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么喜歡詩詞(古人為什么寫詩詞)
今天給各位分享古人為什么喜歡詩詞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古人為什么寫詩詞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為什么古人愛吟詩作詞呢
1.古人缺少約了方式幾個人之間吟詩作詞在他們看來算是一種娛樂
2.古人崇尚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像現代人說話很直白,往往借用詩詞來表達一些東西
3.封建社會筋骨思想,詩詞是哪個時代的標準文體,也是寄托某種情感的好方法
4.古人學的就是詩詞,能作詩吟詞在他們看來是有文化的體現是風雅的文人們所熱愛的活動
古人為什么總寫詩?
個人覺得就是相當于現在的發朋友圈。
一.古人寫詩(詞),其實就是那時的一種日記,現在叫寫微博,還可以叫做曬心情。
在古人所的寫詩(詞)中,四季變換有之,登臨山川有之,人生際遇有之,悲歡離合有之……“日記”寫的最全的要數杜甫。我們常常把他的詩歌稱為 “詩史”,說他的詩歌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這是從國家的角度講的。但從個人角度來講,他的詩歌是“日記”,從青年時代一直寫到暮年的病危時刻,記錄了他的理想、他的奮斗、他的落魄、他的遺憾。如果按現在的口味起名的話,那一定是《杜甫——最早的京漂》《杜甫升職記》《杜甫流浪 記》。其他的詩(詞)人也一樣。李白今天隱居,明天出山,后天在京城,在后天被貶,都有“日記”留存,成了名篇。蘇軾在仕途生涯中,黃州的“日記”最精彩,一直傳頌至今。
?????? 二.古人寫詩(詞),是科舉的需要,是登龍門的需要。
在唐朝,詩歌作為科舉的考試內容之一,自然引起了士子們的重視,因此寫詩成了重要內容。唐朝科舉考試前,有“行卷”的風氣。“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寫的詩作送給主考官閱讀,以期博得青睞。考生朱慶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寫了一首詩送給當時的已經為官的張籍。他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近試上張水部》這首詩,征求張籍的意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馀呈獻的這首詩獲得了張籍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馀》中,他寫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由于朱的贈詩用比體寫成,所以張的答詩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他將朱慶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后來朱慶馀考中。
?????? 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因為詩寫得好,他的詩流傳廣泛,影響不小,就連皇帝家的公主都誦讀他的詩,后來為他參加科考奪得第一名奠定了基礎。李白的詩在唐朝廣為流傳,就連皇帝李隆基都知曉他的大名,原因就是李白自己詩歌的廣告做得好,當時的太子賓客賀知章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因此向皇帝推薦李白,李隆基后來召李白做翰林學士。在大唐,作詩成為仕進的一條重要渠道,全唐詩的洋洋大觀和科考不無關系。
三.古人寫詩(詞),是朋友、親人之間交往的需要。
在眾多的詩詞中,有贈別、懷人等類型。這些詩詞,表現了朋友之間眷戀不舍互相安慰、風雨同舟的真摯的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 《春日憶李白》、李白《送友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杜甫《月夜》、柳永《雨霖鈴》透過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 我們仿佛看到離別的淚水,遠去的行舟。一首詩詞,勝過千言萬語。詩人之間相處時間之短,見面之少,是我們現代人不可想象到。詩(詞)的感情濃厚,非今人可以體會的。
? ?????? 四.古人寫詩(詞),是排遣苦悶,或者說是娛樂的一種方式。
古代詩作中也有歡樂的篇章,但絕大多數的篇目是書寫懷才不遇、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被貶之后遠離國都的失意、離別思鄉的痛苦。古代的交通困難,通訊不便,生活條件惡劣是難以想象的。古詩中的常常出現的“寒”字,不要以為是平常的字眼,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徹骨的寒風。那時沒有空調暖氣,衣服保暖性也差,這是我們現代人難以體會到。詩人或居住驛館,或居于寺廟,或居于衙宅,在風雨之夜,獨對孤燈;或者春江花朝,漫步江邊。思親思家思友,各種情感 涌上心頭。因此作詩成了排遣寂寞的一種方式。如甫的《春日憶李白》《望月》,張繼的《楓橋夜泊》等等。宋代辛棄疾、陸游的諸多詞作都是為排遣苦悶而作的。
?????? 其次,詩詞寫作也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寫好的詩(詞),尤其是優秀的詩作,通過親友的傳抄,流傳開來,歌女以其為唱詞,在宴會為那些文人雅士上演唱,有著重要的娛樂功能。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維的《渭城曲》在唐朝廣為傳唱。宋代柳永的詞流傳甚廣。“凡有井水處皆有柳 詞”,甚至金國人都知道。這些詩(詞),在當時承擔了相當多的娛樂功能。
五.古人寫詩(詞),是為了立言,為了不朽。
儒家有“三不朽”之說,即“立功、立德、立言”。古人寫詩詞也是“立言”的一種。因此凡有有作為的士人都有詩集或詞集流傳于后世,成為他們的精 神地標。《杜工部集》《李太白集》《東坡七集》《稼軒長短句》……透過他們的詩詞,他們的光輝風范書寫在歷史豐碑上。我們追慕先賢的品格,他們的作品激勵 后人更加奮發有為,這些詩(詞)蘊藏了無窮的正能量,滋養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轉自中華文物網
古代人為什么都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因為古人習慣了作詩。“詩詞歌賦”這種東西對于現代人來講就相當于念經一樣困難,可是對于古人來講,那就相當于喝水一樣自然。當然,指的是古代文人,不是所有人。這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事情,想象一樣中國人為何不覺得漢語難學?為何覺得英語難學?外國人為何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可是中國人自己從來都不這么認為,反而覺得中文是最簡單的語言。
其實這就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罷了。對于古代文人而言,“作詩”是一項必備的基礎能力。古代人讀書基本上根本源動力都是為了考取功名利祿,而考取功名利祿就需要參加科舉考試,而參加科舉考試就得寫文章。作詩和寫文章有何關聯?作詩就是寫文章!當然,寫文章并不完全是作詩,但是作詩是對凝練文字很好的一種鍛煉,是古代文人必備的一項能力。
要知道,在古代人們在寫字的時候,能夠用一個字來表達的含義,是絕對不會寫下兩個字的。古代的筆墨紙硯這種東西珍貴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原因就是古時候能夠讀書寫字的人,都是社會的精英,沒有人有功夫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看別人寫下的“廢話”。若是寫了太多廢話的話,別人看一眼就丟棄了,根本不會去認真地琢磨書寫者想要表達的含義。
也就是說,在古代,想要進入文人這一階層,想要考取功名做官,“作詩”是一項基本的能力。否則就無法很好地精煉文章,無法盡量用簡短的語言,精準地表述出自己想要說的信息。在這種環境下,古代人們作詩,就像現代人敲鍵盤一樣,都成為了一種行為本能,而不會覺得“難”。
古人為什么那么愛寫詩,怎么到了現代就不流行了呢?
因為現在的環境和古代不一樣了,人們對于詩文的熱愛和需求都不一樣了。我認為現在詩不流行有三方面的原因,側重點變了、有了更好的替代、環境不同。
側重點不同
古代對于文史的重視是遠遠高于理工的,而現代則是更重視科學技術。在古代,讀書人的地位是很高的。當時比較優秀的讀書人很多都入朝為官,他們可比現在的讀書人地位高。而且那個時候文章、詩歌寫得好是絕對的優勢。雖然那個時候朝廷選拔官員并不是只考文章,但是文章的好壞對成績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詩詞怎么可能發展不起來呢。
而且詩詞這種東西并不像考題那么嚴肅,它既對仕途有加成,又比較的輕松。那個時候的詩詞有點像現在的體育,它既對考試和以后的人生有幫助但是幫助又沒那么大,如果天賦夠好并且將精力都放在這上面,也能有所成就。所以詩詞就成了古代讀書人最喜歡的休閑方式之一。他們讀詩寫詩就和現代人打籃球、踢足球一樣。
有了更好的替代
現在詩詞對于人們的幫助已經很小很小了,就連高考語文作文都不允許寫詩歌。沒了那些加成,詩歌作為一種消遣手段是比較沒有競爭力的,尤其是現在娛樂消遣方式這么多。
以前人們聚在一起賞賞景寫寫詩,現在人們聚在一起更喜歡唱唱歌、泡泡吧、打打游戲什么的。以前人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寫寫詩,現在的人能看書的都是自律的了,更多的是刷視頻、追劇這些了。
環境不同
以前的人們生活狀態是比較輕松、比較慢的,人們有很多閑情逸致來作詩寫文。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比較的大,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背負了很多包袱。很多人每天一睜開眼就是幾千塊錢的房貸、車貸,這樣的環境怎么可能有好詩人誕生呢。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