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典籍有哪些 詩賦詞曲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詩賦典籍有哪些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詩賦詞曲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國學經典有哪些
國學經典有這些:
1.經部是儒學經典,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四書、樂等。
2.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有《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左傳》《論語》《孟子》等。
3.史部是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主要書目有《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等。子部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主要書目有《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等。
求一些好的古代文學典籍,例如詩經,楚辭什么的
推薦一個書單給你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
一 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注疏 阮元 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 全四十冊
中華書局1982年用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全二冊
四書章句集注 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注 楊伯峻 中華書局1981年脩訂重印
論語新解 錢穆
孟子譯注 蘭州大學中文系 中華書局1660年版
孟子正義 焦循
墨子閑詁 孫貽讓 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義 魏源 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詁 馬敍倫 中華書局1974年版
重訂老子正詁 高亨 中華書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釋 朱謙之 龍門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譯 任繼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莊子解 王夫之 中華書局1981年重印
莊子集釋 郭慶藩 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釋 楊伯峻 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 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 陳奇遒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 陳奇遒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 許維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 杜預注 孔穎達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中華書局1981年版
左傳譯文 沈玉成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國語韋昭注二十一卷 顧廣圻 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戰國策高誘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注 士禮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繙刻本
顧廣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詩三家義集疏 王先謙
毛詩正義 孔穎達 見十三經注疏
詩集傳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詩經通論 姚際恒 中華書局1958年版
詩義會通 吳闓生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詩選與校箋 聞一多 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 余冠英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詩經選譯(增補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詩經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孫作云 中華書局1979年重印
詩三百篇探故 朱東潤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詩經韻讀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詩經研究論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辭章句 楚辭補注 王逸注 洪興祖補注 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
楚辭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辭通釋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帶合注楚辭 蔣驥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屈原賦注十卷 通釋兩卷 戴震 萬有文庫第一集
楚辭書目五種 姜亮夫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屈原賦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屈賦通箋 劉永濟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屈賦新編 譚介甫 中華書局1978年版
離騷纂義 游國恩 楚辭注疏長編第一編 中華書局1981年版
離騷語義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版
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問論箋 林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辭論文集 游國恩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辭論文集 蔣天樞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辭韻讀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辭選 馬茂元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辭研究論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國古代神話 袁珂
山海經箋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選注 羅根澤
漢魏六朝散文選 陳種凡
鹽鐵論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論衡集解 劉盼遂 中華書局1959年版
潛夫論箋 汪繼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賈誼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晁錯集注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馬長卿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揚子云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張河間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備要本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后漢書 范曄
史記三家注 史記集解 裴駰
史記索引 司馬貞
史記正義 張守節
漢書補注 王先謙 商務印書館1959年重印
漢書管窺 楊樹達 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
后漢書補注 惠棟
后漢書集解 王先謙 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淮南子高誘注 《諸子集成》中華書局本 世界書局本 第七冊
說苑 劉向 四部叢刊影印明鈔宋本
新序 劉向 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
文選李善注(有關部分) 中華書局1977年縮印本
文選六臣注(有關部分) 四部叢刊影宋本
古詩十九首集釋 隋樹森 中華書局1955年版
玉臺新詠(有關部分) 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趙氏刊本1958年重印
樂府詩集(有關部分) 郭茂倩 中華書局1979年點校本
古詩源(有關部分) 沈德潛 中華書局1977年重印本
古詩紀(有關部分) 馮惟訥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丁福保 中華書局1959年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逯欽立 中華書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有關部分) 嚴可均 中華書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 中華書局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 中華書局
中國歷代詩歌選(有關部分) 林庚、馮沅君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 北大中文系
二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書目
孔北海集評注 孫至誠\ 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華書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銓評 丁晏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吳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資料滙編 河北師院中文系 中華書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華書局1980年版
諸葛亮集 中華書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詠懷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陸士衡詩注 郝立權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陸機集 中華書局1982年版
靖節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淵明集 王瑤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陶淵明集校注 逯欽立 中華書局1979年版
陶淵明研究資料滙編 中華書局1962年
陶淵明詩文滙評 中華書局1961年
陶淵明 中華書局1965年
謝康樂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謝靈運\集校注 顧紹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鮑參軍集注 錢仲聯增補、集說、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訂
謝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謝宣城詩注 郝立權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華書局1981年版
庾信詩賦選 譚正璧、紀馥華選注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漢魏六朝賦選 瞿蛻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漢魏六朝小說選 徐震崿
漢魏六朝文絜箋注 許櫣評選 黎經誥箋注
漢魏六朝散文選 陳鍾凡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 中華書局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經注疏 楊守敬 熊會貞 科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陽伽藍記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脩訂重版
洛陽伽藍記校釋 周祖謨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舊小說(甲集) 吳曾祺 輯 商務印書館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說鉤沉 魯迅 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廣記(有關部分) 李昉 中華書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有關部分)嚴可均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丁福保
樂府詩集(有關部分) 郭茂倩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逯欽立
古詩源 (有關部分) 沈德潛
古詩紀(有關部分) 馮惟訥
古謠諺(有關部分) 杜文瀾
玉臺新詠(有關部分) 徐陵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蕭滌非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學史論 王瑤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漢魏六朝詩論叢 余冠英
漢魏樂府風箋 黃節
樂府詩論叢 王運\熙
樂府文學史 羅根澤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曹道衡
八代詩史 葛曉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錢志熙 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晉玄學 湯用彤 中華書局1985年版
理學、佛學、玄學 湯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 中華書局1983年版
搜神記 干寶
搜神后記 陶潛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張溥
漢魏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北史
南史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孺 三聯書店1978年重印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唐長孺 三聯書店1978年重印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拾遺 唐長孺 中華書局1983年版
東晉門閥政治 田馀慶
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楊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龍注 范文瀾
詩品注 陳延杰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蔣清翊 光緒間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會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楊烱集 中華書局1981年版
盧照鄰集 中華書局1981年版
駱臨海集箋注 陳熙晉箋注 中華書局1961年版
陳子昂集 中華書局1960年版
陳子昂研究 韓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張九齡 四部備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備要本
孟浩然詩選 陳貽焮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箋注 趙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維詩選 陳貽焮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華書局1981年脩訂版
李白集校注 瞿蛻園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詩詳注 仇兆鰲 中華書局1979年版
錢注杜詩 錢謙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影印
讀杜心解 浦起龍 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杜詩鏡銓 楊倫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排印本
讀杜詩說 施鴻保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蕭滌非 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評傳 陳貽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滙編:杜甫卷 中華書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齡詩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劉開揚 中華書局1982年版
岑參集校注 陳鐵民 侯忠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版
錢考功集 四部叢刊本
韋蘇州集 四部叢刊本
劉隨州集 四部叢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盧綸詩集校注 劉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華陽集 席氏本
孟東野詩注 陳延杰 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
孟東野詩集 華忱之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張籍詩集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張籍詩注 陳延杰 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
長江集 四部叢刊影印本
王建詩集 中華書局1959年版
韓昌黎文集校注 馬其昶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錢仲聯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華書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滙編:柳宗元 中華書局1964年版
劉禹錫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白香山詩集 汪立名編注 四部備要本
白居易詩評述滙編 陳友琴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長慶集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 中華書局1959年版
李賀詩集 葉蔥奇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詩集注 馮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點本
玉溪生詩箋注 馮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標點本
樊南文集詳注 馮浩 四部備要本
樊南文集補編 錢振倫 錢振常注 四部備要本
溫飛卿詩集箋注 曾益 顧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點本
孫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羅昭諫集 四庫全書著錄
皮子文藪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點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叢刊影印本
聶夷中詩 杜荀鶴詩 中華書局1959年斷句排印本
韋莊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韋莊詞校注 夏承燾 劉金城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詞校訂 王仲聞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花間集評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詩
樂府詩集(有關部分)
全唐文
說郛
唐人小說 汪辟疆校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傳奇集 魯迅校錄 文學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詩 孟棨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唐語林 王讜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議 范攄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學出版社
唐國史補 李肇 古典文學出版社
唐詩紀事 計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獻通考
歷代詩話正續編 何文煥 丁福保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清詩話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詩話續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詩話總龜 阮閱 四部叢刊影印本
苕溪漁隱叢話 胡仔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標點本
詩人玉屑 魏慶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詩藪 胡應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歷代詩話 吳景旭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隨園詩話 袁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點校本
甌北詩話 趙翼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點校本
昭昧詹言 方東樹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校點本
帶經堂詩話 王士禎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宋詩話輯佚 郭紹虞 中華書局1980年版
原詩 葉燮
飲冰室詩話 梁啟超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宋詩話考 郭紹虞 中華書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陳寅恪
元白詩箋證稿 陳寅恪
唐詩雜論 聞一多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隋唐五代史綱 韓國磐
中國通史簡編 范文瀾
唐代科舉與文學 傅璇琮
中國文學簡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詩綜論 林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唐詩論叢 陳貽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詩人叢考 傅璇琮 中華書局1980年版
唐詩人行年考 譚優學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錄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詩論選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選唐詩(十種)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紀事 中華書局
唐才子傳
唐人說薈
唐音癸簽 胡震亨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舊唐書
新唐書
唐會要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羅宗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漢唐文學的嬗變 葛曉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葛曉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詩小集(叢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太長了,請自行點擊參考資料~~)
有名的詩詞歌賦
有名的詩詞歌賦匯總如下
1、《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4、《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5、《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6、《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8、《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9、《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12、《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3、《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14、《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5、《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6、《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17、《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8、《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1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20、《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有那些書帶有歷史典故還帶有詩詞歌賦的,典故詩詞主要在宋朝前
①《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又稱《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死后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稱作《昭明文選》。一般認為,《昭明文選》編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 至中大通三年(531) 之間。
《昭明文選》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余篇 ,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在這部總集里 ,蕭統把我國先秦兩漢以來文史哲不分的現象作了梳理和區分 ,他認為經史諸子都以立意紀事為本 ,不屬詞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沈思 ,義歸乎翰藻的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也就是說 ,只有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 ,才合乎標準 ,《昭明文選》正是以此來劃分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第一部選集。
由于 《昭明文選》選材嚴謹 、注重詞藻 ,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過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視為文學的教科 書 ,是士子們必讀的一部書,千余年來流傳不衰。大詩人杜甫教育他的兒子宗武要 “熟精文選理”( 《宗武生日》) 。到了宋代 ,更有“文選 爛 、秀才半”的俗諺(陸游《老學庵筆記》 )。
《昭明文選》的誕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 自從有了《昭明文選》,這才使我國自先秦來文史不分現象有了明確的分界。《昭明文選》繼往開來 ,對古今文體做了全面的闡述、辨析和整理 ,它是我國第一部按體區分規模宏大的文學總集 ,這在文學史上是個開創。
②《玉臺新詠》
(詩歌總集)
《玉臺新詠》是一部漢代至南梁的詩歌總集,學界曾公認徐陵于公元6世紀輯成,但近年考證,應是徐陵作序,由張麗華輯成。共收漢至梁代共690首詩,以綺艷的宮體詩為主。
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艷歌”,即主要收男女閨情之作。
從內容的廣泛性看,它不如成書略早的《文選》。但它和“以文為本”作為收錄標準的《文選》比較,也有獨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選》那樣選錄歌功頌德的廟堂詩。入選各篇,皆取語言明白,而棄深奧典重者,所錄漢時童謠歌,晉惠帝時童謠等,都屬這一類。又比較重視民間文學,如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首見此書。
它重視南朝時興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錄達一卷之多,對于唐代五言絕句這一詩體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它不如《文選》那樣不錄在世人物之作,選錄了梁中葉以後不少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作比“永明體”更講究聲律和對仗,可以較清楚地看出“近體詩”的成熟過程。書中收錄了沈約《八詠》一類雜言詩,也可以據此了解南朝末年詩和賦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體的形成。
《玉臺新詠》所選詩篇又有可資考證﹑補闕佚的,如所收曹植的《棄婦詩》,庾信的《七夕詩》,為他們的集子所闕,又如,班婕妤﹑鮑令暉﹑劉令嫻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賴此書得以保存和流傳。
內容
《玉臺新詠》是繼《昭明文選》之后,于公元六世紀編成的一部上繼《詩經》、《楚辭》下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歷來認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葉時所編。收詩769篇﹐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 1卷﹐共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傳作於春秋戰國之間外﹐其馀都是自漢迄梁的作品。內容中多收錄男女感情的記述表達,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出古代女子豐富的感情世界,也展示出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
《玉臺新詠》前一部分的“往世名篇”取材十分豐富。其中既有對古代婦女婚姻變故的描寫(如古詩《上山采蘼蕪》),也在對遠行丈夫的無窮思念(如古詩《冉冉孤生竹》);既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愛慕表白(如古《越人歌》),也有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既有不慕榮華、反抗強暴的頌歌(如辛延年《羽林郎》),也有不惜以死來斥責丈夫負心的烈舉(如顏延之《秋胡詩》);既有六宮嬪妃失寵的哀怨(如班婕妤《怨詩》),也有公主遠嫁匈奴的哀苦(如石崇《王昭君辭》);既有活潑可愛的嬌憨幼女(如左思《嬌女詩》),也有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如李延年《歌詩》〕;既有男子對戀人才情的思戀(如張華《情詩》,)也有丈夫對亡妻舉止的懷念(如潘《悼亡詩》)……總之,無論是女子的天生麗質、巧飾靚妝、華美穿戴,還是纏綿的情思、悲歡的婚姻,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品都有生動的描述;另外加上所詠女子身份不同、遭遇各異,因而具有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內涵,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婦女真實的生存狀況、豐富的情感世界。詩主要反映女性的生活,表現女性的情思,描繪女性的柔美,吐露女性的心聲,同時也表現了男性對女性的欣賞、愛慕,刻畫了男女之間的愛戀與相思。因此又可以說,《玉臺新詠》是一部關于女性的詩集,一部情愛的寶典,一部唯美的樂章,在文學史和審美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不同尋常的意義。
《玉臺新詠》雖是情詩,但卻有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積極地思想意義。表現出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的作品也不少。如《上山采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作品﹐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孔雀東南飛》詳盡地寫出一個封建家庭悲劇的全部過程。這都說明《玉臺新詠》所錄詩作并非全是艷情詩。
《玉臺新詠》所收作家自漢至梁共131人(宋刻111人),作品凡870篇(其中179篇宋刻本未收)。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1卷﹐共為10卷。明胡應麟說它“但輯閨房一體”,清紀容舒說:“此書最大的特點,是徐陵在文學史上的標新立異。《玉臺新詠》以不同的色調和情感勾勒出紛然不同的畫面,其內容雖全涉女性,但并非全是靡靡之音,”未可概以淫艷斥之“(《四庫全書總目》)。
在編纂體例上,《玉臺新詠》有三個特色:
1、按題材或主題歸類;2、對所錄作家作品按歷史時間的先后編排;3、收錄在世人物之作。
③《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后,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總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編。
簡介
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蘭詩》。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來源有二種: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中國民間收集的。后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于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
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于《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于《玉臺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于《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中國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于后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纂的。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曲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面,后人的擬作列于后面,使讀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例如,“相和歌辭”《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書?樂志》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于“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曲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曲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曲”,在《宋書?樂志》中卻只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的一首改寫屈原《九歌?山鬼》的詩;至于《陌上桑》的古辭卻列入了“大曲”一類。在《樂府詩集》中,則首先著錄古辭,使讀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過是依古辭的曲調而擬作的新辭。此書還把后人各種擬《陌上桑》而作的詩,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艷歌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見,《陌上桑》對后來文人的種種影響。又如,把陸機的求仙詩《東武吟行》和鮑照的《代東武吟》編排在一起,可見同一曲調,可以譜寫成內容完全不同的各種詩歌。
《樂府詩集》以音樂曲調分類著錄詩歌,對一些古辭業已亡佚,而其曲調對后人有過影響的樂曲,都作了說明。如“漢橫吹曲”中的《梅花落》、“雜曲歌辭”中的《行路難》,都只有鮑照的擬作為最早,但編者仍把《梅花落》歸入“漢橫吹曲”,并在《行路難》的說明中引證了《陳武別傳》,指出這個曲調在魏晉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說明它早在漢代可能已經產生。它反映了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以及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對各種樂曲的相同題目,它指出了前代樂曲與后代樂曲的繼承關系。如“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黃淡思》,編者就引用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認為即“漢橫吹曲”的《黃覃子》。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書中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著作,如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南齊王僧虔的《伎錄》、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等書,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傳聞,未可信從。
作者簡介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宋代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為萊州通判郭勸之孫,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詩詞分類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于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中國古代典籍如何分類?文學占何位置
一、中國古代典籍分類有:
1、《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文學在詩賦略。
2、《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文學在集部。
二、《漢書·藝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具體為:
(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指導作用;
(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保存頗多,而西漢后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
(三)詩賦略,著錄了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類文學作品;
(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
(五)術數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類圖書。
(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
以上六略三十八類,共著錄了當時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圖書。
擴展資料:
《七略》分成六類的原因:
一、 學術有所不同。《六藝略》的主要部分是王官之學。《諸子略》所收為個人及他那個學派的書,是私門之學。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則因為各有專門,必加分列。
二、校書有分職。劉歆是這次校書工作的主持人,他負責校理經傳、諸子、詩賦,而他不熟悉的兵書則由步兵校慰任宏分校,數術由太史令尹咸分校,方技由侍醫李柱國分校。
三、卷篇有多寡。群經、諸子,性質不同,當然應當分開,至于后世史書出于《春秋》,詩賦出于三百篇,然而《七略》卻將史書附在《春秋》之后,而詩賦卻自成一略。
源流雖然相同而處理各異的原因就在于篇卷多寡不同。史家之書,自《世本》以下,僅八家四百十一篇,不足成略;而詩賦自屈賦以下,達百六家千三百十七篇,非單獨自成一略不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的典籍的構成主要有
中國原指典籍,包括書籍、畫冊、圖片等出版物。,廣義的圖書泛指各種類型的讀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軸,又包括當代出版的書刊、報紙,甚至包括聲像資料、縮徽膠片(卷)及機讀目錄等新技術產品。 而書籍是圖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裝訂成冊的著作的總稱。中國地大物博,存在地域風俗等很多方面的不同,這正是教育系統根據自己地區特點選擇上的不同。但對些科普性的知識,我想內容大體上是應該一樣的。
中國古代的典籍可以分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像現在這樣細密的學術分科。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政治、經濟、法律、軍事,乃至于農、工、醫、科技等,都是混雜在一起的,后來才慢慢形成了經、史、子、集這樣簡單的四部分類。
“經”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書五經》、《六經》、《十三書》、《白虎通》等。
“史”是指歷史典籍,如《史書》、《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子”是指春秋戰國以來諸子之學,如《荀子》、《老子》、《莊子》、《論衡》等。
“集”是指古代詩文詞賦的著作,分為總集、選集、別集,如《樂府詩集》、《古詩集》、《全唐詩》、《古文觀止》等。
中國古代典籍的構成主要有什么
典籍不是狹義的文化產品,
典籍僅僅依靠辭義的詮釋自然是遠遠不足的。要揭示典籍的實質,還必須深入探討我國古代文獻中,典籍這一文化載體的具體構成;認識歷史文化發展長河中,典籍這一文化產品所具備的特征。
簡述中國歷代主要典籍
一、《春秋》(春秋經)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后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二、《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中國古代典籍的構成主要有簡冊
書字在米字格的寫法:
“書” 字共有 4 畫,筆畫順序為: 橫折、橫折鉤、豎 、點。
書(拼音:shū),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作動詞,是書寫、記述的意思;后引申為名詞,指簡冊、典籍、文書、信函等。
組詞:
草書
[cǎo shū]
(名)漢字字體,特點是筆畫相連,寫起來快。
書寫
[shū xiě]
用筆寫。如:「書寫對聯」、「書寫橫批」。
書本
[shū běn]
(總稱):~知識
看書
[kàn shū]
指第二對腦神經在工作,兩眼直視書本內容,全神貫注,通過視神經將書本內容傳遞給腦中杻。
古代典籍可以分為哪四大類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于大成的類書。初名《文獻大成》,后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并賜名《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永樂大典》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于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后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古代學者將古代典籍按內容分為四大類
古代將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史、子、集》,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
1、經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2、史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圣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3、子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4、集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我國古代典籍的構成主要有
《典籍里的中國》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四期。本期節目將走進醫藥學典籍《本草綱目》,通過講述李時珍是如何不畏從醫難、著書難和出書難,歷經近三十年修撰巨著的動人故事,致敬以李時珍為代表的中華醫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意志,傳承中國傳統科學求真務實、心系民生、開拓創新的精神。
聚焦中華醫學典籍,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科學精神
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故事,講述我們的歷史,每部典籍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和心血。過去的三期節目,分別聚焦“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農本思想及科學精神、實錄精神等深遠影響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
本期節目中,《典籍里的中國》以《本草綱目》為切口聚焦中華醫學典籍,正是希望發揮文藝作品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增進大眾對中華傳統醫學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學之大成,首次采用綱目體系為藥物分類,開創了歷代本草著作之先河。全書共計52卷,近190萬字,其中記載了藥物1892種,附有藥方11096首,繪有藥圖1109幅。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多次引用過《本草綱目》,并將之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1953年,李時珍的肖像被鑲嵌在蘇聯莫斯科大學新落成的校舍,大禮堂的走廊里和李時珍并列的,還有牛頓、哥白尼、居里夫人、達爾文等世界著名科學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年5月公布的“世界記憶名錄”中,《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一并被收錄,也是僅有的兩部中國醫學典籍。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研究員、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揚在節目中表示,李時珍強調的“醫者貴在格物”,就是一定要有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鄭金生看來,《本草綱目》記錄了中華民族運用和開發物質的歷史,雖然現在看起來《本草綱目》也有一些局限,但是它的歷史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醫內科學家仝小林所說:“‘天下醫書,天下共修,世代永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不斷地增補,到目前已經出版了十一版,規模巨大的醫藥學專科叢書《中華醫藏》推進了中國古籍文獻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向世界詮釋東方生命科學的智慧。”
撒貝寧又淚奔,稱“這是一場極其震撼的心靈之旅”
“在別的節目里,風趣幽默的小撒總能讓人開懷大笑,但是在《典籍里的中國》,幾乎每一期他都會淚流滿面,也讓我們跟著他一起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不少觀眾表示,這檔節目的情感烈度和思想濃度一樣地高,“實在是太好哭了!”
在《本草綱目》中扮演李時珍的是實力派戲骨王勁松,挑戰這個角色,他感覺壓力很大:“在這一段戲劇當中,李時珍的感情變化是很豐富的,他有悲情,有隱忍,有奮發,要在六十分鐘里面把他這一生都給概括了,這是一個最大的難度。戲劇中,他中年遭受喪父之痛,自己還承擔著編撰《本草綱目》的重任,這部分需要我全身心地投入。通過演繹李時珍,我和他進行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他抱著‘至死不怕難’的決心和信念逆流而上,這一點讓我非常地敬佩。”
撒貝寧曾經稱自己是這檔節目中距離“情感沖擊波”最近的人。有觀眾夸贊他演技好,他卻告訴大家:“當優秀的演員裝扮之后站在你面前,你就覺得先賢們活過來了。一旦進入到那個情境,你會忘掉自己在表演,你面對的是厚重的典籍,面對的是偉大的人物,你就像活在那個時代!”
這次,當站在王勁松老師的身邊,看著他的眼淚奪眶而出,撒貝寧再度淚奔:“我真切地感受到李時珍不懼萬難、逆流而上的決心,這是一場極其震撼的心靈之旅!”
李時珍未見過刊印版《本草綱目》 節目再為先賢圓夢
《典籍里的中國》用“時空雙向互穿”的獨特方式,不僅讓今人回到古代叩問先賢,也邀先賢來到當下,親眼看一看他們曾經嘔心瀝血的創作、九死一生的守護,被時光之河沖刷形成了怎樣的沃野。許多觀眾表示,這檔節目每每最讓人情不自禁眼含熱淚的,就是在先賢看到今天的盛世景象時欣慰的眼神。幸逢后世子孫不負他們所托、所愿、所想,這些了卻心愿的儀式場景,也構成了節目的高光時刻。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這是李時珍在青年時期向父親求說明志、決意行醫時所說的話。本期《典籍里的中國》以此為精神主線,串聯了李時珍“逆水行船”的一生:青年李時珍隨父行醫,在為蘄州各地百姓看病時,因為經常遇到辨錯藥、抓錯藥的病例,他心中堅定了重修本草的想法。此后,李時珍查歷代典籍書采八百余家,踏萬水千山考證諸家本草,穿風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用近三十年修撰出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令人唏噓不已的是,《本草綱目》剛剛刻成,李時珍仙逝,他沒能看到自己畢生為之耗費心血的書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在本期《典籍里的中國》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老年李時珍來到了中華醫藏的一間資料室。聽聞《本草綱目》直至今日仍然是中醫案頭必備的典籍之一,白發蒼蒼的李時珍將《本草綱目》捧在手里,終于彌補了未曾親眼見證其刊刻出版的遺憾,他說:“這一刻,我等了一輩子。”
此景此景,直擊人心。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表示:“李時珍捧著《本草綱目》的那一刻,我就特別希望這個穿越是真的,讓他看一看這個書成了,他的心血沒有白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鄭金生同樣感慨有加:“我這輩子研究《本草綱目》四十多年,曾經無數次地通過閱讀《本草綱目》和李時珍對話,但是今天,我的心里真的很激動,我好像已經親眼看見他站在我面前一樣!”
中國古代典籍的構成主要有哪些
四大史書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后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1、《史記》系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著,約成書于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史記”一詞,東漢之前乃一切史書之統稱,后始為司馬遷史書之專稱,原書最初被稱作《太史公書》,到東漢桓帝才改稱為《史記》。
此書體例為紀傳體之濫觴,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以紀和列傳為主體,故名紀傳體,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歷史。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2、《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后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4、《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后,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擴展資料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其對史學的影響巨大。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后,后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于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我國早期的典籍可分為幾類?
《尚書》,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是我國最早的官方史書,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作為歷史典籍的同時,它向來被文學史家稱為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詩經》并列的一個文體類別。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