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上片寫了哪些景物 水調歌頭上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水調歌頭上片寫了哪些景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水調歌頭上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水調歌頭上闋下闋分別寫了什么?
1、上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
2、下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么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
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蘇軾的《水調歌頭》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什么
上闋寫中秋賞月,下闋寫望月懷人。
1、注釋
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2、鑒賞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上闕寫了怎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描述下闋抒發了吊古傷今的情懷,結合全詞進行分析
詞的上闋描寫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群山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夜幕初上,一彎殘月如簾鉤掛天際。開頭“湖海”二句,從自身落筆。橫空而起,抒發詞人湖海飄泊和懷才不遇的感慨,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歸隱。他曾在《請說歸休好》詩中吐露過脫離官場的復雜心情:“請說歸休好,從今自在閑。”又說:“田間四時景,何處不開顏?”這種宦海浮沉而今欲歸休的感受,貫穿全篇,使這首境界闊大、宏麗的詞作中帶上沉郁的格調。“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承上意寫經過長途的江面飄蕩,終于來到了游覽勝地岳陽樓上。“日落”三句,詞人縱筆直寫登樓遠眺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萬里無云,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這些自然景色,引起詞人內心的深長感觸,思緒翻騰,頗難平靜。“徒倚欄干久”二句,從傍晚到月夜的時空轉換,更深一層地刻畫詞人倚欄凝思的種種意緒,而含蓄的筆墨又為下片直抒胸臆積蓄了情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描寫了哪些景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致,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