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水桂云母粉哪里有賣(食用云母粉哪里買)

回首寒暄2022-11-17 14:30詩詞163

今天給各位分享水桂云母粉哪里有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食用云母粉哪里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水桂云母粉和麋角散是什么東西?

云母粉是一種非金屬礦物,含有多種成分,其中主要有SiO2,含量一般在49%左右,Al2O3含量在30%左右。云母粉具有良好的彈性、韌性。絕緣性、耐高溫、耐酸堿、耐腐蝕、附著力強等特性,是一種優良的添加劑。它廣泛地應用于電器、電焊條、橡膠、塑料、造紙、油漆、涂料、顏料、陶瓷、化妝品、新型建材等行業,用途極其廣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辟出新的應用領域。??

麋角:溫腎壯陽;填精補髓;強筋骨;益血脈。主腎陽不足;虛勞精虧;腰膝酸軟;筋骨疼痛。

彭祖是誰?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顓頊的玄孫。他經歷了堯舜、夏商諸朝,到殷商末紂王時,已七百六十七歲,相傳他活了八百多歲,是世上最懂養生之道、活得最長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關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虛名榮耀,只是專心致志地講求養生長壽之道。他的師傅撰寫了《九都》等養生的經書,他都潛心研究,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彭祖經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使得顏面長葆青春。他經常盤腿危坐,凝神屏氣地練功。從早晨坐到中午,調理氣息,揉拭雙目,摩挲身體,周身舒適后才起來行功。他臉無怒容,笑口常開,有時生病或疲勞時,他就運用氣功卻病,消除疲勞。他使內氣潛轉,從他生有九竅的特殊頭面,直到五臟六腑,最后達到四肢毛發,那氣流像輕云一樣在體內流轉,既驅除疲勞又治愈疾病。

商紂王聽說彭祖是個異人,想獲得長壽的秘決,多次親自前去詢問,可是彭祖每次都支吾不說。紂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請教。這個采女也精于修身養性,已二百五十歲,看上去依然如二八妙齡。采女受紂王之托,便虔誠地向彭祖請教延年益壽的仙方。彭祖見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進入仙界,能驅遣鬼神,凌空飛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樣。對于這一點,我見聞短淺,恐怕不能夠教你。大宛山有個青精先生,聽說已有千歲,面相還跟兒童一樣,每天步行五百里以上;既能整年不吃東西,也能一天大吃九頓。他精于養生之道,真值得問問。”

采女問:“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嗎?”彭祖說:“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雖然能長生不老,但已經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則不然,他們體魄強健,容貌光潤,老而不衰,長在人間。寒熱風濕不能傷害,鬼神精怪不敢侵犯,疾病災害不能近身,嗔喜毀譽不能為累。其實,人的生命,只要保養得當,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稍為懂得點道,能活到二百四十歲;懂得多點,可活到四百八十歲;如果精通于養生之道,就能不死長壽了。保養壽命之道,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不要傷害性命而已。”

講到這里彭祖頓了頓,又接著具體地講下去,“冬天保暖,夏天避暑,一年四季隨時調節,就能使身體舒適;美色嬌軀,淡淡地品嘗娛樂,不要縱欲過度,就能使精神通暢;車馬服飾能維持尊嚴,就應知足,不要貪得無厭,就能使志向專一;八音奏鳴,五色相宜,聽覺視覺和悅歡樂,就能使心氣平和。這些都是養生之道。凡事都有限度,超過限度,就不能養生,只會招來禍患。這是應該忌諱的。”

采女聽了直點頭稱是。彭祖繼續說道:“傷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腦過度傷人,憂慮悲哀傷人,極度高興傷人,憤怒郁結傷人,汲汲追求傷人,陰陽失調傷人……避開各種傷身之事,順著天地陰陽之道,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了。我師傅寫了《九都》諸經,共一萬三千多字,都是養生保壽的要訣,專給入門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傳給你。”

采女回到天宮,對紂王復述了彭祖的話和《九都經》。紂王親自效法后,果然靈驗,他害怕別人都掌握這種養生長壽之秘訣,就下令在國內禁止傳授彭祖的道術,違令者斬。他還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預知了紂王險惡的用心,就離開京城,不知去向了。過了一百多年,聽說有人在流沙國里見過彭祖。

紂王并不能經常堅持彭祖傳授的道術,卻也活了三百歲,身強體健,猶如五十歲的樣子。

后來有個叫黃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養生之道,幾百歲了依然面色紅潤,童顏鶴發。他把彭祖的言論整理并加以闡發,編成一本《彭祖經》。

彭祖去后,人們在歷陽曾經修建彭祖仙室,人們前去禱告,求風雨卻疾病,無不靈驗。

詳解彭祖活了八百歲的秘訣

彭祖生性恬淡,遠離塵世,淡泊名利,不喜歡豪華的車馬服飾,而把修身養性看成頭等大事。彭祖的師傅撰寫了《九都》等養生的經書,彭祖潛心研究,融會貫通。領悟了其中的真義。他對滋補身體的藥方很有研究,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糜角散”等藥方,面容就像年輕人那樣,心態也非常平靜,從來不拿修道蠱惑別人,平日里幽然獨處,經常盤腿危坐,凝神屏氣地練習導引術。

他從早晨坐到中午,調理氣息,揉拭雙目,摩挲身體,周身舒適后才起來行功。他從不發怒,笑門常開。有時生病或疲勞時,他就運氣,使內氣潛轉,從頭直到五臟六腑,最后達到四肢毛發,氣流像云一樣在體內流轉,既能驅除疲勞又可以治愈疾病。他很少出游,就是出行也是獨自一人,很少乘用車馬。

到了殷商末年,彭祖已經活了七百六十七歲,但是看起來還很年輕,殷紂王聽說了彭祖的名聲,屢次派使臣前去詢問彭祖長壽的秘訣,彭祖都不愿回答。

殷紂王尋找到一位修道有成的采女。 采女少年修道,精通修煉之術,被征召進官的時候已經二百七十歲了,但是看上去依然如二八妙齡。股紂王把采女請進王宮里,為她修建了華麗的宮殿,賞賜她不少金玉。有一次,紂王讓采女乘著華貴的馬車去看望彭祖,向彭祖求教修行的秘訣和延年益壽的方法。

彰祖見采女也是修道之人,就把自己的養生之道告訴了采女:如果想要升天去仙界做仙官就要常服金丹。很多神仙都是因為服食了金丹才升天 的,但這是最高級的道術,人間的君王無法修行。

第二種辦法就是養精蓄神,服用藥草,也能長生。但是不要搞驅使鬼神、乘風飛行的邪術。”接著彭祖告訴采女自己的修道經歷:“ 我是遺腹子,三歲的時候母親又去世了,正逢犬戎之亂,顛沛流離地逃到西域,在那里住了一百多年。我從少年起就無依無靠,后來又陸續失去了四十九個妻子和五十四個兒子,這些憂患便我的元氣損耗。我的肌膚不論寒暑都沒有光澤,營養也不好,身體枯瘦得像枯木,恐怕已來日無多;加上見聞淺陋,實在沒有什么秘訣好傳授的。大宛山的青精先生據說已經一千歲,看起來仍然像個童子,他一 天能走五百里,能夠長年不吃,也能一 天吃九頓飯,你不妨去向他求教吧”。

采女又問道:“青精先生是位什么神仙呢?”

彭祖說:“他是得道者,不是仙人。仙人能縱身跳上云端,不用翅膀就能飛行,能御龍駕云直上天庭:或者變化成鳥普停留在在青云之上,暢游在江海之中,翱翔于名山大川之上。或者采食天地之元氣,或者吃仙藥靈芝,或者出入于人世間而凡人看不出。他們是神仙, 或者隱藏起自己的身形使人看不見,有的人臉上長著非凡的骨相,身上有奇異的毛,他們孤獨自處,不與凡人交往。仙人雖然能長生不老,但已經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

對于得道者,彭祖進步解釋說: “得道者則不然,他們體魄強健,容貌光潤,老而不衰、在人間修煉道術, 就應該吃鮮美的食物,穿輕柔華麗的衣 服,懂得陰陽相通相變的道理,即便做官也可以。

修道的人應該骨骼健杜,面色和體膚十分有光澤,雖年老而不衰明,年歲越大越見多識廣。 長年在人間,冷熱風濕傷不著,鬼神精怪不敢侵犯,兵器和毒蟲都不能靠近,別人的褒貶議論毫不在乎,這些都是最可貴的。”

隨后,彭祖又闡述他的長生決竅:” 人生在世本來就吸納天地之靈氣,即使不懂得修道的方術,只要保養得當,就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稍微懂點道法,就能活到二百四十歲;懂得多點,可活到四百八十歲;如果精通于養生之道,就能長壽了。

延年益壽最根本的二條就是——不要使身心受到傷害,要適應冬寒夏熱的四季氣候變化,使身體永遠舒適;對女色和消遣娛樂要適可而止,不要被各種欲望所誘感,這樣你的內心就可以恬靜純清;車馬服飾能維持莊重,知足常樂,不要貪得無厭,就能使志向專一;八音奏鳴,五色相宜,聽覺視覺和悅歡樂,就能使心氣平和。這些都是養生之道。音樂聽得過多會使人耳聾,美味吃得過了頭反而敗壞人的胃口。如果一切都適可而止,正確地處理暢通和阻塞的關系,就不僅能增壽,還能夠獲得飽滿的精氣神。”

最后,彭祖歸納了對養生不利的幾個因素:“這一切種種都和水火的使用是一種道理,用得過了分,必然要受害。人們常常不理解,如果經脈受到了損傷,血氣不足,內臟虛弱,髓腦也不堅實,身體必然要生病。面這病怡恰是因為受了外界的傷害,比如受了天氣變化或酒色過度引起了內耗,并不是人自身就會生出病來。”

采女聽了直點頭稱是,彭祖繼續說道:“傷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腦過度傷人,憂慮悲哀傷人,極度高興傷人,憤怒郁結傷人,積極追求傷人, 陰陽失調傷人......避開各種傷身之事,順著天地陰陽之道,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了。我師傅寫了《九都經》諸經,共一萬三千多言, 都是養生保壽的秘訣,專給入門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傳給你。

采女回到宮中,對封王復述了彭祖的話和《九都經》,紂王親自效法后,果然靈驗。但他害怕別人都掌握這種養生長壽之秘訣,就下令在國內禁止傳授彭祖的道術,違令者斬。他還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預知了紂王險惡的的用心就離開京城,不知去向了。過了一百多年,聽說有人在流沙國見過彭祖, 紂王并不能經常堅持彭祖傳授的道術,卻也話了三百歲,身強體健猶如五十歲的樣子。后來由于他得了一個妖冶的女子鄭氏,驕奢淫逸,終于失去了道行而死,民間流傳說凡是傳播彭祖道術就將被殺。 ?就是指殷封王禁傳 彭祖道術的事。

彭祖活了800歲是真的嗎?

是的,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一說有800余歲),盡管這么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

商王請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應諾,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從不夸耀自己有道,也從不作一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

擴展資料

幾千年前,武夷山開山鼻祖———彭祖就在武夷山下繁衍生息,并深得養生之道。彭祖養生術,內容豐富,流傳久遠,有些方法,今天仍有現實的意義。

在傳說中,彭祖養生之道,主要是通過自我修煉以抵御疾病達到長生,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內容之一。彭祖注重生命本身,講究養生之道,故以長壽而著稱于世。所以諸子百家及史籍中,留下了其方國養生術記載,其精神內涵都是一脈相承的。彭祖養生術中,表現了中國人原始的生命哲學。

不僅有中國古老的氣功健身法,而且彭祖還是懂烹調術的高手,比如“雉羹”,其做法如下,以野雉(今多用家雞)、稷米(今用脫皮麥仁或薏苡米)入水,文火熬煮,待雉骨脫落肉化為細絲,稷米溶化為汁,再以二十四味佐料調味,鮮美噴香可口。

據傳,當年乾隆皇帝巡視徐州時,喝了此湯連連稱贊:“好湯!不愧是天下第一羹。”相傳,彭祖調制的雉羹,進獻給堯帝,帝堯大悅,封于寶地,名曰彭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彭祖

中國網-度假何處好武夷別有天 ?——關于武夷山建設國際性旅游

彭祖是誰?干什么的?

 彭祖,傳說中的養生家。據古代典籍記載,彭祖是顓頊的玄孫,相傳他歷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彭祖精于養生,《莊子·刻意》曾把他作為導引養形之人的代表人物,《楚辭·天問》還說他善于食療。不過,一人享壽竟至八百余歲,顯然是不可能的。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可見,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記》還記載了個彭姓氏族被封國于大彭等地。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歷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但對于彭祖善于養生的種種傳說歷代并無異議,可以推想,由于彭祖這個氏族精于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并以此而名聞于世,于是逐漸產出彭祖享壽八百這類的傳說并流布于后世。故彭祖這個氏族可以說是上古時代一個有代表性的著名長壽家族。

《彭祖經》

彭祖者,姓籛諱鏗,帝顓頊之玄孫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治身為事。王聞之,以為大夫。常稱疾閑居,不與政事。善于補導之術,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沈重,終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詭惑變化鬼怪之事。窈然無為,少周游,時還獨行,人莫知其所詣,伺候竟不見也。有車馬而常不乘,或數百日,或數十日,不持資糧,還家則衣食與人無異。常閉氣內息,從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其體中或瘦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心存其體,面(明抄本面上有頭字)九竅,五臟四肢,至于毛發,皆令具至。覺其氣云行體中,故于鼻口中達十指末,尋即體和。王自往問訊,不告。致遺珍玩,前后數萬金,而皆受之,以恤貧賤,無所留。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養性之方,年二百七十歲,視之如五六十歲。奉事之于掖庭,為立華屋紫閣,飾以金玉。乃令采女乘輜軿,往問道于彭祖。既至再拜,請問延年益壽之法,彭祖曰:“欲舉形登天,上補仙官,當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六,采女條“九召”作“元君”。是。)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為。其次當愛養精神,服藥草,可以長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虛飛行。身不知交接之道,縱服藥無益也。能養陰陽之意,可推之而得,但不思言耳,何足怪問也。吾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遇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喪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冷熱(明抄本無熱字。陳校本冷熱二字作令)肌膚不澤,榮衛焦枯,恐不度世。所聞淺薄,不足宣傳。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傳言千歲,色如童子,步行日過五百里,能終歲不食,亦能一日九食,真可問也。”采女曰:“敢問青精先生是何仙人者也?”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仙人者,或竦身入云,無翅而飛;或駕龍乘云,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游浮青云;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俗流。然此等雖有不死之壽,去人情,遠榮樂,有若雀化為蛤,雉化為蜃,失其本真,更守異氣。余之愚心,未愿此已。入(明抄本、陳校本入作人)道當食甘旨,服輕麗,通陰陽,處官秩耳。骨節堅強,顏色和澤,老而不衰,延年久視。長在世間,寒溫風濕不能,鬼神眾精莫敢犯,五兵百蟲不可近,嗔喜毀譽不為累,乃可貴耳。人之受氣,雖不知方術,但養之得宜,常至百二十歲。不及此者傷也。小復曉道,可得二百四十歲。加之可至四百八十歲。盡其理者,可以不死,但不成仙人耳。養壽之道,但莫傷之而已:夫冬溫夏涼,不失四時之和,所以適身也;美色淑資,幽閑娛樂,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車服威儀,知足無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悅視聽,所以導心也。凡此皆以養壽,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識事宜,流遁不還,故絕其源:故有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藥百裹,不如獨臥。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茍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不以減年,得其益也。凡此之類,譬猶水火,用之過當,反為害也。不知其經脈損傷,血氣不足,內理空疏,髓腦不實,體已先病。故為外物所犯,因氣寒酒色,以發之耳,若本充實,豈有病也。夫遠思強記傷人,優喜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御覽》卷七二○引神仙傳作喜樂過量傷人,此有脫字)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愿傷人,陰陽不順傷人。有所傷者數種,而獨戒于房中,豈不惑哉?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氣導養,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傷殘之期。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天地晝分而夜合,一歲三百六十交,而精氣和合,故能生產萬物而不窮。人能則之,可以長存。次有服氣,得其道則邪氣不得入,治身之本要。其余吐納導引之術,及念體中萬神、有舍(明抄本、許刻本舍作含)影守形之事,一千七百余條,及四時首向、責己謝過、臥起早晏之法,皆非真道,可以教初學者,以正其身。人受精養體,服氣煉形,則萬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則榮衛枯悴,萬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人為道,不負(明抄本、陳校本負作務)其本而逐其末,告以至言而不能信,見約要之書,謂之輕淺,而不盡服誦,觀夫太清北神中經之屬,以此自疲,至死無益,不亦悲哉?又人苦多事,少能棄世獨往。山居穴處者,以道教之。終不能行,是非仁人之意也,但知房中閉氣,節其思慮,

適飲食則得道也。吾先師初著九節都解指韜形隱遁尤為開明四極九室諸經,(明抄本遁作首,尤作無。《抱樸子·內篇》《遐覽篇》有《九都經》、《蹈形記》、《隱守記》、《節解經》。又《仙藥篇》引《開明經》,《御覽》六六七引《有四極明科經》、《指教經》。本文有訛脫顛倒處,疑當作《九都》、《節解》、《指教》、《韜形》、《隱守》、《無為》、《開明》、《四極》、《九靈》諸徑。)萬三千首,為以示始涉門庭者。”采女具受諸要以教王,王試之有驗。殷王傳彭祖之術,屢欲秘之。乃下令國中,有傳祖之道者誅之,又欲害祖以絕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聞人于流沙之國西見之。王不常行彭祖之術,得壽三百歲,氣力丁壯,如五十時。得鄭女妖淫,王失道而殂。俗間言傳彭祖之道殺人者,由于王禁之故也。后有黃山君者,修彭祖之術,數百歲猶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論其言,以為彭祖經。(出《神仙傳》)彭祖姓籛名鏗,是遠古時代顓頊帝的玄孫,到殷代末年時,彭祖已經七百六十七歲了,但一點也不衰老。彭祖少年時就喜歡清靜,對世上的事物沒有興趣,不追名逐利,不喜愛豪華的車馬服飾,把修身養性看成頭等大事。君王聽說他的品德高潔,就請他出任大夫的官職。但彭祖常常以有病為借口,不參與公務。他非常精通滋補身體的方術,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等丹方,所以面容總像少年人那樣年輕。然而彭祖的心性十分穩重,從來不說自己修煉得道的事,也不裝神弄鬼的惑亂人心。他清凈無為,幽然獨處,很少到處周游,就是出行,也是一個人獨自走,人們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連他的仆從也不知道他哪兒去了。彭祖有車有馬但很少乘用,出門時常常不帶路費和口糧,一走就是幾十天甚至幾百天,但回來時仍和平常一樣非常健康。平時他常常靜坐屏氣,心守丹田從早晨一直到中午都端端正正地坐著,用手輕輕揉雙眼,輕輕按摩身體的各部位,用舌頭舐嘴唇吞咽唾液,運上幾十次氣,然后才收功,趕來散步談笑。如果他偶爾感到身體疲倦或不舒服,就運用閉氣的方法來治體內的病患,讓胸中所運的氣散布到身體的各部位,不論是臉上的九竅,肺腑五臟、手足四肢以至于身上的毛發,都讓氣逐一走到。這時就會覺得氣像云一樣在身體中運行,從鼻子、嘴一直通到十指的末端,不一會兒就覺得通體十分舒暢了。君王去看望彭祖時,也常常不通知他,偷偷留下些珍寶玩物賞給他就走了。君王給彭祖的賞賜前后有幾萬金,彭祖也都接受下來,但立刻就把它們救濟了窮苦的人們,自己一點也不留。還有位叫采女的人,也是從少年時就開始修道,已經二百七十歲了,看起來只有五六十歲,她也很精通修煉的方術。君王讓采女住在嬪妃的掖庭宮中,為她建筑了華麗殿閣,賞賜她不少金玉。有一次,君王讓采女乘上華貴的馬車去看望彭祖,向彭祖求教修行的要點和延年益壽的方法。彭祖說,“如果想要升入天堂去在仙界做仙官,就要常服金丹。九召、太一都是因為常服金丹才白日升天的。不過這是道術中最高的,人間的君王是作不到的。其次就是要養精蓄神,服用藥草,可以長生。但是不能搞那些驅使鬼神、乘風飛行的邪術。如果本身不懂得陰陽交合的道理,就是吃藥也沒有效果。關于陰陽交合的原理,只能靠自己去推斷體會,怎么能說得出來呢?所以覺得你問得很奇怪。我是遺腹子,三歲就死了母親,又趕上了犬戎之亂,顛沛流離逃難到了西域,在那里呆了一百多年。我從少年就死了父母失去了依靠,以后又陸續死了四十九個妻子,失去了五十四個兒子,多次遭難,損傷了我的元氣。不管冷熱,我的肌膚都沒有光澤,營養護理得也很不好,形體瘦得像枯木,恐怕活不太長久,加上我的所見所聞也很淺薄,實在沒有什么可向別人宣揚的。大宛山里有一位青精先生,據說已經活了一千歲,仍然像個童子,一天能步行五百里,能夠長年不吃東西,也可以一天吃九餐,你不妨去向他求教修煉之術吧。”采女問道,“那么青精先生是位什么神仙呢?“彭祖說他也不過是個得道的人,不是什么仙人。凡是仙人,或者能夠縱身入云,沒有翅膀而能飛翔,或者能乘著龍駕著云直達天庭;或者能變化成鳥獸翱翔在云中,暢游在江海,飛越穿行于名山大川。還有些神仙以天地之元氣為食,或者吃仙藥靈芝,或者出入于人世間而凡人看不出他們是神仙;或者隱藏起自己的身形使人看不見。有的臉上長著非凡的骨相,身上有奇異的毛,孤獨自處,不與凡人交往。然而這些仙人雖然有長生不死的壽命,但他們與人情相去太遠,與人世完全隔絕了,就像鳥雀變成蛤蟆,山雞變成海蜃,已經失去了本身的真實,成為一種怪異的東西,以我愚笨的想法,是不愿意變成那種仙人的。修煉道術,就應該吃甘美的食物,穿輕柔華麗的衣服,懂得陰陽相通相變的道理,也完全可以作官,修道的人應該骨骼健壯,面色和體膚十分有光澤,雖年老而不衰弱,年歲越大見到的事越多。長年在人間,冷熱風濕傷不著,鬼神精怪不敢犯,五種兵器和百種毒蟲都不能靠近,別人的褒貶議論都毫不在乎,這些都是最可貴的。人生在世本來就接受著天地之蔭之氣,即使不懂得修道的方術,但只要有適當的修養,就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如果稍微懂點道術,就可活到二百四十歲。再要多懂些道術,就可以活四百八十歲。真正弄通了修煉的原理,就能長生不死了,只是不能成仙而已。延年益壽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要使身心受到傷害:要適應冬寒夏熱的四季氣候變化,使身體永遠舒適;對美人女色和悠閑娛樂都要適可而止,不要被貪欲所誘惑,這樣你的內心就可以安然潔凈;對于作官時的車馬儀仗服飾,都知足而不貪求,這就能使你志趣專一;音樂繪畫使人賞心悅目,使你的心情能夠得到啟迪。所有上面這些,都能養身益壽。而不能掌握這些分寸,反而會對自己有所傷害。古代的圣人,擔心愚鈍的人們,不掌握事情的分寸,沉浸在欲河中流連忘返,因而要斷絕人欲之源。所以有些非常高潔的雅士們不與妻子同床,其次的一些士人們則不和妻子同被。就是吃上一百副藥,也不如一個人獨自靜臥修養。音樂聽得過多會使人耳聾,美味吃得過了頭反而敗壞人的口味。如果對一切都有所節制適可而止,正確地處理通暢和堵塞的關系,就不但不能減壽,還能夠獲得好處。這一切種種都和水、火的使用一樣道理,用得過了分,必然要受害。人們常常不理解,如果經脈受到了損傷,血氣不足,內臟虛弱,髓腦也不堅實,身體必然要生病。而這病恰恰是因為受了外界的傷害,比如受了天氣變化或酒色過度引起了內損,而并不是人自身就會生出病來。思慮過多、用腦過度、過憂過喜、悲哀過度、憤怒氣惱、過分企求、陰陽不能協調,這些都能傷人,但男女的房事過度則是最能傷人的。這乍看很奇怪,其實不然。男女相輔相成,像天地相生是同一個道理。所以男女之間的事更要講究以氣養神,不能過分而失去協調。天和地按著陰陽交接的規律就可以永無終極,人如果失去交接的和諧就會受到傷

害。人如果避開傷害而得到陰陽和諧之術,就得到了長生之道。天與地是白天分晚上合,一年有三百六十次交接,天的陽氣和地的陰氣融合在一起,才使得萬物滋生無有窮盡。人如果能符合天道,就能夠長存。其次就是吐納運氣的法術,得到這種法術的人,邪氣就不能侵害他,這是修煉自身的根本所在。其它像吐納導引、含影守形等等的方法有一千七百多條,以及四季睡覺時頭應朝哪個方向、經常檢討自己的過錯、睡眠和起床的早晚等等方法,都算不上修道的真諦,不過可以教那些初學修道的人入門而已。一個人如果能夠修身養性,運氣煉身,那么萬神都會來到他的心中。如果不能很好的調養自身,把身體搞得十分衰弱,那萬神也就自然離去,就是再悲傷也不會把神留住。修道的人如果不能找到最根本的道理而去舍本逐末,有得道的人鄭重指點還不相信,對那些講解真正修煉道理的書籍不去認真閱讀卻說書上講得太淺薄,一見到論述天界、北神的大部經典就嫌太難懂而不去攻讀,這樣的人到死也不會有什么收益的,不是很可悲的事嗎?還有的人盡管苦于世間俗事纏身,但又不甘心拋開塵世獨自到山中去居住修行。這種人就是教給他修道的方法,他也不會去認真實行,因為他們沒有仁人志士的那種真誠的心意,以為只要自己關上房門在屋里煉閉氣的功夫,不想凡俗的事并節制飲食就可以得道了。我的先師曾著過《九都》《節解》《指教》《韜形》、《隱守》、《無為》、《開明》、《四極》、《九靈》等論述道術的經典,共有一萬三千條,用以教導那些剛入門學道的人,你可以拿去參照著使用吧。”采女從彭祖那里得到了這些學道的要點,回去后教給君王,君王試了一下很靈驗。殷王得到了彭祖的道術后,一直想秘而不宣,并在國內下了命令說誰要敢傳揚彭祖的道術就殺頭,還想殺害彭祖以使他的道術失傳。彭祖知道以后就走掉了,也不知去了哪里。過了七十多年以后,聽說有人在流沙國的西部見到了彭祖。殷王并不堅持按彭祖的道術修煉,但也活了三百多歲,氣力還像五十歲的人一樣強壯。后來由于他得了一個妖冶的女子鄭氏,驕奢淫逸,終于失去了道行而死。民間流傳說凡是傳播彭祖道術就被殺,就是指的殷王禁傳彭祖道術的事。后來有一位黃山君按照彭祖的道術修煉,已經活了幾百歲,面貌仍似少年。彭祖成仙后,人們把他的論述記錄下來,就成為《彭祖經》。

葛洪神仙傳白話

葛洪神仙傳白話:

廣成子

廣成子是古代的仙人,住在崆峒山(在今河南臨汝縣西南)的石室中。黃帝久聞他的大名,知他住在這里,便前來拜訪。黃帝問廣成子:“您在研究世間萬物之道方面已達到了頂峰,可否請您告訴我這方面的真諦呢?”廣成子答道:“你治理的天下一片混亂。

天上的云彩還沒有聚集到一起便降下雨來,草木還沒有枯黃就紛紛凋零了。以你現在的樣子,怎么能夠向我問道呢?”黃帝被廣成子奚落了一番,他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恭恭敬敬地退了下來,回到住處,暫時摒棄一切政事,反復琢磨廣成子說的那番話。

三個月之后,黃帝再次來到崆峒山,拜會廣成子。他見到廣成子正頭朝北躺著,便雙腿跪在地上,以膝代步,極恭敬地來到廣成子面前,叩拜了兩次,然后說道:“請您告訴我修身養性的明達之道。”廣成子聽罷,一躍而起,說道:“你這個問題問得正好。

現在我就告訴你‘至道’的精髓。至道的精髓,深遠博大,永無止境;至道的極致,靜默深沉,不可揣測。得至道者,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聽,無求無欲,保持精神上的超脫寧靜,就能使身心健康;保持清靜的心情,切勿勞累你的身體,耗費你的精力,這樣才可長生不老。

如果你能做到不讓外物影響你的視聽,不使外物打擾你的心靈,你的精神就將永遠守護你的形體。你要時刻固守你內心的平靜,摒棄外界紛繁的干擾。如果過多地了解萬事萬物,那么就會使你的身心遭受侵害。

我一直追求身心的平和,所以我活了一千二百歲,從外貌上看,還顯不出絲毫衰老的樣子。你若能研習透徹我的道法,就能上為天皇,若能深入理解我的道法,就能下為君王。現在,我將離你而去,到一個沒有任何紛擾的地方,進入一個通往無窮無盡境界之門,去遨游沒有終極的曠野。

我將與太陽和月亮一起放射光芒,與天地融為一體。世上之人皆不能免于一死,只有我才能獲得永生。”李白在《古風》中寫道:“歸來廣成子,去入無窮門。”

若士

在古代,“若士”即是“那個人”的意思,后來被用作有道之士的通稱。本文所說的若士,是古時的一位神仙,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名實姓。

廬敖是古代燕國人。廬敖游歷了北海,并從月亮上經過,進入了入道之門一玄關,最終來到了蒙谷山。蒙谷山是古代傳說中的北方山名,以太陽出沒于此而聞名。

在這里,他遇見了若士。若士長得很特別,他雙目深陷,鼻子青黑色,雙肩向上高高聳起,宛如老鷹一樣,脖子又細又長,上身寬,下身窄,正在那里迎著風忽高忽低地跳舞,顯出十分得意的樣子。忽然,他發現廬敖正站在不遠處注視著他,便馬上停止了舞蹈,逃到了山上的一塊石碑下面藏了起來。廬敖追上去仔細尋找,終于找到了若士,原來若士正瞋縮在石碑下面的蟹殼中吃蛤蜊(格黎)。

廬敖來到若士面前,對他說:“縱觀普天之下,只有我廬敖能夠獨來獨往,不與凡夫俗子們為伍。我對天地四方之內的一切事物都看透了,因為我從小就喜好游歷四方,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我遍訪了各地,終于在這里見到了你,你是否愿意與我交個朋友呢?”

若士聽完廬敖的這一番自我介紹后,先是表情嚴肅,繼而仰面大笑道:“你不過是來自黃河中游一帶的一介小民,以你的本事,你不應該長途跋涉,不遠萬里來到此地,這就如同小光亮無法同日月的大光明相比一樣。

我若士從前也曾游歷過四方,往南我到過洞之野,那里有許多巖洞,里面全是清澈的泉水;向北我曾在沉默之鄉歇息過,那里荒無人煙,四周一片寂靜;西面我到過窈冥之室,那里幽暗而深遠,可謂其妙無窮;說到東面,我曾穿越過彌漫無際,連綿不斷的光束。

我到過的地方,上無天,下無地,舉目四望,什么也看不見,側耳傾聽,什么也聽不到。說到外面,那里有奔流不息的河流,河水一瞬間就瀉到千萬里以外。

我見過這樣奇妙無比,氣勢磅礴的場面,都不敢說自己有什么本領。現在你無非是云游到了此地,就說自己已經認識了整個世界,看穿了萬物的本質,這豈不是孤陋寡聞嗎?我看你呀,不過是個平常之人罷了。

我與一位名叫汗漫的仙人相約在天的最高處會面,這個地方我是不會久住的。”說罷這一席話,若士雙臂向上一舉,緊接著身體騰空而起,轉瞬間他已消失在茫茫的云霧之中了。

廬敖被若士說得瞠目結舌,呆呆地仰望著若士遠去的身影,直到看不見為止。過了半天,廬敖才如夢方醒,那副追悔莫及的樣子仿佛是失去了親人,他一邊捶胸頓足,一邊慨嘆道:“我比起若士,就好像一只土壤里的小蟲子與天鵝相比一樣,真是天壤之別啊。

我每日都在奔走,而實際上與諾大的世界相比,無非是走了幾小步。可是我卻自以為走了很遠,認為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這確實是個莫大的錯誤。我真可悲啊。”

沈文泰

沈文泰是九疑山人,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他從長江中的眾神仙那里得到了神丹土符,這種神丹可使人返老還童,百服百應。

后來沈文泰想到昆侖山休息兩千年,行前把神丹秘方傳授給李文淵。沈文泰說:“如果不按照土符上指定的方法服藥,那么道術就不會靈驗,對人沒有益處。”李文淵嚴格按照沈文泰所囑,依土符所示制成神丹,依法服下后不久,他也得道升天了。

今天人們常用竹根水煮丹黃土,用來去除三尸(三尸即道家所指的在身體中作祟的神三,它每適庚申之日,便向天帝訴說人的過錯),這種做法即是沈文泰和李文淵傳授下來的。

彭祖

彭祖姓彭名鏗,是顓頊帝的玄孫,也是陸終的第三子。到了殷商末期商紂王時,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多歲,成了大名鼎鼎的老壽星。

他雖然高壽,卻絲毫看不出蒼老的樣子。彭祖作為老壽星中的杰出人物,他的養生之道,駐顏之術,一直為后世所稱頌。彭祖從小時起就喜靜不喜動,他平素安于修身養性,不關心世間一切事物,不追求名譽和榮耀,不講究車乘和服飾的華麗,只求清心寡欲,澹泊寧靜,以從中探索出養生之術和長壽之道。

殷王聞知此事,拜他為大夫,但彭祖常稱疾不出,在家閑居,不問政事。他善于導引之術,經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鹿角,以此使容顏永葆青春。

彭祖平時沉默寡言,透出穩重的性格,他從來不說自己有超乎凡人的道行,也不做任何令人迷惑不解的事,更不做裝神弄鬼,荒誕怪異之事,顯出一副無所作為的樣子。

有時他獨自一人外出游歷,人們想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就悄悄地盯住他,他卻忽然不見了。他既不乘車,也不騎馬,身上不帶分文,也不準備食物,一走就是幾十天甚至上百天。

人們無從知道他去了哪里,只是發現他回家之后的衣食住行與普通人一樣,絲毫沒有產生變化。彭祖修練時,經常盤起腿來,正襟危坐,凝神定氣。

從早晨到中午,雙手徐徐按摩雙目,繼而輕輕撫摩身體,舌頭慢慢舐住上顎,不時咽下唾液。這樣邊做邊均勻地調整呼吸,直到周身氣脈通暢,筋骨舒展,才緩緩站立起來,像練功之前那樣談笑風生。

有時彭祖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是感到疲乏無力,便靜坐下來,運行內氣,來攻克體內的疾病。此時,內氣在體內潛轉,從九竅運轉到五臟六腑,最后達到四肢及毛發。氣血貫通之后,彭祖感到有一股平和之氣,輕緩地流淌在身上。

這種輕清柔和之氣起于口鼻之中,繼而達到十指的指尖,不僅驅除了疲勞,同時也治愈了疾病。商紂王聽說彭祖是個有道之士,修有長生不老之法,就親自找到彭祖詢問長壽之術,可是彭祖總是閃爍其辭,不愿相告。

紂王為了達到目的,又送給彭祖大量金銀財寶,總共價值數萬錢。彭祖也不客氣,全部留下,然后全部用來救助貧苦的百姓,自己分文不要。紂王見金銀打動不了彭祖的心,便委托一位名叫采女的女子前去找彭祖請教。采女也叫采石女,年輕時便受高人指點,青春常駐。

此時她已有二百七十歲,但看上去卻像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女。紂王把采女迎進宮內,用最隆重的禮節歡迎她,為她修建了豪華的宮殿,給她穿上了絢麗多彩、鑲嵌金銀珠寶的衣裳。紂王此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請求采女早日從彭祖那里求來長生不老的仙術。

采女受紂王之托,乘坐襬車前往彭祖的住處。襬是古代專供婦女所乘的四周有屏障的車。采女面對彭祖,恭恭敬敬地拜了兩拜,然后便問起延年益壽的方法。

彭祖見采女是有道行的人,便回答道:“如果想騰身上天,進入仙界,成為一名仙人,就必須服用金丹,吃了金丹,人便會像元君太一那樣白日升天。但是服用金丹,騰身飛入仙界,需要有很高深的道術,即便是世間君主也不是隨便可以做到的。

退一步說,即使達不到這一境界,人們也應該愛惜身體,養護精神,服食一些益壽食品,以達到長生不老之目的。但是學會這種層次的道術,不能役使鬼神,也不能自由自在地飛翔。此外若不通曉男女之間的交接之道,即便服食仙藥,也于事無益。

就以你采女為例吧,你是一位可以修煉陰陽之氣的人,陰陽的內在含意你可以推測而得,但是你卻不用心思考它,那么你問我長生的奧秘又有什么意義呢?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親就故去了,我是一個遺腹子。

我剛長到三歲,母親就離開了人世。這以后,我又遇上了犬戎之亂(按:犬戎是古代時戎族的一支,在殷周之時居住在我國西部。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81年,申侯引犬戎打入宗周攻殺周幽王,迫使周平王向東遷徒到洛邑,建立東周),流亡到了西域(西域即現在甘肅省敦煌、玉門關以西的新疆和中亞細亞的地區)。

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我過了一百多年,生來沒有得到雙親的關心與照顧。除此之外,我一生共失去了四十九位妻子,死了五十四個兒子,遭受了無數的生活磨難。

這一切,使我體內的平和之氣受到了巨大傷害,肌膚失去了彈性和光澤,面容愈來愈枯干衰老,我恐怕難有長久的生命了。我平素孤陋寡聞,恐怕無法傳授給你長生之道。在大宛山中,有一位青精先生,據說已活了一千歲,從容貌上看,還像兒童一樣,他一天能走三百里,既能整年粒米不進,也可一天吃九頓飯。

他精于養生之道,你可以去向他討教。”采女聽到這里,忙問:“請問青精先生究竟是怎樣一位仙人呢?”彭祖說:“他只是一個得道之人,并非仙人。

所謂仙人,要具備以下條件:或能飛身穿入云端,不長翅膀也可自由翱翔;或能駕龍乘云,直飛天際;或能化做禽鳥,飛翔于青云之上;或能潛游于江海之中,或飛翔于名山之巔;或者以元氣為食,或者以芝草為糧;或者徜徉于人海之中而不為人所識破,或者隱身于眾人之內而不被人所察覺。

只有如此功力,方可稱為仙人。仙人的臉上有著奇異的骨相,遍體長著罕見的毛發。他們喜歡孤單而行,深居簡出,不愿與凡人相接觸。

神仙們雖然可以長生不死,但是他們絲毫沒有人的七情六欲,沒有人的感情和思想,沒有人間榮辱與哀樂之情,這就好比小鳥化作蛤蚧,山雞變成了蜃,都失去了它們的本來面目。

正因如此,我可不愿意成為仙人。得道者與成仙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得道者可以照樣吃甘美的食物,穿輕盈華麗的衣服,享受男女之間情欲相通的歡樂,還可以具有封官進爵的榮耀。

得道之后,人的體魄將越發強健,耳聰目明,筋骨結實,容光煥發,健康長壽,永駐人間。得道之人,寒熱風濕病痛無法侵入體內,妖魔鬼怪不能靠近人身,各種兵器,各種蟲豸不能傷害身體,不為喜怒哀樂和毀譽所左右,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呀。

人只要氣血通暢,注意保養身體,就算不知道仙方道術,也可以至少活到一百二十歲。如果活不到這個歲數,那么肯定是受到了某種傷害。

人如果略微懂得些養生之道,便可活到二百四十歲;再懂得多一些,活四百八十歲則不成問題;如果精于養生之道,即可長生不老,只不過不能成仙罷了。延長壽命、保養身體的根本之道,在于不要傷害自己的身體。

具體而言,就是冬天保暖,夏天避暑,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調節自身的需要,使身體舒適;對女人的美色和自己的欲望一定要節制,切不可縱欲過度,這樣才能保持精神舒暢;高貴的車馬,華麗的服飾確實能帶給人以威嚴之感,但是對它們的追求應適可而止,不要貪得無厭,要使心中的志向專一;優雅的音樂,絢麗的色彩,能夠使人賞心悅目,心平氣和,是養生強身的有效途徑。

凡此種種,皆可養生,但是如果不加以節制,超過了限度,則不但無以養生,反而會很快招來禍患。古代的圣明之人,唯恐普通人生育的子女,不懂得養生的道理,所以反復告誡他們要斷絕戕害身體的災禍之源。

因此才有如下這些教導:高明之士與女人分床而臥,中等之人與女人分被而眠,服藥千種,不如獨處。絢爛多彩的顏色令人眼花燎亂,各種滋味混合在一起會使人喪失分辨味道的能力,如果能對它們加以節制,把其中不好的因素去除掉,疏通堵塞的部分,不但不會減少人的壽數,而且人們還會從中得到益處。

原文:

廣成子廣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黃帝聞而造焉,曰:“敢問至道之要。”廣成子曰:“爾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飛,草木不待黃而落,奚足以語至道哉?”黃帝退而閑居三月,復往見之。廣成子方北首而臥,黃帝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之道。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問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而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得吾道者,上為皇;入吾道者,下為王。吾將去汝,適無何之鄉,入無窮之門,游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若士

若士者,古之神仙也。莫知其姓名。燕人盧敖,秦時游于北海,經于太陰,入于玄關,至于蒙谷之山,而見若士焉。其為人也,深目而玄準,鳶肩而脩頸,豐上而殺下,欣欣然方迎風軒輊而舞。顧見盧敖,因遁逃于碑下,盧敖仰而視之,方踡龜殼而食蟹蛤。

盧敖乃與之語曰:“惟以敖為背群離黨,窮觀六合之外,幼而好游,長而不渝,周行四極。推此陰之為闕,今卒覩夫子于此,殆可與敖為友乎?”若士儼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不宜遠而至此,猶光乎日月,而載乎列星,比夫不名之地猶突奧也。

我昔南游乎洞濔之野,北息乎沉默之鄉,西窮乎窈冥之室,東貫乎澒洞之光。其下無地,其上無天。視焉無見,聽焉無聞。其外尤有潑潑之汜,其行一舉而千萬里,吾尤未之能也。

今子游始至于此,乃云窮觀,豈不陋哉?然子處矣,吾與汗漫于九垓之上,不可以久住。”乃舉臂竦身,遂入云中。盧敖仰而視之,弗見,乃止,愴恨若有喪者也,曰:“吾比夫子也,尤鴻鵠之與壤蟲也。終日而行,不離咫尺,自以為遠,不亦謬也。悲哉。”沈文泰

沈文泰者,九疑人也。得江眾神丹土符還年之道,服之有效,欲于昆侖安息二千余年,以傳李文淵曰:“土符不法服藥,行道無益也。”文淵遂授其秘要,后亦升天。今以竹根汁煮丹黃土,去三尸,出此二人也。

擴展資料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著名醫藥學家.漢族,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

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后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

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葛稚川移居圖軸》元王蒙繪,故宮博物院藏。《人物圖·葛仙吐火圖》明郭詡繪,上海博物館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葛洪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90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