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見杜鵑花是哪里 宣城見杜鵑杜鵑花
很多朋友對于宣城見杜鵑花是哪里和宣城見杜鵑杜鵑花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讀唐詩 學寫詩 《宣城見杜鵑花》賞析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唐)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注釋:
蜀國:四川。
子規(guī)鳥:又名杜鵑,因鳴聲凄厲,動人鄉(xiāng)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宣城:今安徽宣城。
杜鵑花: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賞析:
? ? ?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春,時李白在宣城郡。寫此詩時,詩人已是暮年。
? ? ?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在蜀國時曾經(jīng)聽過子規(guī)鳥的叫聲,今在宣城又見到杜鵑花開。首句虛寫,次句寫實,看似隨意,對仗卻極為工整,雖平淡如話,仍足見煉字之功,或許“大道至簡”。“蜀國”對“宣城”,遙遠的空間對比,“曾聞”對“還見”,跨越幾十年的時間昔今對比。聽覺與視覺交互疊加,“子規(guī)鳥”對“杜鵑花”,鳥即花,花便是鳥,詩人用故鄉(xiāng)、它鄉(xiāng),觸動思鄉(xiāng)之情的子規(guī)鳥與杜鵑花,構(gòu)建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思念之城。詩人有意將眼前所見之杜鵑花放在后面,將心中遙憶之子規(guī)啼放在句首,更突出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故鄉(xiāng)實未走遠,一直就在詩人的心底。
? ?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子規(guī)啼聲凄切,一聲聲聽來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我”不覺又思念故鄉(xiāng)三巴。第三句承首句“子規(guī)鳥”,尾句承首次句“杜鵑花”,直抒胸臆,“憶”字為詩眼。古人作詩忌重字,而詩人在此用三個“一”字,三個“三”字,卻不覺重復,極具音韻感,一詠三嘆,纏綿婉轉(zhuǎn)。更是將滿腹思念,千繞百轉(zhuǎn),愁腸已斷,思念未已。再也走不出這“憶”之城了。
參考網(wǎng)站? 古詩文網(wǎng)
《宣城見杜鵑花》的唐詩原文及鑒賞
宣城見杜鵑花
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
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
三春三月憶三巴。
李白詩鑒賞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后,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
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xiāng),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于是,濃重的鄉(xiāng)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xiāng)的花嗎?詩人的鄉(xiāng)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guī)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guī)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lián)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于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jié),它就悲鳴起來,鳴聲仿佛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晝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guī)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lián)結(jié)中,真實地再現(xiàn)了觸動鄉(xiāng)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lián)想到蜀國的子規(guī)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后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
然而,被鄉(xiāng)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怎能回到故鄉(xiāng)去呢?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xiāng)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xiàn)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誰料功業(yè)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yè)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托,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xiāng)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diào)了真切如聞:子規(guī)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
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xiàn)了思鄉(xiāng)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guī)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于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jié)縈回,使人感到鄉(xiāng)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李白描繪安徽宣城的詩句
1. 關(guān)于宣城的詩句
2. 關(guān)于宣城詩句
關(guān)于宣城的詩句 1. 關(guān)于宣城的詩詞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jié)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guī)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xiāng),曾聽過子規(guī)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xiāng)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guī)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jié),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xiāng)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譯文:
船走水路與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卻知入海而歸。浩淼水天之際能夠認識出返歸之船,云霧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樹。
船在搖蕩,困倦惆悵之心也在搖蕩,這種孤獨的遠行已非一次。雖然為得朝廷賞識而高興,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跡僻遠之地的情趣。
世間喧囂從此遠隔,慶幸得到這種機會。雖然沒有玄豹深藏遠害的資質(zhì),但也終于能夠隱于南山的霧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云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游。
譯文:
瀟灑不羈飄蕩江湖十多個春秋,沒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謝公城邊被溪水聲響驚醒酣夢,蘇小門前的柳枝常常拂過我頭。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幾人懷抱這般情韻一生就罷休?
塵世中人掛冠歸去原是平常事,終于將蹉跎了的光陰來尋訪舊游。
5、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xiāng),曾聽過子規(guī)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xiāng)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guī)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jié),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xiāng)三巴。
2. 有關(guān)宣城的詩
《題宣城》一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zhèn)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zhàn)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并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huán)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一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3. 有關(guān)宣城的詩
《題宣城》一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zhèn)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zhàn)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并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huán)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一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4. 李白描寫宣城風景的古詩有哪首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謝朓北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個晴朗的秋天傍晚,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只見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麗。不禁詩興勃發(fā)——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詩人懷著贊嘆的心情用凝煉的筆墨描寫了登高所見的總體印象。平曠的郊原,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這開頭兩句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接下來具體描寫詩人眼中的景色。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寫遠景。“兩水”,指環(huán)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時值秋天,溪水寧靜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雙橋”,指橫跨溪水的兩座拱形橋。兩座橋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絢麗奇幻的色彩。這哪里是橋?分明是兩道彩虹從天而降!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寫近景。詩人選取了人煙、橘柚、梧桐三種具有時節(jié)特征的物象來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崗叢林中,飄出農(nóng)家的一縷縷炊煙;深碧的橘柚、變黃的梧桐都顯出一片蒼涼。詩人敏銳地捕捉住瞬間的感受,借視覺寫出感覺,“寒”、“老”二字,不僅能夠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而且似乎在不經(jīng)意中點染出一片濃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層次清晰,明暗相間。水明凈絢麗,山沉郁蒼寒,組成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jié)尾“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抒發(fā)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心情。然而這不是一般的登臨懷古,“誰念”二字,透露了詩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寶初年為權(quán)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以后,一直過著政治失意、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詩人謝朓,在南齊爭權(quán)奪勢的復雜斗爭中也曾受到排擠,最終死于非命。因此,當他來到舊游之地宣城,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吟賞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緬懷謝公之情?
5. 求有關(guān)安徽宣城涇縣的古詩
李白在那住過,最出名的就是“桃花潭水深千尺……”
《涇川送族弟》涇川三百里,若耶羞見之。錦石照碧山,兩邊白鷺鷥。佳境千萬曲,客行無歇時。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陽祠。仙人不見我,明月空相知。問我何事來,盧敖結(jié)幽期。蓬山振雄筆,繡服揮清詞。江湖發(fā)秀色,草木含榮滋。置酒送惠連,吾家稱白眉。愧無海嶠作,敢闕河梁詩。見爾復幾朝,俄然告將離。中流漾彩鹢,列岸叢金羈。嘆息蒼梧鳳,分棲瓊樹枝。清晨各飛去,飄落天南垂。望極落日盡,秋深暝猿悲。寄情與流水,但有長相思。
光李白在那寫的詩都有很多
6. 與宣城歷史有關(guān)的詩 要快
宣城,古名宛陵,在三國時也叫丹陽,宣城,東臨蘇浙,地近滬杭,為安徽之東南門戶。風景宜人、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宣城歷史上戰(zhàn)事較少,就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日本對宣城的大轟炸還有就是發(fā)生在涇縣震驚世界的皖南事變,日本的轟炸給宣城這個一直保護的不錯的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摧毀,也給宣城的經(jīng)濟極大的重創(chuàng)。
宣城在清朝時出了個很著名的數(shù)學家梅文鼎,他為中國的數(shù)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得到了乾隆的賞識,他把以前的數(shù)學書籍結(jié)合自己的知識編著成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但真正讓宣城聞名的是謝眺和李白,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便是當時的江左名郡,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騷客來此,著名詩人范曄、謝脁、杜牧曾做過宣城太守,白居易曾在宣城讀書致仕,李白曾多次游歷宣城。而在這其中,給宣城抹上濃墨重彩的就有兩位:謝脁與李白。
謝脁字玄輝,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出身于當時的高門華族、文學世家——陳郡謝氏,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后代。他少年早慧,文名顯赫,步入仕途后也較得意,似乎沒有多少牢騷和哀怨。然而在魏晉南北朝那樣一個動蕩衰敗、朝代迭更的年代,人的生命格外脆弱,伴君如伴虎,謝脁又出身于名門望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爭權(quán)奪利的政治漩渦,他由京官出任宣城太守,正是政治上受排擠而造成的一次跌宕。他的心情是極端痛苦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心懷魏闕、眷戀著朝廷;另一方面,他又想著遠離塵囂、畏禍全身。當他來到宣城時,他被這里的青山秀水深深地吸引了,想在這山明水秀的宣城過一番亦官亦隱的生活:"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謝脁到任不久,便在陵陽山郡衙附近建"高齋",作為他"披衣就清盥,憑軒方秉筆"((高齋視事》)之所,過著"江海雖未從,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的亦官亦隱的生活。他曾多次登臨郡北敬亭山和郡南響山,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清麗詩篇,因而他又有"謝宣城"之美譽。
"天明開秀崿,瀾光媚碧堤。風蕩飄鶯亂,云行芳樹低。暮春春服美,游駕凌丹梯。升嶠既小魯,登巒且悵齊。王孫尚游行,蕙草正萋萋"。(《登山曲》)
"颯颯滿池荷,翛翛蔭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櫳閑且肅。蒼翠望寒山,崢嶸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
關(guān)于宣城詩句 1. 關(guān)于宣城的詩詞
1、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jié)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guī)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xiāng),曾聽過子規(guī)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xiāng)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guī)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jié),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xiāng)三巴。
3、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南北朝:謝朓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譯文:
船走水路與江水背向而行,而流水卻知入海而歸。浩淼水天之際能夠認識出返歸之船,云霧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樹。
船在搖蕩,困倦惆悵之心也在搖蕩,這種孤獨的遠行已非一次。雖然為得朝廷賞識而高興,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跡僻遠之地的情趣。
世間喧囂從此遠隔,慶幸得到這種機會。雖然沒有玄豹深藏遠害的資質(zhì),但也終于能夠隱于南山的霧中。
4、自宣城赴官上京
唐代:杜牧
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云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游。
譯文:
瀟灑不羈飄蕩江湖十多個春秋,沒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謝公城邊被溪水聲響驚醒酣夢,蘇小門前的柳枝常常拂過我頭。
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幾人懷抱這般情韻一生就罷休?
塵世中人掛冠歸去原是平常事,終于將蹉跎了的光陰來尋訪舊游。
5、宣城見杜鵑花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xiāng),曾聽過子規(guī)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xiāng)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
子規(guī)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jié),游子正思念他的故鄉(xiāng)三巴。
2. 有關(guān)宣城的詩
《題宣城》一詩,詩曰:“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
山河地襟帶,軍鎮(zhèn)國藩維。”對宣城在軍事上的戰(zhàn)略地位作了精辟分析,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杜牧在宣城公務之余,常陪同府主或邀同僚好友漫游山川,觀賞風光,瞻仰古賢人的蹤跡,并有吟賦,如《題宣城開元寺》,詩曰:“南朝謝月兆城,東吳最深處。亡國去如鴻,遺寺茂煙塢。
樓飛九十尺,廊環(huán)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風繞松桂樹。
青苔照采閣,白鳥兩相語。溪聲入僧夢,月色暈粉堵。
閱景無旦夕,憑欄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詩人筆下的開元寺令人向往,無不以一睹為快。杜牧在宣城寫過不少詞采清麗、生動自然的抒情短詩,如《溪柳有感》,“宛溪垂柳最長枝,雖被春風盡日吹。
不堪攀折猶堪看,陌上少年來自遲。”。
3. 李白描寫宣城風景的古詩有哪首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是李白的《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謝朓北樓又名謝公樓,是南朝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天寶十三年,李白漫游至此,一個晴朗的秋天傍晚,詩人獨自登樓,憑欄遠眺,只見依山傍水的宣城,景色十分秀麗。不禁詩興勃發(fā)——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詩人懷著贊嘆的心情用凝煉的筆墨描寫了登高所見的總體印象。平曠的郊原,起伏的山巒,錯落有致,在秋日的晴空下,宛如一幅美妙的風景畫。這開頭兩句一下子將讀者帶入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接下來具體描寫詩人眼中的景色。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寫遠景。“兩水”,指環(huán)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時值秋天,溪水寧靜澄澈,遠遠望去,光亮如鏡。“雙橋”,指橫跨溪水的兩座拱形橋。兩座橋倒映水中,在夕陽的照耀下,折射出絢麗奇幻的色彩。這哪里是橋?分明是兩道彩虹從天而降!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寫近景。詩人選取了人煙、橘柚、梧桐三種具有時節(jié)特征的物象來展示深秋傍晚的景色。山崗叢林中,飄出農(nóng)家的一縷縷炊煙;深碧的橘柚、變黃的梧桐都顯出一片蒼涼。詩人敏銳地捕捉住瞬間的感受,借視覺寫出感覺,“寒”、“老”二字,不僅能夠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而且似乎在不經(jīng)意中點染出一片濃重的秋意。
以上四句,兩句寫水,兩句寫山,層次清晰,明暗相間。水明凈絢麗,山沉郁蒼寒,組成一幅絕妙的薄暮秋色圖。
結(jié)尾“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抒發(fā)懷念前代詩人謝朓的心情。然而這不是一般的登臨懷古,“誰念”二字,透露了詩中的背景。
李白自天寶初年為權(quán)貴排擠被迫離開長安以后,一直過著政治失意、四處漂泊的生活。而他所仰慕的前代詩人謝朓,在南齊爭權(quán)奪勢的復雜斗爭中也曾受到排擠,最終死于非命。因此,當他來到舊游之地宣城,登上謝朓建造的北樓,面對謝朓吟賞的宣城山水,怎么能不油然而生緬懷謝公之情?
4. 秋高宣城謝眺古詩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這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懷舊詩,前面主要內(nèi)容是寫景狀物,描寫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而在最后點明懷念謝脁,抒發(fā)了詩人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yōu)美,格調(diào)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jīng)顯得衰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5. 關(guān)于謝朓樓的古詩詞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江城:水邊的城,即指宣城。唐時江南地區(qū)口語,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兩水:指繞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鏡:指橋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圓形,猶如圓的鏡子。
雙橋:指宛溪上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下橋叫做濟川橋,隋文帝開皇年間所建。
彩虹:指水中橋影。
人煙:人戶炊煙。
水邊的宣城明凈秀麗,如在畫中。秋天的傍晚,獨自登上謝北樓。憑高遠眺,晴空山色,一覽無余。句溪和宛溪兩條河流相互輝映,宛如明鏡。鳳凰橋和濟川橋有如彩虹橫跨溪水。遠處升起一縷縷炊煙,橘柚便掩映在這寒煙里。秋氣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濃重的秋色。有誰知道,在這深秋的北樓上,有人正臨風惆悵,懷念北樓昔日的主人謝朓。
強半峰巒帶碧流,行人猶說古宣州。夢懸日月青蓮賦,獨占江山謝朓樓”。
——《宣州歌》
宣城見杜鵑花是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宣城見杜鵑杜鵑花、宣城見杜鵑花是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