、玉輪緩駕,照山影、寶鏡新磨。光徹庭除,寒生綺席,無聊清興助吟哦。共宴賞、明宵天氣,晴晦又知他。無眠處,衣濡湛露,目斷明河。念年來、青云失志,舉頭羞見嫦娥。且高歌、細敲檀板,拚痛飲、頻倒金荷。斷約他年,重揮大手,桂枝須斫最高柯。恁時節、清光比似,今夕更應多。功名事,到頭須在,休用忙呵。

詠芙蓉

沈約 詠芙蓉

微風搖紫葉,

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

待我泛紅光。

【譯文及注釋】

微風吹拂使樹葉搖晃,

輕輕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發出綠光,

是因為在等我釋放紅光。

詠拙

所稟有巧拙,不可改者性。 所賦有厚薄,不可移者命。

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 問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

亦曾舉兩足,學人蹋紅塵。 從茲知性拙,不解轉如輪。

亦曾奮六翮,高飛到青云。 從茲知命薄,摧落不逡巡。

慕貴而厭賤,樂富而惡貧。 同此天地間,我豈異于人。

性命茍如此,反則成苦辛。 以此自安分,雖窮每欣欣。

葺茅為我廬,編蓬為我門。 縫布作袍被,種谷充盤飧。

靜讀古人書,閑釣清渭濱。 優哉復游哉,聊以終吾身。

李清照的《多麗·詠白菊》的賞析

【賞析】:

此詞為詠白菊的詠物詞。贊頌了白菊的容顏、風韻、香味、氣質、精神。深有寄托,表現對腐敗污濁的社會風習的不滿。作者以白菊為喻,表明自己禁受不了人世冷暖的變化及種種打擊,折磨。反映了詞人高潔的心志,端莊的品格。用典較多,但不流于板滯,是此詞的特色。

《多麗·小樓寒》李清照宋詞

《多麗·小樓寒》的作者是李清照,這首詞表達了白菊不同流俗,只能在清幽高潔,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的惆悵。下面一起來賞析看看!

   多麗·小樓寒(詠白菊)

作者:宋·李清照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醾。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注釋】

[1]瀟瀟:疾歷的風雨聲。一作“蕭蕭”。

[2]看取:看著。取,語助詞。

[3]醞藉(yùnjiè):寬和有涵容。

[4]酴釄(tùmí):又作荼蘼,落葉小灌木,專供觀賞。

[5]闌:盡。

[6]漢臯(gāo)解佩:指鄭交甫于楚地漢臯臺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贈的故事。

[7]紈(wán)扇題詩:指班倢伃寫《團扇歌》。

[8]瘦:一作“度”。

【賞析】

多麗,一名“鴨頭綠”,一名“隴頭泉”,139字,是《漱玉詞》中最長的一首。曾慥《樂府雅詞》題作“詠白菊”。

詞先渲染了菊賞的深靜寒寂的氛圍。一個“恨”字承上啟下,表現了孤居獨處,良辰難再的感情以及主人公對風雨摧花的敏銳的感受。 ?在李清照的詞中,“花”是出現得最多的意象。她筆下的`花,不僅有人的情志,如“寵柳嬌花”[《念奴嬌》(蕭條庭院)],“梅心驚破”[《孤雁兒》(藤床紙帳)];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戀花》(暖雨晴風)];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鷓鴣》(風韻雍容)];因而也有肥瘦,如“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菊花纖細,這里就用“揉損瓊肌”來描寫菊花的纖纖玉骨。然后進一步用四個歷史人物來作類比反襯。貴妃醉臉,是對牡丹的比喻。李正封“詠牡丹”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認為可比楊妃醉酒(見《松窗雜錄》)。孫壽,東漢權臣梁冀之妻,色美而善作妖態。她畫的眉,長而曲折,時號“愁眉”(見《后漢書·梁冀傳》)。韓令,指晉時人韓壽,韓是賈充的椽吏(佐吏),長得很俊美。賈充之女看上了他,與他私下往來,并把皇帝賜給她父親的外臣進貢的異香偷贈韓壽。賈充聞到韓身上的香味,發現了女兒的私情,只好讓他們成婚(見《世說新語·惑溺》);徐娘,南朝梁元帝妃,人謂“徐娘雖老,猶尚多情”(見《南史·后妃傳下》)。傅粉,本為三國時魏人何晏典。何晏“平日喜修飾,粉白不去手”,人稱“傅粉何郎”(見《世說新語·容止》)。這里一氣鋪排典故,來說明白菊既不似楊妃之富貴豐腴,更不似孫壽之妖嬈作態。其香幽遠,不似韓壽之香異味襲人;其色瑩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爭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潛所采。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淵明《飲酒》之五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細賞此花,如對直臣高士,香淡風微,清芬醞藉,不減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黃如酒,開于春末。

下片續寫,用一“漸”字表示時間推移,秋闌菊悴。“雪清玉瘦”呼應“揉損瓊肌”,緊扣白菊在風雨中掙扎自立從開到謝的神態。這里不說人對殘菊的依戀,反說菊愁凝淚灑,依依惜別。漢皋解佩,《列仙傳》載:鄭交甫經過漢皋,看見兩個少女,佩兩珠。交甫向她們求珠,這兩個少女就解下珍珠送給他。走不遠,二女不見,珍珠也忽然失去。紈扇題詩,用班婕妤典。班婕妤,漢成帝妃,失寵后退居東宮,曾作《怨歌行》,以“秋扇見捐”自喻。這兩個典說的都是得而復失,愛而遭棄的失落、捐棄的悲哀。悵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風,濃煙暗雨之中,又通過這既清朗、又迷離的境界具象化。同時,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潔,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詞人不勝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縱使憐愛之極,亦不能留花片時。情不能堪處,忽宕開作曠達語:只要人情自適其適,應時菊賞,且休憶他屈子忠貞,行吟澤畔;陶潛放逸,采菊東籬!

李清照的詞有哪些 50幾個字的

李清照的詞部分50幾個字的:

1.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原文: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不計標點,正文共52字。

2.鷓鴣天·桂花

原文: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應羞。

畫闌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

何事當年不見收。

不計標點,正文共計55字。

3.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原文:

寒日蕭蕭上瑣窗,

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

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

日猶長,

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

莫負東籬菊蕊黃。

不計標點,正文共計55字。

4.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原文:

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

葉葉心心,

舒卷有馀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

愁損北人,

不慣起來聽。

不計標點,正文共計50字。

5.臨江仙·梅

原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

云窗霧閣春遲。

為誰憔悴損芳姿。

夜來清夢好,

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

南樓羌管休吹。

濃香吹盡有誰知。

暖風遲日也,

別到杏花肥。

不計標點,正文共計55字。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她杰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贊揚。后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753.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